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0年,主流派的失败/徐强
星期五 十一月 14, 2008 10:27 am
改革30年,主流派的失败/徐强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4日 转载)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恰恰又是美国和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在以“百年一遇”的,前所未有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由此,必然会改变着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版图。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前列。社会不难发现,主流派现在常常在舆论宣传上,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题目,将三十年前后在经济上,作数量上的对比,以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但是,评价一个国家的成绩和进步,并不仅仅只是在经济方面去进行对比,就可以下结论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这些经济进步的原因,进行分析。否则,评价就既不科学,也不真实,更不公正。
1, 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破产也是主流派的经济理论的失败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以“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为标志的。现在,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即将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及其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以及美国和世界各大工业先进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和统一的,把破产的私企银行实行“国有化”的现实,证明了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理论,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理论,已经被中国视为发展目标和努力与 “国际接轨”的世界先进工业国所抛弃。
各国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的统一的,大规模和完全违背了以前所声称“不干预”的,赤裸裸的干预表明,“政府不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原市场教旨主义”经济理论,是错误的。它的错误不仅仅是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政治与经济的互相作用的原理;而且就纯粹从经济学的,研究经济效率的纯经济学本质而言,也是违背了经济学的“讲效率”的原则,实际是不讲效率的,因而也是错误的。所以,这一错误的经济学理论必然被政府(不论是现在还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还是以前宣称“不干预市场和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无论是自觉还是被逼而不得不抛弃了。这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规律,在世界发展进程之中,不可抗拒的必然性的表现。
同样,各国政府几乎以统一的,大规模和冒着被一些舆论称之为“美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将私企银行“国有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也是错误的。它的错误,不仅仅证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源私有制之间的对立,即“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出现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而且,由此而证明了,所谓国企——特别是公有制的国企没有竞争力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私有制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公有制的国企是世界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的必然选择。尽管美国和其他先进工业国反对公有制的国企的存在,他们可以按照他们的愿意,自由的不选择“国有化”,但是,现实却逼使他们不得不用“国有化”来拯救那些私企银行。这就是历史发展规律,逼使政府和执政阶层不得不和一定要这样做,否则,违背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则必定要垮台的,历史必然性的表现。由此也证明了,国企的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其必然淘汰私企,比私企更有竞争力的表现。
中国主流经济学在“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这两个方面的错误的理论,已经由于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的政府,对在金融海啸之中,面临破产的私企银行的“国有化”的干预,这一实践的结果所抛弃,和证明了其是错误的理论。
当然,“市场原教旨主义”是决不会轻易承认其理论错误的。比如说,有人认为:中国的医疗改革是政府干预——即国家主义的结果;同样,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也是美国联储格林斯潘低利率干预——即国家主义的结果。但是,中国的医疗改革,难道不正是中国政府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宗旨,减少政府投入,让市场作为医疗改革的基础,所进行干预,所进行改革的结果吗?这其实是披着政府干预的外衣,而实行市场配置资源的内核的行为。把这样的行为也称之为国家主义,难道是正确的吗?同样,如果美国联储格林斯潘在“互联网泡沫”之后,不采取低利率的政策的话,那么,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早在前几年就已经爆发,而不会推迟到现在才爆发。这样,“市场化”的错误更可以提早几年让世界认识了。这难道也是所谓的“国家主义”所引发的错误?这样的说辞,只不过表明了其作者对问题的分析的肤浅和张冠李戴,鱼目混珠的手法,是为了混淆是非而已。同样,许小年也以现在不提“改造自然”来比喻“市场”的不可侵犯。的确,在这样一些“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看来,“市场”如同“自然界”一样的,既是永存的;也是不可侵犯的。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市场”和“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依赖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却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即使如此,现在的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也触目可见。中国对长江沿岸堤坝的建设,难道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三峡水利发电站难道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珠江沿岸的堤坝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国家公路,铁路等等交通实施难道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为什么有一些人对这些事实却偏偏看不见?如果他们不是鼠目寸光,因而看不见这些现实的话,恐怕只能反映出这些人不愿意承认事实,坚持其“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的错误理论,妖言惑众,想误导社会的自私心理而已。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经济理论,由于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政府,大张旗鼓和大规模的将那些面临破产的私企银行“国有化”的行为,而被这些政府不得不所抛弃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面临着被抛弃和破产的危险。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无论是“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还是“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都是如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也并非没有进行过论战。在经过多次论战之后,就理论上而言,双方在理论上并没有获得明显的胜负。那么,在此之前还是非主流派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为什么就垄断了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成了主流经济学理论呢?
