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下)

星期五 九月 19, 2008 8:37 am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观琼花,人工修凿的从京都洛阳到扬州的一条大运河。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字面意思是龙船行驶在大运河,顺流而下,两岸杨柳上的蝉鸣鸦栖,一转眼就被抛到身后,同时它也隐喻隋政权的短暂。自杨坚从宇文氏手中抢夺过政权,到杨广到扬州观琼花,一去无回,被宇文氏所杀。正是得于宇文氏,又失于宇文氏,一还一报,仅传父子两代几十年的时光,真是兴也勃,亡也乎。当年炀帝为看琼花,修凿这条大运河,广征天下人夫钱粮,搞的天下鼎沸,起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用这蝉噪鸦栖转眼过,来形容这个朝代的乱与短暂,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时过境迁,隋政权早以烟消云散,而大运河千载悠悠,鉴证着那段历史,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是说隋炀帝破国亡家的原因。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偌大的一个万里江山,被隋炀帝短短几年时间就给葬送了,其中那丰富的内涵,多少史学家、文人、墨客,编写了无尽的史书、笔记、小说、诗、词等。就连最大众化的茶馆里,那说评书的,一拍醒木,开口就是"响马传",这些纷纷的口舌,说的都是隋炀帝风流奢华,葬送了锦绣江山。

猜谜: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眼过,蝉噪是声、鸦栖是形,你想沏茶时,开水浇着茶叶,发出的滋滋声,听着是否有蝉噪的意思,而茶叶被开水一沏,上下翻滚,渐渐沉落,那颜色、那形态、那种慌乱无序,形容成鸦栖,是不是惟妙惟肖。这沏茶时发出的声,与茶叶飘动的形,都是在水杯沏满水的这短暂时间之内结束,那真是转眼过。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这一问问的好,在此句隋堤是比喻茶杯的杯口,沏完水后,茶杯盖一扣,茶杯内的风景虽近在眼前,确也看不到它已如何了。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这一句说的极占神韵,品茶是一件讲究的风雅的事,这在红楼梦书中就有多处描写,即使是在现在,日本也还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茶道",而日本的这门茶道学问,正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这风流是风雅之流的文人骚客,坐在一起品茶、论诗的意思。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这句就简单多了。哪位品茶能不用口舌?那这首怀古诗谜的谜底是" 一杯沏茶"。

这首谜诗扣的是书中的宝二爷。"一杯沏茶"有两个谐音含义,其一是"一悲奇差",说的是这位"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的宝二爷。中国有句俗话说"人从虎豹身常健,山在缺处月自明。"说的是人处在险恶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逼迫自己去适应这个险恶的环境,身、神、胆识随着凶争恶斗,死里逃生,不断的强健、勇捍,伴着经验的积累,而变的机警、机智、机灵。这样的道理,古今圣人都有再三再四的阐述。而宝二爷,从小就混迹于钗裙之间,锦衣玉食,昼不得独行,夜不敢独眠,就算是资质奇佳,粉垢脂蒙,日侵月伐,潜移默化之中,就变的娘娘腔,脂粉气,骤然之间任事,自然要手足无措。何况对手为满腔仇恨、极为险恶的环三爷,这未等对阵,宝二爷就有几分败象,这是奇差之一。再瞧宝二爷的好朋友,有冷面冷心柳二郎、着三不着两的薛蟠、四处游荡的冯紫英、同性恋的琪官,还有死了的秦钟,都是一些酒肉朋友,掰指头一算,这些个人走死逃亡,没有一个得力的。再看宝二爷的仆人,常跟宝二爷的有四个小厮,其中最得力的是茗烟。茗烟是个十足的混混,狗仗人势,闹学院,在宁府的小书房搞女人,教唆主子到下人家里游荡,这些还都罢了。最有趣的是第二十六回,茗烟在此回时已被改名为焙茗了。焙茗骗宝二爷,说老爷找宝二爷,把个宝二爷吓的魂不附体,结果出来一看,却是薛蟠。曹雪芹先生此段文字写的相当传神,敬请诸位自己看一看,我在此就不多引,单引最后一句:"宝二爷又向焙茗道:‘反叛肏的,还跪着作什么'。"此一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伏笔。焙茗的"焙"字有"背 "字音,正是为他日后反叛主子先透一字之信。在古时那"爹"不是随便可开的玩笑。一个下人,以外人来假冒主子的爹,来向主子禀报,这在下人来说是被打死都不能干的,而薛蟠一向焙茗施压,焙茗就屈服了,可见这焙茗是个奸猾的软骨头。日后,在老祖宗死后,一放鸳鸯时,宝二爷用的就是这焙茗,结果他经不住贾赦大老爷与环三爷的威逼利诱,最终真的背叛了宝二爷。常跟宝二爷的还有四个大仆人,是以李贵为首的。宝二爷有点薄情寡义,为了一杯茶,一碗奶烙,就把他的乳母李麽麽逐出府门。而李贵就是李麽麽的儿子,宝二爷没能善待其母,李贵心有积怨,能为其尽死力吗?再看怡红院中诸位大丫头,晴雯、麝月之流各个伶牙俐齿,单会争风吃醋,疾贤妒能,连一个小红都容不下,这样的一群酒囊饭袋,除了享受,不知还会什么。宝二爷,外无强援、内无忠仆,这是奇差之二,宝二爷不读圣贤之书,不思上进,这是奇差之三。

