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3)

星期四 十二月 04, 2008 10:31 am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三、贾母因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被蒙误深深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是悲剧中的经典,也是汹涌的旋涡,红楼主要人物都被卷进了这个旋涡,也因诸多原因成为小说的最大误区。最可叹的是为了木石前盟竟将红楼绝大多数人物说成反动,只有宝哥哥和林妹妹一对苦瓜才算是进步人物,实际是将木石前盟说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肯定木石前盟中又不觉地否定了木石前盟,漠视了木石前盟产生发展的条件。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食人间烟火,离不开人间医药的凡姝。多病多愁的林妹妹如果没有贾母就不可能与宝哥哥偷读《西廂记》。人们对贾母的蒙误逐渐理解。可是,为了木石前盟仍然愤恨贾母的不少。说红楼其他人物摧残宝玉黛玉尚可勉强理解,若说视宝玉黛玉为最心肝宝贝的贾母是毒手,乃真"天晓得啦!"

(一)、贾母与木石前盟的关系

贾母不是破碎木石前盟的根本原因,木石前盟的破碎决定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婚姻制度。贾母是贾府的最高决策者,在家庭会议上,只能由她拍板粉碎了木石前盟,也只能由她拍板凑成了金玉良缘,这是小说中的不争事实,关键是要弄清楚贾母和贾府众人为什么要粉碎木石前盟的现实原因。在封建社会里谈自由恋爱是极其偶然的事,那些流传的自由恋爱故事多是编出来的神话。贾母创建了宽容的生活环境,小说重笔反映了她的平民意识,这就反映她为孕育这朵自由恋爱的奇葩提供了条件,这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难以想象的事,这个条件非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虽然不少文章认为木石前盟是个偶然性,但是总令人感到显得缺乏说服力,主要是没有阐明婚姻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没有说明社会制度与婚姻制度的关系,本文限于主题和篇幅的原因也只能作简单阐发。其实,对于婚姻来说,自由恋爱既不是根本保证也不是基础,婚姻制度才是根本保证,有婚姻制度作基础和保证,才能有自由恋爱的结果。现代文明社会的《婚姻法》特别强调了"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的两个根本性保证。否则,婚姻就是铁锁链和葬送幸福的坟墓。宝黛的自由恋爱的成功失败,不是取决于贾母和家庭个人,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社会的婚姻制度。简单地说是因贾母一手破碎了木石前盟,其实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贾母拍板破碎木石前盟不是为了政治联姻,那是为了宝玉和贾氏整个家族的利益。说林黛玉出身寒门非是四大家族,家境贫寒和没有政治背景等也都毫无意义,这是将政治和功利掺杂了进去,更因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铁定,这个说法过去喊的最响。封建贵族热衷政治联姻,也热衷于搞门当户对,可因知在破碎木石前盟时,四大家族已经土崩瓦解,这对信奉功利的政治联姻还有什么意义?论门第,黛玉高于宝钗,论亲疏,黛玉亲于宝钗,论财富,黛玉或富于宝钗,林氏原是候门,林如海去世时应该留下一定遗产,没有现金总也应有广厦良田。林如海去世,黛玉赴姑苏奔丧是由贾琏陪同去的,曹雪芹对这个问题没有交待清楚,也是对林黛玉哭穷不理解的一个谜,然而本文只想提出问题不想加以研究。对于政治联姻,笔者在《蒙冤最多的红楼女性》中已作阐述不再赘述。但是,坚持将金玉良缘说成是政治联姻,就永远难以辩明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是非,实际上是忽视了婚姻的现实性,将红楼主要人物视为面目个个可憎,使自己陷于偏执解读《红楼梦》。

贾母破碎木石前盟也决非为了搞门当户对,这也是过去谈论最多的热点问题。黛玉与宝玉的亲戚关系,按那时的说法则比宝钗更进了一层,贾赦和贾政是黛玉家里的"大石头",可以拍板黛玉家里的财产分割。宝玉和黛玉本身就是门当户对的一对,精明的王熙凤就向黛玉直言过此事,硬说宝玉和黛玉门不当、户不对令人匪夷所思。婚姻大事比其他问题更讲究现实,搞门当户对婚姻在封建社会极为流行,有它存在发展的客观必要性,说得实在点是尊重现实和尊重相配,其实,这在现代社会依然很流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言。

