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重播个人经历的舞台

星期六 五月 24, 2008 12:50 pm

这个年头,出名的人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排山倒海,有像昙花一现的,有像定时炸弹的,有像星光忽闪忽暗的,有像万年青的……由影视最为先锋,然后节目主持人杀青,接着文化说书的即谓为人师表者高频率出场。正奔着小康之路的老百姓们观之听之且乐之,情不自禁地做了铁杆粉丝,于是更抬举了各路明星,使他们身上的光环置于更高处,但如果光环本身光能不足,那么不明则暗,这就有点冒险了。一旦名扬四方,出版商是一定会找上门来,出版税也将殷勤呼唤他的名。

若抛开一些个私的利益来说,那么我还是蛮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听听百家讲坛的飞眉舞色横飞唾沫,比看书要知道的速度快,比不看书的更加有利,因此像这档类文化讲坛节目,受到大众欢迎追拜也是情理所在。有一晚,我看于丹的庄子心得,真是不得不惊佩她那三寸不烂之舌简直能翻云覆雨搅海捣龙,还真把我的心给拎住了。但我仍然失望,因为我知道即使她嘴里不休地传播着庄子看破红尘看破生死看破名利,那么她自己呢?我只有在心里面暗问,你于丹出名之后肯免费出场授道吗?答案在众人眼里,问题是人们极少要这样明确的答案。

现代人许是患了文化营养不良症,还有阅读疲劳症,所以像于丹、易中天等以古文化传播的超级“奶妈”一出现,人们就如饥似渴,一下子有了瘾。如果这是社会的通病,那么这个病肯定与所受的教育有关,我们的教育体制以什么为中心,相信没有人不清楚。分数决定第一关命运,读书便成了机械性操作,学习成了伪学习。尽管分数促进了学习态度,但人类的精神却在消减。许多人都经历了转行改道,可以说基本上会在参加工作以后,因发现自己骨子还潜藏着另外才能,在没有分数的压力下才得以释放。

在如此社会文化环境下,传播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精髓是何其必要,但真的希望不止是作秀而已,赚钱工具而已,吸引眼球而已,而是真正做到了传播与发扬光大的作用。

其实我并不知道今波何许人,只奔那个“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的主题而去,这也是青浦图书馆的一个活动项目吧,叫“青溪讲坛”,估计参加听讲的差不多都是教育单位的老师和学生。坐我隔壁的是老师,问我是什么,我什么都不是,大概什么都不是的也就我这一个了。

一开始是怀着敬畏之心,比如开场时为汶川地震中遇难者默哀一分钟,那时严肃的呼吸声似乎能触摸到灵魂。我本以为这会是一个以历史以文化为中心而展开的话题,或者应该把重点放在两个动词“读”和“品”上。但接下来到互动这段时间的讲义,几乎都在分享他的人生经验职业生涯,还有的是为这一讲座区别与正规的历史课所做的一个圆说。

一个半小时下来,让我认识了今波其人,获取了一些与其人相关的信息,如他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的主持人等,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也许是网络文化惹得祸,来点松散的漫无边际的讲谈之后,再来一半时间的台上台下互动,有点娱乐化有点像新闻发布会,却唯独不像讲师。此话要是让今波主持人看到了,他可能又要像是否“泛娱乐”那样论证一番。

没关系,这差不多成了套路,习以为常了。客串虽然有点格格不入,却也不失为织就网的简易方式。《论语》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谁为师,我都不应该挑剔。不过,既为师者,则不忽悠学生为好。“讲坛”,不该是销售自己的平台,也不该是重播个人经历的舞台,只要你的眼睛对准台下每一双眼睛,你便不能让天花乱坠,真诚必须真诚面对。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7390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