这就是中国的主流派,在两种经济理论之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武器,用短时的和某一局部的实践,代替历史和世界整体的实践,完全抛弃被历史和世界的发展所证明,是科学的理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进行选择的结果。没有主流派的扶持,“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是绝不可能占据中国的经济学界,变成主流经济学理论的。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樊纲,许小年,张唯迎等等,这些曾经以“国有资产是无主之物”和家族企业“代理成本低”论证了“私有化”的有效率,和以“政府可能是自私,无知和言而无信”,要“政府退出市场和经济”,完全实行“市场化”的人,纷纷出台谈论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原因和对策。这从一方面证明了,主流派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支持,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另一方面,却让社会大众清楚的看到了一个莫大的笑话:让那些“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经济学家来评价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的政府如何救市场;让那些论证“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经济学家来评论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政府如何将私企银行”国有化“。这样的笑话,会永远在经济学界流传的。而且,完全可以获得经济学界的笑话金奖。
中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市场化”理论,由于在客观上纠正了以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之中,忽视下级和群众的积极性的错误,和在主观上迎合了主流派为政府推卸社会责任,将社会的一切(包括权力,名誉,等等)都物化为商品,合理合法的进行交易,发展资本主义的意图,而获得了主流派的肯定和采纳。而在企业的层面,以“代理成本”和“国有资产必然流失”两个方面对“私有化”进行的论证,迎合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阶层背叛社会大众,以权谋私,以经营权取代所有权,对国有财产巧取豪夺的“私有化”的那种倾向,而获得了主流派的肯定和采纳。
这些,就是中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迎合了主流派的意图和利益,从而获得中国经济学界话语权并且实现了垄断的历史的过程。社会大众不难发现,凡是鼓吹“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人,几乎都是有权力和有话语权的人。而权力和话语权都是可以和在实际之中,也已经完全实行了与金钱的交换——即一切都是商品和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买卖的,完全“市场化”了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公有制的国家的执政阶层里的自私人,天生就是喜欢“私有化”的。这既是中国私有化的根源,也是苏联崩溃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所定的“宏观调控”的政府的任务,表明中国政府是反对“市场化”的。首先,中国政府所定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是从何而来的?正是中国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对市场和经济所作的,市场和经济的高潮和低潮时期,政府干预提高效率的可能性的分析,由此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然性。所以,这是中国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政府采用了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却没有公正的承认这一理论成果是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心血,反而继续让主流经济学家垄断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丧失了政府必须具备的公正性。其次,主流派公开宣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证明了他们认为“市场化”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市场化”的错误,并非是方向和路线的错误。同样,“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在主流派看来,方向和路线也是正确的。现在不继续提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并非表示以后不会继续实施。如果中国的国企全部实现了证券化,如果以后中国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话,那么,国企将不仅仅是从所谓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恐怕会从所有的领域退出,即全部卖掉,从而实现了从所有的领域退出的完全“私有化”。无论这种可能性是否在以后得到证明,社会都不应该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且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主流派对此却绝口不提,这种暧味和模糊,为以后的行动留下了伏兵,或者,最起码是证明了主流派,丧失了“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这一个口号所蕴含的,与“私有化”的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的错误的清醒的认识。
笔者以前认为,主流派在经济理论上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即他们是主观上没有真正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自己糊涂,却要社会大众明白;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判断很可能是错误的。实际上,主流派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即他们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经济理论是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但是,他们在经济理论上,却故意混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原则区别,使社会大众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这就是在他们看来,“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要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在目前中国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只有建设资本主义才是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和路线才是正确的。这就是主流派在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的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决不会公开对那些宣传“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人,和垄断了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的这些人进行公开批评,而是一直扶植和纵容他们。