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2)
星期五 十一月 28, 2008 3:14 pm
《红楼梦》中四位争议最大的女性之——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是《红楼梦》的经典
文/周静浩
二、贾母蒙误的主要原因
贾母是《红楼梦》里的最不简单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由于《红楼梦》问世以来,社会经历了最复杂最伟大的变革时期,因此如若能细细品读贾母这个人物,必定能从理解贾母蒙误深深中品读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根源。
(一)、贾母在思想文化上被蒙误深深
贾母蒙误深深,首先在思想上被人否定了。思想是灵魂是行动指南,也是评判人物立场的主要标准。贾母被定位为思想反动落后,乃是被否定一切的根本原因。否定贾母,主要是说她封建思想严重到了顽固不化程度,文化欣赏理念极端反动。又说贾母同宝玉和黛玉在理念上冲突,感情上对立,坚决反对自由恋爱,狠毒破碎木石前盟。还说贾母腐朽没落,道德败坏,纵容子孙荒淫无度。更说贾母追求享乐,奢华挥霍,带领子孙们吃喝玩乐而坐吃山空导致贾府衰败没落的根源,等等。由于贾母在思想上被说成是顽固反动,在思想道德和日常生活上被全盘否定为腐朽落后,因此,贾母是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
贾母在思想上被蒙误主要是因 "论书" 所致。贾母是贾府的欢乐象征,不甘寂寞的老太太,爱好文化生活也有富有文化造诣,每日里看戏听曲素养成见解颇为独到。小说言"史太君破陈腐旧套",可却被扭曲成封建顽固的重要根据。在第五十四回的家族文艺晚会上,说书的女先儿为大家说了段残唐传奇《凤求鸾》,刚说了几句就被贾母不高兴地打断,阻止女先儿不要再说下去。读者一听也觉得这个故事很落俗套,又是一派男欢女爱的陈词滥调,这不要说听多了书和看多了戏的贾母很反感,即使一般平民百姓也会产生反感。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是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贾母的一番长长评论乃是一篇绝妙的文学评论。这段话其实是作者对文学作品切中时弊的评论,也是对《红楼梦》写作意图的表白。小说在开卷言道:"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作者反对千篇一律的男欢女爱的故事,更是说《红楼梦》虽是一部写才子佳人的小说,然绝不是有落俗套的言情小说,尖锐评击了社会上编书说戏的弊端,借贾母论书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又借此刻画贾母是个不落俗套,力除陈腐旧套的开明人物。
这番话如果是从宝玉或黛玉嘴里说出来,那就会被赞美成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叛逆,恰是从贾母嘴里说出来的则就成为了反动,也被说成是破碎木石前盟的谕示。贾母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水平,也具有较高的文化道德素养。男女爱情的文学作品在世上多是牛毛,至明清时期到了泛滥成灾程度,这些作品有许多在格调上极其低下,对人们尤其是对年轻人的腐蚀危害很大。许多谈情说爱作品似如反对封建,实是鼓吹封建和肯定腐朽没落。针对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和泛滥成灾的现象,作者借贾母之说指出了弊端危害,彰显了力除陈腐,富有创新的文学思想。文学与政治有联系也有区别,文学评论和政治评论也绝不能混为一谈,将贾母论书说成是封建顽固缺乏理性。思想处左更易偏激,蒙误的不是贾母,而是贬低和否定曹雪芹的文艺思想,更否定了《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意义。
千篇一律问题是个很难避免的现象,在巿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也存在着'一窝蜂'。许多地方戏剧种濒临绝境务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反思,也有不少地方戏剧种缺乏创新意识,漠视深化改革,缺乏巿场理念,更因缺乏为群众服务理念,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巿场,失去了生命源泉。保护地方戏剧种需要国家财政支撑,如果剧团躺在国家财政上睡大觉,那么依然摆脱不了濒临绝境的命运。贾府里的人亦如此,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天要塌下来,坐吃山空等到树倒猢狲散。唱书的女先儿能将贾母的话听进去,将贾母论书说成是异端者不少则是吃'大锅饭'者。