在婚姻上讲门当户对,持肯定有肯定的道理,持否定也有否定的道理,流传了几千年的事,肯定有它的必然性,不要说得那么简单,说得实在些就是“般配”,现代婚姻也讲般配。鲁迅断言黛玉决不可能同焦大去谈恋爱,在婚姻问题上完全否定门当户对不客观。我们不去说几百年前的事,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城里男子为什么不敢跟农村姑娘结婚呢?回城知青为什么只能深情地唱着"有个姑娘叫小芳"呢?电视剧《孽债》反映很真实,这些知识青年远比宝玉黛玉品质高贵和痛苦了不知多少倍,他们最能艰苦奋斗也绝对是最有天良的一代,他们虽然大多已经退休,但是在精神上仍然折磨着无辜的他们。如果能客观地想想现实,就能观理解为什么要破碎木石前盟。

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婚姻是最重现实将来的人生大事。恋爱能够浪漫,无需法律程序保证和中断,婚姻必须尊重现实。媒体说某些富翁通过传媒征婚,一下有数万女子应婚,引来议论纷纷和指责很多,也不能简单说这是金钱婚姻,更不能低毁应婚的女性讲金钱不讲爱情,她们中绝大多数富有人性也富有感情,可能比那些自诩清高者更富人情味。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富翁小姐愿意嫁给打工者?也可说,信誓旦旦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也不现实,海会枯石会烂吗?人在世上才几年?世界上没有比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可能变的了。对某些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既可以客客气气地走在一起,也可以客气地各奔东西,不必提倡非你不嫁和非你不娶,更不要搞得你死我活,前提在于结婚时必须慎重,在婚后必须负责任性,法律的底线靠道德去把握。当前,社会离婚率急剧上升,这里有婚姻道德的滑坡,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反映了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婚姻制度进步。

说到门当户对,粉碎木石前盟时红楼四大家族已经破败不堪。贾母娘家的史府早已经衰败凋零,王府在四大家族中原是一面旗帜和一座靠山,可是王子腾死去后败落得最急剧。薛家经不起薛蟠的折腾在开卷已显衰落,缔结金玉良缘实际是委屈宝钗当筹码,以求贾府走路子挽救薛蟠。小说反映的贾府非很重视门第,贾赦续弦夫人邢氏系是寒门出身的填房,贾珍妻子尤氏也系非豪门出身的填房,贾蓉的妻子秦可卿容貌虽好却是从孤儿院抱养来的孤儿,后来续弦的妻子也非豪门出身。贾母和贾政夫妻商议为宝玉择配强调人品,非以门第为重。

贾母早已确定了宝玉的择妻标准。清虚观打醮时,她有意当着众人向张道士表明,宝玉择妻的标准是"模样儿性格儿配得上的"姑娘。第八十四回专题研究宝玉婚事的家庭会议上,贾母坚持标准不变道:"也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然多了很有意思的"也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的前件,因此,门当户对之说不很符合小说的本意。

贾母拍板破碎木石前盟,与宝玉和黛玉的自身因素有极大关系。绝不可去指责宝玉黛玉对爱情没有理想啦!没有将爱情作为人生进步动力啦!这些说法满腔都是现代人的说法,很是脱离实际的片面之辞。将他们的爱升华到高尚理想,这是天真得向释加牟尼宣扬共产主义,将他们的爱拔高到伟大的爱,也是在向马克思颂诵《金刚经》。然而也应指出宝玉和黛玉的恋爱虽是刻骨铭心的真诚爱,却也是简单幼稚的我爱你,你爱我,说得实在点依然是才子佳人的爱,表现出颇为颓废,将死当成了口头禅,黛玉甚至绝粒绝食等都很不可取,这也许是黛玉早逝的伏笔。宝玉不思读书还自诩不想当官,这有什么可烘托?读书并非定要当官,读书总比混混好,多少能求得处世立身的知识。黛玉支持宝玉不读书也是顾眼前不思将来。有的人很可笑极力颂扬宝黛,却竭力反对儿女搞宝黛式的恋爱,这是为什么?宝黛一双为了爱情将身子糟蹋到不可收拾,一个疯癫痴傻,一个病入膏肓,做祖母和父母的谁不心痛?更因贾府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贾母为了整个家族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宝玉的利益,才晦气了黛玉,决然拍板破碎了木石前盟。

