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改造:得还是失?
星期一 四月 21, 2008 8:01 pm
北大校园改造:得还是失?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二○○七年七月
北京大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北京大学的独特魅力之中,优美的校园景观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大学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经历了荒郊村舍、私人园林、皇家园林到高等学府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之中,北大的自然生态难以置信的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
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区占地2.6平方公里,东西轴线以北地区为次生林和湿地体系。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校园选址在海淀台地的北坡低洼地,利用台地高坎堆山,利用洼地理水,在大的地势上有万寿山可借,有万泉河可引。这样的园林结构在北方极为难能可贵,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的精髓。保存较为完好的淑春园、镜春园、鸣鹤园和朗润园是北大校园园林化的精华所在。北大的多位大师,如侯仁之、季羡林都对于校园的园林景观有过深刻的论述。
在漫长的变迁之中,北大校园中旧园林的格局得以保留,而自然演替的树林、灌丛和湿地植被,使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市区内部珍贵罕有的次生林-湿地体系。根据我们多年的观测,北大共有鸟类135种,小型哺乳动物11种,高等维管植物3门、8纲、110科、385种。近30种鸟类在北大有繁殖种群,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动物鹰鸮、红隼、红角鸮、鸳鸯。特别是今年5月在红一楼一带繁殖的鹰鸮、家庭,和每年在东门一带繁殖的红隼家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鸟类爱好者前来北大观测、拍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线蛙、东方铃蟾分布于西门以北的鸣鹤园景区,未名湖水系中有近20种鱼类,超过颐和园昆明湖水系的鱼类种数。鸟类是生态环境非常好的指示物种,可以用于鉴别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的优劣变化。北京大学鸟类种数占北京城市鸟种的1/3强,涵盖湿地鸟类和森林鸟类,鸟类种数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大学校园。
这一切归功于北大连贯的树林和湿地体系。图书馆北门以北的校园景区之中,连绵起伏的山丘构成天然次生林体系。地表植被、灌木、乔木构成三个空间层次,各自处于自然的演替过程之中。未名湖以北的镜春园、朗润园一线分布着连贯的河湖网络,堤岸和湖底没有被水泥固化,部分湖区具有自然的湖岸,生长着菖蒲、芦苇等湿地植被。这样的次生林和湿地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高、可以进行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庇护环境和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大校园景观的保留处于最近20年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北京——以及中国更多东部大城市,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与此同时伴随的是整个城市植被体系的破坏——连贯的城市绿地体系被割裂、破碎化,城市绿岛变得稀少珍贵,城市动物栖息地被破坏,乡土物种被入侵物种代替。而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大学和周围绿地体系所构成的珍贵的生态系统,成为大量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在整个北京城市景观和生态安全格局之中更凸显其重要性。
