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10)贾母的历史意蕴和可能
星期一 一月 12, 2009 12:29 pm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十,贾母的历史意蕴和可能
(一)贾母可能深蕴了清宫秘史
贾母是红楼中不同凡响的最不简单人物,"最不简单"即是包含着许多的深深蕴含。如隐写皇宫,如隐指孝庄太后...都有等等的可能,赞赏从事这方面研究者的孜孜不倦精神,赞赏务实求真者的治学文风,然也反对天方夜谭的所谓。在其他方面不敢肯定,然敢肯定曹雪芹决非是个简单的小说家,然是个见识广博,学识渊博的小说家。当然也有说曹雪芹非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我们不管,但作者不可能简单地描写红楼的爱情与红楼的亲情,在塑造贾母过程中应该有所寄托和隐写。至于贾母究竟指谁?笔者不敢贸然,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相似,贾母在荣国府历经五世执掌三朝,如将她比作孝庄恰有不少相似。封建王朝的宫闱斗争尖锐复杂,尽管清室有严禁后宫不得干预朝政的祖训,在从总体上也比较守规矩,但是由于不少皇帝继位年少,也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有些后妃确也成为了控制皇室权力和操纵时局的高手,最著名的是名声卓著的孝庄太后,遗臭万年的慈禧太后。清皇朝的后妃虽深居后宫,也置身于权力顶峰的风尖浪口,她们也不可避免地投入卷进了政治旋涡。
布尔布泰(1613-1687),蒙古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小女儿,年享75岁,1627年(天命 12年 2月即天聪元年),年13岁的布尔布泰嫁与清太宗皇太极,1636年(崇德改元)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为皇太极生育了三个儿女(小说中的贾母也生育了三个儿女),庄妃生的皇九子福临实是皇嫡长子,即是进关后的第一代清帝顺治爷。孝庄是康熙爷的追谥"孝庄文皇后"。她与小说里的贾母一样,历经(天聪、顺治、康熙)三代,在政局激荡的数十年中,处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旋涡,对满清入关为主、统一全国和巩固统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布尔布泰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这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姓氏,然科尔沁这一支并非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那是成吉思汗弟弟的直系后裔,在繁衍中有四位世袭亲王。从后金到清朝,博尔济吉特氏在清皇宫后妃中地位特殊,是与清帝联姻最频繁的蒙古族姻亲。奴尔哈赤为自己也为儿子娶了许多博尔济吉特氏的姑娘,爱新觉罗氏的女儿们也有许多嫁到了科尔沁。奴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1636年)继位正式定国号为大清。崇德元年七月,他确定了自己的后宫为"五宫制",选定五位女性为地位最高的后妃,这五位后妃竟然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的庄妃,可以从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中初见端倪,布尔布泰乃是优秀的蒙古族女儿,对中华民族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
贾母人生如歌,孝庄太后更人生如歌,她其实与小说中的贾母一样,乃是个敢于放权,甘心情愿隐退的女性,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才将她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皇太极(1643年8月初9日)突然病故,清室一时出现了"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的局面,庄妃虽沉浸在年轻丧夫的悲痛之中,但清醒地看到大清事业危机丛生,政局处于危急关头。于是,挺身而出,运筹后宫,设谋使顺治得以继承皇位,平衡协调了多尔衮与豪格的关系,避免了一场皇室内外自相残杀的历史悲剧。我们也可以在《红楼梦》里读到荣府长房和二房之争,引发出抄检大观园风波等一系列闹剧,笔者持将抄检大观园风波否定是阶级斗争,主要是避免简单化倾向,实质是揭露荣府内部的矛盾交织和错综复杂。
