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专访上海文艺家荣誉奖得主
星期三 一月 21, 2009 9:38 am
专访上海文艺家荣誉奖得主:计镇华、陈少云、于冠群
此次三位上海文艺家荣誉奖得主中,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是京剧“麒派”艺术掌门人,昆剧表演艺术家计镇华则是“昆坛第一老生”。相较两位老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的于冠群虽然是后期之秀,但在半年前第二十七届奥地利汉斯·加波尔国际声乐比赛中一鸣惊人,这也是24年后中国人再度斩获这一金奖。而在三位获奖者中,陈少云和于冠群都是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对于上海给予他们的艺术机遇和创作空间,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计镇华 我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舞台上和观众一起完成的
计镇华和陈少云恰巧同龄,两人今年都是66岁。和陈少云15年前来到上海不同,计镇华将近60年的艺术生涯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作为被称为奇迹的 “昆大班”的代表人物,计镇华的昆剧老生艺术享誉海内外,被称为“昆坛第一老生”。就在几天前,计镇华的昆剧传承专场“计语华章”刚刚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举行,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的夫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当时就笑称自己是他的粉丝,更把“得奖专业户”的名号封给了计镇华。时隔几天,“专业户”计镇华果然又登上了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的领奖台。
回首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沉浮起落和舞台辉煌,计镇华感慨地说:“我一生创造了很多个角色,但我始终觉得我所有的艺术,都是在这个舞台上,和观众一起完成的。只要我一走上舞台,一踏上这个地毯,我就觉得自己浑身是劲。”
计镇华当年在上海戏校还没毕业时,就因为出众的形象和嗓音成名。1978年“文革”结束上昆成立时,剧团的开团大戏《十五贯》就是计镇华和刘异龙主演的,而就在当年,叶剑英元帅还亲自指名要看计镇华的《弹词》。计镇华说,从1978年到1990年,是自己艺术生涯最黄金的时候,那十几年,自己不仅恢复演出了《烂柯山》等很多传统折子戏,还创作排演了《李世民》、《唐太宗》、《钗头凤》、《血手记》等很多部新编大戏。
不过,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因为昆剧不景气、演出机会少,计镇华的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沉寂期,1993年,计镇华搞了一次自己的演出专场,演出一票难求,轰动一时,但计镇华却很灰心,“我当时心想,搞完这个专场,自己就不要再唱戏了。”
虽然在此后很长时间,舞台上很少能见到计镇华的身影,但银幕荧屏上却始终有着他活跃的形象。在电影《风流千古》、电视连续剧《封神榜》、《水浒》中,计镇华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他回忆说,“当年上海人艺的副院长杨村彬觉得我应该通过影视来深化人物、丰富传统,所以我就这么做了。”影视艺术的兼收并蓄,确实滋养了计镇华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要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成为他艺术创作始终的信条。
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计镇华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二春,最近几年的演出更是尤为活跃。2005年,他排演了自己的封箱大戏《邯郸梦》,一举连获文华大奖、白玉兰奖等殊荣。“封箱”未成的计镇华之后的演出一发不可收拾。在全本《长生殿》中出演李龟年,一曲《弹词》几乎震撼了所有的观众,不少观众甚至就是为了再听一遍《弹词》,连看了两遍《长生殿》。在去年底名家名剧月中,计镇华又和老同学、老搭档刘异龙恢复演出了昆剧史上意义非凡的《十五贯》。
在前几天的专场上,计镇华又恢复演出了一出绝响舞台将近20多年的传统戏《千忠戮·搜山打车》,这出戏是昆剧老生戏里著名的做功戏,有着繁复和高难的身段。“我好多年不演了,现在老了,更怕演这一出,但为了专场,拼一下吧。”一折演罢,66岁的老人在侧幕边还是忍不住大喘气起来。而学生张咏亮看着计镇华在排练厅里又是扑倒又是跪地,忍不住感慨:老师这一次,又开始拼命了。
在舞台上被很多人称作“拼命三郎”的计镇华却说自己不算是戏痴:“我就是比较用心而已。”生平揽获了无数大奖,快人快语的计镇华直言,其中一些看起来“弹眼落睛”的海外获奖都是“垃圾”,而那些专家同行和观众给予的荣誉和肯定,才是他最为珍视的。“我1985年获得了梅花奖的榜首,后来又两次拿了白玉兰奖的榜首,当时都不是很在意,因为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到17届白玉兰奖评选的时候,我真的用心了。那一次,我主动撤下了已经送上去的《邯郸梦》,因为觉得这个作品还不够成熟,到18届才重新去参评,没想到竟然又一次拿了榜首,这个奖让我特别高兴,它的公正让每个艺术家都觉得沉甸甸的。”
昆剧的老生剧目有上百出,计镇华当年从传字辈身上继承了三四十出,但时至今日,常演的不过十出左右。如果不保留和传承下去,这些剧目很有可能就 “烂”在了计镇华胸中。计镇华说,自己接下来的打算是把这些剧目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虽然一直嚷嚷着自己要准备“歇下来”,但计镇华却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无论是没有演出的年月,还是今天已经退休的年纪,这位国宝级的艺术大家,仍然还在坚持和声乐老师学习,他说,“只有不间断地练声,才能保持嗓音的力量,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