"一杯沏茶"的第二个谐音是"一悲棋差",就是在鸳鸯的这着棋上差了,这着棋差自老祖宗。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鸳鸯在荣府之中的地位十分奇特与重要,她为老祖宗把着府库的钥匙,是赦老爷、邢夫人等在野派必争之人;王夫人、阿凤等掌权派必得的人物,关于这层意思笔者有专论鸳鸯,在此不多论了。鸳鸯抗婚后,赦老爷就有话,那就是日后不放过鸳鸯。听到这话后,老祖宗、王夫人、阿凤这些掌权人就应当早做打算,谋而后动,对鸳鸯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出路早做安排,结果她们谁都没动,一味因循、只顾享受眼前的荣华安稳。

其实很简单,当看透赦老爷、邢夫人夺鸳鸯的真实意图后,老祖宗就应当把府库的掌握权逐步移给王夫人,在意识清醒、有能力的时候,完成全部的权力交接,断掉赦老爷、邢夫人掌家的念头,这是上策。但老祖宗十分恋权,不咽气,不撒手,这个权交给谁都不放心,一面要赦老爷做空头的世袭荣国公,一面要王夫人打理家事,使得荣府内部,形成两大集团,老祖宗悠哉乐哉的掌掌平衡,玩着这个权术。总以为自己能活万万年,所以这上策,老祖宗是断断不肯行的。如果贾母死前能把鸳鸯打发了,令其出家,削发为尼,入空门,封住赦老爷的嘴,这也不失为中策,然则这也就是老祖宗在清醒时的一种盘算,一旦要死时,断气,说不出话,昏庸的很,那还有心思想这些。这上策、中策都没能行,就为荣府埋下了祸根,老祖宗一咽气,两个集团以鸳鸯为焦点,展开了一场权力的纷争,结果两败俱伤,搞的赦、政分家,损人伤物,家丑外扬。

这就是一悲棋差,在这大的棋差之下,又罩着一个小的棋差,就是老祖宗咽气后,王夫人、阿凤等二次偷放鸳鸯,结果引发了荣府内的轩然大波,导致赦、政分家。阿凤是赦老爷的儿媳妇,一旦分家,必然要回到赦老爷的门下,你想那赦老爷、邢夫人焉能容她,被休已成必然。那平儿、丰儿更是难以幸免,都要被赦老爷打死。至此,阿凤"屏风"具碎,孤身被逐出府门,不死何为?花袭人虽说是侄儿的屋里人,赦老爷不便如何,但硬逼迫其弟政老爷清理门户,势必要把花袭人逐出府门,花袭人被赶出府门,也就算是幸运的了。阿凤是王夫人的左手,袭人是王夫人的右手,这一闹,王夫人被人砍掉了左右手,她也就实在是无能为了。这就是荣府在贾母死后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其结果是荣府的分裂,诸多机密外泄,我将这称之为府中之变。