贾母论书对读书和文化欣赏很有启迪意义。书如明灯,给人以睿智和本领。孟子曰:"尽信《书》,不是无《书》"。这是说死读书会误已害人,古今中外就有很多人因读书而越读越笨。贾母论书如若讽喻黛玉,那有什么关系,外婆对外孙女有教育有责任也很合情理,将她们的祖孙关系说成是敌对关系却是荒谬。贾母作为有文化修养的老祖宗,运用戏曲故事教育告戒后辈也在情理之中。批评者总是最关心被批评者的人,将此对号入座于黛玉也无妨,然将善良的批评异变为恶意低毁,这就过分出格了。黛玉是贾母抚养长大的唯一外孙女,对贾母来说,黛玉懂事她高兴,黛玉无知她痛心。黛玉确因读《西廂记》和听《牡丹亭》超越了底线到了痴迷如醉的地步,孱弱的身子竟不顾吃饭将《会真记》读完了十六个章节,宝玉对她也不可思议,夜想日思得情不自禁地走火入魔。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着健康和不健康的两方面社会生活,许多是作者的飘渺梦幻和子虚乌有的编造。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人也只可以去欣赏却绝不可去充当角色,若去充当书中的角色则是往死胡同里钻,只有失望没有成功。《红楼梦》坦言"假作真时真亦假"坦言自己具两面性,如是 "风月宝鉴" 可以正反照之。琼瑶女士也写了许多美妙的梦,坦言这些故事都是梦幻。贾母论书正确与否可以斟酌,硬是充当书中角色切不可为。黛玉的可悲在于硬是充当了书中角色,忘记了自己是谁,将自己当作了莺莺和丽娘,将宝玉当成了张生柳郎,最后在痴迷的幻境中导致幻灭,黛玉的悲剧实际是"风月宝鉴"的一种春秋写法。
黛玉如果能听进外祖母的一番话,如果也能象外祖母那样心胸豁达和想得开,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人类离不开爱情,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小说家有水平也永远能塑造出更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人们可以去欣赏而不可步黛玉的后尘,否则,非是不知路在何方,而是比邯郸学步更不如,甚至借助'神七'也无法载送回家。有人说读《红楼梦》读出了罪,这是特殊年代造成的冤案,可叹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人因模仿黛玉,将好端端的婚姻却读出了无端的婚姻悲剧。黛玉是虚拟人物,她的悲剧不会影响我们的美好现实,但现实生活中的人切不可死读书,更不能去模仿林妹妹而读出个爱情悲剧,还是听点儿贾老太太论书的那番话有价值,坚持从实际出发,对读书或谈恋爱肯定有很大帮助。
贾母论书如喻人生如歌。蒋捷《虞美人.听雨》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年龄差异是人生难以逾越的代沟,贾母论书,黛玉听曲,祖孙兴奋点不同也很经常,根本不是什么反动和进步的差别,决不能抹杀个人爱好去强求统一,也不能将兴趣爱好与思想意识划等号。文风影响着社风,学风关系着社风,现代人离不开读书,又不能迷信书本,本本主义的错误犯不得。现代也有不少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充斥巿场,文化执法检查大队因此非常繁忙,对有些书籍要有警惕和自设警戒线为重,否则,正是贾母说的"父母也忘了,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贾母喜爱文化生活反映了老年人的共同爱好,反映了向往文化生活是人性的本能,反映了人性迫切向往的客观需求,反映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必然性。贾母生活在物质基础优厚的封建贵族家庭,拥有一般老人难以追求的优越条件,这是贵族老太太的条件好和福气好。贾母向往文化,反映她对生活具有积极自觉的要求和希望,也表现出老年人对名利意识淡薄的健康心态,在客观上支持了王氏姑侄甩开膀子治理家政。她带着儿孙或是听书看戏,或是斗牌猜谜,或是游园赏景,又将祭祀节庆、生辰寿宴等活动都融合于文化生活之中,象征着贾府的欢乐平安和荣华富贵。贾府明摆着是依靠剥削的封建家庭,明码过着寄生虫般的奢华生活,三四百奴仆供奉着二三十个主子,主子奴才也都无所事事,宁荣两府不分尊卑贵贱都爱看戏,这没有什么欺骗性,若要批判也无啥花头经。贾母身后几百年后的今天,继续存在着剥削怎么解释?林黛玉就是在大观园里听《牡丹亭》导致走火入魔,为什么不去批判反要赞赏呢?这就是偏颇。一味批判并非是政治觉悟高,反显蒙昧糊涂。家庭戏班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盛行于明清,遂成为官僚商贾家庭的奢华风气。红楼十二官的存在和遣散,也标志着荣府的兴盛衰败。元春省亲,梨香园养了红楼十二官以供消遣,反映着荣国府尚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表面繁荣。抄检大观园时,遂将红楼十二官遣散,这是荣府的无奈之为,也不是什么对红楼十二官实行阶级压迫,其实反映荣国府大不如惜,早到了寅吃卯粮的地步,深刻意味着红楼濒于即将倒塌的境况。
