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zmnzx1982[小泥巴] zmnzx1982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5-03-17 帖子: 10
|
发表于: 星期四 三月 17, 2005 12:51 am 发表主题: 走进凤凰 |
|
|
走进凤凰
对凤凰城的向往,在我心中由来已久。读多了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常常在脑中勾勒她的样子。原以为凤凰城只是沈先生的家乡,后来才知道凤凰城还是我国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古城,现在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胜地。
2004年春节,我选择大年初一这个吉祥的日子,到凤凰城这个具有吉祥名字的地方去旅行,相信美丽的凤凰城会给我带来运气,会给我带来好的心情。
到凤凰城的时候已是下午,当汽车在沱江上的一座大桥上经过的时候,我就一睹了她的风采。她隐藏在青山中,庄重的城楼,厚重的城墙,青砖灰瓦的小楼连绵一片。那绿缎子似的沱江穿过城的中央,江的两边就是那独特的吊脚楼。我依稀听到江边传来的咚咚的捶衣声,还有苗家姑娘的山歌声。那山,那水,那楼,在冬日的下午,相映成辉,绘成一幅浓墨的国画,那种风景是我不曾见过的,我的心也一下子融化在这风景中。
我是经过老街走近凤凰古城的。丈余宽的街道,全是厚重的青石铺就,街道两旁商贾林立,有各种名号的银匠铺,有蜡染坊,有湘绣馆,有苗族成衣店,还有各种名号的姜糖铺。店铺大多宽敞,很有老字号的气派。街道热闹,人头攒动,但不喧嚣,也不嘈杂,没有吆喝声,也没有吵闹声。逛街的人好像在参观历史博物馆,做生意的人俨然是博物馆的讲解员。我在一家店铺看中了一对手工刺绣的鞋垫,吉祥的图案,精致的手工,让喜欢女红的我爱不释手,一问价钱才十元,我顺口还了八元,老板欣然答应,还热情的邀请我烤火。凤凰人烤火的方式也很独特,四方的木架上铺上一床棉被,烤火的人就把双腿伸到被子里。我也把双腿伸到被子里,一股暖流顿时涌向我的全身,温暖而舒服,让我不想再移动脚步。被子上摆满了瓜子糖果,还有黄橙橙的桔子,主人热情的请我吃东西。我拿起一个桔子,脑海里浮现出《长河》中夭夭摘桔子的情形,在一九三四年的中国,有钱人就吃着美国的橙子,今天的我也离不开美国的新奇士,而此刻我只想尝尝这只凤凰城的桔子,它是否饱满而甘甜,它是否清凉而滋润。
进了东门城楼,街道更窄了,三尺宽的街道上大多是酒吧、餐馆和家庭客栈。街道的一边就是吊脚楼,坐在木质吊脚楼的酒吧里,一边喝着咖啡品着茶,一边倾听沱江的流水声,忘记了孤独,忘记了寂寞,只是感受着凤凰城的宁静,感受着凤凰城的优雅。
穿过北门城楼,来到了沱江边,一排跳岩横在江中,跳岩就是一块块大岩石,按距离安放在江中方便人们来往,我好奇的在跳岩上一蹦一跳的走向江心,只见江水悄悄的流过跳岩,没有一丝浪花,也没有一丝声音。江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水草随着流水在跳着欢快的舞,好像也在欢迎我这个远方的客人。
热情的凤凰小伙子邀请我坐他的木船游沱江,我欣然赴约。我和其他游客一行八人坐上了他的木船,小伙子高兴的撑着竹竿,把小船撑向江心。小船顺江而下,嗖嗖的凉风在耳边吹过,我不由缩紧了脖子,把双手插在衣袋里,仔细欣赏夜幕下的凤凰城。沱江两边的吊脚楼挂上了一排排红灯笼,喜庆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酒吧的霓虹灯也在闪烁着耀眼的光。沱江边的水车还在不知疲倦的旋转着,水车旁应该是有碾坊的,但碾坊已经废弃了,只有这水车还在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它也成为沱江边一道美丽的风景。讲述着古老凤凰城故事的还有那撑船的小伙子,他一边划着浆一边介绍凤凰城的来历,还不时唱起了苗家山歌,他的歌声悠扬洪亮,我们和着他的歌声给他喊着号子,气氛热烈而融洽。
小船在灯火通明的万寿塔靠岸了。万寿塔,在我的家乡也有一座万寿塔,它更加高,更加雄伟,它耸立在长江边。不知是不是有水的地方都有万寿塔?只有万寿塔才能镇住河妖的侵扰?