贾母是破碎木石前盟的最高决策者,这是无须掩饰回避的问题。如果将破碎木石前盟的原因归咎于元春、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甚至薛姨妈和薛宝钗等都是缺乏道理的冤狱遍布。从私人感情角度说,贾母在内心倾向于黛玉,对黛玉的感情重于孙女迎春,探春和惜春,对黛玉的感情则铭刻肺腑地爱,她对黛玉也恨铁不成钢,却决不会对黛玉落井下石。宝玉是贾母的希望,黛玉也是贾母的希望,才使木石前盟能在封建礼教森严壁垒中萌芽成长。宝玉和黛玉是对优越感很强的宝贝,蒙误了老太太,辜负了老太太,在根本上是蒙误了自己。

贾母拍板破碎木石前盟出于尊重现实,对孙子充满爱心,对家族高度负责。人们同情木石前盟是心地善良,但是,同情不能代替现实,同情不能代表真理,现实才代表真理,现实又残酷无情。对于大家族来说,正妻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贾母为宝玉择妻,既为了给宝玉娶一个德才貌兼备的正妻,也为了给家族找一个能执掌扇子的"宝二奶奶",这是老太太对孙儿和对家族的历史责任。当时,王熙凤的形势也很不妙,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说,挑选的宝二奶奶必须德才兼备,还必须超越王熙凤。贾母嘴上虽说"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但在心里不会这样想,必需选择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兼优的姑娘。对于黛玉,贾母何曾不想外孙女儿能成为自己的孙媳妇,圆了对女儿和孙儿女的心愿。只是宝玉黛玉的身体都不行,贾府的现实境况更不允许,贾母只得在"两头难顾"的无奈中忍痛淘汰了黛玉。

恋爱至多是婚姻的开端,缔结才是婚姻的真正开始,美满婚姻不在于开始而在于过程,白头皆老才证明修成正果。思量木石前盟,总觉得宝黛爱情基础不扎实,既经不起自己俩的折磨,更经不起外部风浪的考验,他们的悲惨结局是必然的,这杯苦酒也有自己掺的酵。他们的恋爱在起初应该说环境很好,甚至比现代青年谈恋爱的环境都好,不愁吃不愁穿不必愁有无工作,更不必愁购买房子和置家具,也没有什么第三者的插脚,如果说有第三者,那是黛玉的怀疑。他们以不绝争吵作为爱情的方式,不是吃醋就是怀疑。观之,令人欣赏,思之,令人心痛。"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伤心地流泪称他们是对'小冤家'。恋爱如此,婚后可知,宝黛的婚后生活能和睦相处吗?以他们的务实能力能立足于世吗?他们比涓生和子君更不行!如若结合了结局比《伤逝》更《伤逝》,不幸或许有幸乎!

(二)、贾母与金玉良缘的关系

贾母对金玉良缘很值得品味。分析金玉良缘的凑成,可以探测贾母内心复杂的隐秘,通过透视贾母的复杂的心态,体知金玉良缘的凑成也决非那么简单。

贾母爱黛玉赞宝钗对两个姑娘都很喜欢。她与薛宝钗的关系究竟如何?贾母毕竟是封建命妇,崇尚封建道德,赞赏淑女型的宝钗,也有宝玉当娶宝钗之意,若娶薛宝钗为孙媳,在各方面肯定都比林黛玉强。薛宝钗讨她欢喜,她也欢喜薛宝钗,在第二十二回,贾母蠲资为宝钗办生日,在第三十五回赞赏宝钗灵巧,这些都是不争的事。贾母赞赏宝钗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是宝丫头。"王夫人证实说:"老太太时常背地里说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在贾母的眼里,宝钗最符合贤妻良母的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感情,感情却往往掺杂着私情,贾母也是个以血缘亲疏定感情的老太太,对外孙女儿有着天性爱和骨肉情,爱黛玉甚于宝钗。如将黛玉和宝钗放在天秤上孰轻孰重?贾府里的人都知道那是黛玉重要,甚至重于迎春、探春和惜春三个孙女。

