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蔷薇
星期五 五月 30, 2008 10:03 am
废墟上的蔷薇
——然而是无花的
王培元
1
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民众的善、爱、淳厚、质朴、坚忍、刚毅,及其相濡以沫、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以感动上苍。
然而,在废墟上、瓦砾上,人们还应该思考、质疑、追问。
2
倾圮的楼房,连绵的废墟,零落的课本,孩子的遗骸,绝望的号呼,凄厉的哭泣……
为什么地震一来,好多学校稀里哗啦,瞬间崩毁,变成了一片瓦砾?
这是为什么?
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教学楼彻底垮塌,掩埋了一百二十七个小学生的生命。而镇上的楼房无一垮塌。人们在废墟上看到:墙体和基座没有任何钢筋水泥连接,断裂的主梁里只有四根粗细不一的钢筋,细的竟不及成人小拇指。
都江堰市聚源乡聚源中学两幢教学楼垮塌,二百七十八名师生遇难,十一人失踪。而学校周围的楼房却并未倒塌。救援队员发现:“混凝土里全是铁丝,根本不是什么钢筋!”
还有都江堰市的新建小学,半幢教学楼垮塌,死难师生二百三十九人。与之相邻并同一年建成的城关幼儿园,却安然无恙。记者在部分折断的水泥预制板里,居然没有看到一根钢筋,或是铁丝!(以上均据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
…………
够了!与此有关者,稍有人性、人心,应该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
3
据云,这些垮掉的校舍,建设部专家称之为“问题建筑”。
“问题建筑” 的另一个名称——“豆腐渣工程”,虽不那么字斟句酌,但更形象,也更准确。当然,不若“问题建筑”之具有专业色彩,那么文雅,那么入耳动听而已。
4
“这实际是最低水平的运转——只要能把学生装进一个房子就行。” 在谈到捉襟见肘的教育财政与教学楼垮塌的关连时,成都市教育局的一个官员如是说。
不言而喻,“豆腐渣工程”背后的另一面,是教育投资的严重匮乏。
没有钱投资教育,却有大把的钞票,送往迎来,大吃大喝,肆意挥霍,跑项目,跑博士点,跑官要官,送礼行贿,中饱私囊,购买豪车豪宅,出国考察游玩,建造政府大楼,建设厅堂馆所、城市广场之类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然而,我们的官员却曾诅咒发誓似的说,“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 哩……
记得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其撰写的《激荡的百年史》中说过:时至今日,日本乡村最好的房子,仍然是明治维新时期建的小学校。
自然,国情不同,在我们这里,只是说说而已,诅咒发誓而已,而已而已。
5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不期然地暴露了黑暗和罪恶,也遮蔽了、掩盖了黑暗和罪恶。
6
震后的汶川,震后的四川,震后的中国,仿佛是一个舞台,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可是,人们要看、要了解的,是新闻,是信息,是资讯;人们要看、要知道的,是灾情,是实情,是真实。
然而,究竟是宣传惯了,做戏惯了,仍旧摆脱不了宣传、做戏的气味,在废墟瓦砾上,在各种媒体上,仍在把新闻当做宣传,把资讯变成做戏。
宣传、宣传、宣传…… 做戏、做戏、做戏……
民众已遭了大灾难,受了大痛苦,却还要再继续愚弄他们。
7
而听说,前方已经在紧张地救灾,后方就有人召集记者的上司们开会了,官员莅临发表“重要指示”:要注意“舆论导向” 啦,要如何如何啦,要这样要那
样啦……啦啦啦……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于是乎知道,“舆论”是有“导向”的,就是要把新闻、信息、资讯,“导”到某一个方“向”去。这实在高明、聪明、精明,“三明主义”。
8
又是下跪、下跪,谢恩、谢恩,感谢×××,感谢×××。
古国民众的表达方式,历来如此。可是他们一跪谢,就被摄录下来,津津乐道了;在最现代化的媒体上,传播着这最古老的感恩、跪谢方式,让人们以为:小民、草民、蚁民、庶民、黎民、百姓、臣民、人民,对于“青天大老爷”,历来如此,本该如此,天经地义。
于是,我们的“公仆”们、“父母官”们、“青天大老爷”们,也便俨然觉得他们自己,成了救民于水火的恩人、救星。以后无论做什么,也都将继续心安理得下去,永远心安理得下去,永远“施恩”下去,永远“拯救”下去,而且觉得“万物皆备于我”了。
9
想不到“主人”和“公仆”之间,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六十年后的今天,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竟还会是这样,千百年来,没有进步,没有变化。
再也不想看到瓦砾场上的这一幕。
再也不想看到媒体如此这般地宣扬“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与“公仆”的恩惠、功德和政绩。
至今在中国,还有大大小小的等级,还是分成官与民;而且,官与民也就意味着尊与卑、贵与贱、上与下、施与受、阔与贫。
希望灾民不再下跪、叩谢,希望人民不再“谢主隆恩”,无论在废墟上、瓦砾上,还是在别的任何地方。
10
新闻与否,及其价值、发布播报的先后顺序,要视领导人的行止、的级别、的职位而定。
镜头、话筒,总是围着领导,转、转、转。
而据说,已经“以人为本”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了……
然而,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别的什么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还是什么别的高于一切?
还是不问的好,且来看“导向”正确的新闻报道吧。
11
无数无辜生命的毁灭,已经足堪哀恸。
然而,在残破的废墟瓦砾上,继续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与时俱进”地“修补老例”,才不仅足堪哀恸,而且更令人悲愤。
12
一场大地震过后,在苍凉凄怆的废墟瓦砾上,指示给人们的是:中国真正的改革,确实已经迫在眉睫了!
