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星期五 七月 18, 2014 10:26 am



晚年黑泽明的电影中喜欢用色彩浓烈的画面,就像他爱的油画。在张艺谋刚出道的时候,因为他的用色大胆、刺激及电影的民族性,很多人会拿他去比黑泽明,张艺谋也将黑泽明视为偶像,这的确是两个有点类似的导演。

最近的《归来》,张艺谋可谓卯足了劲儿要说些什么,甚至有点用力过度。这使《归来》并不输他之前最好的作品。如《秋菊打官司》。但是,在我们看到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的同时,也有一个声音在悄悄冒头:张艺谋永远也到达不了黑泽明的境界了——这真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

黑泽明是一个诗意的人,有他的哲学高度。而张艺谋却仅会复述别人跌宕起伏的故事,他并不是一个创作型的导演。他关注的更多是戏剧冲突,哲学认知还停留在曹禺《雷雨》或老舍《四世同堂》的层面,他有很明确的好人、坏人的价值倾向,因此他很难把握复杂、细致、多角度、不做价值判断的人性故事。他的较成熟的作品,也只是单线条的,一根筋式的人物,他们要么被情理折磨,要么被欲望折磨,一路上单刀赴会。他用色浓烈,却往往单一,不像黑泽明的用色充满艺术和梦幻的气息。

在这部《归来》中,和黑泽明喜欢“歌颂身处于充满敌意的大环境下的个体”(罗杰伊伯特语)类似,张艺谋的《归来》也表现了政治运动对人的伤害——但他并没有充分展现受害的这些人,让他们更加立体。

在电影上映之前,张艺谋接受访谈,说他这次在电影的风格上追求收敛和朴素。这方面做得最好、最极致的是小津安二郎。相比之下,《归来》的故事却更戏剧性,它不是那种淡淡的,最后让人感觉悲伤的电影,它不是风来无迹,云自舒卷,它沉郁、沉痛,一开始就张满了弓,虽然它的箭是慢慢放出去的,但是箭被大家看到了。这部电影就好像一个人去参加宴会,一进门就打翻了桌子,于是剩下的时间,他只是慢慢的在收拾地上那些五颜六色被打翻的东西而已。

文革则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老爷,从未露面,但片中的所有人都活在它的阴影之下,被其所害。它是整个电影情绪的基础和人物的对立面。但吊诡的是,在这些人的世界里,好像除了一个失忆的人在提醒着观众,文革也已经永远地过去——像一页纸被掀过。因为在张艺谋的镜头之下,世界是那么光鲜明洁和活泼泼的。并不朴素。

从电影的名字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它虽然叫《归来》,讲的却是“无法归来”。电影故事的切口很小,表现文革创伤导致的一对爱人无法相认。但这个故事经过层层铺垫,反复涂抹,讲得太结实和沉重了。要知道,用苦难来讲述苦难,并不会成为第一流的艺术作品,反而会显得笨拙。相比之下,法国电影《爱》,同样讲述两个老人的困境,却细腻逼真,用色淡雅,有一种清洁的诗意。黑泽明的《生之欲》,讲述老人在病症晚期奋力修建小公园的故事,结尾也让老人坐在公园的秋千上,轻轻唱起歌来,算是全片的结尾。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

可是在《归来》中,陈道明饰演的陆焉识用了全片的时间等待巩俐扮演的冯琬喻的相认,而冯琬喻一直处在茫然中。他们的身上没有善,没有恶,甚至也不等于爱。他们只是在痛苦地找回自己。而且遗憾的是,这些找回的努力虽然非常动人,催人泪下,却缺乏递进。这正如秦观写“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评价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电影这样的篇幅,应该可以说更多故事。比如方师傅和大卫的故事。很震动人,却只是被张艺谋一笔带过。无法形成历史的剪影,增加内容的丰富和深刻性。