贾母爱好文化生活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谐的氛围,反映着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封建社会里为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贾母运用文化维持了家族秩序,也为家族提高了生活质量,如现代人们享受文化以调节生产和生活一般,这说明古代和现代的人们都离不开文化生活。
贾母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享受,实际反映了人对生存的根本需求,否定这种根本需求就是失去理智。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维持生存发展的根本需求,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既是精神需求,也是创造更丰富物质基础的需求。对老年人来说,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乃是老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贾母追求文化享受毫不奇怪也毫不可以指责,似同现代老年人一样将健康和文化视为最大享受。往往在农村看到辛勤操劳一辈子而缺乏文化生活的农村老年人,为了听曲看戏显得比年轻人更迫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几十里外去听曲看戏,这种应引起引起人们的思考,应该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的文化生活。将贾母追求文化生活说成是不思进取,说成是贪图享乐的腐败表现,或许是忽略人生的年龄坐标,或许是不懂文化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贾母追求享受文化生活才使自己增强了生命活力。贾母热爱文化生活,反映了贾母的个性、睿智、长寿和富有灵性的秘决。贾母的意识超前,力除陈腐,语言丰富,诙谐幽默等都离不开文化。贾母力除陈腐不仅表现在文化上,而且重在富有爱心和待人平等上。所以,老太太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所以,老太太充满生命活力,最能融入年青人生活,在客观上保护了年轻人个性的自由发展。
贾母论书的意义还在于反映了《红楼梦》的文化艺术思想。作者凭《红楼梦》为平台,充分展示了个人的文学天赋,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文化修养:一是阐发了园林艺术的技巧。贾政带着宝玉和幕宾们踏勘的赏景题额,凸显大观园将"江山无限景,都在一园中"。二是阐发了文章写作和绘画艺术的理论精髓。宝钗论画是一篇杰出的画论,也是一篇关于文章写作漫谈的经典,深蕴着民族古典美学的精髓。三是阐发了诗歌创作要点。《红楼梦》诗词可说是中华民族诗词的精华之一,香菱学诗和黛玉论诗,反映作诗填词的天才来自勤奋和精益求精,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诗歌创作的要领。四是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这是《红楼梦》诗词歌赋中最长的一篇,诔文虽已过时,宝玉说的 "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失悲戚。"仍然不失是篇现代写作的范文。五是妙玉论茶,演绎了民族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六是本文着重谈到的贾母论书,破腐除旧,切中时弊,语言精采,令人耳目一新。《红楼梦》处处洋溢着小说作者的文学天赋,上述之说仅是红楼学海拾贝而已。
(二)、贾母在道德意识上被蒙误深深
贾母蒙误深深,主要是在道德意识上被人蒙误。道德素质是人的根本素质,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志,评判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主要是以道德标准去衡量人的素质。贾府子孙不肖,贾母有无可推卸责任,然也受了许多冤屈。道德有时代性,也具传承力,相对于政治来说,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今天和昨天的观点就往往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定不能用今天的理念和目光去测定,贾母毕竟是历史上的小说人物,带着时代的政治眼镜去观察,岂不蒙误?