贾母是这个封建家族的灵魂,对家族具有高度责任感,在家族内崇尚公平,力求平衡,尽量持一碗水端平,希望大家庭的封建秩序能够正常运转下去。她对宝钗印象很好,也觉得是执掌少奶奶扇子的一等人选,然而在内心有着许多顾虑。她拍板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执掌荣国府,再娶王夫人的姨甥女作宝玉的妻子,娶宝钗还意味着取代王熙凤,岂非彻底架空了荣国府?这样,贾赦一房会怎么想?王熙凤会怎么想?她过世后的荣国府将会怎么样?无异是埋下了一颗分裂家族的定时炸弹,这是封建老太太最担忧的心态,为此,她的顾虑重重。

贾母对于金要配玉的金玉良缘非是不知,只是左也难来右也难,顾虑黛玉,顾虑家族,只能装作不懂,委婉曲折搞推托。清虚观打醮时,贾府内眷和薛姨妈母女同在一起,张道士当众要给宝玉提亲,贾母抓住机会干脆明言,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贾母即是说以金配玉是和尚说的,"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也是和尚说的,应对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姊妹,委婉拒绝了金玉良缘。又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即是说宝玉择妻不求富也不嫌穷,"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这是搪塞富有钱财的薛家。贾母又在张道士的法器里看到赤金点翠的麒麟,伸手拿了起来故意笑问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 " 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黛玉即讽刺宝钗对其他不关心,最关心的是这个。贾母对其他人的东西可能不知,对湘云的身价之物岂能不知,又利用年龄优势装作一派老背时的糊涂。真的糊涂了吗?谁也不相信。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于顾虑(也非称心的)黛玉怎么安置。第八十四回,因元春的多次催促,贾母才与贾政夫妇商量为宝玉择婚的事,依然坚持清虚观说过的话,"也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她的择婚意图谁都知晓和谁都能听懂,贾政顺着她的心说道:"老太太说的是。"贾母的择婚标准就是两个,一个是'脾性儿好,'另一个是'模样儿周正'。按照这两个标准,可爱的林妹妹因身体素质越甚不行,也因个性越甚偏激,淘汰无可避免。宝钗符合这两个标准,却因"别论远亲近戚,什么穷啊富啊"也被委婉排除在外。王夫人起初也以为贾母必定选择黛玉却出乎意料,贾母将黛玉否定了,王夫人和其他人虽在心里高兴,却谁也没有胆量提出当娶宝钗为媳。

贾母继续走钢丝持平衡,舍近求远,迂回曲折,不要作母亲王夫人为儿子宝玉定亲,却要不懂儿女情的贾政去为宝玉择亲,岂非咄咄怪事?还振振有词地数落贾政道:"论起来,现放着你们作父母的,那里用我去张心。但只我想宝玉这孩子从小儿跟着我,末免多疼他一点儿,耽误了他成人的正事也是有的。" 贾政,王夫人和王熙凤等都非笨鸟,却也不敢站出来否定黛玉和肯定宝钗,乖乖的将择亲目标移出了大观园,四处徘徊然无结果,在否定张家小姐后,贾母还是在考虑那家姑娘可以做宝玉的妻子。这时王熙凤却将红桃'Q'底牌揭了底,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 "贾母既尴尬又装作糊涂地笑问道:"在那里?"凤姐道:"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贾母笑了一笑"。"邢王二夫人也笑了,贾母因笑道:'可是我背晦了'。"贾母如此关心宝玉,素知宝玉也喜宝钗,贾府专题研究宝玉婚事也不是一二次的事了,宝钗近在身边,贾母难道真的年老昏聩了嘛?这是老太太在耍花枪和打'醉八仙,'在徉装难得糊涂中藏匿着精明老练。老谋深算的贾母蒙蔽了一些人,也造成了他人对她的蒙误深深。