这部电影的成就在于它铺叙故事的张力,以及它表现了人物心灵的抽搐,这使我们看得出张艺谋到底是一个技术纯熟、有想法的成熟导演。陆焉识在希望中屡屡失望,失忆的冯琬喻在每个月五号不停接站,每次拍摄的手法均有不同。陆焉识和冯琬喻火车站的相见、陆焉识重新进站等待被接、冯琬喻想不起来“焉”字的写法、陆焉识为冯琬喻读信、陆焉识去寻找方师傅……都是很精彩的电影片段。

有人诟病张艺谋不直面文革,我想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虽然他只选用了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很少一部分素材,却完全等量级的挖掘出文革的伤害性,那种对人的精神和生活不可逆转的摧残与迫害。这是很好的角度,是侧写文革。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几乎都只写别人眼中的他,而不是直接讲出他的样子。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也先是众人听到她的笑声和说话声,她才出场,而她出场之后的样子,也是经过林黛玉的眼中的样子。因此,张艺谋的问题不在于此。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张艺谋对待艺术的粗疏,以及他有些怪异的审美观。这也是张艺谋一贯的问题。比如《金陵十三钗》里,面对日本兵围城,妓女们竟可以不怕死的、愚蠢而花枝招展的穿街过市。《十面埋伏》中,则有一个导演让她一直死不掉的小妹。《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旦角三姨太房间里挂满一人高的花脸脸谱,丫头逼仄的房子里竟能搜出数不清的红灯笼。这些都是违背生活真实的。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走路在抖动的乳房。更是充满恶俗的趣味。

《回归》的开头也非常平庸恶俗。有一张非常谋女郎脸——平整、纯洁而不动人的脸——的丹丹在排练《红色娘子军》,镜头从下往上仰拍芭蕾少女的大腿。这几乎不是一个有质感的、表现受害的电影该有的画面。

张艺谋所选用的明星配角,除了闫妮稍好,几乎都令人出戏。他们的表演方式,是精神百倍的,机灵透顶的,演的,而不是自然的,时代的。不太明白张艺谋为什么看不出来。这部电影中,演技最好的应属陈道明,他收敛了整个眼神的光芒,演出了一种平和与受尽屈辱、磨难后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他从火车站出站,期待冯琬喻认出他时,他表现出的那种紧张和之后的颓丧,都是轻微的,却重重落在人的心上。而当他在读信时,清楚、生活、温暖的台词,令人相信他就是那个写信的人。巩俐的表现也很出色,我想,这个角色如果换成任何一个其他的中国女演员,可能都演不出她的那种层次和爆发力。尤其是她在听信时,被信中的字句批评后,她的反应是有点拘谨和放不开,尺度刚刚好。

可以说,这两个演员撑起了这部电影,而不是靠这部电影本身的思想性与丰富度。它是与王家卫精雕细刻的《一代宗师》呈现出一个时代和一群人物截然不同的一个电影。张艺谋的意图很明确,完成的也算很好,但是终究要逊一筹。

罗杰﹒伊伯特在评论《八部半》时曾说:“一个把思想放在画面之上的导演注定只能达到二流水准,因为他所抵制的正是电影这种艺术的本质。铅字才是思想的理想载体,电影则是为了影像而诞生的,最杰出的影像必定能引发出无数自由的联想,而不是受制于某些狭隘的特定目的。”

黑泽明做到了,真正的收敛和朴素的小津安二郎更是极致地做到了,而张艺谋却还未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他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再拍一部片子就可以做到的,审美观、思想性和哲学观,不那么强硬的讲道理,不那么刻意辨别是非好坏,这些恐怕要系统而长久的读书、学习、感悟,才可以获得一二。

因此我说,《归来》这部片子虽然很结实,也算好看,但是它与真正的电影杰作,还差很远。我虽然也为这部电影落了泪,但是“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只能以这句海子的诗做结。


张敞
剧评人,影评人,专栏作者
香港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生,文艺评论人,剧评人,影评人,专栏作者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342

1页/共1页   

作者 留言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五 七月 18, 2014 10:34 am    发表主题:    

非常谋女郎脸——平整、纯洁而不动人

说的多好!

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可是归纳总结不出来。现在一下子说准了,感动,佩服!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