回头再看这首广陵怀古,所隐喻的宝二爷,第一句蝉噪鸦栖转眠过,贾母死后,由争鸳鸯引发的权力、财产之争,搞的人声鼎沸,有如蝉噪。最终导致赦、政分家,二人的妻妾、子、孙、奴仆辈各随主子,分成两枝,有如鸦栖树上,各占一枝。荣府的这次分裂,时间不长,就尘埃落定,在宝二爷眼中可称为转眼而过。第二句隋堤风景近如何,二次偷放鸳鸯,为鸳鸯找了个归宿,那就是出家蟠香寺,鸳鸯二次在荣府消失,赦老爷气炸心肝肺,委派环三爷,勾结官府,顺着鸳鸯的脚踪,赶往扬州,一路追杀下去,宝二爷,着实为鸳鸯捏把汗,甚为担心,不知这一路逃的如何。第三句只缘占得风流号,第四句惹得纷纷口舌多。环三爷追杀鸳鸯的真实原因,是荣府的上层机密,赦、政双方都忌讳莫深,为掩人耳目,都纷纷的在桃色上做文章,宝二爷一生爱在脂粉堆里混,如今在世面上以讹传讹,这满城风雨,街头巷尾的议论纷纷也在所难免了。

第四首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怀古诗说的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汉初著名军事家韩信的故事。第一句是说韩信未显达时,受辱于胯下之事,第二句是说韩信显达封王之时,第三句、第四句是说韩信功成名就后,报恩飘母的事。

这首诗谜的谜底被人猜过,是"马桶",但这"马桶"是南方人的叫法,北方人则称之为"便桶",其功用是一样的。

这首诗扣的人物是贾芸,芸哥在老祖宗死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举足轻重,在二次偷放鸳鸯之时,引带鸳鸯出二门的是花袭人,从二门接出鸳鸯,把她安全送出城的重担,就是芸哥担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草蛇灰线以暗伏在第二十六回,在这回中,花袭人的肖像是在芸哥眼中描出来的,书中写道: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话,眼睛却溜湫着那丫鬟,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不是别个,却是袭人。这一段描绘非同小可,你想侯门深似海,男女有别,戒备森严,又是在非常时期,所做的又是非常之事,鸳鸯由内院女人世界,出到外院的男人世界,引领鸳鸯的内院女人,如果不认得外院接应的男人,这件事能办么?外院接应的男人如果不认识内院送人的女人,误中了别人的圈套,那岂不得命丧九泉,在此性命悠关的危机时刻,那是半点差错都不能出的。

芸哥从荣府领出鸳鸯,那环境相当险恶,环三爷、金荣之流的暗探密布,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因此有这第一句壮士须防恶犬欺。由于荣府走丢鸳鸯,府内乱成一锅粥,贾赦刨根问底、紧追不放,致使两大集团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赦、政分家,荣府一分为二,贾氏宗族到这时是一宁府、二荣府,这三分鼎立局面,正是形成于老祖宗死后,盖棺之时,所以来了这第二句三齐定位盖棺时。世俗中的人哪,都是一些"见胜兆而纷纷聚集,见败兆而纷纷逃亡。"芸哥是在阿凤被动、大势不妙的危难时刻,来趟这趟混水,在世俗人们的眼中,无疑这是一种傻冒行为。我们看红楼梦书知道,这芸哥,在贫困潦倒之时,先求的是琏二爷,要在荣府中谋点事做,而琏二爷没给办。后来改投在凤姐门下,由凤姐举荐才在荣府内谋得差事,从此芸哥有舞台,得以展才。从这点说,凤姐对芸哥有知遇之恩,芸哥是位知恩图报的人,凤姐有了难处,没办法,找到他,他也就顾不得什么危险、艰难,只能拼尽全力把事办好,这就有了第三句、第四句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诗谜的谜底"便桶"的谐音字是"变通",子曰"君子无器",只有变化才能通达,"变通"正是易经的神髓。孙子曰:味不过五,五味之变谁能胜偿;色不过五,五色之变谁能胜观;音不过五,五音之变谁能胜听。当赦大老爷一方面勾结官府,发下海捕文书,处处张贴告示,画影图形,另一方面派环三爷,带着家丁,穷凶极恶的布下大网,追抓鸳鸯。在这势不均、力不敌的严酷时刻,护送鸳鸯的仅有芸哥、倪二,要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变百出的智谋,独辟蹊径的才能,怎能逃得了。我们从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看对芸哥的一系列的描写,以小喻大,在忍耻与机谋上都可与韩信相比,而毫不逊色,他们二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深得这"变通"的深髓,从而运用的炉火纯青。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此首怀古诗源于孔稚圭所写的散文《北山移文》。说的是有位周子欺世盗名、隐居钟山,等皇帝的诏书一到,他便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趋炎附势,出山去做了个小官,因而受到山灵的嘲笑。

