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温故,一个并不陌生的时代背影——电影《梅兰芳》的双重解读
星期三 十二月 31, 2008 10:31 am
21世纪,做“明星”容易,成为艺术大师很难。
20世纪前期的中国,誉满天下往往意味着一位划时代大师的诞生。梅兰芳即为例证。上个世纪初年,梅兰芳生逢其时,把京剧艺术自徽班进京以来的百年沉淀,推向了最绚丽的历史高潮。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戏剧走向现代社会最后一位公共人物。
为什么要拍摄电影《梅兰芳》?
因为他是中国“国剧”的名片,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代表。当传统戏曲影响日益式微,“京剧就是梅兰芳”——一个人成为“国粹符号”,年轻人回望历史的文化记忆,复活梅兰芳,不乏艺术和商业价值。电影永远是时尚艺术和商业投资的名利场。当艺术家成为电影的卖点,影片的文化性应该毋庸置疑。其实,大谬不然。影片《梅兰芳》为公众带来复杂的双重解读。
《梅兰芳》非“传记片”
电影《梅兰芳》,一个好看的虚构故事。
就故事结构而言,可分割为“三段式”。影片巧妙地隐去人物本事,演绎出一位理想化的“梅兰芳”。将梅兰芳前半生高度浓缩,剥茧抽丝概括为“成名”、“爱情”、“气节”三大事件,由此铺排成剧。创作出一位性格内向、谨言慎行、温润如玉的京剧明星。电影《梅兰芳》堪称“非奇不传”。青年梅兰芳与师傅十三燕比戏,最终一举成名;同台献艺,与孟小冬心有灵犀,为了艺术放弃百年好合;抗战时秉持民族气节停演,以致进了日本人监狱……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永远是一对冤家。生活中在迎娶孟小冬前,梅兰芳已有大夫人王明华和二夫人福芝芳。毋庸讳言,影片《梅兰芳》与生活中梅兰芳,二者相去甚远。与其说这是部传记片,不如说是地道的“故事片”。一位民国时期艺人的亲情、爱情和家国之情。三段故事构成了《梅兰芳》全剧情感内核。导演陈凯歌为自己早年的成名作《霸王别姬》,做了一次类型化翻版。
陈凯歌似乎对此并不忌讳,“本片只是对于梅大师的一种戏说和自我解读,和真实梅兰芳尚有区别。”作为本片顾问,梅兰芳儿子梅葆玖认同影片“正确”,宣布50年内不再授权拍摄梅兰芳。历史人物难拍,如何艺术再现和诠释现当代历史人物,“故事化”的《梅兰芳》绝非成功之作。作为艺术化电影,其中不乏成功之处。
历史人物,底线发生错位
众所周知,梅兰芳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艺术家。
需要指出的是,影片叙述的梅兰芳绝非生活中的梅先生。例如和师傅十三爷“比戏”纯属子虚乌有;梅兰芳与孟小冬同居多年,被处理为惺惺相惜的“柏拉图精神恋”;邱如白近似戏剧大师齐如山翻版,让梅兰芳为了艺术向日本人折腰……为使影片“好看”,作者近乎随心所欲颠覆历史,弃史实如敝履。梅兰芳从未坐过日本人监狱,为弘扬爱国气节,生编硬造“刀架脖子”不变色……凡此种种,该剧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大打折扣。
为“塑造”理想化的梅兰芳,影片大胆虚构的硬伤可谓比比皆是。例如,影片中孟小冬为成就梅兰芳艺术,一走了之,声明“孟小冬再也不见梅兰芳”,并留下书信鼓励“畹华,别怕”!现实中,孟小冬诀别梅兰芳时放言:“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最后与杜月笙相伴。梅孟从此不相见。电影中美丽爱情与现实相比,让人感慨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影片中的邱如白,源于文化名人齐如山。
齐如山祖父为晚晴大儒阮元学生,其父是翁同和门生。齐如山19岁入同文馆,学习德文、法文。1900年北京闹义和团时,因系“洋学生”曾四处躲避。庚子事变后,齐如山三次经商、游历西欧。在法国参加革命,追随孙中山。返京后他家成为革命党刺杀满清重臣良弼的秘密机关。辛亥革命后,齐氏埋首史学。再后,对京剧发生兴趣,每次观看梅兰芳演出,将自己的见解写信详谈,因情趣相投成为梅兰芳的私人编剧。
