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脂砚斋揭秘《红楼梦》

星期三 一月 21, 2009 8:52 am



脂砚斋揭秘《红楼梦》

目录

第一章 揭秘曹雪芹
第一节 袁枚的谎言和无奈
第二节 明义的人云亦云和惶惑
第三节 永忠的泣语
第四节 敦敏、敦诚的闪烁言辞
第五节 宜泉的抄袭行径
第六节 裕瑞的激愤和诋毁
第七节 小说中的作者自述
第八节 曹寅家查无曹雪芹
第九节 曹雪芹的庐山真面目
第二章 曹雪芹的家世
第一节 不是冤家不聚头1
第二节 不是冤家不聚头2
第三节 树倒猢狲散
第四节 悬崖撒手
第五节 骨肉相残
第六节 真干净
第三章 曹雪芹的生平
第一节 上赖天恩下承祖德
第二节 沦为废人
第三节 冰雪文章
第四节 郁郁而终
第四章 《红楼梦》的创作和构思
第一节 《红楼梦》的创作动机
第二节 作者各个名号的由来及其寓意
第三节 石头的由来及其寓意
第四节 大观园的由来及其寓意
第五节 贾宝玉的真事
第六节 秦可卿的真事
第七节 贾元春的真事
第八节 王熙凤的真事
第九节 三春的真事
第十节 其它真事
第五章 《红楼梦》的早期评点与流传
第一节 脂砚斋
第二节 孔梅溪
第三节 畸笏叟
第四节 其它评点者
第五节 《红楼梦》与巨家
第六节 《红楼梦》与水西庄
第六章 《红楼梦》与乾隆皇帝
第一节 驻跸水西庄
第二节 袁枚自保 辞官建随园
第三节 皇子师父遭谴还乡
第四节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第五节 兰桂未必齐芳 雪芹后人当官
第七章 《红楼梦》的续作与刊行
第一节 梦觉主人续书
第二节 程伟元因何主持刊印
第三节 高鹗因何参与订定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幕后指挥和公开索隐
第八章 红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 索隐红学
第二节 考证派
第三节 红学的现状和未来
第九章 《红楼梦》的版本
第一节 甲辰本、梦稿本、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
第二节 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石头记》
第三节 其它抄本
第十章 与《红楼梦》有关的历史
第一节 家族世系
第二节 历史钩沉








俺不是红学家
也没有上过清华北大
俺只是痴迷《红楼梦》
那满纸的瞎话



俺的曾用名:曹根、知砚斋、脂砚斋、知芹斋。
你可以怀疑俺是曹雪芹的后人,是脂砚斋的后人,或是曹雪芹老师的后人,或是曹雪芹亲戚的后人。其实俺只是曹雪芹唯一的知己,跨越了二百多年的知己。



