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此是文坛卓笔锋!
星期三 一月 07, 2009 3:04 pm
我在第一篇红学文章“红楼梦服饰色彩纵横谈”中第二部分(二)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服饰色彩写到——
“有比较,才有鉴别。”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服饰色彩的描写,更有助于我们领会《红楼梦》确实称得起“三百年中,此是文坛卓笔锋”。
同样,“有比较,才有鉴别。”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围绕红楼的衍生小说无论从创意立论文笔纵向横向等种种方面,更有助于我们领会《朱楼梦》(再次说明,这是我给高阳先生曹雪芹系列小说题的总书名)确实称得起“古往今来,此是文坛卓笔锋”。
围绕红楼的衍生小说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从《红楼梦》原著引申开来。其中至今最享盛名(不是盛誉)的必定是高锷续作。别说其他的人能超越这后四十回,只要看看在此基础上上海越剧院再创作的越剧《红楼梦》无论是舞台演出本无论是电影版本造成的巨大轰动就能有所体验。就算从有清一代那么些热衷于红楼的文人志士纷纷东施效颦狗尾续貂的《红楼圆梦》《红楼后梦》《红楼什么什么梦》数起一直到最近最新的种种网络文字包括笔者本人在内写的“妙玉活冤孽”“刘姥姥三返芥豆村”“结缡之后”之类都远远不能和后四十回相提并论。至于究竟何者更贴近红楼原作者的初始心意(采用初始两字是由于作者自己或者作者群体肯定会变更最原始的创作出发点),完全无从得出最后最权威的结论,只能够不提也罢。——曹雪芹根本不可能出来说话何况作为作者的曹雪芹究属何许样人也是众说纷纭。
另一类则是从曹雪芹这个人物出发拟写的一系列。这里不涉及曹雪芹这三个字代表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笔者在这一篇网文中仅仅把他作为一部或好多部历史小说的主人公来探讨。记忆中就有文革中倍受保护的作者端木蕻良写的“曹雪芹”——不知何故好像没有完篇,后来红楼热曹学热风起云涌的结果更是大量的同类小说接踵而至。
同样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不管是成名还是未成名的作家写手,不管是著名文豪或者非著名文人,完全可以肯定地毫不含糊地说一句,没有一个及得上中国“最后一位旧式文人”高阳先生。
“彩笔辉光若转环,心情魔态几千般。” 高阳先生著作等身,其在文坛的地位早有定论。即如“村镇”说便是明证,足以匹敌“井水”说。其影响不如很早就有了“金学”的金庸,我在“红楼高学”开宗明义就挑明题材的不同是其根本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历史小说不同于武侠小说纯属编造完全可以不顾历史的真实面,而历史小说则恰恰相反必须顾及历史的真实面。而这顾及历史的真实面,又造成了很多人在这方面发挥的同时不必提及高阳先生的成就。比如“百家论坛”开讲胡雪岩系列,因为历史素材人人可以发掘可以参照,即使其中在开讲时大量地“仿照”“传述”了高阳胡雪岩系列小说的内容,也很难去议论是否“剽窃”两字。——要知道素材最原始的来源是清史。
这些都在在影响了对高阳先生更深刻的认同。——对于高阳先生其他的文学贡献因为与红楼高学无关联,不再展开。
说到曹雪芹系列小说《朱楼梦》,同样是类似情况。鉴于对红楼红学的爱好,这才感到极有必要把《朱楼梦》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相互比较,至于和其他人士所拟写的曹雪芹一类小说文字则不做评议。——因为只要证明《朱楼梦》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的伟大文学成就就能够说明得很清楚红楼高学应有的崇高地位。
凭啥你能说崇高两字?前文所说“古往今来,此是文坛卓笔锋”就与崇高两字相互呼应。任何一个读者,只要不持偏见(专指对曹雪芹的偏见——摈弃偏见求同存异的阐述见系列文章后续)就能体会到在衍生红楼的领域里在真切地体会红楼作者的苦心中高阳先生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237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此是文坛卓笔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