陈少云---撑起“麒派”大旗的掌门人
由艺术大师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是“海派京剧”的精髓。然而近年来,“麒派”艺术却日益有式微迹象,不仅“麒派”传人凤毛麟角,新学戏的青年人更是少之又少。今年66岁的陈少云是当今京剧舞台上最具创作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艺术实践和丰硕成果,丰富了麒派表演艺术的内涵,被誉为“‘麒 ’门掌旗人”。
作为当下“麒派”掌门人,陈少云不仅去年首次开山收徒,培养传人,更是在继承基础上主演了《狸猫换太子》、《宰相刘罗锅》等一大批新剧,塑造了众多成功的“麒派”艺术新形象。凭借在《成败萧何》中塑造的萧何一角,陈少云更是在2007年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和2008年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分别获得“优秀表演奖”和“特别荣誉表演奖”。
在昨天代表文艺荣誉奖获得者发言时,陈少云说:“《成败萧何》是以周信芳演剧精神创排的一部新编历史京剧,在这出戏中我饰演萧何,在去年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得特别荣誉表演奖。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麒派艺术,属于上海京剧院这个优秀的团队。我一直信奉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我热爱京剧事业,我一直在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现在,我身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该为上海京剧的发展、为麒派艺术的传承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采访中,陈少云反复提及了对上海以及对上海京剧院这个团队的感谢。而事实上,在1996年之前,陈少云一直在湖南京剧院工作。1994年,“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才让他得以和上海结缘。
出生在梨园世家的陈少云九岁学艺,十岁登台。他得到过很多名家的指点和师承,曾经向麒派传人赵麒童和著名导演阿甲等名师学艺。后拜师于周信芳大师之子周少麒,成为麒派正室弟子。自从1996年调入上海京剧院之后,陈少云在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中塑造了忠义、正直的陈琳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前些年,又因《宰相刘罗锅》声誉鹊起。两剧都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他更是成为新时期以来京剧新剧目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两年,年过花甲的陈少云始终没有停歇艺术创作的脚步,他先后创排了历史京剧《成败萧何》和现代京剧《驼哥与金兰》,分别饰演萧何和驼哥。尤其是萧何一角,被认为既保存了周信芳大师当年塑造的人物风范,又演出了陈少云自己的风格,专家们称之为“继承之后再创新”之典范。
回首自己来到上海的十多年间,陈少云说:“上海是麒派艺术的发源地,我来到这片土壤觉得很有合适自己发展的空间,上海这个城市对人才海纳百川地吸纳、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追求,团队合作的精神,都是让我能够在艺术上始终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帮助我的师长和朋友。所以我也要回报他们,把麒派艺术好好地传授给年轻一代。”陈少云透露说,在新的一年,他除了花更多的精力辅导传授年轻人,开设麒派艺术研修班,还打算恢复周信芳大师的代表作《澶渊之盟》,让上海的麒派艺术发扬光大。
于冠群---来上海两年,一鸣惊人
作为三位文艺家荣誉奖获得者中资历最浅的一位,今年只有27岁的于冠群无疑引起了广泛的瞩目。从山东到北京,来到上海只有短短的两年,于冠群就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声乐学生蜕变为国际声乐冠军。激动之情难抑的于冠群坦言,虽然领奖的是自己,但荣誉的一半应该归于自己的恩师周小燕。
于冠群出生在烟台牟平一个普通家庭里,2001年,于冠群顺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2006年,于冠群被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录取,开始追随周小燕学习声乐在上海的日子里,于冠群不仅改变了自己对声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大师班为于冠群拓宽眼界,为她架起了一座通往维也纳国际声乐大赛的桥梁。然而,当她在世界各国3000多个职业歌剧演员中脱颖而出,并在和进入复赛的42个国家的159位选手角逐并获得金奖后,一切都被改变了。回忆起获奖当时的情形,于冠群说,这些曲目都是比赛前两个月的时间里,老师带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出来的。
拿着沉甸甸的文艺家荣誉奖牌,于冠群表示,自己还会沿着声乐艺术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一直走下去。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潘妤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36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专访上海文艺家荣誉奖得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