对于贾母,前文意识地说,"贾母掌控贾府决非如慈禧太后那般弄权柄政恋栈占位。"则是喻说孝庄如同贾母甘愿居二三线而隐退超脱。孝庄太后是因特定历史原因才被裹入政治旋涡,如贾母一般在无奈间才干预家政。至于慈禧则是清皇朝最不甘心寂寞的后妃,搞得国无宁日,成为遗臭万年的历史罪人。"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引借傅玄《杂言》以喻贾母,如喻孝庄恰也可以。孝庄太后拥戴顺治入关为主后,洞察多尔衮根本不将福临放在眼里,"大权在握,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知",多尔衮处心积虑地篡夺皇位,正是"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内贼也未可知'。"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采取韬晦之计,授意幼帝福临, "遨游胶桧,渔猎鄙事,无不能为之",使多尔衮放松警惕,以为"安全无猜,得以善全"地麻痹大意,又在顺治五年(1648年)加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缓解矛盾激化,延缓政变发生,顺治七年,天不寿年的多尔衮死去,从而使顺治帝解除威胁得以安宁,野史说孝庄下嫁事不知,但孝庄为顺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贾母在待儿子和孙儿上几乎同孝庄太后如出一辙。孝庄太后虽殚精竭虑地为儿子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但顺治爷的爱情不顺心、性格上的偏激、政治上的尚未成熟等,孝庄在国情与亲情之间难以两全,难能将国情与亲情的感情交集,母子间也曾发生多次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似是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的关系,也似同贾母与贾赦和贾政的关系。本文有意烘托了贾赦往在老宅和得以承袭荣国公世的矛盾之事,浓笔渲染了贾母的两次救宝玉,两次与贾政发生正面冲突的事。揭示贾母对贾赦贾政既关切亲近,又恨他们不争的矛盾心态。
贾母与宝玉的祖孙情凸显舐犊之情,似是演绎了孝庄和康熙的祖孙情。孝庄在康熙继承帝位后,才凸显了似母子般的祖孙之情,贾母同她有惊人相似之处。可以说,史学上的孝庄与康熙的祖孙情,同文学中《红楼梦》的贾母和宝玉的祖孙,珠联璧合,千古绝唱,均是祖孙情深如海。孝庄辅助康熙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剪除鳌拜威胁,肃清南明残余,削平三藩,收归台湾,粉碎边境分裂等,由危转安,兴旺发达。不少人赞誉康熙是中华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如这样说,那么孝庄则是千古第一的太皇太后。康熙对祖母孝顺情笃,孝庄病重时,康熙到了"衣不解带,寝食俱废","亲调药饵", "隔幔静候,席地危坐","凡有所需,手奉以进"甚至连米粥也准备了三十多种,康熙爷的这样孝顺祖母在历史帝王中绝无仅有。《红楼梦》里的贾母似孝庄太后般的爱孙心切,可是,宝二爷远非康熙而毫无作为,缺乏反哺之情,冷硬如顽石一块,他的叛逆是将祖母的一派爱心和希望付之东流。孝庄太后在75岁寿终正寝没有遗憾,可是,贾母83岁寿终正寝却遗憾无限,她参与创建的显赫家业濒危覆灭。
贾母与王熙凤的特殊关系反映了皇宫内女性的命运,笔者特写了(实是浅说,原打算专题撰文)贾母与王熙凤的特殊关系,实是喻指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揭示了皇宫女强人的最终命运。历代皇宫里虽有不少聪明能干,强于治世的女性,但是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皇权至高的宫廷,绝大多数都没有好结果,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吕后、贾南风、胡后、武则天和慈禧等后妃,虽精明强干,擅长弄权,掌控权政,操纵时局,但最终都不身败名裂,就是名声狼藉,历史垢议,有的还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贾母与薛宝钗(另撰写专题)和元春的关系,本文未展开细述,但是,贾母肯定了薛宝钗人品和地位,贾母与贾元春的祖孙情深,蕴含皇宫里不少女性虽贵为后妃,但要保证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只能苦修贤淑的个人品质,才能必然取得"名分"。如贾元春尽管结局悲惨,但毕竟取得了贵在皇后以下的贵妃名分,如薛宝钗尽管结局悲惨,但毕竟取得了合法婚姻,在名分上是正宗的二少奶奶。至于黛玉,充其量仅是宝玉的恋人而言。这就揭露封建落后桎梏,控诉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残酷。王熙凤那条路走不通,秦可卿托梦不希罕,贾母的明说最可贵,饱经沧桑的贾母具激流勇退的睿智,她早就担忧王熙凤的命运,既要利用王熙凤的才能以支撑封建大家庭,又体谅王熙凤的处境和担忧她的结局,在第五十一回,贾母语重意长地感叹道:"我虽疼他,我又怕他太伶俐了,也不好事。" 贾母临终又感叹道:"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修什么?修薛宝钗之德。凸显贾母不是陈腐的老太太,而是睿智的封建女性。