我走在沱江的虹桥上,确切的说它是一座架在沱江上的文化长廊,也是一条街道。在那里我翻阅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店主热情的对照文章向我介绍凤凰城,介绍沈从文小时候的故事。也向我介绍黄永玉,介绍凤凰城的风土人情。当我走完这座百米长桥时,我对凤凰城的了解就更加深了。
晚上我是住在沱江边的家庭宾馆里,这家人跟所有的凤凰人一样,热情好客,厚道淳朴,他们邀请我烤火,吃零食,还热情的邀我吃饭,说是我口福好赶上了吃饭。我也不客气的坐在了桌边,品尝凤凰的美食__雪粑鸭。住在她家里,我感到亲切。
我的窗口对着沱江,可以看到吊脚楼,可以听到水车汲水的声音。冬日的夜晚,江风还很有些袭人,不知是太冷,还是我择床的缘故,那一晚我没有睡好。迷迷糊湖,象是在江中漂流,又象是在凤凰城转悠。天刚刚发白,雄鸡打鸣声,此起彼伏,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躺在陌生的床上,计算着我有多少年没有听到这雄鸡打鸣的声音,是三十年抑或四十年。
一阵苗家姑娘的山歌,让我再也不能躺在床上了,收拾好行装,背着背囊又要出发了。热情的房东做好了早餐,那是凤凰独特的早餐,糯米做的饭,里面放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咸咸的味道很好。吃过饭,我跟房东算房钱,房东怎么也只收二十元的床位,我执意给了她三十元。三十元对我来说真不算什么,但我觉得这三十元让我感到沉甸甸的。
大年初三的早晨,我要到沈从文的故居去,还是沿着那条老街。老街已经很热闹了,街上弥漫着熬姜糖的清香味道,我还学着他们拉了一会姜糖,那姜糖在我手中变得越来越白。街上最多的是那些摄影发烧友,长枪短炮的,满街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其次就是那些学生,三五成群,拿着沈从文的小说;再就是纯粹的旅游爱好者,跟着导游在小巷中转悠。象我这样单身旅行的还真少,全大街除了我还没有看到象我这样形单影只的人,所以我走到哪里总是有人关心的问:“就一个人出来旅游吗?”但是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孤单,我知道沈先生也曾经孤独和寂寞过,他排遣孤独和寂寞的方法就是一个人走走看看,一个人思考和想象。不过我可要比沈先生幸运的多,资讯的发展已让我不孤单,我的手机短信息上已经留满了家人和朋友的祝福。
在老街上我竟然遇见了著名画家和作家黄永玉先生,他也是凤凰人,还是沈从文先生的表侄,瘦瘦的老头,着一件风衣,带一顶鸭舌帽,手里离不开他的烟嘴,后面跟着的想必是他的太太,跟当地的老太太并无区别,只是她着一件宽大的披肩,在后面看就象是穿了一件蓑衣,有点滑稽。听老街上的人说,黄先生常年住在凤凰城,每年的春节必是在故乡度过的。他在给他表叔的碑上写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是在死后才回到故乡的,而他是在故乡笑看死亡。有什么能比在故乡的土地上迎接日出,送走月亮而更遐意?有什么能比在故乡的怀抱中老去而更欣慰呢?
沈从文的故居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中,两进的房子,朴素而陈旧。房中陈列沈从文的文集和手稿,大多数用品都是沈先生死后从北京运回的,那张跟随了他大半辈子的书桌已班驳陆离,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可是就在这张桌子上,沈先生完成了《边城》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沈先生把所有的稿酬都捐给了家乡的学校,可是他的生活却是那样的简朴,他的高风亮节让我肃然起敬。
沈从文的墓地是一定要去的,从介绍上知道沈从文的墓在沱江边,在听涛山下,想象着沈先生在青山翠绿中,倾听着沱江的声音,思考着人世间的道理,注视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我在吊脚楼的终端看到了一行大字“沈从文墓地”。沿着山间小道上山,在半道就看到了黄永玉为沈先生立的那块碑,水泥做的非常普通,只是碑上绿色遒劲的草书象是在向人们证明着什么,又象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我一口气爬上了听涛山,看到了“听涛”两个大字,但怎么也找不到沈先生的墓,山上再无其他道路,沈先生的墓地在哪里呢?看看地图上的介绍,说是沈先生的墓背靠听涛山,于是我又折返回来,终于我找到了沈先生的墓地,难怪我找不到她,根本就没有墓,更是没有地。一块五平米的地方,地上镶嵌着普通的卵石,一块同样普通的大石头立在这块土地上,介绍上说是一块五彩石,其实那是人们赋予的美好的名字,他普通得让我忽略了她的存在。在这块普通的石头上,铭刻着沈先生为自己写的墓志铭:“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沈先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不就是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深情吗?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他为我们讲述了什么呢?不就是贫民百姓的普通生活,不就是本本分分做人的道理吗?他留念这片土地,却不曾占有一尺土地,只是用他那深情的目光看着家乡。
他的笔只有蘸着沱江和辰河的水才能有神韵,才能有感情。他回来了,回到他日夜梦魂萦绕的故乡,回到给他灵感,给他力量的沱江边。他在听涛山下,倾听着沱江的潺潺流水声,注视着凤凰城的变化。在他的祝福下凤凰城会变得更加美丽!他的人民也会永远善良! |
|
返回页首 |
|
|
何兆龙[南音] 何兆龙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4-12-23 帖子: 961 来自: TORONTO
|
发表于: 星期四 三月 17, 2005 4:55 am 发表主题: |
|
|
在作者的叙述中,沱江水,吊脚楼,苗家孙女翠翠,傩哥,天宝,磨坊,都梦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加精。
不知作者有没有去黄永玉的画室夺翠楼看看。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作者是我的老乡,我老家荆州的江边有一座万寿塔,记得江边还有一块石碑,刻着陆游的一首诗。 |
|
返回页首 |
|
|
zmnzx1982[小泥巴] zmnzx1982作品集 九品县令 (一不小心,做了官儿了。)
注册时间: 2005-03-17 帖子: 10
|
发表于: 星期四 三月 17, 2005 5:49 am 发表主题: |
|
|
我正是湖北荆州人,在此遇见老乡,不胜荣幸! |
|
返回页首 |
|
|
何兆龙[南音] 何兆龙作品集 三品按察使 (天,你是斑竹吧?)
注册时间: 2004-12-23 帖子: 961 来自: TORONTO
|
发表于: 星期四 三月 17, 2005 5:54 am 发表主题: |
|
|
握手! |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