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最近让那些鼓吹“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出面纵论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成因以及政府将私企银行国有化的干预,与这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平时所坚持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相矛盾的行为,闹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的原因。主流派已经完全丧失了执政阶层所必须具备的,为了保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在经济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上,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以及美国政府和世界各大工业国政府的救市行为,证明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破产;也证明了,主流派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经济理论的失败。
2,主流派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失败
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根源,是由于私有制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而使社会呈现出一方面是生产的商品的虚假过剩,和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的需要这些商品的人却没有货币来消费这些商品的内在冲突。这些就是“私有化”和“市场化”经过长期发展所必然造成的结果。所以说,“市场化“和”私有化“必然造成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
而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直接的导火索,则是从前几年开始的。由于在次级债问题上,为了所谓“经济的发展”,在低利率的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和私企银行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促使房地产的虚假繁荣变成泡沫。这是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产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经济问题的根源,也是由于“私有化”和“市场化”所造成的。而导致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的直接的原因,则是在2005年的时候,在中国经济学界所曾经爆发的,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加速增长周期的争论。
正是在主流派认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加速增长周期”的“又快又好”之后,短短几年间,中国的股市,中国的房地产,中国的能源价格和资源价格,一句话,中国的一切都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有如过山车般的,令人震惊的形态:
中国股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1000多点狂涨到6000多点。紧接着,又是一年间,从6000多点又回到1700点。股市在短短两三年间,向世界表演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股市过山车的惊险刺激。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石油,煤炭等等能源的价格;中国的各种金属资源价格,••••••等等。一句话,中国的各种各样的资源的价格,和中国的股市一样,和世界的资源的价格几乎保持着相同的曲线,划出了大起大落的图案。
这一切,都是在主流派的“又快又好”的号召下,确认“加速增长周期”的目标,实施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跃进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证明,所谓“加速增长周期”其实是短时加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表现。
这样的现实证明,主流派所实行的“又快又好”的“加速增长周期”,是在错误的“市场化”经济基础理论上,对经济发展所作的错误的判断,以及延续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得出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共振的必然结果。
现在,社会对于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已经不再相信有什么“加速增长周期”了。有一些国外的主流经济和金融机构,银行和主流经济媒体,已经把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为6%。这样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以前的所谓“加速增长周期”是完全脱离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正确的道路,而使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错误之路。这样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的“加速增长周期“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主流派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好大喜功,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原则,在现实工作之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之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所必然遭到的失败。
由此,也正是在主流派的“加速增长周期”的判断下,对中国社会大众的收入,也必然作出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目标。一年间,中国社会大众在投资股市之中,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的回报,反而让自己的财富腰斩一半以上。这样让社会大众心酸和心痛的笑话,已经使主流派在社会大众之中,完全丧失了信誉和尊重,遭到了社会大众的抛弃,这是在心理层面的失败。从此之后,社会大众决不会再相信主流派的话,响应其号召了。主流派垮台的话,社会大众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挺身而出,为保护主流派而冲锋陷阵。这也正是苏联执政阶层垮台时,社会大众对待执政阶层的态度一样。
最近,政府批准投资2000亿建设铁路,另外还要投资建设各种交通设施,估计准备投资10万亿搞基础建设。而在消费方面,却没有什么新的举措。这种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其实依然是在延续以前的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早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却迟迟未能实行。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受困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教条,在理论上和思想上,期待和等待市场自动转型。而市场却往往需要在这种方式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被逼和不得不转变。现在,中国的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也已经到了被逼和不得不转变的时候。如果在前几年,在所谓“加速增长周期”的时候,中国就主动进行转变,虽然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一点,但是,今天就不会如此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不会呈现出一直想避免的,大起大落的局面的出现。这是主流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失败。
