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友人書:在臺灣旅學之途
星期二 五月 27, 2008 8:36 am
告友人書:在臺灣旅學之途
唐夫
昨天實踐學習課程計劃,校方包租旅遊車讓我們去臺灣山脈中部群峰,一座名爲大凍山實地觀光,由依山的民俗特點村落到登臨山頂,地理講師先生帶隊,清晨七點在校內樓群交錯間的公路集合出發,直奔台南,嘉義,而後橫向進入阿里山脈,再轉山道,一路曲曲彎彎,盤旋縈繞海拔一千多米,路經幾處休息站,行程滿實滿載,歸來時,一車同學群情仍然激奮,興致勃勃,歌聲不斷,隨卡拉OK而樂,消耗不完的精力像,像充電的喇叭,直到最後下車分手。
到此,先聊兩句我們的教師,這位有趣的先生個子偏矮單瘦,年近六十,頭髮花白,膚色淨白,自述長年累月登山不止,對臺灣山脈如數家珍,百越之山他通通登過,不少人迹稀罕處也足迹所達。我說他“真是臺灣路路通!”其情之豪,更爲矍樂。可惜當政者沒有八十天環遊地球的要員,致使吳先生年近耳順,尚無鐵飯碗可端,成天東奔西跑代課。爲此,他那薄薄的嘴唇在眼目眯成一線時,吐露激憤,飽學之遇不公,老子天下第一的教風,好像除了他,大家出門就會迷失方向。“你們聽了(吳)老師的課,臺灣風景區,民俗,那座山的位置,哪顆樹的模樣,就清清楚楚了,不然,你們永遠不知道。老師的書寫得透徹明白,只有老師的書才能使你們瞭解臺灣……,”諸如此類不二法門的言論,讓同學們禁不住哈哈大笑並拍掌“讚賞”。總的說來,上他的課好玩,不失爲一個學識飽滿而喜歡自吹自擂的好教師。
我們全班同學三十名,有的還帶上親眷,坐滿整車,巾幗爲衆,男生不到十名,同學年齡多在四五十歲,該是媽媽爸爸的幹活,職稱爺奶也有,少小有二十幾歲,最長的“年芳”六旬以上,大概只有這類學科才“一應俱全”。開放年代,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好像臺灣女人個性比男人更強,大概是她們才脫離母系社會,更細心于關愛,和衷共濟,大度寬懷,平常每天總有同學帶來茶點瓜果,不但自己好吃,也喜歡與人分享。這是我來臺灣生活的見聞奇觀,這麽厚道賢惠在中國大陸已經罕見,人情世故兩重天地,是台海分裂後的一大特色。從我第一次登山“誤入其中”,忘記帶茶水食品,就受到登山朋友的盛情相邀共食,到而今與同班同學相處,發現她們/他們都是這樣。女人喜歡零食,課堂上糖果糕點日日不斷,今日登山尤甚,有同學甚至熬一壺奶茶提上車來供大家飲用。
臺灣的山形多美,我以前文章已有描述,想必你不陌生。眼下,隨我的文字,你去想像:一部旅遊車緩緩沿路曲曲彎彎而上山間,稀稀拉拉的依山樓舍小屋點綴出旅遊勝景的特色,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廣告招牌豎出門上,遮掩街市,距離街道幾百米處就是停車處。臺灣名山有遊人常去處,總修有供人休憩上下的登山口,有小小的停車場地,路標箭頭,一條小路伸進山林就迂回曲折的循序漸進。這時,我們背包下車彙集在這個有路碑景點圖案的場地,各自拍攝而後大家合影,然後由吳先生給大家吩咐注意事項,由一名同學在後“壓陣”,有半數同學望峰息心,老師也不勉強,讓她們在山下自由活動,等待我們返程同歸。
這下,樹林裏喧囂起來,大家隨性漫步石級坡道,循階上行,人流稀稀密密,衣冠花花綠綠,年齡大大小小,模樣胖胖瘦瘦,個頭高高矮矮,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有的埋頭靜靜徐行,有的話語聲聲不斷,更有身強力壯者還邊走邊唱起歌謠,哼哼哈哈。我們邊走邊看,老師邊走邊講。行路中經過一樹石盟約十幾人合抱,石上糾纏著盤根錯結的樹根,緊抓住巨石不放,這麽千年廝守,倒像在教訓人類不可胡作非爲似的。這片山區多有人造柳杉林、不少天然的闊葉林及竹林,奇觀的是有片方竹林地,如果不經老師提醒,不注意還看不出究竟,經仔細觀賞,再用手一摸,那方方的竹杆,的確四面平整,只是角邊圓潤,迷離眼目,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真是無所不能。從山間圖示指示,這裏還有流星崖以及十八羅漢洞、明月窟等景點,因時間關係,我們不能面面俱到。