贾母赞赏宝钗却也嫌宝钗喜静雪冷的个性,在审美观上差异明显。在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人游园赏景,"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及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支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一个姑娘家比伴青灯陪佛的幽尼还持静,她感到非常惊奇和不理解。"又嗔着凤姐儿:' 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我们原送了,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在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贾母临走又说"明日后日都使得,别忘了。"贾母有忌宝钗雪静冷寂,她的审美观与黛玉、湘云和宝琴很合得来,这说明贾母和宝钗的性格不是很合拍,也觉得宝钗的雪静冷寂与憨厚嬉闹的宝玉不合。贾母觉得如果选宝钗做孙媳就担忧宝玉在将来吃亏。

贾母对王夫人的人格看重,然对王夫人的性格不很喜欢,在众人面前批评王夫人道:"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眼前就不大显好。"宝钗的性格是王夫人的翻版,贾母对宝钗的性格有看法属于很正常,这是人对人的客观评价,决非是说嫉恶宝钗和不愿意娶宝钗为孙媳,有的也说得过分夸大其词。宝钗下嫁宝玉乃是人生莫大委屈,德、才、貌、财都兼备的姑娘何愁无郎,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在京城里可以捞几网,薛宝钗满可以捞一把公子哥儿来挑选。贾母对黛玉和对宝钗都有看法也很客观,也反映了宝钗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一说有看法就等于全盘否定,甚至发展是你死我活的感情对立。黛玉和宝钗都是好姑娘,都是贾母注重的人物。贾母观颜察人识力过人,难在于对黛玉怎样安置而深感左右为难。

贾母在宝玉和黛玉之间孰轻孰重?当然是宝玉更重于黛玉。她对黛玉有失望,然也迟迟不想凑成金玉良缘。宝钗的堂妹宝琴来大观园,引发贾母欲娶宝琴为孙媳之念。薛宝琴是在第四十九回才出场的姑娘,似如神女般的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宝琴出生于富商家庭,跟着父亲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在西海沿子上买过洋贷,接触过真真国的女孩子,可说是大观园里唯一向洋看世界的姑娘。她的到来为大观园注入了一泓新水,吸引了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史太君。作者浓笔描写了薛宝琴才貌出众如神女,芦雪广(庵)即景联句,十首怀古新鲜别致。作者渲染宝琴的美,宣扬宝琴的才,是否将黛玉和宝钗合写,还是作秦可卿的续笔,令人遐思神往。宝玉一见她就叹道:"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的妹子..."袭人痴里痴气的还以为宝玉又入了魔,娇骄的晴雯见了也赞美不尽,袭人听说就觉更奇了,向探春"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来,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也不及他'。袭人听了,又是诧异,又笑道:'这也奇了,还从那里再好去的呢?我倒要去瞧瞧去'。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得无可无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 ""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向雪静稳重的宝钗竟也醋酸道:"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前来瞧道: '怪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宝钗道:'真俗语说的各人有缘法'。"贾母爱宝琴到了极致,为了心肝宝贝的宝玉择媳什么都愿意,冒着大雪纷飞的严寒赶到芦雪广看望宝琴,贾母看着雪地折红梅的宝琴竟觉比仇十洲《双艳图》中的美人还美,向薛姨妈询问宝琴的年庚八字,薛姨妈坦说宝琴已经名花有主,老太太为此惆怅不已。贾母对宝琴的这番举动,既喻示她对宝黛爱情顾虑重重,也喻示着她非留意于宝钗。黛玉和宝钗虽有才有貌,但仍非贾母作孙媳的最理想人选。说贾母并非要宝琴作孙媳妇,此说很缺乏说服力。在第五十七回的紫鹃试探宝玉时说:"年里我听见老太太说,要定下宝琴姑娘呢,不然,那么疼他?"丫环对公子小姐的婚娶不敢也不可信口胡说,紫鹃的话却是为贾母作注脚。凤姐儿在当时有点责怪老太太地"嗐声哚脚的说:'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俩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凤姐机智巧妙地阻止贾母不要多说了,"贾母也知凤姐儿之意,听见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王熙凤是支持木石前盟的,说她阴谋捣碎木石前盟有失公理,也是"墙倒众人推"。

