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9)

星期三 一月 07, 2009 8:51 am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九,贾母的遗憾结局

《红楼梦》开卷唱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笔者肯定贾母的目的,在本文开篇已作了强调,不仅在于转换视角和尝试一种笔法,而是意在于:肯定贾母的地位作用,越能揭示封建贵族家庭创业、兴盛和消亡的规律性;肯定贾母的地位作用,越能揭示纨绔子弟的腐败无能而导致衰亡的必然;肯定贾母的地位作用,越能揭示封建贵族家庭的颓败衰亡不可避免。

社会和家族的事业靠后人继承发扬,贾母的最大遗憾是什么?即是她生养和培育了一班不肖子孙。她参与两代荣国公开创的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没有事业的接班人,却是一班不肖的败家子,这是贾母终其一生的最大悲歌。贾母热爱生活充满乐观向上,对家族、对儿孙、对未来和一切都充满着希望。贾母悲就悲在儿孙们将她的殷切希望全都打水漂漂,将她的一片苦心孤诣泡了汤,从而使贾母在离世时充满了遗憾,充分表明了贾府败落无可挽救,只能是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

贾母的逐渐年老衰弱,象征着贾府境况愈下内囊渐空,丧钟已经敲响。贾母健康乐观又很懂养生延寿益年之道,本来满可以在世上再多享几年清福,终因不肖子孙实在不象话,不是在府内似乌眼鸡似的斗得你死我活,就是在府外兴妖作怪寻禍作孽,硬是将兴旺的公候府折腾得内检外抄导致灭亡。贾母闭眼不看抄捡大观园的内耗,恰逢中秋,召集儿孙们赏月夜宴还是想乐一乐,"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可令人万虑齐除"。闻知江南世亲甄府被皇家抄检的消息,贾母不禁深深担忧起自己的家庭,担忧起自己儿孙的折腾,情不自禁地流露颓伤心情。贾母情绪如此,重重感染了贾府所有人的情绪,冷月清风,大观园凸显一派萧瑟颓败。凸碧品笛,如诉如泣,"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也越发凄凉,不禁伤感起来换酒止笛。老太太原来在追求享乐中总是意犹未尽,可是在明月高挂的中秋夜却悲凄地睏睡过去,演示着贾母的时代即将过去,贾府的末日即将来临。内忧外虑加剧了贾母衰老,重重折损了益寿延年。她愿望永远保持贾府轰轰烈烈的家业,即使在日趋衰落的情景下,她还是希望儿孙们能够重振家业,更殷切希望宝玉成为中兴贾府的栋梁之材。可是在未去世前,她看透了子孙们的腐朽无能,明白了自己的希望变成了水漂漂,这对充满希望的老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打击。对贾政说道:"我心里是想着祖宗莫大的功勋,无一日不指望你们比祖宗还强,能够守住也就罢了。谁知他们爷儿两个做些什么勾当。"贾政深痛儿孙们对不起贾母,喝命全家人跪下请罪。贾母说道:"但愿这样才好,我死了也好见祖宗"。贾母尽管心胸豪放,豁达开朗,但是八十多岁的高龄毕竟经不起磨难,她为"勘破三春景不长"而痛心不已,她为宝玉的婚事,为黛玉的死去搞得身心交瘁,更为贾府的遭抄撕心裂肺,眼看代表家族荣耀的世爵被夺,眼看着自己的儿孙被流配,眼看着祖宗的基业毀于一旦,更眼看着子孙只知啼哭的腐败无能而深感灰心丧气。她虽是个经得起富贵,也经得起贫困的人,只要儿孙有志气就有希望振兴甚至可以重振雄风。可是,儿孙们腐朽无能,她就觉得希望彻底落空了,这是对她的最大打击。人如果没有了希望,也许人的生命也将终结了,她在去世前已预感显赫家族将成为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因此她是在悲哀绝望中死去,这个结局不说悲惨也是无限凄怆。