北大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古迹构成了和谐的图景,成为北大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在我们对于学生和校园居民的调查之中,超过半数的被访者将美丽的校园景观排在北大魅力的前两位。而在校园生态方面,北大校园鸳鸯繁殖群的研究和保护得到了北京观鸟会立项支持,北大校园整体生态景观的报道将作为主打专题出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华夏地理》2007年9月刊。可以说,北大优美的自然景观在生态学上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
然而从2000年以来,北大的景观规划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担忧的现象。其中一些项目的建设,已经给校园生态系统带来明显的改变,从长远看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引起我们忧虑的变化是草坪的大面积铺设。在2001年前后未名湖南面小湖沿岸砍除了原有自然灌丛铺设草坪,当年导致达乌尔黄鼠在北大校园的绝灭。而后的一系列草坪铺设,导致校园鸫类和鹀类鸟类的减少,校园花鼠、岩松鼠和刺猬种群的大幅度下降,以及椋鸟种群的爆炸性增长。这些物种的增减,说明大面积草坪的铺建使北大校园植被的多样性出现了大幅下降。
人工草坪的铺设过程中,铲除了原有灌木和地表植被。单一的人工草坪生产力低,提供的生态位少。以静园大草坪为例,仅有喜鹊、灰喜鹊、灰椋鸟、戴胜等极少的鸟类选择在静园草坪觅食,而与静园草坪毗邻的李大钊塑像附近,因为有未名湖山系的自由乔木和灌木,植被群落组成复杂,所以可以观察到超过40种鸟类觅食、繁殖。静园草坪和李大钊塑像区域如此区别的原因,就是单一的人工草坪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下。
于此同时,草坪能够给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远低于乔木灌木混杂的天然植被。
在光合作用方面,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0kg,生产氧气750kg。这一数字是生长状态良好的草坪的2.5倍以上。
在调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草坪植株矮,太阳辐射面几乎接近地面,对地面降温作用不大,此外,草坪有强烈的蒸腾作用,热气使人在夏季难于接近地面,而树木把太阳辐射面和蒸腾面拾到离地面较高的位置,不仅降低了地面温度,而且也创造了荫蔽的人为活动空间。
在吸附粉尘,减缓空气污染方面,由于草坪只是低矮的一层,只能对地面的或低空的粉尘起滞留作用,因此其滞尘能力远不如树林。据研究表明,每公顷的混交林每年滞尘约为79.6吨,而每公顷地被草坪只有2.2吨,相差达36倍。
在减缓噪音方面,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噪隔音效应明显。而草坪种植物大多为针叶,形成低矮简单的绿化层,其吸音效果远不及林地。
尽管人工草坪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下,但是草坪的维护费用远高于乔木灌木混杂的林地。草坪的修剪、浇水、除草、复壮、除虫等要求远高于林地。与此同时,每块草坪全年浇水次数不少于40次,每次每平方米浇水20kg。高温干旱季节,每天还应喷水降温。而树木每年除要灌封冻水及萌动水外,干旱季节适时浇水即可。对新植树木第二年春天浇水3~4次即可。这与植树成林后低廉的维护保养费用形成鲜明对比,也与今天我国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紧迫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
综上所述,草坪需要频繁的维护、大量的灌溉用水消耗,而与树林、天然灌丛相比,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噪音能力、吸附污染能力、减缓噪音能力和减低城市热岛效率非常低下。 因此大面积的铲除原有灌木和林地进行草坪铺设实在是得不偿失。
目前在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湖岸和红湖校景亭以南地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铲除灌木铺设草坪行为。该地区是北京大学生态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地区,生活着鸳鸯、翠鸟、池鹭、夜鹭、黄鼬、金线蛙等生物,以及大量食物链底端的鱼类和昆虫。自然灌木的存在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一旦草坪铺设继续,我们担忧会给整个北大的生态体系带来严重破坏。加之该地区人迹少至,并非参观游览区,我们希望可以在该地区停止草坪的修建,恢复天然灌木植被。