如果说,以上那些是属于发展经济之中,主流派的失败的话,那么,以下的,则是在改革问题上的失败。
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指导下,政府推卸社会责任,让教育和医疗这样两个领域,成了纯粹的市场,有钱才能够进入这个市场,没有钱的人,将被这个市场拒绝在门外,不得进入。这样的改革表明了,连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这样对待社会大众的,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大众在受教育和生命保障的权利,被完全抛弃的,只有在封建社会才存在的做法,也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革”之名,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实行了。由此,中国式的的“改革”,使中国倒退回到了封建社会了。
同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美国,还是以最自由而闻名于世的香港,都有一套政府保障社会大众居住权利的做法。香港有廉租屋制度,让那些没有或者暂时不能够买房的人,可以租房住;美国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达到60%的人有自己的住房(虽然这可能是引起次级债危机的原因,但是,却表明美国政府是在极力解决社会大众的住房问题的主观意图)。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改革”,的确使房地产成了一个真正的,最自由的市场,将大多数没有资格进入这个市场的社会大众,排除在这个市场之外,使中国的社会大众只能够成为望屋兴叹的房奴。这也是以“改革”之名而剥夺了中国的社会大众的居住权的例证。
这样,无论是在医疗,教育,还是在房地产市场,主流派所进行的,都是失败的。
社会大众不难清楚的发现,这些做法不仅仅是倒退到资本主义,而且已经是倒退回封建社会的做法,都是以“改革”的名义,堂而皇之的推行的。
这样的“改革”,使社会大众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主流派已经从以前的,想方设法为社会大众,“为人民服务”的执政阶层,变成假“改革”之名,剥夺政府应该提供,和以前已经提供过给社会大众的生命保障权,受教育权,居住权,••••••等等权利的执政阶层。而以此相反的是,执政阶层本身却在“改革”之中,以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以“市场化”和“私有化”,将经营权取代所有权,对国有资产巧取豪夺,造成了自己这一个阶层“首先富起来”。由此,两极分化以前所未有的,创世界记录的速度,在中国迅速发展。如果有这样一个世界记录的金奖的话,中国恐怕是毫无疑问可以获得这样的金奖的。中国的两极分化,是主流派在社会公正上的失败,是最明显和最不得民心的失败。这样的失败,使主流派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之中,已经不再被置于应该尊重的地位。现在中国的社会大众对待主流派的态度,已经与苏联末期的时候,苏联的社会大众对待执政阶层的态度,相差无几了。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4日 转载)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恰恰又是美国和世界性的金融海啸,在以“百年一遇”的,前所未有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力,震撼着世界。由此,必然会改变着世界和中国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版图。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前列。社会不难发现,主流派现在常常在舆论宣传上,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题目,将三十年前后在经济上,作数量上的对比,以证明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但是,评价一个国家的成绩和进步,并不仅仅只是在经济方面去进行对比,就可以下结论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这些经济进步的原因,进行分析。否则,评价就既不科学,也不真实,更不公正。
1, 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破产也是主流派的经济理论的失败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以“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为标志的。现在,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即将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及其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以及美国和世界各大工业先进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和统一的,把破产的私企银行实行“国有化”的现实,证明了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理论,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理论,已经被中国视为发展目标和努力与 “国际接轨”的世界先进工业国所抛弃。
各国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的统一的,大规模和完全违背了以前所声称“不干预”的,赤裸裸的干预表明,“政府不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原市场教旨主义”经济理论,是错误的。它的错误不仅仅是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政治与经济的互相作用的原理;而且就纯粹从经济学的,研究经济效率的纯经济学本质而言,也是违背了经济学的“讲效率”的原则,实际是不讲效率的,因而也是错误的。所以,这一错误的经济学理论必然被政府(不论是现在还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还是以前宣称“不干预市场和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无论是自觉还是被逼而不得不抛弃了。这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规律,在世界发展进程之中,不可抗拒的必然性的表现。
同样,各国政府几乎以统一的,大规模和冒着被一些舆论称之为“美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将私企银行“国有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也是错误的。它的错误,不仅仅证明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源私有制之间的对立,即“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出现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而且,由此而证明了,所谓国企——特别是公有制的国企没有竞争力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私有制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公有制的国企是世界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的必然选择。尽管美国和其他先进工业国反对公有制的国企的存在,他们可以按照他们的愿意,自由的不选择“国有化”,但是,现实却逼使他们不得不用“国有化”来拯救那些私企银行。这就是历史发展规律,逼使政府和执政阶层不得不和一定要这样做,否则,违背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则必定要垮台的,历史必然性的表现。由此也证明了,国企的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是其必然淘汰私企,比私企更有竞争力的表现。
