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他们到哪里去了?

星期日 一月 18, 2009 9:11 am



关于非遗传承的欣慰和再思考(四)

戏曲的特点之一是其声腔艺术。好多精彩剧目传承下来最普遍传播最为民间广泛接受的是经典唱段而非其它。即使梨园行常说的千斤念白四两唱,在台下广为传扬的不是大段大段的对白独白而是非常好听绕梁三日的唱段。就拿样板戏来说,《红灯记》里把原先沪剧的蒙太奇回放手法改换成“痛说革命家史”为京剧业界以及四人帮之首恶分子江青所赞赏。确实那段对白编得好,高玉倩刘长瑜咬得紧非常出戏!可是戏迷票友模仿演唱乃至广播电台电视节目播放选段的话,一般都不会去来那一段而是直接演唱“闹工潮”和“听奶奶讲革命”。

而戏曲戏曲,那个曲字占据很大的份量。上海歌剧院一级编剧刘先生说得好——歌剧歌剧,最后观众集中注意力的不是剧本本身而是作曲。显而易见,作曲在戏曲(和歌剧相仿)中应有的地位。

仍然拿我最熟悉的沪剧为例。丁是娥丁派唱腔著名唱段“祭海”是朱介生和她俩人专门为了沪剧流派演唱会设计。这在所有到会的其他任何一个演员都是未能做到的事情。尔后,这段“甲午海战”中金堂妈祭海的唱段成为丁派唱段中的最佳。多少人学唱丁派,别的都可以惟妙惟肖唯独这一段难以为继达不到那样的水平。记忆犹新至今回响在耳边的是其中的女腔三送,具体不再在此展开。由“罗汉钱”发端的丁派反阴阳到此竖起了一座顶峰。

年前由杨飞飞(她是全国级别的非遗传承人)的杨八曲引发的一场官司大为轰动。不管那场版权归属的诉讼,杨八曲来自《妓女泪》出狱之后北上寻访儿子。本来是一场过场戏,但是由于杨八曲的编排,几乎可以说在当时家喻户晓。在饭店茶楼有点曲欣赏,一般是歌曲或别的啥曲子,可是杨八曲赫然列于其中。可见一段经典名曲的魅力所在。

朱介生是上海人民沪剧团的头牌琴师。这种演奏和演员相辅相成的情景和当年四大名旦创造新腔新曲是一个道理一样的情况。因此,作曲在一个剧种一个流派一个戏路子中的作用绝对不能低估。甚至于可以讲没有他们就没有那个剧种的兴盛。

朱介生是五六十年代沪剧界这一行当的佼佼者。之后便有汝金山奚根虎等人。记得奚根虎是开过个人作品演唱会,另外应该还有仓促之间一时记不起来抱歉。

所以啊,如果不能把他们算在内,光有演员作为非遗传承是否面窄了一点。还是拿最近的《梅兰芳》说事——没有齐如山哪来的梅兰芳。因而不能光看前台。没有幕后英雄哪来的前台光彩!非遗传承也应当是一样。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33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他们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