第一章 揭秘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说法非常多,程伟元在刊行本的序言中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我们知道,小说作者在介绍《红楼梦》的来历时一共写出了五个名字:石头、空空道人(情僧)、东鲁孔梅溪、曹雪芹、吴玉峰。并且说明小说的故事是石头的经历,且被人镌刻在了石头身上,空空道人抄录了下来,定名为《石头记》,后来空空道人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名为《风月宝鉴》。曹雪芹耗费十年心血,对小说进行了五次修改、编辑,将小说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只有甲戌本多出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从上面一段我们可以分析出:《红楼梦》是石头的经历,如果石头是一个人,则不可能经历几世几劫。因此,石头只能是一种象征。石头上镌刻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碑文,碑文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记载。小说作者第一个点出石头,并不是说小说是石头写的,而是意在说明小说是一部史书。
空空道人的抄录行为其实是撰写,也就是说空空道人才是小说的始创者。但是,空空道人一望便知是个虚名虚号,应当是作者给自己虚拟的一个名号。
东鲁孔梅溪是否是空空道人的继承者呢?应该不是,他可能是作者的老师或亲友,只有这样的身份关系才有资格给小说改名字。东鲁孔梅溪也可能是作者虚拟的另一个名号,但是,他为什么把这个名号起得有名有姓呢?据我研究,这个名字里隐着另一个真实的名字,这个人大名鼎鼎,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章节详细介绍。
曹雪芹会是空空道人的继承者吗?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是经过曹雪芹“加工”过的文本,作者似乎是站在主持编纂工作的领导地位上历数小说从创作到编辑、直至完工的全部过程。更加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程伟元只点了曹雪芹这个名字,弃其它名字于不顾,何也?从小说记述的表面现象来看,是因为曹雪芹对小说付出的最多,是他纂成了目录,分出了章回,而且,世面上流传的本子也都是分出了章回的,把这个名字特别点一下未尝不可。即使普遍把曹雪芹当作小说的作者也是无可厚非,更何况当时社会上已经盛传《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的后人曹雪芹呢!
但是,程伟元为什么没有点其它的名字呢?特别是把小说题名为《红楼梦》的吴玉峰,刊行本采用的可是吴玉峰的题名呀!也许,他见到的所有的的抄本上都没有“吴玉峰” 这个名字。但是,早期流传的本子都叫《红楼梦》,没有叫《金陵十二钗》的呀!换句话说,早期流传的本子大都是吴玉峰题名的本子呀!高鹗在序言中第一句就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难道他也不知道“吴玉峰”这个名字吗?我想不会。程伟元已经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了,作者相传不一。答案或许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知道作者是谁,点一下“曹雪芹”一来是顺应社会上的传言,二来是想把索隐者的目光引向曹寅家。或许,更大胆地说,他们清楚小说的真正作者是谁!(据我研究,他们知道小说的真正作者是谁,高鹗还大胆地采用了索隐的手法留下了证据,试图告诉别人。他留下的证据,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而“吴玉峰”这个名字也是作者虚拟的名字,如果知道作者的真名实姓,从这个名字里就可以轻易看出作者将自己的名字隐在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只有甲戌本存在此名而其它本子不存在的原因,太敏感了!容易暴露作者的真实身份!容易暴露《红楼梦》里隐的真事!
现在可以告诉大家,小说的作者只有一人,他给自己取了空空道人、曹雪芹、吴玉峰的笔名。而曹雪芹是最重要的笔名。
那么,曹雪芹究竟是谁呢!
在没有揭开曹雪芹的真面目之前,我们应当对他的名字的含义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红学家为我们解读出“曹雪芹”三个字的真实寓意。
先说一下“曹”,这是百家姓中的一个姓氏,本身无奇。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姓曹呢?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我姓李,小时候非常欣赏唐代大诗人李白,就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李慕白,后来发现有一个当代画家叫李慕白,后来发现小说(《玉娇龙》)的人物名字叫李慕白,后来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晓喻全国,走向世界。看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取此名的人都喜欢李白,才会不约而同地取了相同的名字,不管是作为自己的名字也好,作小说人物的名字也好。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选取曹姓,肯定是因为他喜欢一个姓曹的人,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在小说里寻找一下,看有没有蛛丝马迹印证这个观点。我想,不用翻书了,作者曾多次在小说中提到曹植,甚至有些文笔仿照的就是曹植的《洛神赋》,对吧!小说作者之所以取“曹”为姓,是因为他特别喜欢曹植。那么,他为什么喜欢曹植呢?要弄懂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曹植的基本情况。你看,研究《红楼梦》不仅仅要盯住小说,还要掌握更多的历史文化。
我想,大家对七步成诗的曹植不会太陌生吧,只先简单介绍两句吧(后面还要祥谈)。曹植很有才气,但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是宗室,并且在争夺皇权的斗争中落败,受到了政治打压,甚至是迫害,所以从此一蹶不振,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至郁郁而终,真正是“四十年华付杳冥”。看到这里,或许应该明白了吧,作者就是一个和曹植非常相似的一个人,无论是才华、身份,还是地位、遭遇。
再说一下“雪芹”,先说“芹”,《说文》解释:芹,楚葵也。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天开白色花,茎叶可以吃。亦叫“水芹”。《诗.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的句子,芹藻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作者取名“芹”是暗示自己是一个有才学的人。但是,在“芹”前面加一个“雪”字就不妙了,芹在夏天开花,雪天只能任人宰割了吃。大家还记得“金簪雪里埋”吧,这句谶语不是说薛宝钗死后被大雪掩埋了,而是指她身份虽然高贵,但是生存环境及其恶劣严酷。同样道理,雪中之芹便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寓意。作者不但借这个名号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小说中也发出了“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的血泪哀叹,作者唯恐读者不明白,又在批语里进一步进行了诠释,用心何等良苦啊!
看到这里,或许你就明白了梁恭辰为什么说:“惟属笔之曹雪芹实有其人,然以老贡生槁死牖下,徒抱伯道之嗟,身后萧条,更无人稍为矜恤”了。因为只有他看懂了“雪芹”的含义。但是,他认为曹雪芹只是一个老贡生就大错特错了。他只看到了“雪芹”二字,没有看懂“曹”的含义。
此外,芹,古名楚葵。我们知道,楚国最有名的是屈原。屈原也是怀才不遇啊!或许曹雪芹自譬为屈原式的人物,冒死撰书劝谏,向天发问吧!不然,淳穎怎么会称其为“英雄”呢!看看小说中那篇著名的《芙蓉女儿诔》就知道了,笔法完全模仿屈原!
总之,“曹雪芹”三个字的内涵是非常深厚的,向我们透露的信息也是非常多的,它暗示了作者的真实身份是高贵的宗室身份,同时作者又是遭受到政治迫害的才华横溢的宗室,是“生不逢时”、“有命无运”甚至“累及爹娘”的宗室,得天独厚的他渴望大展身手,建功立业,但是,命运多舛的他只能借撰写小说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这和小说中身份高贵的石头日夜哀号嗟悼自己无才补天,在表达上是多么的一致,又是多么的强烈啊!
当然,仅凭“曹雪芹”这三个字,只能让我们大概了解一下作者的身份地位、思想感情,要想进一步探索出作者的庐山真面目,还必须更加细心缜密地对史料进行考证。让我们开始艰辛地展开考证工作吧!

from 脂砚斋's blog

附 - “该书作者正在寻求出版,有出版意向者直接和作者联系。”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366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脂砚斋揭秘《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