齐氏指导梅兰芳改革、整理京剧,并奠定中国戏剧理论基础,被时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49年去台湾,所著《回忆录》,详细记载了早年与梅兰芳的交往。影片中,邱如白被演绎为失去道德底线的悲剧人物、艺术偏执狂。张冠李戴的大胆虚构,大面积覆盖生活真实,难免给人篡改和“粉饰”嫌疑。影片定位于“传记片”,令人扼腕唏嘘。
虚构解读,“梅兰芳”及其人物
如果该剧抹去梅兰芳大名视为虚构,影片不乏成功之处。
电影避开梅兰芳一生对艺术的追求,着力情感世界挖掘。影片开头非常精彩。少年梅兰芳捧读大伯的信,点出全剧主题:希望梅兰芳离开梨园行做个普通人,以后能提拔伶人地位……贯穿全剧的纸枷锁,道出梅兰芳一生被动与无奈。片中梅兰芳一生为别人所趋,举止儒雅平和、性格迟钝缓慢,与其说是梨园行演员,更像一位书生。性格缺乏个性,观众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结构上,前部分梨园行争名、梅孟情感戏饱满;后半部则拖沓无悬念,围绕拒演伸张气节,概念化过强。前紧后松,《梅兰芳》只拍了半部好戏。舞台上柔美女子;舞台下的顶天男儿、爱国志士。前者给人印象深刻,后者概念大于人物。青年梅兰芳远胜中年梅兰芳;中年梅兰芳又胜于抗战时期的梅兰芳。
全剧最成功的人物是十三燕,梅兰芳的爷爷,看似谦卑却敢与权贵叫板。梅兰芳与之打擂,台下观众轰然走光,面对空场还在演唱《定军山》。“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观众不能不为这位倔强的老人一掬同情之泪。十三燕在梅兰芳的大伯去世之后,担负起了培养梅兰芳的责任。因梅兰芳改革京剧,才与之发生抵触。临终前,托付他“提高伶人的地位”,成为梅兰芳一生奋斗目标。
电影《梅兰芳》的很多人物,参照当年真实人物的风貌综合而成。
贯穿全片的人物,除梅兰芳外就是邱如白——梅兰芳一生事业的帮手。“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此话等同邱如白一生追随梅兰芳的概括。邱如白的许多话皆可视为对梅兰芳的解析。“谁毁了梅兰芳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无论世界怎么样,梅兰芳应该不朽。”从写信劝梅兰芳改戏,鼓励与十三爷比戏、精心导演结束梅孟之恋,安排赴美演出,要梅兰芳在抗战时复演,以及最后二人决裂。邱如白对梅兰芳影响巨大,可谓再生父母。他的座右铭是“跟伟大的艺术相比,个人的感情算不了什么。”偏执,毁了他一生。
梅兰芳渐行渐远,那个时代的生活却并不遥远。
历史人物传记片难拍,要害在于现实中掣肘因素太多。传主所作所为,公众并非全然陌生。为强化戏剧性,生编硬造往往弄巧成拙。尤其后半部,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期待的高潮迟迟没来,取而代之的是对中日文化冲突差强人意的拔高。为衬托梅兰芳拒演,日本少佐田中隆一发出“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支那文化;欲征服支那文化、必先征服梅兰芳”。最后,少佐甚至开枪自杀。离开生活真实,艺术家本事越大越贻笑大方。陈凯歌渴望《梅兰芳》拍出中国人精神,直言“我希望《梅兰芳》能为中国文化留下点东西,为中国人留下点东西。”目的是否达到?看来有相当距离!
美锋 - 中国财经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914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温故,一个并不陌生的时代背影——电影《梅兰芳》的双重解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