第一句名利何曾伴汝身,隐士都是淡薄名利的世外高人,不被红尘羁绊的闲云野鹤。第二句无端被诏出凡尘。正应了一种草本植物的两个名称,那就是在山为"远志 ",出山为"小草"。第三句牵连大抵难休绝,第四句莫怨他人嘲笑频。是连带说的,无论那个朝代,都有一些道貌岸然,整日端着架子,自诩为许由、伯夷、叔齐一样的情操节守、高人隐士,然则口不对心,一旦有做官的可能,立马撕下假面具,迫不及待的趋炎附势,为了升官发财,奴颜卑骨,无所不用其极,由于做人的反差太大,遭受到频频的嘲笑也就不足为奇了。

猜诗谜:名利何曾伴汝身,是说此物的本质,当是方外之物。无端被诏出凡尘,是说此物的遭迹,它又常常被弄到俗世之中,成为俗世常见之物。牵连大抵难休绝,这是对该物形状的描述,此物当能循环往复,所以才难休绝。要用线串成,才能说是牵连,莫怨他人嘲笑频,物非其用,才能被人嘲笑。这使我想起一句老话叫"虎戴捻珠,假充善类"。这句话的意思同口有蜜、腹有剑的意思是相同的,一旦它的伪善本质被揭穿,当然要引的众人频频的嘲笑了,这首诗谜的谜底是"捻珠"。

这首谜诗隐的是书中的环三爷。古法,爵位、家产的传承,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环三爷是荣府政老爷的妾赵姨娘所生,可说荣府的爵位与家产,与环三爷是毫不挨边的,这"名利何曾伴汝身"说的好。由于赦大老爷在荣府之中把个鸳鸯给丢了,气急败坏,下决心要把她抓回来,看这环三爷的心机与坏还可一用,许以利禄,这在第七十五回仲秋节的团圆宴上就有伏笔。书中这样描写道"因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赦大老爷也是位极有心机的人,好话给环三爷一拍,环三爷立马上套,真是" 无端被诏出凡尘"。环三爷为赦大老爷办事,那真是拼了全力,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冒出了全身的坏水,明察暗访,府内府外,株连甚广。环三爷象猎狗一样,宝二爷、凤姐偷放鸳鸯的事,怎能不被他嗅出来。宝二爷有当皇妃的姐姐罩着,赦大老爷也不好把他怎么样,但凤姐以下诸人,什么花袭人、平儿、丰儿、芸哥等诸人,就都大势不妙了,凤姐被休,袭人被撵,平儿、丰儿被打死,芸哥走死逃亡。荣府遭到了空前的震荡,余波经久不断,这真是"牵连大抵难休绝。"环三爷把个好端端的荣府扰的乌烟瘴气,天怒人怨。他本是政老爷的儿子,如今窝里反了,调炮往里打,搞的政老爷、王夫人心力焦粹,狼狈不堪。政老爷一家,上上下下,主子、奴才,除了他生母赵姨娘外,无不对他恨之入骨。赦大老爷面对着满府对环三爷的怨恨之声,也感到众怒难犯,况且鸳鸯又没被抓回来,弄的满城风雨,自己甚没面子,环三爷成为了替罪羊的角色也就在所难免了。环三爷拼了命的瞎折腾了一气后,结果弄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那就"莫怨他人嘲笑频"了。

