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高阳《清宫外史》评点之一

星期日 一月 04, 2015 10:54 am



拉开序幕是在养心殿东暖阁。

西太后权力巩固再度垂帘——这是第二次,以后变法维新失败还有第三次直到她去世。

当然,死了死了一死便了。相对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来说,兰儿实际上胜过一筹。

因为她的至高无上权力直到阎王召唤才不得不撒手。

自然,死了之后管它腥风血雨洪水滔天。

武则天则不然,李唐复辟---自打武周建立,始终害怕李唐复辟,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复辟了。

我们也一样面临着时时处处讲防止复辟---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教育,反修防修,树欲静而风不止。

然而,邓毕竟活过了毛---据说有暗杀,但没成功,传闻哦。

第一件事就是西太后打算让军机大臣沈桂芬去贵州当巡抚---小说文字说的是:抢着说。

为什么?抢着说是为了先发制人。

结果,天意虽回,而何以突然起此波澜?

值得深究。

触目惊心,冰冻三尺。

我这里注意到的是“天意虽回”四个字。

说明,先发制人抢着说表明还是不能为所欲为,自己知道道理不足。

于是,权力制衡器发挥作用。

这里不去评议军机全班和六王爷恭亲王是否清正廉明。

权力制衡器好比刹车,不至于极度出轨,作出荒谬的决策。

请看----“臣等不敢奉诏!”

有抗声相争-------理由如这道旨意一下,中外震骇,朝廷体制、四方视听,都大有关系。

此时的西太后,尚不足以专横到底,只得收回成命。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622

2页/共2页   前往页面 上一个  1, 2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一月 31, 2015 2:59 pm    发表主题:    

高阳《清宫外史》评点之七

看看一个清流是如何变质的。

贺寿慈二甲第四名进士高第。

因不愿投入权相穆彰阿门下——有骨气吧——竟不能点翰林,用作吏部主事。

后来一度军机章京,后转监察御史。

最后爬上工部尚书好差使。

可惜当年不肯厕身“穆门”的清风亮节早已不复存在。

颇有贪名,被清流弹劾。

不但其家人子弟与各处书办(污吏)相勾结,而且尚书本人和一个声名狼藉的山西商人李春山结交。

典型的官商勾结---尚书和李春山前妻认做干爹义女。

现在不是也有吗。

后来,前妻死了,贺家的一名丫头娶做填房,继续丈人女婿关系。

李春山又敬献绝色女子送给老丈人为妾,后又转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丈母娘。

背后的肮脏行径不计其数。

最后,避重就轻,军机大臣开脱,降三级调用。

清流不服,继续追打。

结果,军机处抵挡不住,作为交换条件,贺寿慈老于世故觉得与其自己保官位不如儿子再上层楼升官图。

有了这个承诺,他告老还乡得以善终。

儿子贺良桢从南昌知府提升为道台指顾间事。

清史足可引以为鉴。

所以毛伟人喜欢读资治通鉴。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二月 13, 2015 1:17 pm    发表主题:    

高阳《清宫外史》评点之八

第六章名士风流。

满清禁止官员嫖妓,于是另一种堂子盛行。

翰林王先谦就喜欢招呼相公。

一天拜会恩师宝鋆军机大臣,招呼景和堂子弟。

景和堂主人梅巧玲,是梅兰芳先人。附带说一下,梅兰芳本人也曾在他表哥的堂子里呆过一阵。

梅巧玲同时也是四喜班班主----可见当时的梨园和堂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招来的两位子弟是“梨园状元”——这就是所谓的色艺双绝——朱霞芬,唱青衣,和唱武旦的孙福云。

朱霞芬卖力,唱了祭江,——那会儿皮黄刚冒头,外加长生殿昆曲本工。

武旦拿手的是天波府烧火丫头杨排风和白水滩的徐凤英。并不擅长唱。

整个梨园行---武旦能练成文武老生文武小生那样的文武旦还是近年的事情。

纵观京剧界,可以说从上京史大小姐为能文能武的典范。

但愿今后,涌现更多的这类好角名家。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高阳《清宫外史》评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