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留言 |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
发表于: 星期一 一月 31, 2011 10:37 am 发表主题: |
|
我个人认为的筱爱琴巅峰之作
这是系列里的三。
筱爱琴尽管生命短暂在文革里受迫害夺取了年轻的生命,可她照样在舞台上留下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我经常想,如果沪剧界在文革里致死的不是袁滨忠筱爱琴,而是“言慧珠”“舒舍予”的话,那一九七六年打倒四人帮后上海的沪剧舞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可惜啊,只能想像而非现实。
筱爱琴的舞台角色截止到文革,没仔细统计抱歉,就凭印象信手写来——
最开始的非常熟悉的是罗汉钱里的艾艾。尽管罗汉钱从登记的山西换到了江南水乡,但是那艾艾这种名字绝非上海特色。这不去说它。筱爱琴的艾艾非常甜,那一段“金黄澄亮罗汉钱”小调唱得好极!
虽然不是主角,但印象深刻,当然那流传下来的广泛传唱并不是这一段很难唱的寄生草,而是大家都会的紫竹调以及家喻户晓的反阴阳。
其余比如《巧遇记》《母亲》《马兰花》《雷雨》《金沙江畔》《秋海棠》等等,都是很甜的角色。
特别要提到的是四部戏——
《庵堂相会》,筱爱琴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女主角。金秀英太适合她了——又和沈仁伟珠联璧合。可以说如果把丁是娥的繁漪认为是沪剧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那么筱爱琴的金秀英也至今无人超越——综合唱做扮相台风打总分。
《杨乃武与小白菜》,夫妻档,也是绝无仅有的“杨乃武”,绝无仅有的“小白菜”——补充一下,仅指沪剧界不涉及其他剧种。
《江姐》,是不是筱爱琴最后的一部担纲第一女主角的大戏未经考证只是我自己看过的她最后一部这样的戏。关于这部戏在系列四里再说。
《星星之火》,这是沪剧界解放后拍的第二部戏曲电影。和罗汉钱里的艾艾不同,和前三部戏同样是绝对的第一女主角。凭心而论,因为题材不同,影响力我觉得要比第一部戏曲电影还要强得多。罗汉钱写的是新婚姻法,抵制包办。这很快就随着妇女的地位提升和解放成为过时的内容。——这也是沪剧的一种悲哀(这个问题以后再展开)。
而星星之火提供了更广阔的更深远的剧情,涉及包身工这样一个大题目并且是不那么会很快成为昨日黄花的题材。从唱段来说,罗汉钱凭借优美的唱段流传至今,可星星之火毫不逊色。在流派演唱会上筱爱琴出场就是星星之火隔墙对唱。
别无先例的与众不同的就是她是唯一一位带着许帼华沈仁伟三人一起出场的流派演唱者。其余人都是独自一人演唱(凌爱珍演唱女看灯时有一人打横说了一句不是糟皮蛋那是幕后,不算在内)。同时,这段唱据说也是沪剧界第一次三重唱。这样好的唱段流传下来,到现在还是百听不厌。
以致于小筱爱琴出场轰动也是星星之火的杨桂英。
撇开许许多多并非是第一女主角或者第一主人公(巧遇记也不算在内,因为戏份的重点其实不在她身上;以此类推马兰化是群戏也不算在其中,她演的白毛女我没看过年龄小的原因吧)的戏,大致上有这四部大戏。
综合评分,我个人认为筱爱琴的巅峰之作就是《星星之火》里的杨桂英。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
返回页首 |
|
 |
主持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0-13 帖子: 4150
观看Blog
|
发表于: 星期一 一月 31, 2011 11:47 am 发表主题: |
|
星星之火的新,还新在哪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应该说这是一部比罗汉钱影响更为深远的沪剧电影。
小珍子的悲惨遭遇感动了多少人啊!
夏衍的文字很简短,到了舞台上到了银幕上迅速地被观众以实体艺术的感染力获得认可和传播。
文革中,它受到批判的是因为宣传“飞行集会”,其他方面的指责则实在就是提不出来多少。芦荡火种还可以说是以地下斗争来冲淡武装斗争——刘少奇和毛泽东分别领导的两条战线。而大上海是不适合八路军新四军“月照征途风送爽”的。
其余的东洋人庄老四拿摩温这些坏蛋也被演绎得极好,在许多老一辈艺人的烘托下,筱爱琴许帼华邵滨孙扮演的舞台形象深入人心。
除开题材新颖唱腔出新——比如启发杨桂英中的阳血就结合得很棒,对于筱爱琴本人来说,杨桂英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众多的介绍中,早就有评论指出——
筱爱琴 - 艺术高峰
筱爱琴饰演的剧目筱爱琴饰演的剧目
筱爱琴当年在沪剧舞台上成功塑造的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然相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观众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星星之火》的演出更使她登上艺术创造的高峰,她塑造的杨桂英的角色已成为沪剧现代戏创作中具有深远影响、为广大观众熟悉喜爱的的艺术典型。特别是戏中她的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隔墙对唱”,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不仅在沪剧舞台上久演不衰,街头巷尾也仍到处传唱,显示了跨越时代、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在以五卅运动为背景的《星星之火》中塑造的杨桂英这一工人形象,从舞台到银幕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介绍都没有提及杨桂英这个角色对于筱爱琴还意味着什么。
有些人可能又要不高兴了,怎么又轮到是你这家伙来发表高论呢。
这个特色也不知道为什么始终被人忽视呢?
在筱爱琴扮演的其他角色中(顶替阿庆嫂,我没看过也是去年才知道的,不列入其中,况且也比杨桂英来得晚),都是芳龄十八正青春——雷雨中周萍对四凤的唱词:少女;就算不是少女,已嫁为人妻那也是水灵灵的小白菜一颗。就算是革命女烈士江姐,那孩子也不过是在襁褓不会太大大到长子十六名双喜的年龄。
因此,一贯以青春靓丽为舞台标志的筱爱琴这一次出演杨桂英,套用现代影视界的话来说无疑就是转型,甚至于可以说是自毁形象。
这样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舞台形象不亚于石筱英在罗汉钱里出演五婶的转型幅度极其巨大成功。
由此开始,我们就可以说筱爱琴不仅仅是偶像型,而且充分展示了她本来就是实力派演员。
难能可贵的是筱爱琴去世时四十岁,那么往前推,在电影之前初登舞台的杨桂英也才不过三十来岁。在这样的年龄段毅然接受这样一个角色是要勇气和头脑的。
这也是我反复表示极大遗憾的一条就是筱爱琴如果没有被迫害致死,一直演到六十五岁保不住还是那么可亲的杨桂英一类舞台形象,因为对她而言早就驾轻就熟地把握角色身份。
相对而言,有的演员角色年龄跨度可以很大,这种情况在屏幕上屡见不鲜,在舞台上同样也是一种高水平的演示。
不说影视界,就说赵志刚吧,他不但演觉新照样演程婴,应该说余青峰的赵氏孤儿给了他极大的发挥余地——插一句不知道为啥这部戏没有申梅。
和筱爱琴前辈相比,有的人几近五十还在那里大谈特谈青春永驻不肯也不愿同样也不曾出演杨桂英这样的非少妇角色,不正说明戏路子很窄么。
未完待续,将继续讨论筱爱琴——尽管出于某种原因我已经在上海女性名伶篇上放弃书写筱爱琴这一人物。敬请关注。 _________________ 是非是,我非我。
敬请光临我在北美枫的博客飞云浦
也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40799031
|
返回页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