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尘寰消长数应当——周思源

星期五 八月 22, 2008 7:41 am



周思源,单眼皮,小眼睛,精精神神一干老头子,性虚骄而恃气,擅长抛头露面,一遇阳光就灿烂。任职北语期间,曾几度出国,时而南洋,时而欧美,行踪遍及八方。周思源严肃时嘴闭成一条缝,说起话来却语速极快,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长于把握关节,他的座右铭有:"一个人不可能好处都得,看你主要图什么!""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看你主要图什么!"在中央电视台讲《红楼梦》时。周思源很牛鬼蛇神——若火的季节,却着长袖衫,袖口领口紧紧的。但此番风流,却是周思源的最高荣誉,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周思源原名盛公正,浙江杭州人,祖上世居江南,家道殷富,为当地望族。一九三八年四月生,一九五七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周思源主要从事小说创作、《红楼梦》及古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艺批评、中国文化研究。著作有《文明太后》(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质疑康雍乾"盛世"》、《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大观园为什么没有原型》、《论鲁迅对〈孩儿塔〉的评价》、《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周思源看红楼》。

周思源最早的理想是当作家。1957年周思源高中毕业,12个志愿全部填了中文系,第一志愿北大,结果第二志愿进了复旦。进大学之前他就在构思一部反映 1947年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当年9岁的他曾目睹了浙江大学学生"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周思源母亲在法院工作,他家就住在杭州监狱里。那年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他写的就是"母亲"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到迫害准备逃离杭州去解放区的"姐姐""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故事。但入大学后,系主任著名古代文论专家朱东润一开学就宣布:"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学生首先要学好课程。" 周思源的作家梦第一次受到打击。1961年暑假,他去浙大搜集了许多材料,进入五年级时要以长篇小说代替毕业论文。系里经过研究告诉他,不便开此先例。

周思源研究红学是不速之客。他曾经说,"我的职业是教书,教了20年中学语文,又教了20多年留学生中文——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还在北京 31中教语文,准备调出来,我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老同学丁维忠问我愿不愿意到成立不久的红楼梦研究所去。我说:你和林冠夫已经在红学所了,我还有一个无锡一中的同学陈熙中也研究《红楼梦》,我去挤这个独木桥干嘛?一口谢绝了。过了几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映,我一面看电视,一面重读《红楼梦》,心有所感,下笔成文,1988年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红学论文。谁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误堕红海,越飘越远。明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却至今无法解脱——所以我这个'红学JIA',不是家庭的'家',而是北京人说排队不按照秩序夹塞的那个'夹'。"

周思源有"受享"情结。他说,赶写《周思源看红楼》时,自己"居然还能够照样睡懒觉"。特别是当年中学毕业时,"高考前半个多月学校就停课复习,全靠自己。——我们4个人各花了3毛钱买了张月票,每天都到1公里外的惠山寄畅园(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仿它建的)备战。复习1个多小时就玩一会儿,或者海阔天空地聊天,有时干脆坐在园林工人用来打捞水草、杂物的小船里在小湖中划着玩。后来小船被工人沉在水里了。其实很容易打捞起来,不过我们都是团员,不敢违纪,怕被寄畅园'驱逐出境',再也找不到风景这么优美而又安静的地方复习,只得作罢"。

因为钟情"受享",周思源认为《红楼梦》的主题也是"受享"。他说,《红楼梦》全部情节都是建立在一个改造了的神话和一个虚构的拟神话的基础上。女娲炼石补天,使那石通了灵性,暗寓着具有高尚情操的女性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与无比创造力,体现了小说的 "颂红"主旨。那个还泪拟神话则进一步表明了情的伟大创造力与生命力及其悲剧性命运,并暗示了"悼红"的必然性。而这两个神话的一个共同点则是暗寓着人天生就有权"受享"物质、情感和心灵自由。"受享"不仅仅是灵石因未能"补天"而下凡的动机,而且是故事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环,是小说主体的核心成分之一,是主要人物个性的重要基因和人物冲突的根源。《红楼梦》所有人物——石头、僧道、神瑛、绛珠、警幻及其他"风流冤家"——都不是去"补天"或为了"补天"而活动的,它们活动的中心就是"受享"。《红楼梦》内容的重心不是"补天",而是让不让"受享",曹雪芹是以"受享"的内容和高下臧否人物的。

周思源的遗憾是"受享"泛滥,并因此而受到伤损。他前半生运气低,虽然上了复旦,可毕业论文仅只三分,49岁才评为讲师,而他的学生中已经有了副教授。所以基本在默默无闻中守困,丝毫看不出要发达的意思;谁承想晚年却时来运转,数九寒天穿裙子——抖起来了。出了几本书,更在中央电视台得意了几番。于是就"一览众人小",作个社会精英的模样,趁势作脸,肆淫其性,骄傲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霍氏姐弟、刘心武、土默热、陈林等出来后,不管相干不相干,就褒贬人家这也不对、那也无知,还乐得以至鼻眼不正。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发什么芽。周思源这等于自家嘴巴倒是大大的舒服,但也公共厕所里响地雷——激起了公愤(粪)。有人在博客上大喊:"周思源,滚蛋!刘心武,上!"并扬言,如果不悬崖勒马,洒家就割了周思源那厮的舌头。

