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为何不拍下去?——八评《梅兰芳》

星期三 一月 07, 2009 11:32 am



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只是截取了梅兰芳与师父斗戏、与孟小冬相恋、美国演出、蓄须明志等二战胜利之前重要事件。电影时长两个半小时,对梅兰芳的一生显然无法详尽描述。其儿时学戏,乃至他在解放后的去向,电影中都没有交代。

相比之《霸王别姬》一路写到文革直到小豆子跟虞姬一样挥剑自尽,少了许多。这其实不能用电影时间有限来解释。同样是电影同样是陈凯歌,那一部巅峰之作为何能从那么远写到那么近时间跨度那么大呢?所以个中奥妙不在于时间的局限性而在于陈导编剧以及那位所谓有权“授予”有权“正确”的人士的取舍。

不说章女士对书寓传统的揭露,只说二战之后。网上已经有资料披露梅大师也是人不是神——这不仅仅表现在私人感情上而且表现在对时局的判断对“领袖”“当局”的逢迎——那时候不是说一个中国一个领袖吗?况且他又不是日本人是堂堂正正出身溪口的中国人。

说实在的,对这一点必须放在历史背景下来看待。不能够苛求梅大师。章女士说的就是“戏子人生”。“戏子”能蓄须明志,那是对日本人侵略者不是对自己同类更不可能对当局领袖那时候的总统先生。必须的表态必需的堂会——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况且这是“戏子”的工作,也是弘扬国粹,不是吗?

幸运的是梅大师像鲁迅先生那样死得其所死得其时。否则,也很可能被揪出来交待历史问题——是否给蒋光头唱过戏是否接见过等等等等。这完全不是臆想。就说上海滩,多少艺人被揭露拜过过房爷过房娘给啥人唱过堂会之类。于是游街于是挂牌于是批斗于是自尽,例子还少吗。

就是文革头头本身,难道不是一声借用的台词:“谢谢妈!”便成就了职位的荣升——这也是拜了过房娘啊。

梅大师本身的艺术没话说!传闻,毛泽东进北京,首列的期望就是在梅剧场看梅兰芳演出。未曾考证,但可以相信真实性。据说事后就说:我们也看了梅兰芳啦。这也具备可信性。阿桂如果进了北京不是也会想去看看第一名旦尤其是男旦梅兰芳吗——他在未庄没有提及那是因为阿桂可能只知道绍剧不熟悉京昆更不知道梅兰芳就是国粹的首席代表。

另外一个必须避免的是梅大师解放后的家庭。梅绍武并不继承父业,倒也很有出息。继承父业早就进入梨园行的是梅葆玖梅葆荫。前者是男旦后者是坤生。前者的艺术成就不如好多梅派弟子,别的不说先就远不如杜近芳——这还不算小梅兰芳李玉芙等等。后者则远远不如冬皇孟小冬,恐怕放在现在连得王佩瑜都不及。

舞台艺术和体育赛场同样,都是立见真章的地方。谁好谁次,观众的眼睛刷亮。过房爷过房娘只能推波助澜起个领头粉丝团团长的作用。真的烂泥扶不上墙,认一百个过房爷也没用!

因此,如果写到解放后,梅派艺术势必写到梅派传人的兴旺发展。那里面值得推崇的人可多啦。而梅葆玖姐弟俩据网络资料有说(记得那是一篇关于周总理关心艺人的文章,请有读过的网友一起回忆)他俩那时候呆在劳教农场。梅大师作为父亲,亲自向周总理求救,要求把他们从很远的农场给转移到天津附近的一家农场便于家属前去探视(京津来去方便路途近耗时短)。周总理发话满足了梅大师的要求。

作为父亲,舔犊情深,值得尊敬。可以深思的是为何那梅葆玖会收容在那农场里?又不是知青上山下乡,大概也不可能是政治原因比如反党叛国之类。当然,不必深究也没有兴趣去深究。只是作为说明为何拍不下去的因何不拍下去的一个可能原由而已。

好啦,我们已经知道梅大师不是神而是人,同样他的家人也是人不是神。有消息称,电视剧版将把梅兰芳一生分为四个阶段,计划拍摄40集。真不知道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会如何把握抗战后解放后?或者也是半截子观音菩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23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为何不拍下去?——八评《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