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知砚斋详解《红楼梦》(3)
星期四 二月 12, 2009 12:22 pm
第二节 明义的人云亦云和惶惑
富察明义,生卒不详,号我斋,满洲镶黄旗人,父亲傅清,官至都统,乾隆十五年任驻藏大臣时与另一驻藏大臣拉布敦定计,将西藏叛乱头目诱至驻藏大臣署杀死,叛乱分子围攻驻藏大臣署,傅清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自刭而死,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大为震悼,追封傅清一等伯,谥襄烈,子孙以一等子爵世袭。为纪念傅清和拉布敦,北京和拉萨两地按照乾隆皇帝的谕旨建造了双忠祠。姑母是孝贤皇后,她于雍正五年(1727)成为皇子弘历的嫡福晋。弘历即位后,于乾隆二年(1737)立为皇后。乾隆十三年(1748)随驾东巡,突然去逝于德州舟中。乾隆皇帝大为哀恸,亲制挽诗,诗中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因即以"孝贤"二字为谥。叔父是曾任首席军机大臣的傅恒,在平定金川和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封一等忠勇公。去逝时不到五十岁,谥文忠。哥哥明仁,字益庵。舅父是允禵的孙子永珊,堂姐夫是敦诚的叔父墨香。著有《绿烟琐窗集》。
富察家世代都和爱新觉罗家族有着繁杂的姻亲关系,和皇族宗室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明义从年轻时便在上驷院任侍卫,后来升任参领,给乾隆皇帝管马执鞭,直至终老。他的舅父永珊把自己的私家花园"邻善园"赠给了他,他又将其更名为"环溪别墅",后来俗称"三贝子花园"。由于父亲壮烈牺牲,明义成了烈士遗孤,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乾隆皇帝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不离左右,出巡时也总是带着,因此,明义随驾到过许多地方。
由于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明义不仅能够较早地读到《红楼梦》,而且一口气写了二十首《题红楼梦》诗,公开在社会上流传,称得上是一个胆大率真的"超级红迷"。
明义的这组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题咏《红楼梦》的诗。这些诗写于何时,没有确切记载。我认为这组诗应当写于1762年至1768年之间。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明义的舅父永忠是在1768年从明义的堂姐夫墨香处借阅到《红楼梦》的,永忠生于1735年,墨香生于1743年,相差八岁,虽然同为宗室,但是,直接相交的可能性不大。墨香和明义的堂姐结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应当在十八岁左右,也就是1761年左右,这一年明义大概是十六岁。他俩通过姻亲关系相交,交好必须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取得相互了解和信任才行,墨香才会敢把有"碍语"的《红楼梦》借给明义。因此,明义读到《红楼梦》的时间上限应在1762年以后,下限应在1767年以前。
那么,永忠会不会是通过其他人如敦敏、敦诚和墨香结识呢?我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永忠在为敦诚的《四松草堂集序》中这样写到:"耳熟敬亭有年......春间敬亭登仕途,寒温而外,未暇请益也。"敦诚在宗学毕业后,曾随生父瑚玐在山海关管理税务,具体任务是分管喜峰口的税务工作。1758年敦诚以母丧守孝为由返回北京,闭门不仕,以诗酒自娱,一直到1766年才补宗人府笔帖式,旋改太庙献爵。由此可知,永忠和敦诚在1766年春尚未相交,仅是闻名。1767年,永忠将自己的少作《悼亡诗》拿给墨香看时,曾附言"懋斋可同读也",这足以说明,永忠和墨香交好在先,和敦敏、敦诚相交在后,是通过墨香才认识他们的。他不可能通过敦敏、敦诚向墨香借阅《红楼梦》,只能是通过明义。可是,这里又出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永忠和墨香交好后没有很快借阅到《红楼梦》,而是和敦敏、敦诚相交后才读到《红楼梦》呢?唯一的答案就是《红楼梦》不是墨香个人的,而是墨香家族中某个人的。如果说墨香把《红楼梦》转借给明义是过于轻率的话,那么,这一次把《红楼梦》转借给永忠则是和书稿主人做了一番工作和努力的结果,所以永忠才会特别感谢墨香,写下《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
以上是我对明义题诗年代的大致断定。
明义在借阅《红楼梦》的同时,也获得了小说作者的相关信息,,只不过这些信息来源不一,说法不一,其中的矛盾纷杂,让他无法辨别孰真孰假,孰对孰错,只能简单含混地对《红楼梦》的来历略加说明,写下了几句连自己都不甚明白的文字:"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明义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曹雪芹出所撰《红楼梦》。
二、曹雪芹的先人曾任江宁织造。
三、随园是大观园的旧址。
四、《红楼梦》没有在社会上流传,知道这部小说的人很少。
五、明义看到的《红楼梦》是抄本,不是作者的手稿。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明义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基本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他知道的信息芜杂矛盾,错谬百出。