贾母与林黛玉的关系在本文较为详尽阐述。贾母与林黛玉的关系,是否隐写了孝庄太后和孝惠章皇后(也称孝惠)的祖孙关系?这个不知道。但是,顺治亲政刚两年,大约是为董鄂妃,也许为了孔四贞,废黜了吴克善之女博尔吉特氏的皇后名分,这对孝庄太后是个不小的打击。小说反映贾母为宝玉择婚,既为维护荣府利益出发,又要关顾外孙女黛玉的心态,木石前盟是她拍板破碎,其实对她的心理打击很大;黛玉魂归离恨天,贾母从此身心交瘁。孝庄太后也同样,既要维护大清皇朝,又要照顾蒙古王公在宫中利益,约在废后一月后,孝庄太后明察顺治这样偏激,既危害了皇室的利益,又损害了蒙古族王公的利益,干涉和开展了天下的选秀活动,从而也有了清代第一位由秀女入选为皇后的历史。这是顺治帝因母亲的压力才罢弃了自己心仪,科尔沁草原的两位博尔吉特氏姑娘入选以进中宫,她们都是孝庄的侄孙女。姐姐被封为皇后,即是孝惠章皇后;妹妹被封为淑惠妃,即是顺治众多妃子中最长寿者。可是,可怜的孝惠却成了孝庄和顺治间矛盾和封建祭坛上的牺牲品。顺治爷百般刁难和欲治孝惠之罪,好在于孝惠章性情温和,逆来顺受,生活朴素,不求奢华,也因顺治的英年早逝才得以幸免废黜之变。康熙爷继位后对孝惠章很孝顺,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逝世,孝章惠哭得死去活来,姑祖母给了她荣誉一生,姑祖母也给了她痛苦一生。孝惠章享年77岁,逝世于康熙57年(1719年),本文着意写了黛玉和宝钗的遭际,诠释贾母临终无法说话的心态,"贾母又瞧了瞧宝钗,叹了一口气..." 这是在悲叹宝钗,也是在悲叹自己坑害了无辜的姑娘。同时,也诠释了男权至上的社会,皇权至高的宫廷,后妃为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和在后世博得个好名声,唯一持以封建贤淑的个性。这决非是在鼓吹封建贤淑,而是在控诉封建对女性的摧残。
《红楼梦》对婚姻和妻室问题描述细腻,如对妻妾的正室和侧室的表述比较细致,借此也可喻皇室后妃(妻妾)的地位,反映封建贵族家庭和皇宫内部矛盾的必然性,必然形成《嘎许多萝卜夹着一块》之势,揭示了红楼梦里的爱情和婚姻的纠葛。努尔哈赤在先称妻室其为福晋,"福晋"即满语的夫人之意。当时,清室根据后妃出身地位不同,分为大福晋和小福晋,大福晋又称嫡福晋或正福晋,相当于后来的皇后品阶,努尔哈赤时期称为大妃。小福晋中又有区别,分侧福晋和庶福晋的差别。侧与正对应,庶与嫡对应,地位均明显逊于大福晋。在小福晋中又以侧福晋地位稍高,相当于后来的妃品级,称之为侧妃;而庶福晋则地位卑贱,又称作庶妃,相当于后来的答应和常在的嫔。庶妃中还有区别和等级森严,还可由门第出身定妻妾的地位,皇太极建国大清,改元崇德后就搞得越来越复杂了,因篇幅有限恕不赘述。皇室如此,官僚贵族如此,民间亦如此,因此,红楼女性的夺嫡争位具有必然性和复杂性。
贾母虽系女流但很看重妻妾的名分地位,她看重门第也分妻妾名分,对贾赦的妻子邢夫人就分场所而区别对待。笔者因此认为邢夫人出身虽不很高贵而不低贱,她非是由妾扶正而是续弦的填房。《红楼梦》明言了妻妾之分,男子的正妻只能一个,而可拥有众多的妾,贾宝玉的家庭早给他预备了一批妾的候选人,因此在怡红院里闹得不可开交。然而妾又有区别,平儿最聪明美丽也至多是倒数上第二三的侍妾,香菱虽是小官宦乡绅出身,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中被在排在第一,但是被薛蟠掠夺到薛家后在地位上更低下,按妾序的排列处在倒数第二等,薛家完全将她当作奴役和性奴,若没有宝钗还差点让薛姨妈出卖了。至于她和平儿后来都扶为贾琏和薛蟠的正妻,那是在后四十回中说的事,然而在封建社会也可以。对这一点,读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春》、《秋》可探知一二,发现有些文章因缺乏历史知识就过分简单化了,对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复杂性缺乏了解,从而对红楼里内部斗争的复杂性也就缺乏认识。贵族大家庭尚且如此,那么的皇宫里斗争则更为复杂,可是宫闱斗争属于秘事,人们也很难知晓,仅是推测而言。
贾母对尤二姐仅当作尤物一个。一般读来,贾琏娶了尤二姐也偷偷地敬过祖,应该有大姨太或二姨奶的妾身地位,可是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尤二姐的死不能全怪王熙凤,贾赦却有很大的责任,这老小子常耍一箭双雕,既想挤兑凤姐,又想挤逼尤二,蓄意葬送了无法改变命运的尤二姐性命。他不送个秋桐给贾琏尚可少生事,送了秋桐事体就大了,不仅冲淡了贾琏与尤二的感情,而且激化了秋桐与尤二姐的矛盾。在秋桐眼里看来也有道理,她认为自己配给贾琏是由公公作主,你尤二姐算什么?你无非偷偷苟合的淫奔之女。秋桐为了名分就往死里整治尤二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让王熙凤阴谋得逞。尤二姐在进荣国府时,由王熙凤的牵引装模作样地拜见了贾母,贾母还赞扬她的模样儿不错,可是在尤二姐死去后,贾母却无动于衷,有人指责贾母无情,其实是老太太被正统观念所束缚。因此,笔者对尤二姐的名分很有怀疑,在她死后还不能将尸体直径扛出门外安葬。"门"在封建社会极为讲究的事,对清皇室来说,女性如果能进大清门,则终身和身后荣耀无比,这在民间也同样,即使至死后出葬也同样,在堂前(祖堂)后园或西侧专门修建了一条移尸的弄巷和门。贾琏为了安葬尤二姐,只能在梨香院墙上挖了个洞,才将尤二姐的尸体移出墙外,这就使尤二姐成为了不是娶来的而偷来的女子,更没有什么大妾小妾的地位可言。其实,贾琏在梨香院掘墙洞出葬尤二姐,贾母不理喻,凤姐不拿出银子还有其他原因所在,本文不作赘述。