中国主流经济学在“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这两个方面的错误的理论,已经由于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的政府,对在金融海啸之中,面临破产的私企银行的“国有化”的干预,这一实践的结果所抛弃,和证明了其是错误的理论。
当然,“市场原教旨主义”是决不会轻易承认其理论错误的。比如说,有人认为:中国的医疗改革是政府干预——即国家主义的结果;同样,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也是美国联储格林斯潘低利率干预——即国家主义的结果。但是,中国的医疗改革,难道不正是中国政府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宗旨,减少政府投入,让市场作为医疗改革的基础,所进行干预,所进行改革的结果吗?这其实是披着政府干预的外衣,而实行市场配置资源的内核的行为。把这样的行为也称之为国家主义,难道是正确的吗?同样,如果美国联储格林斯潘在“互联网泡沫”之后,不采取低利率的政策的话,那么,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早在前几年就已经爆发,而不会推迟到现在才爆发。这样,“市场化”的错误更可以提早几年让世界认识了。这难道也是所谓的“国家主义”所引发的错误?这样的说辞,只不过表明了其作者对问题的分析的肤浅和张冠李戴,鱼目混珠的手法,是为了混淆是非而已。同样,许小年也以现在不提“改造自然”来比喻“市场”的不可侵犯。的确,在这样一些“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看来,“市场”如同“自然界”一样的,既是永存的;也是不可侵犯的。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市场”和“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依赖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却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即使如此,现在的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也触目可见。中国对长江沿岸堤坝的建设,难道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三峡水利发电站难道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珠江沿岸的堤坝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国家公路,铁路等等交通实施难道不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为什么有一些人对这些事实却偏偏看不见?如果他们不是鼠目寸光,因而看不见这些现实的话,恐怕只能反映出这些人不愿意承认事实,坚持其“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的错误理论,妖言惑众,想误导社会的自私心理而已。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经济理论,由于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政府,大张旗鼓和大规模的将那些面临破产的私企银行“国有化”的行为,而被这些政府不得不所抛弃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面临着被抛弃和破产的危险。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无论是“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市场化”,还是“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都是如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也并非没有进行过论战。在经过多次论战之后,就理论上而言,双方在理论上并没有获得明显的胜负。那么,在此之前还是非主流派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为什么就垄断了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成了主流经济学理论呢?
这就是中国的主流派,在两种经济理论之中,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武器,用短时的和某一局部的实践,代替历史和世界整体的实践,完全抛弃被历史和世界的发展所证明,是科学的理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进行选择的结果。没有主流派的扶持,“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是绝不可能占据中国的经济学界,变成主流经济学理论的。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樊纲,许小年,张唯迎等等,这些曾经以“国有资产是无主之物”和家族企业“代理成本低”论证了“私有化”的有效率,和以“政府可能是自私,无知和言而无信”,要“政府退出市场和经济”,完全实行“市场化”的人,纷纷出台谈论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原因和对策。这从一方面证明了,主流派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支持,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另一方面,却让社会大众清楚的看到了一个莫大的笑话:让那些“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和经济”的经济学家来评价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的政府如何救市场;让那些论证“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经济学家来评论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政府如何将私企银行”国有化“。这样的笑话,会永远在经济学界流传的。而且,完全可以获得经济学界的笑话金奖。
中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市场化”理论,由于在客观上纠正了以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之中,忽视下级和群众的积极性的错误,和在主观上迎合了主流派为政府推卸社会责任,将社会的一切(包括权力,名誉,等等)都物化为商品,合理合法的进行交易,发展资本主义的意图,而获得了主流派的肯定和采纳。而在企业的层面,以“代理成本”和“国有资产必然流失”两个方面对“私有化”进行的论证,迎合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阶层背叛社会大众,以权谋私,以经营权取代所有权,对国有财产巧取豪夺的“私有化”的那种倾向,而获得了主流派的肯定和采纳。