首先,明义并不认识曹雪芹,他的第一个观点源于小说本身及《红楼梦》阅读小圈子的传言。明义的第二个观点则有点含糊不清,因为这时候有两种说法在打架,一种是袁枚等长一辈的说法: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另一种是同辈人如墨香、敦诚、敦敏等人的说法: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明义自己无法判断曹雪芹的祖父还是父亲曾任江宁织造,只好用"先人"这一不精确的词来表述他们辈分关系,为的是不犯错误。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曹雪芹与富察家并无交往,更不可能在富察家当家教,否则,明义对曹雪芹的了解根本不会那么困难,对曹雪芹的认识也不会如此含糊,永忠也大可以郎舅的身份直接从富察家借阅《红楼梦》,而不必绕个圈子通过墨香借阅《红楼梦》。曹雪芹曾经在富察家攀附的说法不攻自破。
其次,明义既不敢肯定大观园即是随园,也不敢否定或是公然否定大观园即随园的说法,这里面就体现出了明义的矛盾心情。明义大概很清楚或凭直觉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大观园描写的不是曹寅家的后花园,而是皇家园林,《红楼梦》里隐有皇室的秘密,因此,他只敢含蓄地说袁枚的随园是在大观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的,用现在比较时兴的话说就是"人造景观",不是原有的。直到1796年袁枚八十大寿时,明义仍然不愿肯定随园就是大观园,他似乎有种欲言又止却又不吐不快的矛盾心情。他在《和随园自寿诗韵十首》中虽然写下了:"随园旧址即红楼"的诗句,但是,他笔锋一转,随即在旁边批注云:"新出《红楼梦》一书或指随园故址"。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其实,明义的这种矛盾心情和袁枚的自我矛盾的根源是一致的,他们表面上不得不说《红楼梦》隐的是曹寅的家事,但是,内心深处是不愿意、不希望别人相信他们的谎言的。他们之所以如此矛盾,唯一的理由就是《红楼梦》隐的是宫闱密事。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如此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呢?
第三,明义暗示了《红楼梦》是一部曾经遭到乾隆皇帝秘密禁止的小说。《红楼梦》完成之初,在宗室间秘密传阅时就受到了诸宗室的追捧,正常情况下早就应该名扬天下,令洛阳纸贵了。但是,长期以来,《红楼梦》却只能在宗室内部秘密传阅,都像是读禁书一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一部小说嘛!至于这样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吗?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红楼梦》隐的是宫闱密事,并且是严禁外泄的见不得人的机密,曾经受到过乾隆皇帝的秘密查禁。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出现一部小说令诸宗室既爱又怕、既想看又不敢看、或不敢公开看的奇怪现象。
如此一说,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明义、永忠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看过《红楼梦》呢?情况应当是这样的:乾隆在宗室内部秘密查禁《红楼梦》的时候,明义、永忠等宗室的年龄尚小,不知道这回事,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渐渐被淡化了,乾隆皇帝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态度也缓和了一些,默许了《红楼梦》只准在宗室内部传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些年轻的宗室子弟虽然可以谈论《红楼梦》,却只能支支吾吾地谈、别别扭扭地谈论的矛盾现象。
第四,曹寅担任的是江宁织造,江宁织造是隶属于内务府的一级管理机构,不是官僚机构。明义作为上驷院的侍卫,且经常伴驾出巡,对内务府下属的各种管理机构应当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他为什么会犯这样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把"江宁织造"写成"江宁织府"呢?难道是笔误吗?我认为不大可能,因为现存的《绿烟琐窗集》是重新誊抄的本子,不是草稿,即使草稿错误了,誊抄时也应该及时发现予以更改了。我想,如果不是明义真的无知,或是的确笔下有误,便是另有文章。他故意把"江宁织造"写成"江宁织府",莫非是效仿袁枚把"曹楝亭"写成"曹练亭"、把"大观园"写成" 文观园"的手法?他们出错的手法惊人的相似,如出一辙,好像是事先经过密谋了似的。果真如此,那么,他们故意留下破绽,犯如此低级错误的原因便只有一个,不希望别人轻易相信他们的谎话,不希望别人把曹雪芹当成曹寅的后人。