当然,我们在北大新的规划建设之中也看到了一些非常可喜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建筑中心的修建。建筑中心所处的镜春园是北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建筑中心的修建过程之中并未大规模的清理堤岸、铲除乔灌植物并且铺设草坪,而是将整个中心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目前的建筑中心北岸反而成为鸳鸯、绿头鸭、翠鸟、鹭鸶非常好的栖息地和庇护所。我们希望各种建设项目也可以做到在规划人居使用空间的同时,考虑到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
我们针对北大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停止在未名湖以北地区铺设草坪,恢复天然灌木植被和湿地植被;
二、在未名湖以北地区避免利用水泥重新铺设驳岸,避免湖底的水泥化;
三、尽量保持河湖体系的连贯性,避免湖底干涸的情况重现;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可以在今后的规划之中,将三个地区列为重点地区加以保护,严格限制在这些重点地区的建设行为。这样的举措有助于维护校园生态系统,更有助于保存北京大学校园自明清时代以来沿袭下来的珍贵园林景观,以飨后人。这三个重点地区包括鸣鹤园一线地区、镜春园一线地区、以及朗润园的小部分地区,具体的分布和理由见附图。
我们同时也希望可以对新生进行校园生态教育。我们愿意承担这一任务,制作校园生态小册子。小册子里面可以包括校园生态景观、北京大学校园之中生活的野生动植物、北京大学校园生态的珍贵之处等等。这样的小册子可以制作的非常精美引人,无论对于新生认识北大、热爱北大,还是培养新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都会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可以在校园部分地区设立生态指示牌,实地讲解校园生态故事和物种知识,建设生态校园。
我们深深热爱北大这片校园,也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使北大的校园生态建设成为整个中国高校和园林遗址系统之中的一个典范,以此推动我国的环境建设。我们也认为,这样充满生态理念和人文关怀的建设思路,可以给北大的公共空间更增添活力和魅力,
附录清单:
附录1:重点保护地区分布图及说明
附录2:重点地区物种清单
附录3:北大近年典型的动物种群波动案例
附录4:北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照片和景观照片
附1:重点保护地区分布图及说明
1. 鸣鹤园地区:
鸣鹤园北面的湖泊是北大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最大的湖泊。该地区最大的特点是湖泊和堤岸之间有淤泥堆积的漫滩,漫滩之上生长大量芦苇、菖蒲等湿地植被,同时水深较浅,挺水植物众多,形成湿地景观。
该地区植被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生活着绿头鸭、鸳鸯、池鹭、夜鹭、苇莺、大斑啄木鸟、朱雀等鸟类,是北京大学在每年春秋鸟类迁徙期中,迁徙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同时该地区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线蛙、黑斑铃蟾在北大已知的唯一分布区。
2. 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湖岸
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有较大的人工湖,在人工湖以东存在狭长的小湖和水道,小湖水道与镜春园水系连通,形成北大最为重要的山丘-湖泊自然体系。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湖岸是这一体系的最西端,是这一体系的天然屏障。
这一区域生存着6种鱼类和大量两栖爬行动物,是灰椋鸟、绿头鸭、红嘴蓝鹊等鸟类的栖息地。
3. 镜春园地区
镜春园地区是北大自然生态系统组成之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镜春园地区植被组成丰富,动物种类多。自由的堤岸和自由生长的乔灌植被是镜春园地区最大的特点。该区域多个水域互相连通,水生生物能够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自由洄游。自由的堤岸没有被固化,图示南北向的狭长土岸是北大翠鸟已知的唯一繁殖地,东西向的狭长图案是校园鸳鸯的繁殖地,东西向连贯的山丘生活着黄鼬、松树、岩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和大量鸟类。