这些,就是中国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迎合了主流派的意图和利益,从而获得中国经济学界话语权并且实现了垄断的历史的过程。社会大众不难发现,凡是鼓吹“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人,几乎都是有权力和有话语权的人。而权力和话语权都是可以和在实际之中,也已经完全实行了与金钱的交换——即一切都是商品和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买卖的,完全“市场化”了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公有制的国家的执政阶层里的自私人,天生就是喜欢“私有化”的。这既是中国私有化的根源,也是苏联崩溃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所定的“宏观调控”的政府的任务,表明中国政府是反对“市场化”的。首先,中国政府所定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是从何而来的?正是中国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对市场和经济所作的,市场和经济的高潮和低潮时期,政府干预提高效率的可能性的分析,由此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然性。所以,这是中国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政府采用了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成果,却没有公正的承认这一理论成果是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心血,反而继续让主流经济学家垄断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丧失了政府必须具备的公正性。其次,主流派公开宣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证明了他们认为“市场化”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市场化”的错误,并非是方向和路线的错误。同样,“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私有化”,在主流派看来,方向和路线也是正确的。现在不继续提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并非表示以后不会继续实施。如果中国的国企全部实现了证券化,如果以后中国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话,那么,国企将不仅仅是从所谓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恐怕会从所有的领域退出,即全部卖掉,从而实现了从所有的领域退出的完全“私有化”。无论这种可能性是否在以后得到证明,社会都不应该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且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主流派对此却绝口不提,这种暧味和模糊,为以后的行动留下了伏兵,或者,最起码是证明了主流派,丧失了“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这一个口号所蕴含的,与“私有化”的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的错误的清醒的认识。
笔者以前认为,主流派在经济理论上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即他们是主观上没有真正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自己糊涂,却要社会大众明白;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判断很可能是错误的。实际上,主流派是“以其昭昭,使人昏昏”,即他们很清楚的知道,他们的经济理论是要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但是,他们在经济理论上,却故意混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原则区别,使社会大众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这就是在他们看来,“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要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在目前中国这样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只有建设资本主义才是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和路线才是正确的。这就是主流派在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方向和路线是正确的的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决不会公开对那些宣传“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人,和垄断了中国经济学界的话语权的这些人进行公开批评,而是一直扶植和纵容他们。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最近让那些鼓吹“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出面纵论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成因以及政府将私企银行国有化的干预,与这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平时所坚持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相矛盾的行为,闹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的原因。主流派已经完全丧失了执政阶层所必须具备的,为了保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在经济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上,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以及美国政府和世界各大工业国政府的救市行为,证明了中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破产;也证明了,主流派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经济理论的失败。
2,主流派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失败
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根源,是由于私有制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而使社会呈现出一方面是生产的商品的虚假过剩,和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的需要这些商品的人却没有货币来消费这些商品的内在冲突。这些就是“私有化”和“市场化”经过长期发展所必然造成的结果。所以说,“市场化“和”私有化“必然造成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
而美国和世界金融海啸的直接的导火索,则是从前几年开始的。由于在次级债问题上,为了所谓“经济的发展”,在低利率的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和私企银行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促使房地产的虚假繁荣变成泡沫。这是美国和世界各大先进工业国产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经济问题的根源,也是由于“私有化”和“市场化”所造成的。而导致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的直接的原因,则是在2005年的时候,在中国经济学界所曾经爆发的,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加速增长周期的争论。
正是在主流派认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加速增长周期”的“又快又好”之后,短短几年间,中国的股市,中国的房地产,中国的能源价格和资源价格,一句话,中国的一切都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有如过山车般的,令人震惊的形态:
中国股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1000多点狂涨到6000多点。紧接着,又是一年间,从6000多点又回到1700点。股市在短短两三年间,向世界表演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股市过山车的惊险刺激。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石油,煤炭等等能源的价格;中国的各种金属资源价格,••••••等等。一句话,中国的各种各样的资源的价格,和中国的股市一样,和世界的资源的价格几乎保持着相同的曲线,划出了大起大落的图案。
这一切,都是在主流派的“又快又好”的号召下,确认“加速增长周期”的目标,实施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大跃进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证明,所谓“加速增长周期”其实是短时加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表现。
这样的现实证明,主流派所实行的“又快又好”的“加速增长周期”,是在错误的“市场化”经济基础理论上,对经济发展所作的错误的判断,以及延续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得出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共振的必然结果。
现在,社会对于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已经不再相信有什么“加速增长周期”了。有一些国外的主流经济和金融机构,银行和主流经济媒体,已经把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为6%。这样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以前的所谓“加速增长周期”是完全脱离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正确的道路,而使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错误之路。这样的发展趋势表明,中国的“加速增长周期“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主流派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好大喜功,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原则,在现实工作之中,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之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所必然遭到的失败。
由此,也正是在主流派的“加速增长周期”的判断下,对中国社会大众的收入,也必然作出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目标。一年间,中国社会大众在投资股市之中,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的回报,反而让自己的财富腰斩一半以上。这样让社会大众心酸和心痛的笑话,已经使主流派在社会大众之中,完全丧失了信誉和尊重,遭到了社会大众的抛弃,这是在心理层面的失败。从此之后,社会大众决不会再相信主流派的话,响应其号召了。主流派垮台的话,社会大众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挺身而出,为保护主流派而冲锋陷阵。这也正是苏联执政阶层垮台时,社会大众对待执政阶层的态度一样。
最近,政府批准投资2000亿建设铁路,另外还要投资建设各种交通设施,估计准备投资10万亿搞基础建设。而在消费方面,却没有什么新的举措。这种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方法,其实依然是在延续以前的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早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却迟迟未能实行。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受困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教条,在理论上和思想上,期待和等待市场自动转型。而市场却往往需要在这种方式已经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被逼和不得不转变。现在,中国的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也已经到了被逼和不得不转变的时候。如果在前几年,在所谓“加速增长周期”的时候,中国就主动进行转变,虽然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一点,但是,今天就不会如此困难。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不会呈现出一直想避免的,大起大落的局面的出现。这是主流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失败。
如果说,以上那些是属于发展经济之中,主流派的失败的话,那么,以下的,则是在改革问题上的失败。
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指导下,政府推卸社会责任,让教育和医疗这样两个领域,成了纯粹的市场,有钱才能够进入这个市场,没有钱的人,将被这个市场拒绝在门外,不得进入。这样的改革表明了,连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这样对待社会大众的,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大众在受教育和生命保障的权利,被完全抛弃的,只有在封建社会才存在的做法,也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革”之名,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实行了。由此,中国式的的“改革”,使中国倒退回到了封建社会了。
同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美国,还是以最自由而闻名于世的香港,都有一套政府保障社会大众居住权利的做法。香港有廉租屋制度,让那些没有或者暂时不能够买房的人,可以租房住;美国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达到60%的人有自己的住房(虽然这可能是引起次级债危机的原因,但是,却表明美国政府是在极力解决社会大众的住房问题的主观意图)。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改革”,的确使房地产成了一个真正的,最自由的市场,将大多数没有资格进入这个市场的社会大众,排除在这个市场之外,使中国的社会大众只能够成为望屋兴叹的房奴。这也是以“改革”之名而剥夺了中国的社会大众的居住权的例证。
这样,无论是在医疗,教育,还是在房地产市场,主流派所进行的,都是失败的。
社会大众不难清楚的发现,这些做法不仅仅是倒退到资本主义,而且已经是倒退回封建社会的做法,都是以“改革”的名义,堂而皇之的推行的。
这样的“改革”,使社会大众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主流派已经从以前的,想方设法为社会大众,“为人民服务”的执政阶层,变成假“改革”之名,剥夺政府应该提供,和以前已经提供过给社会大众的生命保障权,受教育权,居住权,••••••等等权利的执政阶层。而以此相反的是,执政阶层本身却在“改革”之中,以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以“市场化”和“私有化”,将经营权取代所有权,对国有资产巧取豪夺,造成了自己这一个阶层“首先富起来”。由此,两极分化以前所未有的,创世界记录的速度,在中国迅速发展。如果有这样一个世界记录的金奖的话,中国恐怕是毫无疑问可以获得这样的金奖的。中国的两极分化,是主流派在社会公正上的失败,是最明显和最不得民心的失败。这样的失败,使主流派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之中,已经不再被置于应该尊重的地位。现在中国的社会大众对待主流派的态度,已经与苏联末期的时候,苏联的社会大众对待执政阶层的态度,相差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