登山的愉快,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走進樹木,會感受到植物吐露芬芳,花豔鳥鳴,春草萋萋,樹木擎天,不由人不浮想聯翩。這裏植被豐厚,密集濃郁,色調茂綠青翠,空氣清新沁人,悠遊山嶺,如離凡界,勝似仙境,在鬧市被車水馬龍的一氧化碳等濁氣熏蒸者,能進山一浴,消受負離子內外過濾清洗,自然百脈暢通,百感舒適,百味入神,那是何等享受。不時,吳先生帶領我們停下來,在一蹲巨石前講解它的模樣和成形,在一顆巨樹下述說它的歷史和特性,一路講解,一路賞析,從路道,山形到植物以及景物變遷,讓我們在遊樂中獲得情趣和知識。
登山尤見體質,同學們有的精神抖擻,有的氣嘬吁吁,有的汗流浹背,有的輕鬆愉快,有的步幅艱辛,吳先生精明強悍,不輸年少,真是愛山人也。來臺灣我登山數月,功力尚存,興趣所以,腳下生風,不知不覺便登山了山頂,但見同學有未達者,想折返一段山路幫忙,未遇,我只好重返山頂。
這山路不很崎嶇,大部有登山步道,但看青苔沿邊,稍不注意有跌滑的危險,有兩公里左右山道可能是日據年代修建,爲開發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遊憩考慮,後來到民國86 年底才完成整修。就我看來,不如阿里山木棧道修得好。這裏是嘉義重要的風景據點。最高處有座木制的涼亭一廣闊能容納上百人的瞭望台,據說天氣好的時候,由此可東望玉山、阿里山,北眺草嶺、來吉、豐山景區,西觀奮起湖,南瞰達邦、樂野山部落。大凍山氣溫宜人,全年均在 20 度左右,名列臺灣小百嶽,海拔 1576 米,登山口大概設在1000米上,觀日出之美足以媲美僅得四秒阿里山。人稱這裏爲“會跳的太陽”,可長達 3 分20 秒, 景色奇妙較阿里山尤甚,遺憾我們不能淩晨到達。李白曾說登高壯觀天地間,此情此景,倒是恰如其分。當然,這裏不是絕頂,沒有一覽衆山小之感。大凍山在臺灣僅僅是小百越而已,無法攀比我曾登過的南嶽大武靈山,就休閒而言,這裏景妙觀奇,不輸大山。回返途中,山雨驟然,林間的我們有的打傘,有的穿上雨衣,走在濕漉漉的山道,更有另一番詩意。山中雨是登山人必不可少的洗浴,要是沒有背包之累,我倒想這麽淋浴盡興,讓梳洗裏裏外外,那才暢快呢。
山下的奮起湖,其實爲地點名稱,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終點站,也是森林小火車上、下行列車重要交會站,由於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地勢低平,形狀酷似糞箕,也許古代有沼澤水源,後來乾枯,人稱糞箕湖,後來嫌此稱不雅,叫奮起湖順口吧,由於開口朝南,夏季西南風進來清涼宜人;冬季東北季風被東、北方的群山阻擋,氣候暖和,可謂得天獨厚,加上擁有天塹奇觀、石幻谷、百年肖楠木、大凍山等天然景觀及百年古建築再連接阿里山森林鐵路車站,成爲遊人絡繹不絕的“朝山”處。
還想說的是:這些女同學呀,年齡不小,精神依然,在旅行大巴上就大放情歌,跟唱卡拉OK,套句宋代詩人林升之作,此行可謂:山外青山樓外樓,一車縱歌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瀛洲當渝州。個個都像劉三姐,情歌首首,愛呀恨喲,氣的哭的,挑逗的,誘惑的,“OK“的感情是曲曲,卡拉的語調更彎彎,出發熱鬧,回程喧囂。直到我恨自己耳朵不能入鄉隨俗,歐洲生活久了,公衆場合都風安靜,一下這麽聲嘶力竭,如春貌發情,震耳欲聾,頓時覺得頭大。最後我用紙巾搓成小團塞住耳朵,免得“落下炮彈”欲聾。
末了,天色像變色龍似的黑了下來,同學們依照不同地點下車道別。最後,我也背起行包,依稀感覺還背起臺灣山色,那一幕幕情景,從豔陽升起的一路,到目的地的山頂,而後的民俗村落觀賞,這十幾個鐘頭的移動,我們像一群爬行在地球上的螞蟻,除了上帝,誰能道盡這樣的不同感受,我只有給你留下這樣的文字,當爲生命途中的蛛絲馬迹吧。
2008-5-24 初稿,27日再改
旅遊圖片網阯:
http://tw.myblog.yahoo.com/jw!qdv1dc6aBBHPvfWcG0DV3qyM/gallery
唐夫
昨天實踐學習課程計劃,校方包租旅遊車讓我們去臺灣山脈中部群峰,一座名爲大凍山實地觀光,由依山的民俗特點村落到登臨山頂,地理講師先生帶隊,清晨七點在校內樓群交錯間的公路集合出發,直奔台南,嘉義,而後橫向進入阿里山脈,再轉山道,一路曲曲彎彎,盤旋縈繞海拔一千多米,路經幾處休息站,行程滿實滿載,歸來時,一車同學群情仍然激奮,興致勃勃,歌聲不斷,隨卡拉OK而樂,消耗不完的精力像,像充電的喇叭,直到最後下車分手。
到此,先聊兩句我們的教師,這位有趣的先生個子偏矮單瘦,年近六十,頭髮花白,膚色淨白,自述長年累月登山不止,對臺灣山脈如數家珍,百越之山他通通登過,不少人迹稀罕處也足迹所達。我說他“真是臺灣路路通!”其情之豪,更爲矍樂。可惜當政者沒有八十天環遊地球的要員,致使吳先生年近耳順,尚無鐵飯碗可端,成天東奔西跑代課。爲此,他那薄薄的嘴唇在眼目眯成一線時,吐露激憤,飽學之遇不公,老子天下第一的教風,好像除了他,大家出門就會迷失方向。“你們聽了(吳)老師的課,臺灣風景區,民俗,那座山的位置,哪顆樹的模樣,就清清楚楚了,不然,你們永遠不知道。老師的書寫得透徹明白,只有老師的書才能使你們瞭解臺灣……,”諸如此類不二法門的言論,讓同學們禁不住哈哈大笑並拍掌“讚賞”。總的說來,上他的課好玩,不失爲一個學識飽滿而喜歡自吹自擂的好教師。
我們全班同學三十名,有的還帶上親眷,坐滿整車,巾幗爲衆,男生不到十名,同學年齡多在四五十歲,該是媽媽爸爸的幹活,職稱爺奶也有,少小有二十幾歲,最長的“年芳”六旬以上,大概只有這類學科才“一應俱全”。開放年代,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好像臺灣女人個性比男人更強,大概是她們才脫離母系社會,更細心于關愛,和衷共濟,大度寬懷,平常每天總有同學帶來茶點瓜果,不但自己好吃,也喜歡與人分享。這是我來臺灣生活的見聞奇觀,這麽厚道賢惠在中國大陸已經罕見,人情世故兩重天地,是台海分裂後的一大特色。從我第一次登山“誤入其中”,忘記帶茶水食品,就受到登山朋友的盛情相邀共食,到而今與同班同學相處,發現她們/他們都是這樣。女人喜歡零食,課堂上糖果糕點日日不斷,今日登山尤甚,有同學甚至熬一壺奶茶提上車來供大家飲用。
臺灣的山形多美,我以前文章已有描述,想必你不陌生。眼下,隨我的文字,你去想像:一部旅遊車緩緩沿路曲曲彎彎而上山間,稀稀拉拉的依山樓舍小屋點綴出旅遊勝景的特色,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廣告招牌豎出門上,遮掩街市,距離街道幾百米處就是停車處。臺灣名山有遊人常去處,總修有供人休憩上下的登山口,有小小的停車場地,路標箭頭,一條小路伸進山林就迂回曲折的循序漸進。這時,我們背包下車彙集在這個有路碑景點圖案的場地,各自拍攝而後大家合影,然後由吳先生給大家吩咐注意事項,由一名同學在後“壓陣”,有半數同學望峰息心,老師也不勉強,讓她們在山下自由活動,等待我們返程同歸。
這下,樹林裏喧囂起來,大家隨性漫步石級坡道,循階上行,人流稀稀密密,衣冠花花綠綠,年齡大大小小,模樣胖胖瘦瘦,個頭高高矮矮,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有的埋頭靜靜徐行,有的話語聲聲不斷,更有身強力壯者還邊走邊唱起歌謠,哼哼哈哈。我們邊走邊看,老師邊走邊講。行路中經過一樹石盟約十幾人合抱,石上糾纏著盤根錯結的樹根,緊抓住巨石不放,這麽千年廝守,倒像在教訓人類不可胡作非爲似的。這片山區多有人造柳杉林、不少天然的闊葉林及竹林,奇觀的是有片方竹林地,如果不經老師提醒,不注意還看不出究竟,經仔細觀賞,再用手一摸,那方方的竹杆,的確四面平整,只是角邊圓潤,迷離眼目,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真是無所不能。從山間圖示指示,這裏還有流星崖以及十八羅漢洞、明月窟等景點,因時間關係,我們不能面面俱到。