人说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矛盾焦点,在于自由恋爱的反封建同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的斗争,其实谬也!那么,她们的矛盾焦点在那里?焦点在" 名分"上。对此,笔者将在《蒙屈最大的红楼女性》中有所阐述。拙作《嘎许多萝卜夹着一块》恰反映了红楼佳丽的夺玉之争,红楼女奴的夺玉之战的必然性。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深爱贾宝玉,她们若同《儿女英雄传》里的'两凤'一般,那么可以两凤共侍一龙嘛!这种现象在古代社会很普遍,古代小说也言说纷纷成为陈腐的传统,然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姑娘的高贵就在于敢于争"名分",她们在正室和侧室的地位上绝不妥协,表现出宁为玉碎,不求瓦全的坚贞刚烈,从而演绎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悲剧。《红楼梦》的意义也重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写法,演绎了红楼女性的婚姻悲剧。因此,红楼年轻女性们的争嫡夺玉之战,恰最反映了封建皇宫里女性争宠夺情斗争的必然性和尖锐性。
贾母虽说是红楼的保护伞,却保护不了红楼女儿的命运。大观园姑娘的命运没有定数而是变数,似是皇宫里众多女性的命运一般。薛宝钗和林黛玉等众多金陵十二钗的遭际,其实最反映皇宫里更多女性的必然命运。帝后皇妃的地位虽然非常尊贵,但是在命运上充满着极大变数,后宫斗争的激烈程度毫不亚于前朝。清朝皇宫里屡有一些为情所困的特殊女性,因为后妃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她们作为女性在情和爱上不可被忽视,所以特别重视皇帝对已的情和爱,否则失宠遭殃并连累家族,贾元春究竟为何而死?疑窦无数,少不了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也许隐写年贵妃的得宠和死去,这出于笔者的猜想请不要作真。清皇朝也过有性有情的皇帝,绯闻出不少风花雪月的故事,然而在《嘎许多萝卜夹着一块肉》的那么多女性中,真正能被皇帝所钟爱的却寥寥无几,这就证明了宝钗、黛玉和袭人等众多女性的最终命运必然悲惨。将晴雯的命运上纲为阶级斗争实是简单化,而升华为反映封建女性悲惨命运有其必然性,这在意义上就更为深刻和必然。
大观园虽是女儿国,却是将女儿们囿于高墙内与外部世界隔绝,她们中许多人的命运决定于一个人。高高的宫墙圈囿了无数女性,剥夺了无数女性的终身自由,残害了无数女性的生命,她们的悲惨命运是由帝王一人造成。笔者在发表《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前,刻意发表《嘎许多萝卜夹着一块玉》的文章作铺底。满清一代,皇帝终不过寥寥十二人,然被高高宫墙囿死终身的后妃有几百也许近千(宫女们更多得无法统计),她们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就被宣判为终身禁锢。后妃的身份看来很高贵,其实如贾元春所说的横竖是命运悲惨,即使象孝庄太后因缘际遇被推到历史的前台,即使象董鄂妃和兰贵妃那般被推到感情舞台的中央,她们在内心也有说不出的苦衷,她们的命运也不见得好到哪里,清皇宫里的女性们谁有好的结局?《嘎许多萝卜夹着一块玉》演绎女性们为争宠于皇帝一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争夺激烈,她们的一生命运却决定于皇帝的一时好恶,这个好恶还严重牵累于后妃的家族。后妃的命运如赌注,即使贵为后妃也是" 不得见人的去处"。"嘎许多萝卜夹着一块玉"既揭示了大观园姑娘的悲惨命运,也写照了历史上皇宫内女性的遭际和悲惨命运。
总之,贾母和孝庄太后的故事,红楼女性和清皇宫女性的故事,令人恻目,令人感慨,对此,笔者在拙文中有的作了阐述,有的含而不露,有的学识有限也茫茫然。因之,终不敢肯定《红楼梦》隐写皇宫,贾母隐喻孝庄太后之说。关键之一,作者能否有出入皇宫的自由?之二,宫闱秘事历来保密,谁能解密?之三,信息不灵,等作者知晓"大黄胡子白"了,这样怎能写进《红楼梦》呢?这即是笔者不敢断定的原因。感叹《红楼梦》中的许多疑点只能作千古之谜。但是,天方夜谭太荒谬,而从广义上去品读《红楼梦》不会错。
(二)贾母反映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融洽
《红楼梦》终究深刻反映了明清交替时期的思想文化,也蕴涵着历史先进文化。我们满怀豪情进入了2009年,《红楼梦》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与时具进,挖掘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在研读上持新的价值取向,以取得新的价值。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也是《红楼梦》的一面旗帜,代表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荣国府又与皇室和朝廷上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有了隐写喻指历史的可能性。作者对贾母的描写刻画与核心人物贾宝玉有所不同,作者描写刻画宝玉主要是以爱情为主线。