贾母从本质上说是个遵循封建道德理念,维护封建秩序的封建贵妇,然而必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贾母的道德观念不能脱离她所生活的社会现实。贾府子孙们的私生活肮脏糜烂,婚外情令人难以启齿,贾珍贾蓉竟不分父子共玩尤氏姐妹,贾琏眼红父亲妻妾盈门,若不胁于贾赦淫威也早勾搭上其父美妾。知父莫若子,知儿莫若父,贾赦送了个秋桐以资奖励贾琏。"变生不测凤姐泼醋",贾母为了将凤姐镇下去,说道:"小孩子们年轻,馋嘴馋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这么过的"。这个话现代人很难理解,这个话既表示了贾府的肮脏,也表示了贾母的无奈,实质是封建女性向男主社会的屈服。贾母说这话看来是为贾琏辩护,实质是为凤姐的好,凤姐听后就马上不吵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按照封建伦理道德,贾琏的行为属正常,凤姐的行为属反常,这有什么办法,谁能逆地球倒转和拨时光倒流呢?凤姐大吵大闹既不能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家庭安定团结,违犯了贵族家庭的封建秩序。其实,吵有什么用?进步了多少年后的今天也不能解决。凤姐敢于吵闹却反映:一是仗着自己的泼辣能干,二是仗着自己的家庭背景硬实,三是仗着贾母的宠爱和王夫人的支撑。贾府女性除了凤姐还有谁敢向丈夫说'不'呢?邢夫人无能,王夫人无胆,尤氏无力只能隔壁听,秦可卿无奈而淫丧天香楼,唯王熙凤独领风骚。应当说王熙凤的吵闹具有敢于反抗的积极意义,无愧是"脂粉堆里的英雄"。然而,凤姐一味地吵闹下去也必将倒霉,拥有夫权优势的贾琏不是仗醉拔剑了嘛,"妻不是妾,妾不是偷"的贾二舍会砸烂砂锅。凤姐其实也毫无办法,贾琏就是继续偷老婆,还理由充足地娶尤二姐进门。贾母在心里同情凤姐,只不过对此看得多了,在精神上也麻木不仁了。贾母还是为封建女性出了口气,厌恶地痛骂贾琏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贾母的话却是将贾琏的错处锁定在"倒打起老婆来了"。可是"贾琏一肚子委屈,不敢分辩,只认不是。"贾母又骂道:"你还不足,成日家偷鸡摸狗,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这个话才是正点,也只有贾母敢骂,其他人还有谁敢骂?可是骂有什么用呢,封建社会里的男子享受着特权,贾母能耐最大也无法使风水倒转。唉!贾母由于子孙不肖,心中痛苦却不被理解,说几句公道话却倒霉地背上了黑锅,曾被大张挞伐为纵容子孙腐败的教唆犯。这在解读中误读不少,缺乏从时代角度去理解贾母所说的话。
贾母对子孙不肖和道德败坏负有一定的教育责任。然而,在男主天下,女子必须遵循"三从四德"的社会条件下,何况子孙已经成年并为官为吏的情况下,让颐养天年的老太太去为子孙们承担道德责任,被蒙误为封建家庭道德败坏的根源,这实在悖情悖理说不过去。纵观历史上封建贵族家庭的败亡,有的是因政治等外部原因所致,贾府败亡主要是重蹈富不过三四代的"圆周率"。
贾母面对那班不肖子孙,也是个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太太。贾赦这个老小子已经到了棺材板'卟卟响'的年龄,依然色迷心窍姬妾盈门,逼娶老娘须臾不能离开的鸳鸯为妾,贾母予以坚决反对,但是在" 夫死从子"的三纲五常压迫下,老太太也只能妥协地向邢夫人说道:"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是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一般。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这话显得多么的无奈,老娘既这样说了,贾赦也只得很无奈地化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个十八岁的嫣红做妾玩玩。贾府的姨太太才每月二两月银,大丫环才每月一两月银,这对贾母来说有什么办法。经此一闹,贾赦称病不再去贾母处晨昏定省,让嫣红跟着邢夫人理所当然的晨昏定省,理所当然地参加贾府各种活动,对贾母来说有什么办法呢?