这首诗谜的谜底"捻珠"的谐音是"撵殊"。它说的是环三爷嗅着芸哥、倪二、鸳鸯的脚踪,一路南下,凶霸霸的撵着殊杀。从这个谐音我们也可看出,此次鸳鸯的出逃凶险万分,那斗智、斗勇,峰回路转,死里逃生的故事,不知得有多少。

由这诗谜的谜底捻珠的谐音:"撵殊",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二十二回环三爷做的那首诗谜,环三爷做的诗谜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众人看了大发一笑,贾环只得告诉太监说:"一个枕头、一个兽头。"众位看客,看到此,恐怕也要一笑了之,认为这是曹雪芹先生有意出环三爷的洋相,这位环三爷狗屁不通,其实这只是这浅浅的表层意思。唉!曹雪芹先生的心思谁人能猜得透,环三爷在老祖宗西游后,受赦大老爷的诱惑,撕掉了他美丽的枕头外皮,露出了狰狞的兽头,使其狼子野心大白天下。通过这一场对鸳鸯等人的"撵殊",这正是一个转折点,由于他的这一场瞎折腾,由上半载的荣华富贵,像枕头一样华美被珍爱的荣国公三公子,掉到了下半载,历经贫寒、白眼、劳碌,像房檐上的兽头一样,整日风吹、雨淋、太阳晒,寒侵、熏蒸,那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暗示着环三爷,后来的日子过的很艰难。

不知诸位看出点什么没有,那就是这第三、第四、第五首怀古诗谜说的是一件事,三人物。这一件事是荣府遭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打击来自内部,由于府中最高首领的逝去,权力出现真空,两大集团,以鸳鸯为导火索,引发了一场疯争,结果导致了分裂,笔者将这第一次打击,称为府中之变。

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播海外传戒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面对如此的奇谜,不破真是心痒难奈,寝食难安。这首诗谜的最大难处,在最后两句,就是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多少才智之士都在此二句上绊倒了,无人能够破解,如果这两句猜通了,这谜底也就出来了。

汉朝分西、东汉,也叫前后汉,然则不论西汉还是东汉都叫汉朝,都是刘姓天下,都是汉高祖刘邦的一脉所传,这一追根论源,可说是一个汉。

古时候皇帝身旁最得力的文臣武将,被称做股肱之臣,这股肱是什么?那是胳膊腿,胳膊腿中最有用的是左右手,皇帝升朝时,排班站立,是文在东,武在西,也就是文占左,武占右,站在前排的文臣武将,那就是皇帝的左右手了。

马援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驾前相当得力的武将,被封为伏波将军,可称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右手;张子房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最得力的文臣,被封为留侯,可称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左手。

当马踏湿土地时,都要在地上留下一个圆圆的马蹄坑,这马蹄可以称为马圆,要用石膏把这圆圆的马蹄坑留一个等边的圆沿拓下,将两个带沿的马蹄坑,反扣在一起,就可构成一弧底、弧顶,中间出一圈大大的圈沿的子房,形状如同带晕的土星。

如是,笔者做了一首诗:

一汉两手分左右,左右两手拿东西。
开时马援显虚心,合时子房振音律。
秧歌民舞翩翩起,没有此物跳不齐。
民乐锣鼓三足鼎,铁笛不在此行列。
悟空雷音遭此厄,丁山征西枪挑起。
映日金光耀人眼,分合之间响声奇。

这谜底您猜是什么?

至此十首怀古诗谜解完了,画蛇添足,再总结几句。

第一首怀古诗谜是总纲,是说整个家族兴衰的。

第二首怀古诗谜,谜底是一分两亏之物,是说荣府二心,分裂共损的。

第三、第四、第五,是说荣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的大事件,因老祖宗死,由鸳鸯为导火索,引发疯争,结局分裂,这是府中之变。

第六、第七、第八是说荣府遭到的第二次沉重打击的大事件,这次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是第一次打击激烈的震荡,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因为没有内忧,就难有外患,翻开历史,这种例子多如牛毛。内忧外患,相互推波助澜,贾府在这重重打击之下,终于土崩瓦解。这次打击姽婳词是导火索,贤德妃死,贾府失去屏障,外患一拥而上,贾府终于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

第九、第十两首怀古诗是说义仆忠丫鬟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by 李溪平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8407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薛宝琴新编怀古诗猜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