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新牛年新思路新点子(六)
星期六 一月 24, 2009 10:24 am
回想戏曲事业的好几个全盛时期,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好戏连台。
好戏连台在这儿说的不单是某一个剧团自编自创多少多少台好戏,最主要的是某一台好戏出台之后其散布面积的广泛和传播速度的惊人。
四大名旦时期就不用去说,那离得太远。就说是十七年间,虽然有很多很多禁忌仍然是一台好戏出笼大家竞相搬演。
比如源自福建莆仙戏的《团圆之后》,那是一出由老本子去芜存菁重新改编的好戏。记得搬上舞台后备受好评,好像甚至于还到上海来演出过。后来,仅仅就我所知,沪剧改编为剧名《父子恨》(曾记得原先保留过原剧名)由爱华沪剧团演出。里面袁滨忠担纲的男主角施状元唱的好几段袁派唱腔至今仍是经典。京剧突出状元之妻柳氏,改名为《孽缘记》由李炳淑扮演。袁滨忠的女婿徐俊主演并由丁是娥助演的《野马》也是外省首演的移植产品。后来搬上屏幕孙徐春主演的《昨夜情》也是如此。丁是娥的学生许帼华主演的《救救她》同样如此。就是当时沪剧院三团开张大戏《血染姐妹花》——那是改编自话剧《她含笑着死去》(剧名可能记得不完整)。联想到张清主演邓世昌的《甲午海战》也是由话剧改编而来。曹禺的名剧改编为沪剧《雷雨》《日出》甚至于可以说超越了原先话剧的舞台效果为曹禺本人和他的女儿万芳所赞赏。
总而言之,不要说在某一个剧种内部,就是跨剧种的这样迅速的传播也是戏曲繁荣的一个因素和特征。
就是到了文革期间,拿革命样板戏来说吧——几乎是各个剧种竞相上演,更不要说京剧界内部各地各剧团照样上演。虽然他们没有钱浩亮刘长瑜高玉倩,照样是《红灯记》——看得大家不亦乐乎。尽管没有童祥苓齐淑芳,不也能《智取威虎山》?这种情况跟文革之前《红楼梦》被搬上舞台,马上各地越剧团争相上演。连得我们老家常熟县越剧团也能演出——据说那位林妹妹的葬花还相当不错呢。
这种情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很可能跟版权有关联。可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为何不能把一个戏曲本子提供给各种相关剧种去上演呢?要知道,本来这样子的移植比较轻车熟路。可是,上海京剧院的三部精品到现在为止好像只有陕西一家秦腔搬演过《曹操与杨修》。本身剧种内部的传播更不用提——好像某一家剧团剧院首编首演的某一部好戏,鲜少听说其他同剧种的剧团能够照样上演。
诚然,能够正式登上舞台的演出本已经不是原先文字样式的戏曲剧本而是进一步融合了作曲舞美导演方方面面的奉献和再创作。如何协调其中的劳动价值转移,是一个莫大的课题。但即使有新时代下的新问题,也得想办法。
所以,为此仅从戏迷想看好戏的角度为振兴戏曲出力献计献策,是否可以这样子设想——
首先,本省本剧种内部应该大力推广这种迅速传播好戏的精神。省时省力以最低的成本而获得最好的效果。至于,首演剧团自然保留首演权,但允许其他同剧种剧团适当修改以适合本剧团演员的具体嗓音条件等等。搬演费用可以协商,比如每场收益的多少百分比的形式分成。即使没有多少具体金额那也比一家掌控一花独放只有一个剧团能演要好得多。
其次,大力提倡搬演其他剧种的好戏。由于这种情况不涉及作曲等其他劳动,只需要单一地取得剧本作者的认可。应该允许编剧自主地进行这方面的推销——哪怕是职务性创作。当然,凡是职务性创作原剧团必须要首肯并合理分成——哪怕拿大头也在理。这样做既给首创剧团和编剧带来收益,而且也是迅速地能让好戏在各个相关剧种的舞台上遍地开花。
最后,希望能有哪个省份哪个剧种领先带头。先吃螃蟹是勇士,政策不能光等靠要,完全可以在新世纪大家来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于可以号召本省本剧种无偿转让这样一种为振兴戏曲事业作牺牲的精神。作为豫剧黄梅戏迷一分子,觉得黄梅戏和豫剧是南北适中比较能够进军老二老三地位升级的剧种,不妨可以先做试点。
有时候,想起来真是遗憾啊——比如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多好的一出戏啊,可是至今为止连得京剧团都没有人能够照样搬演。更不用说其他相关剧种啦。同样的是上海话剧舞台多少好戏,那个《韦小宝》干吗不能变成滑稽戏呢?香港的那个专门搞笑的周大佬不是在银幕上演绝了他。滑稽界的哪位明星不来试一试?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38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新牛年新思路新点子(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