明义是现在已知的最早公开承认读过《红楼梦》的人,那么,他对《红楼梦》中隐的真事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了解的并不十分清楚,是一知半解,他对《红楼梦》的政治意义多少知道一点,不过不全面。明义在最后一首题诗中进行了暗示:"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他在诗中明确指出,《红楼梦》描写的是王室子孙的不幸遭遇和政治迫害。然而,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红楼梦》最初流传的只有前八十回,根本没有贾府败亡的描写,明义怎么会如此题咏呢?难道他看到的是一百二十回的全本?如果他看到的是全本,为什么关于前八十回的题咏是那么详细,而后四十回的题咏却如此含混呢?难道是他明白后四十回的隐事过于敏感,不敢题咏,还是他不敢暴露自己看过后四十回呢?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他的题诗中仔细体会他的思想了。明义在最后一首题诗中用了石崇的典故,我们发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多次涉及石崇,因此,有必要对石崇的典故进行一番详细介绍:
石崇(249-300),字季伦,晋朝南皮人,曾经做过散骑常侍、侍中、南蛮校尉等官,家中非常富有,在河阳曾经修建一座金谷园,生活很奢糜。他和潘岳、陆机、陆云等人攀附贾后,号称二十四友。永康元年(公元300),赵王司马伦废杀了贾后,自称相国,专擅朝政,石崇因为是贾后一党而被免去官职。司马伦有一个嬖臣,名字叫孙秀,孙秀以前家世寒微,曾经和石崇有过过节,现在受宠成了新贵,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就向石崇索要绿珠。绿珠是石崇的美姬,擅长吹笛。石崇怎么会受孙秀的气呢,就火冒三丈,对孙秀怒吼道:"绿珠是我喜欢的女人,绝不能给你!"孙秀被驳了脸面,又羞又恼,回去就借机向赵王司马伦进谗言。赵王也早有除掉政敌之意,便让孙秀假传圣旨,去逮捕石崇。石崇当时正在阁楼上欢宴,发现抓他的武士已经走进家门口了,就对绿珠说:"我现在是因为你才获罪的!"绿珠见状便哭着发誓说:"我一定在你被抓住前以死来报效你。"说完立即跳楼自杀。石崇及其母、兄、妻、子满门抄斩。石崇被杀的真正原因是政治迫害,并非是因为舍不得绿珠而遭祸,这一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瓦砾明珠一例抛,石尉何曾重妖娆。"意思就是说,石崇何尝是因为绿珠而惨遭迫害呀,他视绿珠和瓦砾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言外之意即是说石崇是被政敌找借口杀害了。
综上所述,明义肯定知道《红楼梦》的政治意义,但是,里面具体隐了些什么历史事件,他不一定非常清楚,不过,他知道和权力的最高层有关。他只想打听清楚曹雪芹的真实情况,那么,他会向谁打听呢?宗室内部的人是不敢告诉他的,他只能向自己知道的唯一的知情人打听,那个知情人会是谁呢?不错,正是袁枚。
那么,明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袁枚交往的呢?乾隆四十九年(1784),袁枚在《明我斋参领扈跸南来见访不值将园中松竹梅兰分题四诗而去余归后钦迟不已寄五言一章》中给我们答案了,他写道:
"我与我斋公,相知廿载宽。南北虽乖分,吟笺常往还。终是两人诗,不是两人面。两人心淒然,今生可得见?欣闻銮輿巡,知君必扈行。遍观从臣单,竟无君姓名。因之走东粤,不复候里巷。岂知君竟来,敲门失所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明义和袁枚至少在1764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交往了。依此我们就可以作出以下推断:1761年,明义的堂姐和墨香成亲;1762年,明义从墨香处借阅了《红楼梦》;1763年,明义从袁枚处打听到了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随园即是大观园的说法,并写下了二十首《题红楼梦》诗。这是我对明义题诗年代的精确断定。
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隐隐感觉到,袁枚一直在逃避和明义见面。经过上一节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袁枚和《红楼梦》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修建随园的目的,现在,终于出现明义这样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红迷"了,袁枚怎么能不担惊受怕呢!袁枚唯一的方法就是躲!不仅躲明义,而且在躲其他读过《红楼梦》的京官。另外,在看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发现,袁枚可以提前得到乾隆皇帝南巡的从臣名单,这个名单应当是官府的文件,袁枚早已经不做官了,为什么他会有官府的文件呢?他为什么对这个名单如此关心呢?我想,答案或许就是乾隆皇帝提前警告过他,每次都要躲得远远的。如果没有乾隆皇帝的提前提醒,我想,袁枚是不敢躲开的,他作为文化界的要人,本应该陪王伴驾的,没有乾隆皇帝的默许,躲出去就是对皇帝大不敬,其中的利害关系,袁枚不会不知道。
袁枚的"游击战"打得还可以,他和明义周旋了三十年,始终没有见面。
因此,明义最终也没有弄明白《红楼梦》曹雪芹的真实情况,他只知道,谈论《红楼梦》的时候必须扯上随园,尽管他自己也感觉别扭,不对劲!可是,如果不这样,他的皇帝姑父要生气的。一直到1796年,年过半百的明义仍然在祝寿诗中苦苦追问八十岁的袁枚老人,这也许就是明义一生的惶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61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知砚斋详解《红楼梦》(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