反对嘛,则说你这个老太太脑子拎不清,只能睁着眼得看,闭着眼也得看,无奈地装作糊涂,临终无奈道:"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了台来。"老太太推说自己养尊处优惯了,"不过这几年看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家运一败直到这样!"子孙们在外大肆折腾,老太太对有的事可知道,更多的事却无法知道,更无法制止。因而,贾府的败亡,不能将主要责任推向贾母。封建贵族家庭败亡的责任不能由被压迫的女性去承担,应由那些男主子们去负全部责任。也应该客观分析封建贵族家庭衰亡的根本原因,既不能简单地将朝代的灭亡去代表家族的灭亡,也不可将家族的灭亡充代制度的消亡。
(三)、贾母追求晚年享乐上被蒙误深深
贾母追求晚年享乐是人性的本能要求,却被说成是享乐主义者。人来世上谁不追求物质文化享受?不断追求物质文化需求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贾母是理智的老太太,看到年轻人上来执掌就乐得不夹进去扎闹猛,说说笑笑,怡养天年,"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会子就完了。"人生的坐标随着年龄的变化也会有所变化,不同人生阶段实现价值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晚年应该是人生的享乐阶段,苦在于许多老年人缺乏享受的条件。贾母是个经得起富贵又经得起贫困的人物。凭她的家境条件,凭她的年龄资历,凭她对家族的贡献,追求晚年享受具有客观的可能性,对她的指责过多反显缺乏人性,分不清享乐和享乐主义的界限。硬说贾母追求享受是剥削阶级的本质决定,却不知劳动人民也迫切向往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的人还不如迂腐的贾政清醒,说道:"老太太实在是真真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子孙闹坏了"。因此,将贾母说成是腐败的贪图享受,将衰败的责任推给贾母有勃人性。
贾母是个令人羡慕的美食家。人以食为天,美食是人生的第一享受。对老年人来说仅不愁吃又不愁喝那还不够,"食不厌精,食不厌粗"的能吃能喝才是晚年的最大福气。贾母有足够的享受美食条件,也是个能够享受的美食家。在求温饱时期,贾母的生活水平令人羡慕。在向小康社会迈进时期,贾母的美食水平也令人倾慕。凤姐儿说贾母是"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好盛福寿的",虽嫌奉承却说得不错。身体是人的资本,饮食是根本的根本,贾母的身体健康长寿,离不开是个美食家的因素。贾母在追求晚年享乐中将美食作为重要内容,一门心思地地追求吃喝玩乐,将山珍海味尝过遍,还让厨师别出心裁地研制美食,种茄子的刘姥姥对茄鲞咋舌称奇(奇得现代的人们还是在捉摸)。贾母有一套养生之道对食欲把握得很好,既不暴饮暴喝,又不挑食厌食,精的能吃,粗的能嚼,虽信佛但不吃斋,一日三餐循规蹈矩。
贾母贵在坚持美食共尝,体现着有福共享,有水浒好汉的风度,有酒大碗喝,有肉大块吃,有仗大家打,有难大家挡。她在美食中体现关爱子孙共享美食,在吃这个时想到了这个,吃那个时想到了那个,一块鹿肉就被湘云拿到芦雪庵去割腥啖膻做烧烤。在吃红枣泥馅山药糕时,想到东府里秦可卿爱吃并可治病就派人送去。吃红米粥时,"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又指:'这碗笋和这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碗肉给兰小子吃去。'又向尤氏道:你就来吃罢'。"这就充分体现了贾母在享受美食中具有爱心。