作者塑造贾母主要以封建大家族为主线,在主观上刻画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在客观上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价值观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转变,宝玉和黛玉恋爱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被淡化不少,也对他们的爱情产生质疑不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贾母似乎比贾宝玉更有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若将贾母摆到民族思想文化融合的位置上,则就凸显了贾母的历史意蕴和可能,进一步加深对小说人物的历史意义的认识,在社会意义上加深《红楼梦》的理解,有助于加深对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变迁和中华民族融合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和核心,即是追求和谐与统一,这在《易》和其他中华文化中凸显。
中华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优秀文化,无论是白山黑水间的黑土地文化,还是黄土高原上的秦晋文化,亦或是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又或是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还或是闽粤桂滇文化,再或是背井离乡的客家文化,更是幅盖和包含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各有特色的共有文化,她们都以百川归流之势流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独立于林世界之林的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中华特色文化。
《红楼梦》蕴含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融合过程,本文诠释了贾母吃饭的最简单事,恰很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中华民族长期习惯于在一个锅里共同盛饭,在一张桌子围着共同吃饭,在一个碗里共同吃菜,在一个盆里共同喝汤,而且同睡一个炕,同住一个屋,同居一个院,同站在檐下而和衷共济。中华民族大如思想文化,小至生活习俗,在理念上处处凸显和谐,处处体现坚持统一,处处坚决反对分裂割据。荣国府是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贾母积极地维护大家庭秩序的正常运转,从积极意义上去看,也从侧面反映了构建和谐和维护统一。
满族为中华民族走向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满族入关为主时,曾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在融合过程中发生过摩擦和激烈碰撞,实质是在较量和交锋与交融的过程中才走向统一。这是笔者最感兴趣所在,在拙作中反映了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揭蒙中将继续反映这一命意,坚持从积极意义上去揭蒙探红。
满族原是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满族文化与汉文化有着客观区别。然而,《红楼梦》洋溢着一派汉文化,虽然也有满文化的痕迹,但也在逐渐被汉文化的融化之中,反映着由游牧文化向农业文化急剧演进。《红楼梦》反映了婚姻、礼仪、宗教、习俗、服饰、语言、文化、文艺、医学、建筑、园艺、等等,呈现着一派汉文化的气象。在这些方面,贾母凸显最全面透彻。如,贾母率领子孙们宗祠祭祖深深蕴含了宗法、礼仪、习俗、文艺和建筑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深刻反映了满文化向汉文化的过渡,体现了百川归海走向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如能站在这个历史高度,那对研究《红楼梦》来说,或许是难能可贵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满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经受了严峻的历史考验,也深刻受到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而演进。满族大约萌发于隋唐,逐渐发展为女真,二度入主中原立朝,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朝正是从女真演变而来。