镜春园地区新修建了建筑中心,但因为规划较好,并未对该地区的自然生态产生较大影响。
4. 朗润园地区
朗润园地区以季羡林先生栽种的“季荷”闻名。在新修建的经济中心和朗润园主湖之间有狭长的堤岸,自由生长着杂灌。这一堤岸是黑水鸡、鸳鸯、绿头鸭的夜宿地,对于校园雁鸭类鸟类的繁殖具有重要作用。
5. 未名湖北岸狭长林带
这一林带是校园已知红角鸮的唯一繁殖地,也是啄木鸟和喜鹊的繁殖地。
附2:重点地区物种清单
鸟类(135种):
雉鸡
赤麻鸭
鸳鸯
绿头鸭
黄脚三趾鹑
蚁䴕
星头啄木鸟
棕腹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
灰头绿啄木
戴胜
三宝鸟
普通翠鸟
蓝翡翠
鹰鹃
四声杜鹃
大杜鹃
小杜鹃
普通楼燕
东方角鸮
纵纹腹小鸮
鹰鸮
长耳鸮
珠颈斑鸠
灰斑鸠
普通秧鸡
白胸苦恶鸟
黑水鸡
金眶鸻
鹗
凤头蜂鹰
黑耳鸢
白尾鹞
日本松雀鹰
雀鹰
苍鹰
灰脸鵟鹰
普通鵟
大鵟
金雕
黄爪隼
红隼
阿穆尔隼
灰背隼
燕隼
小䴙䴘
白鹭
大白鹭
中白鹭
牛背鹭
池鹭
夜鹭
黄苇鳽
紫背苇鳽
松鸦
红嘴蓝鹊
灰喜鹊
喜鹊
达乌里寒鸦
小嘴乌鸦
大嘴乌鸦
黑枕黄鹂
灰山椒鸟
长尾山椒鸟
黑卷尾
发冠卷尾
虎斑地鸫
乌鸫
白眉鸫
赤颈鸫
斑鸫
宝兴歌鸫
灰纹鹟
乌鹟
北灰鹟
白眉[姬]鹟
黄眉[姬]鹟
红喉[姬]鹟
红点颏,红喉歌鸲
红胁蓝尾鸲
北红尾鸲
丝光椋鸟
北椋鸟
灰椋鸟
八哥
鹪鹩
沼泽山雀
黄腹山雀
大山雀
银喉山雀
家燕
金腰燕
白头鹎
红胁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
斑胸短翅莺
细纹苇莺
黑眉苇莺
东方大苇莺
厚嘴苇莺
褐柳莺
巨嘴柳莺
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
极北柳莺
灰脚柳莺
冕柳莺
冠纹柳莺
[树]麻雀
白鹡鸰
黄头鹡鸰
黄鹡鸰
灰鹡鸰
树鹨
北鹨
棕眉山岩鹨
金翅[雀]
黄雀
白腰朱顶雀
普通朱雀
北朱雀
锡嘴雀
黑尾蜡嘴雀
白眉鹀
小鹀
黄喉鹀
栗鹀
灰头鹀
双斑绿柳莺
蓝歌鸲
红尾伯劳
红胸田鸡
黑喉石鵖
棕头鸦雀
哺乳动物(11种):
岩松鼠
金花鼠
达乌尔黄鼠
刺猬
黄鼬
褐家鼠
小家鼠
普通伏翼蝙
黑线姬鼠
家蝠
北松鼠
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7种):
金线蛙
东方大蟾蜍
东方铃蟾
虎斑颈槽蛇
山地麻蜥
黑斑蛙
中国壁虎
鱼类(20种):
鲤
鲫
草鱼
鲢
高体鳑鲏
大鳍鱊
兴凯鱊
麦穗鱼
白鲦
翘嘴鲌
棒花鱼
某鳠
黄颡鱼
鲶
中华沙塘鳢
子陵栉虾虎鱼
黄蚴
黄鳝
泥鳅
附录3:北大近年典型的动物种群波动案例
1. 达乌尔黄鼠及刺猬
达乌尔黄鼠和刺猬均是近年来在北大数量大幅下降的物种。其中达乌尔黄鼠原本分布在未名湖小湖以南湖岸,2002年草坪铺设之后,未有目击记录。而刺猬虽然每年均有目击记录,但根据我们的观察,种群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种群下降。
这两个物种种群数量的下降,我们认为直接原因是人工草坪的大面积铺设。人工草坪的铺设过程中,铲除了原有灌木和地表植被。单一的人工草坪生产力低,提供的生态位少。在人工草坪存活的昆虫等生物数量低下,种类稀少。大量的灌溉用水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和酸碱性。这些变化导致食虫的刺猬和杂食性的达乌尔黄鼠种群大幅下降。
2. 虎斑地鸫和其他鸫类、鹀类
虎斑地鸫和赤胸鸫、斑鸫等鸫类以及部分鹀类在地面觅食。以昆虫、植物籽粒、小浆果为食。鸫类和鹀类在北大均是长年被记录的迁徙鸟类。迁徙鸟类对于栖息地选择较为灵活,可以被视作非常好的环境变化指示物种。鸫类、鹀类在北大的减少,直接和草坪的铺设有关。
以静园大草坪为例,仅有喜鹊、灰喜鹊、灰椋鸟、戴胜等极少的鸟类选择在静园草坪觅食,而与静园草坪毗邻的李大钊塑像附近,因为有未名湖山系的自由乔木和灌木,植被群落组成复杂,所以可以观察到超过40种鸟类觅食、繁殖。静园草坪和李大钊塑像区域如此区别的原因,就是单一的人工草坪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下。
3. 金线蛙及鱼类、龟鳖类
金线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2004年之前在北大尚有目击记录。2004年西门鸣鹤园一线湖底干涸之后,没有再见到目击记录。与此同时,北大水系之中的鱼类群落组成和龟鳖种群数量近几年也出现了几次波动。
造成金线蛙及鱼类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湖底的干涸——近年来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经历了几次干涸,部分物种在干涸时可以钻入湖底的淤泥之中延长生命,但是长时间的干涸导致了金线蛙等物种的消失;第二个原因是水质的改变——近年来北大的校园水系补给在万泉河和地下水之间变化,万泉河水存在污染的问题,而地下水养分含量地下,流经之处水生植物群落出现衰退,在2005年曾经出现西门鱼池内锦鲤和鲫鱼的大规模死亡,就和水质有关,类似的小规模死亡还多次被观察到;第三个原因是水系和水系之间连通廊道被堵侧——北大各个水道出于防污染的考虑,设置了多个闸门和滤网,但是设置此类设置的同时,阻挡了龟鳖和部分鱼类的洄游以及季节性迁移。