贾母"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的脾性有人不理解,说这是一种奇怪的病态。这脾性实际反映了长者对家族和对后辈的关心,体现了长者的仁慈之心,似同在困难时期和求温饱时期的老人们怀着善良的心态,看到子孙们围在一起有饭吃,感到这是最大的满足和最大的宽慰,贾母正出于这种善良的心态。老年人还有特殊心态,看到他人吃得津津有味既羡慕又高兴,这对增强食欲也很有刺激。老人们觉得可吃能吃才是人生的莫大幸福,有时竟坐在年轻人旁观赏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为乐趣。贾母留东府尤氏吃饭,"尤氏笑道:'剩下我一个人,大排桌不惯。'贾母笑道:'鸳鸯、琥珀来趁势也吃些,又作陪客。'尤氏笑道:'好,好,好!我正说呢。'贾母笑道:'看着多多的人吃饭,最有趣的。' 又指银蝶道:'这孩子也好,也来同你主子一块儿来吃,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尤氏道:'快过来,不必装假。'贾母背着手看着取乐。"那个时代的奴仆绝不准与主子同桌共食,这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何等可贵,充分体现贾母力除陈腐,富有平等之心,说道:"等你们离了我,再立规矩去。"这可能超越了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某些人。
贾母被说成顽固保守难免言过其实。槛外人妙玉要将村妪刘姥姥喝过茶的杯子扔掉,这是妙玉蒙尘的一个重要原因。贾母对土里土气的村妪刘姥姥很亲近,体现了惜老怜贫的美德,命人将自己的菜分一些给刘姥姥送去,在两宴大观园时邀请刘姥姥共筵欢宴,对板儿也亲情,命人抓果子给他吃,板儿见人多不敢吃,贾母就命人拿些钱给板儿。贾母对演戏孩子不仅赏发小费,还送上好的食品给她们吃,说:"小孩儿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热菜的吃了再唱。"既善良又同情。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贾母美食,阐发了养生之道和美食之道,现代饮食行业办了不少"红楼食府",制作"红楼菜谱"招徕顾客兼了不少钱,可是这些食府都供奉着红烛映脸的赵公明,岂知供奉贾老太太更能发财。
贾母不仅被蒙误为坐吃山空的老祖宗,还可笑地被蒙误为公款吃喝的老祖宗。其实,贾府的资财供子孙们仅是吃喝不会空,主要是嫖空玩空更是因被皇家抄检藉没而空。贾母可说是位反对公款吃喝者,宝玉被父挨打后,贾母带着大家来探望宝二爷,王夫人问儿子:"你想吃什么?回来好给你送来的。""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在一旁笑道:'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贾母便一叠声的叫人去做。"贾府奢侈确也令人咋舌,这样一碗汤得由三四十样的食品精制而成,皇商阔太太薛姨妈见之惊讶不已,"因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认不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凤姐听说就马上"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如果大伙儿都吃喝确要化去官中不少银子。此风不能长存,贾母虽爱凤姐,但坚持公道,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和阻制凤姐不能搞公款吃喝,因而,"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王熙凤洗钱有门路,到也不在乎这点银子,拍胸说银子由她来,请客也由她来。宝钗在旁见此就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由此看来,贾母是个反对公款吃喝者,也充分体现了老太太的持家本色,因而不能闭着眼睛蒙误说贾母是公款吃喝的老祖宗。
(未完待续)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887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蒙误最深的红楼女性(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