满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最奋发图强,最英勇善战,最具韧性和最富有凝聚力的民族之一,她为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应该肯定满族女性富有创新,聪明睿智;勤劳勇敢,敢于牺牲。满族女性的地位比汉族女性的地位相对高些,所以,历数自孝庄太后以来的清皇朝270多年历史,历代皇太后都享受崇高地位,甚至,满清最后一个皇太后,即中国末代的皇太后隆裕才具极为平庸,不懂"共和"是什么意思,却也圈定江山显有权势地位。《红楼梦》是以女性为主体人群的优秀古典小说,积极地反映了这个历史背景,因此有隐写历史和清宫秘史的可能。《红楼梦》是以女性为主体人群,以家庭和婚姻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容,这对研究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具有深刻的意义。
研读《红楼梦》最好能研读了解《周易》文化,《周易》冠六经之首,深深影响着中华文化,《红楼梦》里充满《易》学。有些对《红楼梦》的研读闹出笑话,在一定因素上是不了解《易》文化所至,以至于对林妹妹进了西角门也不了解,还编写出了新红楼的神话故事。笔者曾写了《莫将红楼做君门九重的敲门砖》,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定得很小,非指其他仅对九门而言,并指出君门九重是个历史概念和文化概念,从抽象上去理解,不要从具体上去硬扣九门之数,治学认真的学者也持这种看法。文章发表后有不少好友到办公室对愚说,过去都认为"君门九重"是指九门提督的九门...愚说,没有错啊!有的学者的见解有学识并正确。九门提督之门是君皇钦定的九门,只是"君门九重"的概念先于清代就有,许多是从文化上演绎而来,所以说是历史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如果要指数九重门,扣除坤位上的门,愚按乾位也能具体指出"君门九重"。愚再次申明在此文中也不免有所误差,当时一心想指出不要作简单的类比,不要去"一一对应",却将"正门大开"和"大门正开"颠倒了,其实毫不影响文章的主题和命意。可是,有的人就毫无意义地发贴刻意讽刺。可叹的不是笔者,到是发贴者的自嘲,说什么"正门是指南门吗?×单位就是东大门或西大门",又说"林黛玉进了西角门",和"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只有皇家所有。甚至竟说朱红色是皇家的专用色。这些话如年轻学子说的可以理解,然而是自称老朽者所言就显可叹了,为此,想到了《易》与《红楼梦》的关系,《红楼梦》充满了《易》学原理。问题在于笔者对《易》也知之甚少,有暇也可写篇关于《易》和《红楼梦》关系的文章。这里抛出个话题,即说贾府以老二居荣也受到《易》的影响,这个话题是违背常规的说法,在此却不作赘述,抛砖引玉,以供大家探讨。
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和核心,即是追求和谐与统一,这在《易》和其他中华文化中凸显。由于满清入关为主等原因,决定了满族在接受汉族文化上最为迅速融合。入关不久,虽然满文化与汉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甚至将某些野蛮落后的文化强加于汉族人民。可是,满族凭着入主的军事和政治优势,在强迫汉族和各族人民接受了满族文化的同时,却由于汉族文化毕竟是先进文化,更由于满清皇朝也需追求和谐统一,很快实现了由游牧渔猎文化向汉族儒家(以农业种养殖业为主)文化的转变,当然也有不少陈腐落后的汉文化影响侵染了满人。经顺治由康熙至雍正,满清皇朝确立了儒家文化作为统治的主体思想,又因清皇朝多系少年天子的特点,从而积极推行从汉代就确立起的"孝治天下" 理念。满清皇室为推行"孝治天下"也在装潢门面,对寡居的皇太后奉行孝道,几乎在每个皇太后逝去后都在谥号上冠'孝'先。朝廷遵循孝敬孝顺的目的是要求子民顺从朝廷,这一思想也客观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红楼梦》。因此,贾母在贾府享受崇高地位具有社会历史背景,贾政等子孙尊孝贾母也都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肯定贾母的地位,意在于披露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的背景,揭示客观性和反映清皇朝特色的历史。说愚在编写《贾母英雄传》,那是不理解笔者的苦心孤诣。
品读贾母的意义,对研究中华民族如何走向融合很有意义。《红楼梦》是部奇书,在男主天下的社会里,小说却以女性为主角,滔滔不绝"女儿经",描写和刻画了女性的生活际遇,以女性群体的故事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内容,这在古今中外罕见。贾母恰是《红楼梦》的一面旗帜,代表了女性群体,代表了红楼四大家族,说句笑话是名正言顺的妇联主席。贾母的可贵在于更比贾宝玉坚持实践"女儿经",这为研读历史和研读《红楼梦》提供了许多话题。