附录4:北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照片和景观照片
鹰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今年繁殖于未名湖北岸,北大的鹰鸮繁殖地是北京地区唯一已知的鹰鸮繁殖地,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名气,王放摄于未名湖北岸
红角鸮和出生二十天的幼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年在未名湖北岸繁殖,王放摄于未名湖北岸
刺猬,北大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哺乳动物,夏秋夜晚偶见,王放拍摄于未名湖
黄鼬,省级保护动物,校内繁殖地未知,城市化之中消失最快的哺乳兽之一,韩冬拍摄
红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年繁殖于东门一带,北大最有名的鸟种,红隼等猛禽在北大的出现,是北大生态系统生产力高、结构相对完整的证明。王放摄于未名湖
鸳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于镜春园及勺海。王放摄于镜春园
虎斑颈槽蛇,繁殖于西门一带。王放摄于鸣鹤园
小豆长喙天鹅,最容易被认成蜂鸟的昆虫,王放摄于北大南门
达乌尔黄鼠,北大因为人工草坪铺设而消失的物种,王彦晶摄于未名湖小湖
绿头鸭,北大最常见的雁鸭类动物。图中的绿头鸭家庭,八只刚刚孵出的幼鸭被困在堤岸完全固化的校景亭红湖中长达四个小时,之后被人搭建浮梯解救。王放摄于红湖
红胁兰尾鸲,北大迁徙鸟类之中的典型代表,在每年的迁徙期,它们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北大作为迁徙中转站。王放摄于鸣鹤园
松鼠,王彦晶摄于李大钊像附近。
西门的鸣鹤园大湖,湖水、芦苇、菖蒲、林木和林下植被形成了典型的湿地景观,是北大最为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王放摄于鸣鹤园
蔡元培塑像附近林地,可以看到林地形成连贯的系统,林冠相互交接重叠,给人们散步、休憩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也提供优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图片来自图片北大。
工人在铲除路边野花和灌木。这样的建设项目汇集到一起,已经部分改变了北大生态系统的面貌。
干涸的朗润园湖底,以及因为干涸而死亡的大量鱼类和软体动物。王放摄于朗润园。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
二○○七年七月
北京大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在北京大学的独特魅力之中,优美的校园景观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大学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经历了荒郊村舍、私人园林、皇家园林到高等学府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之中,北大的自然生态难以置信的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
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区占地2.6平方公里,东西轴线以北地区为次生林和湿地体系。 “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校园选址在海淀台地的北坡低洼地,利用台地高坎堆山,利用洼地理水,在大的地势上有万寿山可借,有万泉河可引。这样的园林结构在北方极为难能可贵,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的精髓。保存较为完好的淑春园、镜春园、鸣鹤园和朗润园是北大校园园林化的精华所在。北大的多位大师,如侯仁之、季羡林都对于校园的园林景观有过深刻的论述。
