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电影《梅兰芳》语言文字失误不完整记录
星期六 二月 21, 2009 11:10 am
作者:晋京民之子
首发日期:2009年2月16日
说明:
1.粗体是有差异的部分,请重点关注。
2.括号里面的一般为正确和规范的读音、用字和用词。
一.一个lan字出现三种写法,让人费解。
示例:影片名称中,使用的是“梅lan(草门东,抱歉拼不出来)芳”,这里的lan字看上去像是繁体字的骨架,但是,内容确是简化字的那套东西,如“门”和“东”这两个构成字。片中为了平息戏迷的骚动,举牌“梅蘭芳已到”,此处用的就是繁体字“蘭”,这个lan字是简化字之前的繁体字。
评:作为一部反映过去那个时代人物和故事的影片,在影片中用到与那个时代相对应的汉字,这种做法值得肯定,这说明制片方做事细心。2009 年的开年大戏《走西口》甫一上映,就有人批评剧中出现了一些当时并没有的“简化字”,这些简化字的出现与剧情所对应的时代不符。可是,《梅兰芳》则做得更加前卫,干脆来了三个字形的lan字。
二.一部反映京剧名家的影片,京剧唱词中出错,作孽。
差错示例:
1.《玉堂春》中,“一碗药面付奴手,奴回手付与了沉(沈)官人,官人不解其中意,他吃上一口哼一声,昏昏沉沉倒在地,七孔流血他就命归阴。”
评:这是《玉堂春》中“三堂会审”中的一段,是苏三向三位审问她的官员叙述她和王金龙分别后的遭遇的唱段。这是一段非常脍炙人口的唱段,流传至今应该有二百年了,梅派、张派多有演绎,久唱不衰。很遗憾,“沈官人”在片中被写成了“沉官人”,荒唐!
2.《牡丹亭》中,“蓦(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甚良缘,把青春抛的(得)远。”
评:找了很多资料,几乎都是说前面一句应该是“没乱里春情难遣”,而古人行文往往喜欢不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前面用“没乱里”,后面用“蓦地里”,点滴细处让我们见识到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力。当然,在这里同时还出现了一处“的、地、得”的使用失误。
3.《游龙戏凤》中,“从今后不带(戴)这朵海棠花”
评:这个错误在片中出现了两次。这里应该用“戴绿帽子”的“戴”字,而不是“随身携带”的“带”,古时妇女把妆饰用的花是“戴”在头上,而不是“带”着而已。影片中,章子怡饰演的人物也是要将海棠花插到黎明饰演的李凤姐的头上给她“戴”上。
三.儿化音问题。
差错示例:
1.忍着点(儿)
2.这戏不还有大半出(儿)呢嘛(吗)
3.今儿就是和大伙儿聊天(儿)
4.是这么档子事(儿)
5.马三(儿),往事儿上说
总评:
京剧,不言自明,那是北京发达起来的戏,所以,演员在对白中自然要大量使用北京话的招牌——儿化音。像片中所说的“大半出(儿)”、“忍着点(儿)”那可都是地道的北京话,在字幕制作的时候,对那些再明显不过的有儿化音的地方,不给加上“儿”字,真是太不应该了。例如,“媳妇(儿)”,不加“儿”字,“妇”字就只能读成“fù(副)”,而一旦加上“儿”字,听起来就好像是“fèn’er(份儿)”音,差别还是挺大的。“马三(儿)”,这里加上儿化音之后,把说者对那个亵渎京剧的混混马姓爷们儿的鄙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片中也有部分地方加了“儿”字,如“往事儿上说”、“明儿个,反正您不能唱了”这样的话。其实,如果字幕制作人员干脆来个“绝杀”,一个“儿”字都不加,笔者也就不说什么了。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真有些让人味同嚼蜡,在欣赏贺岁大片之时陡增遗憾。
四、语气助词使用原则不一,出现混(hùn)乱。
部分失误如下:
1.地上净是血啊(呀)
2.所以啊(呀),京戏里头的人都是不自由的
3.您当我是那个鲁二爷呐(哪)
4.畹华,等人呐(哪)
5.什么事儿这么着急啊(呀)
6.咱们是下九流啊(哇)
7.唱不好你还大王呐(哪)
8.哪(那,这里不该用“哪”,反倒用上了)能不好吗
总评:
关于“啊”字的变音与用字。虽然“啊”这个语气助词之读音,是随前字尾音而变的,但这种知识,只有受过语音训练的播音员或者有较高普通话语音水平的人才会明白。广大群众习惯上是以“呀”、“哇”、“啊”、“呢”、“哪”等来区分语气的。如以人为本的话,应该考虑以广大普通受众的习惯为准,还是不要以“啊”字代替“呀”、“哇”、“呢”、“哪”等为好,否则创造这些与发音相同的语气助词就没有现实意义了。虽然,专业的播音员都知道“啊”字有变音一说,但是,这是个见字辨音的“识字”问题,不能想当然地反过来应用,不论演员发音是什么,都用“啊”取而代之,听音辨字这可是一个“写字”的过程,否则造那么多语气助词就没有意义了,同时更不能强求听众们都受到过专业的语音训练,知道这个所谓的“变音规则”。
误把“呐”字做语气助词。春晚的字幕中,好几处都将“呐”字当做拟声词使用了。如“唱不好你还大王呐(哪)”一句中就是如此。虽然当时的剧情中演员有一些情绪,但也不需要“呐喊”哪?
