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的世界总是阴晴圆缺
分享万里的玫瑰花香
星期六 十一月 29, 2008 9:28 pm
分享万里的玫瑰花香
读黎阳新诗《情人节后的99朵玫瑰》感性随笔
唐凯/诗/文
当!一声锣响
――借用一下习作诗题,作开场白,觉得好玩
穿过灿烂又几经摇曳的岁月
光怪陆离的景象
走马灯似的婚礼
和剥落桔子皮的爱情故事
你手里含苞的玫瑰
几度拒绝开放
你一直在寻找同一样拒绝开放的另一枝
来唤醒胸口这枝的沉睡
一年,两年,三年
一朵,两朵,三朵
从一枝到一束
从一扎到满怀
两怀合拢
给我看――
绽放在深秋的九十九缕芳香
一个最终将在冬日里植被的春天
自一位几乎快要淡尽风华的男人的手中
庄重地
拉开帷幕
―――――――――――――――――――――――――――――――――――
网络知名文学论坛家园[华语文学]的当家人黎阳先生,原来一直是个单身“贵族”,而且“资历”颇深――因为,二十年前,我们相识的时候,他只有十六七岁――一个音乐专业艺校的学生。现在算来,用句家乡话来说,可真叫老大不小的了――所以,当文友们得知他还没结婚的时候,特别是当看到他突然动作出一篇浩荡的爱情长诗的时候,不免有些惊然。而我则是兴奋之余,也欣慰地,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
不话家常。我认为,黎阳兄的这首诗远不能用情感真挚一个词来形容――我现在脑海里一直在辉映着他当日彻夜在屏幕前专注和倾心的想像画面――一个那样的身影,一副那样的神情,一包烟,和一副眼镜――这么多年,他一直在营造一个水塘,一直在用心注入真挚的圣洁的雨水,那夜,他悄悄放开了闸门……
洋洋洒洒,一千余行,层层跌宕。
起初,我是当作所谓传统意义上的长诗来读的――有导言,有章节,有明确分配的主题。看了一大串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嚯!就是一首单一层面的(短)诗,写长了也便成了长诗,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不少朋友开始对此诗作刮目相看,因为,确实,一般人写不来。
抛开诗歌诗性的层面,就风格和手法来看,诗的主线是相当清晰和明确的,后来西雅在随笔文字中给出了最佳的释读:漂泊的玫瑰――苦难的玫瑰――无色的玫瑰――和落根的玫瑰。但作为诗作,同行仍会以挑剔的情态来论证它的成败,这是自然的,爱情再成功,诗最终仍会归于诗――尽管它对环境的能效性已起到了完美的抵达作用。这时,我就想,这个地方应再练达些,这个地方语义重复,可以不要,这个地方……后来我就笑了――诗人都这样了,你还要让他做什么呢?所以说,看诗是不能只凭借所谓单一的艺术品位和文艺批评的角度的,诗是生活的,高于生活并不等于大于生活,生活中最真实的呈现它达到了,就是最大意义上的成功――哪怕只针对几个少数的人,甚至作者一个人。就像汶川地震时出现的《妈妈快抓住我的手》一样,一篇(首)质朴稚嫩的文学作品,唤起了整个网络世界的感知。相信黎阳这首玫瑰诗也像曝光并不十分完美的新闻照片一样,虽不能争得多大艺术价位,却永远,意义非常。
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作者对情感的投入大于对诗学解构的考虑,不是一段(节)一段地构思,而是真的像玫瑰一样――一朵朵地开放,这样更好,更符合传统国语诗歌的阅读习惯。弄些篇章分目倒会束缚了诗人,也无疑会给读者留下意识造作的先入印象。此诗是尽量淡却着铅华而写的,但作者一贯潜在的对诗写作的认知模式还是比较完整地显现在了里面。但我仍坚持认为这首诗最大的看点是――笔风相应外放,思绪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落到哪儿,除了事件时间线不能混乱,其它方面的着落点并不十分刻意,这却“意外地”彰显了诗的随性,剔除了不少在读者心目中既定的虚假成分。即便如此,有的诗友仍然目光敏锐,指出了此诗的“软肋”--疑似大男人为诗,收拢了不阳刚,落得了矫情。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想的,诗是写给爱人西雅的,西雅是女人,作者心上的女人,你想让心上人怎样来读这首诗呢?是阳刚,还是“矫情”?其实,一点儿也不矫情,那位诗友是现代隐忍西诗读多了。
我不会妄加批评和赞扬这首长篇诗歌,因为在诗学领域我本人也没什么建树和成色,更不要提到诗歌理论的高度了。我只是个普通的读者,读了些普通的认知和感受。甚至可以这样说,黎阳,作为我多年相知的朋友,他的诗歌造化远比我的深入。去年我才学会上网写诗,倒是他给了我不少珍贵的帮助,记得他对我常说的一句就是――你这是瞎写!这回,对不起了,老朋友,我还是瞎写。
真诚预祝:新婚快乐,美满幸福。等生了孩子,小名儿就叫黎明――把香港那颗大星星毙掉!)哈,开个玩笑)
兄,唐凯 2008-11-29 夜,大庆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8891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黎阳的世界总是阴晴圆缺
-> 分享万里的玫瑰花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