在漫长的变迁之中,北大校园中旧园林的格局得以保留,而自然演替的树林、灌丛和湿地植被,使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市区内部珍贵罕有的次生林-湿地体系。根据我们多年的观测,北大共有鸟类135种,小型哺乳动物11种,高等维管植物3门、8纲、110科、385种。近30种鸟类在北大有繁殖种群,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动物鹰鸮、红隼、红角鸮、鸳鸯。特别是今年5月在红一楼一带繁殖的鹰鸮、家庭,和每年在东门一带繁殖的红隼家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鸟类爱好者前来北大观测、拍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线蛙、东方铃蟾分布于西门以北的鸣鹤园景区,未名湖水系中有近20种鱼类,超过颐和园昆明湖水系的鱼类种数。鸟类是生态环境非常好的指示物种,可以用于鉴别一个地区自然生态的优劣变化。北京大学鸟类种数占北京城市鸟种的1/3强,涵盖湿地鸟类和森林鸟类,鸟类种数远远超过国内其他大学校园。
这一切归功于北大连贯的树林和湿地体系。图书馆北门以北的校园景区之中,连绵起伏的山丘构成天然次生林体系。地表植被、灌木、乔木构成三个空间层次,各自处于自然的演替过程之中。未名湖以北的镜春园、朗润园一线分布着连贯的河湖网络,堤岸和湖底没有被水泥固化,部分湖区具有自然的湖岸,生长着菖蒲、芦苇等湿地植被。这样的次生林和湿地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高、可以进行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庇护环境和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大校园景观的保留处于最近20年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北京——以及中国更多东部大城市,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与此同时伴随的是整个城市植被体系的破坏——连贯的城市绿地体系被割裂、破碎化,城市绿岛变得稀少珍贵,城市动物栖息地被破坏,乡土物种被入侵物种代替。而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大学和周围绿地体系所构成的珍贵的生态系统,成为大量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在整个北京城市景观和生态安全格局之中更凸显其重要性。
北大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古迹构成了和谐的图景,成为北大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在我们对于学生和校园居民的调查之中,超过半数的被访者将美丽的校园景观排在北大魅力的前两位。而在校园生态方面,北大校园鸳鸯繁殖群的研究和保护得到了北京观鸟会立项支持,北大校园整体生态景观的报道将作为主打专题出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华夏地理》2007年9月刊。可以说,北大优美的自然景观在生态学上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
然而从2000年以来,北大的景观规划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担忧的现象。其中一些项目的建设,已经给校园生态系统带来明显的改变,从长远看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引起我们忧虑的变化是草坪的大面积铺设。在2001年前后未名湖南面小湖沿岸砍除了原有自然灌丛铺设草坪,当年导致达乌尔黄鼠在北大校园的绝灭。而后的一系列草坪铺设,导致校园鸫类和鹀类鸟类的减少,校园花鼠、岩松鼠和刺猬种群的大幅度下降,以及椋鸟种群的爆炸性增长。这些物种的增减,说明大面积草坪的铺建使北大校园植被的多样性出现了大幅下降。
人工草坪的铺设过程中,铲除了原有灌木和地表植被。单一的人工草坪生产力低,提供的生态位少。以静园大草坪为例,仅有喜鹊、灰喜鹊、灰椋鸟、戴胜等极少的鸟类选择在静园草坪觅食,而与静园草坪毗邻的李大钊塑像附近,因为有未名湖山系的自由乔木和灌木,植被群落组成复杂,所以可以观察到超过40种鸟类觅食、繁殖。静园草坪和李大钊塑像区域如此区别的原因,就是单一的人工草坪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下。
于此同时,草坪能够给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远低于乔木灌木混杂的天然植被。
在光合作用方面,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0kg,生产氧气750kg。这一数字是生长状态良好的草坪的2.5倍以上。
在调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草坪植株矮,太阳辐射面几乎接近地面,对地面降温作用不大,此外,草坪有强烈的蒸腾作用,热气使人在夏季难于接近地面,而树木把太阳辐射面和蒸腾面拾到离地面较高的位置,不仅降低了地面温度,而且也创造了荫蔽的人为活动空间。