写于2008年5月28日
29日修改补充
——然而是无花的
王培元
1
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民众的善、爱、淳厚、质朴、坚忍、刚毅,及其相濡以沫、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足以感动上苍。
然而,在废墟上、瓦砾上,人们还应该思考、质疑、追问。
2
倾圮的楼房,连绵的废墟,零落的课本,孩子的遗骸,绝望的号呼,凄厉的哭泣……
为什么地震一来,好多学校稀里哗啦,瞬间崩毁,变成了一片瓦砾?
这是为什么?
绵竹市富新镇第二小学教学楼彻底垮塌,掩埋了一百二十七个小学生的生命。而镇上的楼房无一垮塌。人们在废墟上看到:墙体和基座没有任何钢筋水泥连接,断裂的主梁里只有四根粗细不一的钢筋,细的竟不及成人小拇指。
都江堰市聚源乡聚源中学两幢教学楼垮塌,二百七十八名师生遇难,十一人失踪。而学校周围的楼房却并未倒塌。救援队员发现:“混凝土里全是铁丝,根本不是什么钢筋!”
还有都江堰市的新建小学,半幢教学楼垮塌,死难师生二百三十九人。与之相邻并同一年建成的城关幼儿园,却安然无恙。记者在部分折断的水泥预制板里,居然没有看到一根钢筋,或是铁丝!(以上均据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
…………
够了!与此有关者,稍有人性、人心,应该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
3
据云,这些垮掉的校舍,建设部专家称之为“问题建筑”。
“问题建筑” 的另一个名称——“豆腐渣工程”,虽不那么字斟句酌,但更形象,也更准确。当然,不若“问题建筑”之具有专业色彩,那么文雅,那么入耳动听而已。
4
“这实际是最低水平的运转——只要能把学生装进一个房子就行。” 在谈到捉襟见肘的教育财政与教学楼垮塌的关连时,成都市教育局的一个官员如是说。
不言而喻,“豆腐渣工程”背后的另一面,是教育投资的严重匮乏。
没有钱投资教育,却有大把的钞票,送往迎来,大吃大喝,肆意挥霍,跑项目,跑博士点,跑官要官,送礼行贿,中饱私囊,购买豪车豪宅,出国考察游玩,建造政府大楼,建设厅堂馆所、城市广场之类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然而,我们的官员却曾诅咒发誓似的说,“苦什么也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 哩……
记得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其撰写的《激荡的百年史》中说过:时至今日,日本乡村最好的房子,仍然是明治维新时期建的小学校。
自然,国情不同,在我们这里,只是说说而已,诅咒发誓而已,而已而已。
5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不期然地暴露了黑暗和罪恶,也遮蔽了、掩盖了黑暗和罪恶。
6
震后的汶川,震后的四川,震后的中国,仿佛是一个舞台,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可是,人们要看、要了解的,是新闻,是信息,是资讯;人们要看、要知道的,是灾情,是实情,是真实。
然而,究竟是宣传惯了,做戏惯了,仍旧摆脱不了宣传、做戏的气味,在废墟瓦砾上,在各种媒体上,仍在把新闻当做宣传,把资讯变成做戏。
宣传、宣传、宣传…… 做戏、做戏、做戏……
民众已遭了大灾难,受了大痛苦,却还要再继续愚弄他们。
7
而听说,前方已经在紧张地救灾,后方就有人召集记者的上司们开会了,官员莅临发表“重要指示”:要注意“舆论导向” 啦,要如何如何啦,要这样要那
样啦……啦啦啦……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于是乎知道,“舆论”是有“导向”的,就是要把新闻、信息、资讯,“导”到某一个方“向”去。这实在高明、聪明、精明,“三明主义”。
8
又是下跪、下跪,谢恩、谢恩,感谢×××,感谢×××。
古国民众的表达方式,历来如此。可是他们一跪谢,就被摄录下来,津津乐道了;在最现代化的媒体上,传播着这最古老的感恩、跪谢方式,让人们以为:小民、草民、蚁民、庶民、黎民、百姓、臣民、人民,对于“青天大老爷”,历来如此,本该如此,天经地义。
于是,我们的“公仆”们、“父母官”们、“青天大老爷”们,也便俨然觉得他们自己,成了救民于水火的恩人、救星。以后无论做什么,也都将继续心安理得下去,永远心安理得下去,永远“施恩”下去,永远“拯救”下去,而且觉得“万物皆备于我”了。
9
想不到“主人”和“公仆”之间,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六十年后的今天,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竟还会是这样,千百年来,没有进步,没有变化。
再也不想看到瓦砾场上的这一幕。
再也不想看到媒体如此这般地宣扬“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与“公仆”的恩惠、功德和政绩。
至今在中国,还有大大小小的等级,还是分成官与民;而且,官与民也就意味着尊与卑、贵与贱、上与下、施与受、阔与贫。
希望灾民不再下跪、叩谢,希望人民不再“谢主隆恩”,无论在废墟上、瓦砾上,还是在别的任何地方。
10
新闻与否,及其价值、发布播报的先后顺序,要视领导人的行止、的级别、的职位而定。
镜头、话筒,总是围着领导,转、转、转。
而据说,已经“以人为本”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了……
然而,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别的什么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还是什么别的高于一切?
还是不问的好,且来看“导向”正确的新闻报道吧。
11
无数无辜生命的毁灭,已经足堪哀恸。
然而,在残破的废墟瓦砾上,继续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与时俱进”地“修补老例”,才不仅足堪哀恸,而且更令人悲愤。
12
一场大地震过后,在苍凉凄怆的废墟瓦砾上,指示给人们的是:中国真正的改革,确实已经迫在眉睫了!
写于2008年5月28日
29日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