不过,在“你攒斗蛐蛐儿多好哇”一句中,演员说得京味儿十足,字幕配得也恰到好处,要是能够前后一致、从头至尾坚持那就太好了。
五、“的、地、得”使用上混乱不堪。
部分失误如下:
1.您说得(的)没错,真对不住
2.那就老老实实的(地)按爷爷的来
3.满四九城的(地)给我贴戏单去
4.哪天你不是早早的(地)就去了
总评:
片中也不是全部都错了,像“您今天讲的挺有意思”这句就用对了,片中之梅兰芳说有意思的是邱先生讲的那些内容。“的、地、得”在使用上要很谨慎,遇到的时候多想想,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没多少字幕文字,如果还不认真对待,那就有问题了。
六.“吗”与“嘛”使用混乱。
1.既是来听讲演,干嘛(干吗)不准时呢
2.畹华那干嘛(干吗)呐(哪),教司法局长说中国话呢
3.什么话嘛(吗)这是
4.那还不容易嘛(吗)
总评:
从语气上讲,只有表肯定、确认的句尾字必须用“嘛”,如“这就叫实事求是嘛”、“咱们是一家人嘛”等。而提问、疑问或反问句之尾则必须用“吗”,标点也须是问号。
“干吗”就是干什么,“吗”在这里是什么的意思。
七.著名演员出现数个读音错误,实属不该。
示例简述如下:
1.咱们那出汾(“汾”字在这里读fén,十三燕老爷子误读成fēn (纷)了)河湾,多好哇
2.我也早已经说(“说”字在这里读shuō,演员误读成shuì(税)了)服了我们银行的董事会
3.朝(“朝”字在这里读zhāo(招),演员误读成cháo(潮)了)三暮四的靠不住
4.租界还在法(“法”字在这里读fǎ(砝),演员误读成fà(珐)了)国人手里
总评:
这其中,“汾”与“法”都是独音字,没有第二个读音;“说”和“朝”则属于多音字。多音字把握不准,还说得过去,独音字还读错音,那就太不应该了。
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于1985年12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说”字读shuì音的词就保留了“游说”,目前的辞书中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原则区分的,像我们比较熟悉的“说客”、“说服”等词中,“说”字都应该读shuō音。可能,很多人不知道shuì这个读音的反倒不会读错音,但是,因为知道了“游说”之“说”读shuì音后,往往我们会联想到“说客”、“说服”中的“说”字可能也读shuì音,结果误读。
八.莫名其妙的标点符号。
示例简述如下:
1.可,惜一票难求
2.可,惜他老了
总评:
标点符号都能乱用?用周星驰的话说“I服了you”,陈凯歌这部电影可能比无极要好,但是,就字幕而言,出现这样低级的失误,是不是太马虎了?
九.其他语言文字错误简单罗列如下:
1.不知道您有没有功夫(工夫)赏光
评:邱先生是对戏有了解,但是也不至于非得有京剧的“功夫”才能去看戏吧?
2.就让他在里面呆(待)着。
评:“待”是专门用来表示“停留”之义的字,还是不要再和“呆”字混用了。
3.碎(演员明明说的是地道的北京话cei,四声,该字字形为“卒”字旁右面一个“瓦”字)咱家一块玻璃
评:只要查一下字典,这个字就不会用错,如果拼音输入法找不到,可以换一个输入法试试。
4.别介(别价儿)
评:地道京片子说的话,可惜,字写错了一个。
5.热毛巾这么往脸上一捂(焐)
6.不捂(焐)舒坦了不能跟你说话
评:人家王学圻(qí)先生的发音非常清楚,就是wù(误)音,为什么非要用“捂(wǔ)”,有心的话,可以查查字典,这两个字还是不一样的。
7.咱们唱它(他)三场
评:“他”字可泛指一切事物。如“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山之石”、“谨此无他”、“岂有他哉”等,又如今日的“管他呢”、“去他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喝他个一醉方休”等。
8.这可是个大数,咱恐怕一时掂对(典兑)不开
评:银行遭遇储户爆发式地取钱,这就可以说是“挤兑”。你要是想往酒精里面掺水造假酒,那叫“对水”。“典兑”一词,可以说明当时“十三燕”的财政状况,即使他有钱,那大部分也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的,所以需要“典兑”一下才能成为可以支付的“现金”。
9.你将来帮爷爷帮(办)个事
评:明明演员说的是“办”,字幕却显示为“帮”字。太马虎了。
10.贷给畹华十万元作(做)费用
评:这里是“当做”的意思,应该用“做”。
11.而支那人把感情叫作(叫做)人心
评:这里的“叫做”和“当做”的意思虽然不同,但“做”字所表达的意思无异,应该用“做”。
from 晋京民之子's blog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698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电影《梅兰芳》语言文字失误不完整记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