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茶居

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略论郑力古韵《截句》的艺术特色

星期四 七月 03, 2008 8:47 pm



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略论郑力古韵《截句》的艺术特色
文/ 山城子

雨天停电,展刊伴诗,就看到了河北郑力先生的《题〈红楼梦〉截句二十四首》(载《新诗大观》2007年第12期),与诗人共游“红楼”,却也十分地消遣。
早年读唐诗,就非常喜欢一些有复沓、排词、叠字的句子。那时只觉得美,不知何以美。现在我是与诗为伴儿了,渐谙了品性,知道那是修辞格的功力所在。而叠字、排词、复沓,则是古韵中常用修辞格的一部分,没想到竟被郑力先生用得这样的天然而娴熟。这二十四首截句凡十七首26处运用了这三格,于无形之中凸显了其作品舒缓往复与延展的艺术特色。

请看复沓:“底是前因底是缘,也非俗子也非仙。”(引正题一)“底是”与“也非”的先后复沓,立使诗文本的行走有了慢四步的感觉,踩到那个节拍,退而再进,不就是复沓(踏)吗?“只他洒落只他颠,尽汝伤怀尽汝怜。”(引正题十一)这将宝黛之恋的悲美,复沓得多么令人悲悯呀!
再看排词:“影里阑干月里楼”(引正题二)。专家一看:这不是“互文”吗?当然是。但山城子说它同时又是“排词”的一种,或可称之为“互文排词”。这一格是当代诗人们创新出来的。比如穆晓禾的《十二属相》里,就有多处。其实也是句子的成分排比,但排比的成分都由一个相同的主词或词缀构成的多个词语充当,这就有别于“桌子、板凳、木墩”的排比。于是我就将其分离出来,称之为“排词”了。这种修辞格的语言效果,不仅承袭了“复沓” (相同的主词或词缀的复沓)与排比的功能,而且有了类比的美感在里边,就比单纯的复沓单纯的排比更审美了一些。“玉样心灵雪样身”(引正题六)。玉、雪相映,交互(互文)生辉,自然就美多了。“万般锦绣哪般留”(引副题十二)。“万般”状繁,“哪般”说难,其情可感,其美可触了。
至于叠字的好处不须说。早年我写散文,总是有意无意用一些叠字,而且还要双叠连绵,“情情意意”、“欣欣喜喜”,很效果地伸展伸延伸长了句中的情感。证明就是顺利通过地方报纸副刊编辑的眼目,以至于连篇累牍地得以发表。“不雨桐阴叶叶清”(引正题三)。如在目前,情境如许了。“寂寂珠帘细细垂”(引正题四)。心情见于眼目,遂使凄婉延展开来。“萧萧孤馆风无吟”(引副题七)。何其孤寂无遣呀!

恕不悉数列举。郑力先生古韵的艺术特色,已经凭借他顺手拈来的复沓、排词、叠字的娴熟美妙,将其截句的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深深地印象我心了。

2008-7-2于黔中文化村
(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7788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 舒缓往复与延展的美感——略论郑力古韵《截句》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