贾母系国公夫人,在贾氏一族中身份和地位最高,她的丧葬按礼应该是规格最高和最隆重,却远远不如捐资讨封为宜人的秦可卿。幸亏她在生前有积蓄,幸亏鸳鸯在散发余资时,在"体已"钱中留下后手方能勉强应付。在出殡时,贾政只能"丧与其易,宁戚"的古训搞应付,遮门面是说与其在礼仪上周到,不如在内心上悲哀。贾府人气毫无,出殡之日,不见车来车往,官来官去,王熙凤想报答老祖宗的恩情,想当年协理宁国府时那般为祖母送葬,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力拙而失人心"而"草草了事"。因而,贾母的逝世写照了贾氏的完全衰落。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贾母可风光的也风光了,可享乐的也享乐了。她在八十三岁寿终正寝,应该说是福满寿满,她的一生既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祖宗,更对得起儿孙。贾母真的是在七十回前逝世,那也真福满寿满,毫无遗憾。然而,将她在第一百十回逝世,这就使贾母充满了无限的伤感和遗憾,恰是苏轼《水调歌头》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全。"小说道:"却说贾母坐起说道:'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就是宝玉呢,我疼了一场'。说到那里,拿眼满地下瞅着。王夫人便推宝玉走到床前。贾母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拉着宝玉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 '...听贾母说道:'我想再见一个重孙子我就安心了。我的兰儿在那里呢?'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对凤姐的感情特殊,关心地查问道:"凤丫头呢?...'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贾母又瞧了瞧宝钗,叹了一口气..."这是在悲叹宝玉,也是在悲叹自己坑害了无辜的姑娘,似乎如对薛宝钗怀着希望又怀着愧疚的心理。贾老太太真是太关心儿孙和家世事业,真是死不瞑目,在闭眼欲去中却再醒了转来,"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如是李煜《相见欢》悲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感慨万端,撒手而去。

贾母非是完美无缺的神,这在本文开头已经作了强调。红楼人物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人物,也没有一个是完缺无美的人物,这是红楼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的真正珍贵所在。不要说贾母有优缺点,即使象贾雨村这般人物也有优缺点。从本质和整体上去解读,贾母无疑是个正面人物,且有深深的历史蕴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说贾母是荣国府的精神支柱,可是,她也支撑不了终将倒塌的红楼;说贾母是荣国府的灵魂,可是,她统领不了不肖子孙们的思想;说贾母是荣国府的保护伞,可是,她也保护不了红楼女儿的命运;说贾母是一棵可托庇的大树,可是,她庇护不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必然衰亡。这就是笔者转换一个视角肯定贾母,尝试以一种笔法的目的所在。小说原名《石头记》也好,曰是《风月宝鉴》也好,其结果都是"红楼一梦",梦幻旗帜的贾母遗憾是无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笔者肯定贾母的目的,在本文开篇已作了强调,不仅在于转换视角和尝试一种笔法,而且是意在于:肯定贾母的地位作用,越能揭示封建贵族家庭创业、兴盛和消亡的规律性;肯定贾母的地位作用,越能揭示纨绔子弟的腐败无能而导致衰亡的必然;肯定贾母的地位作用,越能揭示封建贵族家庭的颓败衰亡不可避免。

社会和家族的事业靠后人继承发扬,贾母的最大遗憾是什么?即是她生养和培育了一班不肖子孙。她参与两代荣国公开创的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没有事业的接班人,却是一班不肖的败家子,这是贾母终其一生的最大悲歌。因而,贾母还有什么可以希望可言,也还有什么可以作为可言?虽抱有最大希望,但只能望洋兴叹;虽具颇有作为,但却是回天之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贾母毕竟是封建社会的贵族老太太,即使最伟大也受到了历史的严重局限,她虽寿终正寝,却也是抱憾而终,那里还能夸张过誉呢?只能是一种讽喻。即是笔者阐发作者塑造贾母命意的一个视角和一种笔法。

晏氏父子,李清照等都是宋词著名婉约词人,柳永更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多系秦楼楚馆韵事,充满了伤别离愁的咏叹,如果引用古诗词以寄贾母,那么摘引李商隐和李煜的诗词最妥贴。笔者却借引柳永之词以寄贾母。柳永的《双声子》却突破了他的一向题材,在他的词集中很不多见。柳永在游姑苏台时引发了深沉的怀古之情,沉浸在历史的追思中,在感怀中否定了夫差的霸业,颂扬了范蠡功成后的激流勇退,叙写了荒凉萧瑟的景色,感情上沉郁凄婉,蕴涵一定的色彩,故引以喻贾母的过去和现在,虽觉似有不妥,然觉也无不可。词曰: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千古遗愁。

(待续,下一篇是学术研究探讨性的文章,文学在万字左右)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236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