土默热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周思源说:"你说《红楼梦》是别人写的,就必须先推翻'作者是曹雪芹'这个观点。" 有人对这一说法看不惯,取道士遭雷打——作法自毙之意,杜撰故事一则。文虽荒诞不经,然足令周思源狼狈尴尬。兹节录如下:

一日晚归,周思源被警察挡横:"把手举起来!",周思源一愣,看清是警察,忙说:"我没嫖娼啊!""不是说你那个,老子不管你那臭事,你偷人手机啦?"周思源醒了醒酒说,"没有呀?"警察说:"站着别动!"周思源知道不是头,心想给他个红学会的名片,让他瞧瞧。警察不接名片,心说现在名片管理制度不严,印个 "副总理"跟起个外号一样,于是不买帐。周思源说,"我是有秘书的人,不用手机,你看这街上,连扫街的、背粪的都打手机,我能要那玩意吗?要偷也是别人偷的啊!"警察这回傻眼啦,心说"搞错啦?看这家伙獐头鼠脑的,不像好人啊!难道不是他?"但警察哪有跟人承认错误的?一晃身子,出来一句狠的:"你说是别人偷的,就必须推翻'你是小偷'这个观点!"周思源想,这话咋这么耳熟呢?哦,上午一个什么记者要他评价土默热的"洪升说",自己说要土默热"推翻'作者是曹雪芹'"什么什么的...

周思源姿态飞扬,无故就要欺负人,无淩谇之事则不乐;可于此却沉默不语。估计是火烧裤裆——痛不可言。像周思源这样的人,能为什么事产生痛苦感的确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他太好闹,无故就要轻狂。

周思源曾经写过小说,虽然很不入流,但毕竟用过心。所以,他文笔还好——善于选择说话的角度,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特别是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但因此而来的问题是伐其巧恃,老疙瘩穿花裙子,硬充处女;啄木鸟翻跟头,卖弄花屁股。如,他文章或讲座的题目有"可卿何来恁多'谜'"、"《红楼梦》里的坏男人"、"《孰优孰劣话黛钗》"、"《举足轻重说贾母》"、"《莫名其妙赵姨娘》"、"《亦石亦玉说宝玉》"、"《侠骨柔肠柳湘莲》" 、"穿针引线刘姥姥"——他这样做张做致,乔模乔样不要紧,谁知弄的丁维忠、吕启祥也舌头失控,跟着就嘟囔出"是是非非王熙凤"。

周思源也有些手段。如:他认为凤姐"凤辣子"之"辣"可以理解为"五辣俱全"就有些道理。他说"五辣"乃"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香辣"最典型,黛玉进府,她拉着黛玉的手,说了一大通好话,让人听了很舒服。但有时候不太真诚,这就演变为"麻辣",用现在的话说是做秀,对人起了一种麻痹的作用。尤二姐之被骗入府中,最后被害就是如此。"泼辣"最大的代表作,那就是协理宁国府,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那是毫不过分的。"酸辣"在好几件事情里都可以看出来,贾琏不论是跟鲍二家的,或者是跟尤二姐,王熙凤都处被损害的地位,因此她有被同情的一面。但问题是王熙凤做得太过分,她是要把人置于死地,因此这个酸辣就发展成为"毒辣"。

周思源也令人感念。

网名牛娃的春天说:记忆里我还是某中学的理科一班的学生,周思源老师是我们班的语文任课老师,老师那时十分干练,说话从来不带"口头禅",是那样的有个性,治学又是那样的严谨。那是七十年代,当时的语文课文严肃的内容比较多,难得有像现在的语文书那样内容丰富多彩。即便如此,我还是相当喜欢语文课,因为周思源老师把语文课讲活了。

让我难忘的是快毕业那年,难得语文课文中有一篇《红楼梦》节选,当周老师讲到其中的一句"小的站惯了,没有坐着的习惯"时,周思源老师边讲边向前排同学要过一把椅子,做着情景演示:欠身"规矩"地"虚"坐到椅子一角——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儿、语调儿——把小人物的心理,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还记得周思源老师慷慨激昂地为我们讲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由于过于投入,情绪激动地"定格"在我的课桌边——我一直心存感激,是周思源老师在文学"贫瘠"的年代,把一点点鲜活的文学"绿草",播种在我们心田,让我受益匪浅。

by 张义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8146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尘寰消长数应当——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