登山的愉快,是難得的天賜良機,走進樹木,會感受到植物吐露芬芳,花豔鳥鳴,春草萋萋,樹木擎天,不由人不浮想聯翩。這裏植被豐厚,密集濃郁,色調茂綠青翠,空氣清新沁人,悠遊山嶺,如離凡界,勝似仙境,在鬧市被車水馬龍的一氧化碳等濁氣熏蒸者,能進山一浴,消受負離子內外過濾清洗,自然百脈暢通,百感舒適,百味入神,那是何等享受。不時,吳先生帶領我們停下來,在一蹲巨石前講解它的模樣和成形,在一顆巨樹下述說它的歷史和特性,一路講解,一路賞析,從路道,山形到植物以及景物變遷,讓我們在遊樂中獲得情趣和知識。
登山尤見體質,同學們有的精神抖擻,有的氣嘬吁吁,有的汗流浹背,有的輕鬆愉快,有的步幅艱辛,吳先生精明強悍,不輸年少,真是愛山人也。來臺灣我登山數月,功力尚存,興趣所以,腳下生風,不知不覺便登山了山頂,但見同學有未達者,想折返一段山路幫忙,未遇,我只好重返山頂。
這山路不很崎嶇,大部有登山步道,但看青苔沿邊,稍不注意有跌滑的危險,有兩公里左右山道可能是日據年代修建,爲開發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遊憩考慮,後來到民國86 年底才完成整修。就我看來,不如阿里山木棧道修得好。這裏是嘉義重要的風景據點。最高處有座木制的涼亭一廣闊能容納上百人的瞭望台,據說天氣好的時候,由此可東望玉山、阿里山,北眺草嶺、來吉、豐山景區,西觀奮起湖,南瞰達邦、樂野山部落。大凍山氣溫宜人,全年均在 20 度左右,名列臺灣小百嶽,海拔 1576 米,登山口大概設在1000米上,觀日出之美足以媲美僅得四秒阿里山。人稱這裏爲“會跳的太陽”,可長達 3 分20 秒, 景色奇妙較阿里山尤甚,遺憾我們不能淩晨到達。李白曾說登高壯觀天地間,此情此景,倒是恰如其分。當然,這裏不是絕頂,沒有一覽衆山小之感。大凍山在臺灣僅僅是小百越而已,無法攀比我曾登過的南嶽大武靈山,就休閒而言,這裏景妙觀奇,不輸大山。回返途中,山雨驟然,林間的我們有的打傘,有的穿上雨衣,走在濕漉漉的山道,更有另一番詩意。山中雨是登山人必不可少的洗浴,要是沒有背包之累,我倒想這麽淋浴盡興,讓梳洗裏裏外外,那才暢快呢。
山下的奮起湖,其實爲地點名稱,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終點站,也是森林小火車上、下行列車重要交會站,由於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地勢低平,形狀酷似糞箕,也許古代有沼澤水源,後來乾枯,人稱糞箕湖,後來嫌此稱不雅,叫奮起湖順口吧,由於開口朝南,夏季西南風進來清涼宜人;冬季東北季風被東、北方的群山阻擋,氣候暖和,可謂得天獨厚,加上擁有天塹奇觀、石幻谷、百年肖楠木、大凍山等天然景觀及百年古建築再連接阿里山森林鐵路車站,成爲遊人絡繹不絕的“朝山”處。
還想說的是:這些女同學呀,年齡不小,精神依然,在旅行大巴上就大放情歌,跟唱卡拉OK,套句宋代詩人林升之作,此行可謂:山外青山樓外樓,一車縱歌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瀛洲當渝州。個個都像劉三姐,情歌首首,愛呀恨喲,氣的哭的,挑逗的,誘惑的,“OK“的感情是曲曲,卡拉的語調更彎彎,出發熱鬧,回程喧囂。直到我恨自己耳朵不能入鄉隨俗,歐洲生活久了,公衆場合都風安靜,一下這麽聲嘶力竭,如春貌發情,震耳欲聾,頓時覺得頭大。最後我用紙巾搓成小團塞住耳朵,免得“落下炮彈”欲聾。
末了,天色像變色龍似的黑了下來,同學們依照不同地點下車道別。最後,我也背起行包,依稀感覺還背起臺灣山色,那一幕幕情景,從豔陽升起的一路,到目的地的山頂,而後的民俗村落觀賞,這十幾個鐘頭的移動,我們像一群爬行在地球上的螞蟻,除了上帝,誰能道盡這樣的不同感受,我只有給你留下這樣的文字,當爲生命途中的蛛絲馬迹吧。
2008-5-24 初稿,27日再改
旅遊圖片網阯:
http://tw.myblog.yahoo.com/jw!qdv1dc6aBBHPvfWcG0DV3qyM/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