《红楼梦》是以女性为主体人群,以家庭和婚姻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容,这对研究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华民族在构成的历史上,有着数不尽的聚合与嬗变,这些聚合与嬗变如从东汉的历史来看,无非经战争、迁徙、杂居、通婚,以及生存环境和周边的影响所至,似乎看来战争的作用最大,如北匈奴的西迁,造成了世界性的多米诺骨般的民族迁移效应,对中、西亚和欧洲历史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然而,还是通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试问贾母代表的红楼四大家族是满族还是汉族呢?历来有各种说法。笔者虽是从文学角度,以小说的(虚拟)人物作为研读对象,可以认定贾母等红楼四大家族是汉人,但是,从史学角度看贾母应是汉人还是满人?久久无法释疑。
《红楼梦》深刻反映了家庭和婚姻的理念,贾母执掌荣国府三朝,历经五世和四世同堂,维护了大家庭和谐和秩序的正常运转。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反映荣国府坚持四世同堂维护了封建正统观念,但要认识矛盾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民族的传统理念,坚持统一而反对分裂割据,追求和谐而反对动荡不安,《红楼梦》的四世同堂主要受到了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优秀文化,否则,孔夫子不会坚韧不移地韦编三绝,冠为六经之首。《周易》尤为看重"九",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说"易变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阐绎了"一变为九"的理念,《红楼梦》不免受《易》的影响,然而重阳也重阴,在八卦中"一"代表阳,"——"代表阴,它受到阴爻'六二'的"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之说影响很大,不仅将贾母称之为老祖宗,并作为家族的代表和统领。无论是《易》的"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 "都肯定了巽、坎、艮、坤的地位。《易》中的那些文字和符号在电脑中很难反映,若有兴趣看"洛书"、"河图"也是好的。《周易》曰:"文王因阴阳,定消息,统天地",一语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突出强调了宇宙是万物的统一,这一思想深刻影响着坚持国家统一,实现社会和谐的民族历史理念,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笔者在《莫将红楼做君门九重的敲门砖》一文中,有意阐述"九门"和"六安六和"之门。读《周易》最好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周易》文化强调了乾坤、阴阳、日月、天地、男女、婚嫁等天人合一和交集、交合、交织、交替、交融的思想,极力强调了着重家庭和着重姻亲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红楼梦》,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坚持走向融合而统一的理念。
沟通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是靠情愫和纽带,家庭和姻亲就是为极为重要的情愫和纽带,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红楼梦》在家庭和婚姻意义上彰显突出,将家庭和婚姻作为小说的最主要内容。本文开篇突出强调:一条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爱情,另一条以贾母为代表的家族,这是全书的两条主要脉络,意蕴了民族融合的意义。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繁衍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谁也很难分清自己究竟属于那个民族。以清朝12个皇帝的血统而言(也非绝对正确),一般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纯满族血统的清主,这就是奴尔哈赤和皇太极;第二类是具满、蒙、汉三族血统的皇帝,他们是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第三类是汉族血统占一半以上的皇帝,主要是康熙和嘉庆;第四类是满,蒙血统各占一半的皇帝,那仅是顺治帝。这样区分也非绝对正确,如按血统的百分比演算则更复杂了。可见,民族融合的很重要原因是家庭和姻亲的"嬗变"所至。中华民族的融合也经历了复杂和痛苦的过程,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南北朝,宋、元和清代这三个时期是历史文化融合的高峰时期,从而才走向比较成熟的统一融合,《红楼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第三个历史最高峰。