贾母对宝玉和黛玉最爱护关心,在一般情况下决不会忍心去棒打鸳鸯。她素知宝玉和黛玉也是经不起敲打的一对,还是竭诚维护这对孤芳自赏的鸳鸯。在欲娶宝琴为孙媳的愿望落空后,尽管紫鹃旁敲侧击的催促,贾母却将为宝玉择婚的事冷落了一段时间。聪明的宝钗也许知晓贾母的心事,在抄检大观园后就悄悄搬出了大观园,既因回避嫌疑,也出于表白无意嫁于宝玉。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也都肚知心明,王熙凤提到此事,王夫人应对了几句,精于世故的贾母就是不声不响。第七十五回的中秋夜宴,宝钗一家子人没有过来,贾母也表示沉默。

贾母对宝玉的婚事采取了'拖字诀'的策略。这么关爱孙儿的祖母,一般对冠礼后的孙儿婚事都很心急,可是贾母却反常规地显现得不紧不急。将宝玉婚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是在续书中,这是因元春的催促下才显得紧凑。封建社会的长辈对冠礼后的男子最看重婚娶,竭力想为家中男子早些完婚以尽责任。元春是对弟弟感情尤为深厚的姐姐,多次传召贾府内眷进宫,岂能不多次提起宝玉的婚姻之事,肯定将此作为宫中会亲的重要话题,这就给贾母带来了很大压力。"且说元妃疾愈之后,家中俱各喜欢。过了几日,有几个老公公走来,带着东西银两,宣贵妃娘娘之命。"元春的每次赏赐,总是将赏于宝玉和宝钗的物品有别于其他姐妹。"这里贾母忽然想起,和贾政笑道:'娘娘心里却甚实惦记着宝玉,前儿还特特的问他来着'。"这表明元春已频频地询问宝玉婚事,不仅对贾母和王夫人频频说起,而且对贾政也多次提起,贾府从而将宝玉婚事当作家庭的头等大事。贾府对宝玉的婚事显得急迫,也由于宝玉的病情愈甚加重,欲'冲喜'以驱除宝玉失魂落魄之状,'冲喜'特允在丧服期也可成婚,从而加快了为宝玉完婚的步伐。黛玉的身体在当时越来越糟,令人见之可怕,状况明显不寿。贾母再也不搞'拖字诀'和'摆龙门阵',狠下决心否定了木石前盟。黛玉的病情当然是小说家的春秋笔法,思之,黛玉的身体即便在现代社会也很难结婚,况是给疯癫的宝玉'冲喜',贾府岂能去娶病姑娘黛玉呢?人们在婚姻上都企盼白首皆老,古代人还更想传种接代和多子多孙,这就坑害了奄奄一息的林姑娘,"红消香断有谁怜","阶前闷杀葬花人",善良的人们为黛玉泪洒书卷湿枕巾,可是现实最残酷无情。

贾母被人蒙误,她也蒙误了他人。宝玉大婚与封建贵族家庭的婚礼规模不相般配,讲得难听点远远不如秦可卿的出丧。宝玉的婚礼却显现神秘兮兮,应明媒正娶却施移花接木之计,这对贾府和薛姑娘来说何等委屈,委屈不够还被人千咒万骂,这是多么大的冤枉?薛家为了救薛蟠有求贾府才将宝钗当筹码,使一位如花如玉的姑娘蒙受了极大委屈和牺牲,嫁给了神志无知的宝二爷,最后又被抛弃。同情林黛玉,更应同情薛宝钗,褒黛贬钗没啥意思。可叹的是贾母、王夫人等女性身受封建禁锢压迫,却竭力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制度,糊里糊涂地摧残着同性。红楼女性的悲剧的一个突出点是捧着宝玉当月亮,勾心斗角,你死我活,酿着自毁互残的悲剧。缺乏了解红楼女性悲剧原因者,懵懂地批判这个是反动,痛斥那个是奸恶,说是反封建,却是维护封建。贾母和王夫人粉碎木石前盟也好,凑成金玉良缘也好,她们的最大过错在于竭力维护男权,过分溺爱宝玉,从而牺牲了黛玉和宝钗,还有金钏、晴雯、袭人和芳官等那么多姑娘。还是贾政清醒,对宝玉的所为果然不出他之所料,"枉老太太疼他一场 ","耽误了人家的女孩儿","糟蹋了人家的女儿。"这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悲剧的极为重要原因。人家不知,宝玉深知,惭愧自嘲是"泥做的骨肉"的臭男人,"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过分颂扬宝玉实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在作祟,这是读红楼应引起思考的应有之义。

