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闪电blog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冷思考

星期六 五月 17, 2008 12:58 pm

作为一介草民,我愿以这样的方式热爱自己的祖国!
所以,关于此次特大地震,想再吐几句

一,震前预测

  就目前人类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
  地震一发生,就疯狂指斥国家地震台没有准确预报是不明智的
  但自古以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和资料可以帮助观测,不应忽视
  5月9日绵竹某地突然出现数十万蟾蜍过道,当地电视台采访,部分农民忧虑,被一林业专家解释为正常现象作罢,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殊为可惜!
  国家地震局预测地震的主要方法则是专家与群测群防相结合,要求将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所发现的明显的异常现象,及时报给地震部门,供分析参考。专业部门根据多方面的综合资料作出判定
  国家设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说明地震可以预测研究,准不准是一回事,能不能预测又是一回事
  但地震预报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慌乱

二,震级修订
  四川汶川大地震,国家地震台网起初测定震级为7.6级,后修订7.8级。和唐山同一震级,是否还会修订?
  我也查看了震级的一些知识,测定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不过单从表面看,此次地震的波及面远远大于76年的唐山地震,北京,上海,甚至越南河内都有明显震感
  今晨,温家宝在专列上接受中央媒体联合采访时称,这次地震无论从强度和范围来说,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是破坏性最强的一次特大地震

三,紧急救援
  军队发挥了最大作用,水陆空全上,总理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当时灾区余震不断,连降大雨,道路不通,通讯瘫痪。救援难度可想而知!
  最专业,设备最先进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才有二百人左右,相对于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这个数目太小了,重灾区动辄几十万平方公里,怎么跑的过来
  人民军队的天职是保家卫国,和平年代,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但自然灾害是难免的,军队肩负起更多的救灾使命,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因此我想,注重救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是军队训练的一个方向
  
四,媒体报道
  无冕之王不顾险情,为大家发来最新的讯息,摄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主持人一脸焦灼,不断和前方连线。屏幕前的观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地震是天灾,亦是国难,但大爱把国人的心牵在一起,感谢新闻媒体!
  我发现主流媒体的报道有一个模式,就是突出焦点(姑且称作焦点思维或热点思维),可能是人力有限的缘故。
  我想点面结合的报道会更好,这么多的重灾区,一开始忽略了许多地方,尤其是交通相对便利的,受灾也很重,看不到他们的消息,如绵竹,绵阳,德阳,江油等,很多人急啊,焦点多报道,非焦点地区总要提一下,尤其CCTV,否则让人感觉遗忘了,或留下不少盲区,不会是国家救援的盲区吧。如我省遇难人数排第二,但前几天从央视上几乎看不到甘肃灾区的镜头

五,国际救援
  同意国际救援队入境有点迟啊(多种原因吧)

六,财力支持
  中央财政的拨款和社会捐助一直在赛跑(截止17日下午,中央财政累计拨款39.82亿元,社会捐助达62亿多元)
  救灾和重建当然是政府拨款为主,社会捐助为辅
  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综合国力很强,外汇储备排名最前列
  主流媒体对社会捐助的宣传力度很大,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介绍篇幅太少,让百姓们不很了解国家的统筹规划。
  我认为树立国家形象,救灾比奥运更重要,虽然我很喜欢体育。

七,学生和老师是遇难的突出群体
  学校是人很集中的地方,动辄上千人,校舍的垮塌尤为严重!建筑质量有待进一步考证,我从网上看到建设部的答复很严正

八,人类喜住钢筋水泥楼房,有利有弊

  地球内部的运动很复杂,从不停息,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地质灾害是难免的
  若从地震角度考虑,人类未来的建房材料是不是可以弄得柔软而结实,让钢筋水泥淡出房屋发展史 Cool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7310

作者 留言

黑色闪电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5-12-24
帖子: 4065
来自: 西域

帖子发表于: 星期六 五月 17, 2008 12:17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刚写完这篇,又震了,显示器晃动,灯管摆起来
十来秒吧,就停了 Rolling Eyes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Powered by the Blog Mod version 0.2.x by Hyperion 中文化 by YLL讨论网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2 phpBB Group
Weblog style by Hyperion
Original style from Live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