贾母及其红楼四大家庭是满人还是汉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满族从女真部落发展为强悍的满民族,建立了后金政权到入关建立了满清皇朝,极为重要的是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满清建立的八旗制度,形成了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制度性体制,对军事(在初期是以军事为中心,至嘉庆时期已经腐朽不堪,被绿营所替代;至咸丰时,绿营也腐朽不堪,被乡勇所替代,却为旧中国军阀集团的兴起,军阀政府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也制造了禍因),对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八旗制度其实是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支重要插曲,它对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对清皇朝的兴起、发展、消亡都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研究清史必需研究八旗制度,对研读《红楼梦》来说,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满清八旗是个军政合一体制,满人运用八旗制度吸纳了多民族成员共同参与,八旗制度是清皇朝根本性的制度或体制。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为了加强自己汗权的一个突出作为,即是陆续分封于亲近子侄为旗主,建立了八旗的军政合一制度,统领固山的称"和硕贝勒",地位极为显贵,参与国家的政事。各旗的旗主持有一卷佛家至宝,即可父子相传的《四十二章经》,金镛先生据此写了一部《鹿鼎记》。尔后,努尔哈赤又指令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的旗色和建制与满八旗基本相一致,而在人数上没有满八旗的整齐划一。但是,蒙古族在按照满族建立八旗制度外,又在蒙古族聚居的漠南、漠北、漠西地区推行了盟旗制度。满清对汉军旗与满蒙八旗有所区别,皇太极在1639年将汉军扩充为四个旗,旗色以青为主,即:纯青、青镶白、青镶红、青镶黄的四色旗。崇德7年(1642年)又将汉军旗扩充到八个旗,这时才将旗色与满八旗和蒙八旗趋于一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对满八旗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使之成为满清军队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八旗制度与民族有联系也有区别。八旗的组成主要是满人控制了指挥权和领导权,人们往往易将满人和旗人等同起来,其实,八旗不仅仅代表是满族,八旗人口中也非都是满人,满人是个专指,旗人是个泛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体问题坚持具体分析,关键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八旗制度是中华民族融合中的一个重笔和过程。
基于上述关于民族文化,民族融合,八旗制度等问题,经常涉及到研读红楼的问题,往往存在着各种不相统一的说法,一是简单地认为旗人就是满人的说法比较多,应该说旗人与满人有区别;二是说贾母等四大家族是满人,对这个说法愚觉颇为不妥,对此很有质疑;三是持说满汉不通婚不正确,应该说在满清入关后,事实上不存在"满汉不通婚"的现象;四是关于红楼女子缠足小脚和天足的问题,过去,总觉得这个说法有点颓废,然从文化意义上说,探讨缠足问题也无不可,说明文化传承力重在于渗透力和影响力,陋习文化也有着很大的渗透影响作用,林妹妹因缠足小脚而影响健康不少,愚认为被誉为反封建的林妹妹是缠足小脚,被称之封建淑女的宝姐姐是天足大脚。当然,不能将"天足"与 " 大脚"混为一谈,大脚不能代表不缠足。透过林黛玉的小足,发现满人或旗民女子在事实上突破了缠足禁令,侧面证明汉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甚大。五是自由恋爱能否代表反对封建婚姻?愚以为自由恋爱在人类婚姻史早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怎么能代表反对封建婚姻呢?这些话题都是蛮有意思的话题,有利于加深理解满汉思想文化的融合,有利于解剖《红楼梦》中的有些疑题。其实,这些话题是承蒙友好们的提议而言,也受到学者们的启发而至,抛砖引玉,以作共同探讨。《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由于从内涵说到了外延,既因受好友们的鼓励,也因受学者们的启发,所以文章长达近九万字才刹车,还可以说的就留在其他方面再说吧!
周静浩初稿于2008国庆期间。陆续修改于2008年11至12月。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287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10)贾母的历史意蕴和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