(三)、贾母被好心地为她辩护者蒙误

贾母的经典还在于被好心地为她辩护者蒙误。贾母是小说白纸黑字言明破碎木石前盟的拍板者,但是为她辩护者和辩护的文章不少,这说明人们有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可是,不少为贾母辩护的文章仍然蒙误了贾母,说破碎木石前盟的是元春、贾政夫妇等。

粉碎木石前盟主要是贾元春的说法很缺乏理由,元春赐物给宝钗与宝玉与众不同,懿旨众姊妹住进大观园又把宝钗排在最前头,这至多是一种表示,从来也没有明谕宝玉当娶宝钗。在封建社会,皇家赐婚指婚是很经常的事,元春完全可以明谕宝玉当娶宝钗。元春若指婚,宝玉会乖乖同意还在心里高兴。元春同宝玉姐弟情深,第十五回有一段插笔令人深思。宝玉跟凤姐去东岳庙,在一家农户看到农具好奇,看到纺车要耍,"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乱嚷:'别乱动',"经宝玉央求二丫头纺线演示。"宝玉正要说话时,只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听见,丢下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凤姐赏农户,"宝玉却留心看时,内中并无二丫头。一时上了车,出来走不多远,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的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现在看来这是在'农家乐'旅游,其实是小说有意思的插笔,这一幕乃是再现元春年少怀抱幼小宝玉的情景。元春岂不想给宝玉指婚,终因尊重祖母才作罢。元春是贾母一手带大的孙女,身为贵妃仍很尊孝祖母,认为弟弟婚事还是由明智的祖母抉择更好,因此仅有表示而无明谕,粉碎木石前盟不可冤屈是元春,而是贾府的共同意志和明智的抉择。

到底是谁粉碎了木石前盟?那是现实粉碎了梦想。二百多年来众说纷纭,疑指泛泛,说是贾母,说是王夫人,说是贾政,说是贾元春,说是王熙凤,甚至说是赵姨娘,薛姨妈和薛宝钗则就更加逃不脱。《红楼梦》真也罪孽深重,为了木石前盟而冤狱遍布,续书明确指明粉碎木石前盟由贾母拍板决定,关键在于怎样去尊重现实,怎样去理解破碎木石前盟的主客观原因。

贾母是最不简单的老太太。人能跳出感情圈子着实不简单,不少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不少是因跳不出感情圈子而堕落罪坑。贾母毅然能跳出个人的感情圈子,贾政和王夫人等都对她深为敬佩。贾母粉碎木石前盟代表了家族的整体利益。当时,为宝玉择婚是否定黛玉好呢?还是肯定宝钗好呢?王夫人犹豫不决缺乏果断,以为贾母必然肯定黛玉,言不由衷地说道:"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贾母听了就"皱了一皱眉,"果断说道: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很坦率地道白了淘汰黛玉的原因,主要是"恐不是有寿"的原因,相比"只有宝丫头是妥"的了。王夫人赶紧说道:"不但老太太这么想,我们也是这样。"贾母看到黛玉的身体状况肯定不能长命,从近期和长远都不利于宝玉和荣国府的整个家族,毅然跳出了感情圈子,决然否定了黛玉。传统观念很强的老太太,在孙儿和外孙女间孰重孰轻?显然倾斜于孙儿,无可避免损害了外孙女。"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第九十八回黛玉死去,"贾母眼泪交流说:'是我弄坏了他了'。"悲叹道:"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儿,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宝玉有些不好,我怎么见他父亲呢。"言不由衷地道白了无奈的原因,这话在当时社会很能理解,在现代社会很难理解,难免蒙误了贾母。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8932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