在吸附粉尘,减缓空气污染方面,由于草坪只是低矮的一层,只能对地面的或低空的粉尘起滞留作用,因此其滞尘能力远不如树林。据研究表明,每公顷的混交林每年滞尘约为79.6吨,而每公顷地被草坪只有2.2吨,相差达36倍。
在减缓噪音方面,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噪隔音效应明显。而草坪种植物大多为针叶,形成低矮简单的绿化层,其吸音效果远不及林地。
尽管人工草坪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下,但是草坪的维护费用远高于乔木灌木混杂的林地。草坪的修剪、浇水、除草、复壮、除虫等要求远高于林地。与此同时,每块草坪全年浇水次数不少于40次,每次每平方米浇水20kg。高温干旱季节,每天还应喷水降温。而树木每年除要灌封冻水及萌动水外,干旱季节适时浇水即可。对新植树木第二年春天浇水3~4次即可。这与植树成林后低廉的维护保养费用形成鲜明对比,也与今天我国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紧迫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
综上所述,草坪需要频繁的维护、大量的灌溉用水消耗,而与树林、天然灌丛相比,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噪音能力、吸附污染能力、减缓噪音能力和减低城市热岛效率非常低下。 因此大面积的铲除原有灌木和林地进行草坪铺设实在是得不偿失。
目前在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湖岸和红湖校景亭以南地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铲除灌木铺设草坪行为。该地区是北京大学生态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地区,生活着鸳鸯、翠鸟、池鹭、夜鹭、黄鼬、金线蛙等生物,以及大量食物链底端的鱼类和昆虫。自然灌木的存在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一旦草坪铺设继续,我们担忧会给整个北大的生态体系带来严重破坏。加之该地区人迹少至,并非参观游览区,我们希望可以在该地区停止草坪的修建,恢复天然灌木植被。
当然,我们在北大新的规划建设之中也看到了一些非常可喜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建筑中心的修建。建筑中心所处的镜春园是北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建筑中心的修建过程之中并未大规模的清理堤岸、铲除乔灌植物并且铺设草坪,而是将整个中心和周围的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目前的建筑中心北岸反而成为鸳鸯、绿头鸭、翠鸟、鹭鸶非常好的栖息地和庇护所。我们希望各种建设项目也可以做到在规划人居使用空间的同时,考虑到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
我们针对北大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停止在未名湖以北地区铺设草坪,恢复天然灌木植被和湿地植被;
二、在未名湖以北地区避免利用水泥重新铺设驳岸,避免湖底的水泥化;
三、尽量保持河湖体系的连贯性,避免湖底干涸的情况重现;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可以在今后的规划之中,将三个地区列为重点地区加以保护,严格限制在这些重点地区的建设行为。这样的举措有助于维护校园生态系统,更有助于保存北京大学校园自明清时代以来沿袭下来的珍贵园林景观,以飨后人。这三个重点地区包括鸣鹤园一线地区、镜春园一线地区、以及朗润园的小部分地区,具体的分布和理由见附图。
我们同时也希望可以对新生进行校园生态教育。我们愿意承担这一任务,制作校园生态小册子。小册子里面可以包括校园生态景观、北京大学校园之中生活的野生动植物、北京大学校园生态的珍贵之处等等。这样的小册子可以制作的非常精美引人,无论对于新生认识北大、热爱北大,还是培养新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都会起到重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可以在校园部分地区设立生态指示牌,实地讲解校园生态故事和物种知识,建设生态校园。
我们深深热爱北大这片校园,也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使北大的校园生态建设成为整个中国高校和园林遗址系统之中的一个典范,以此推动我国的环境建设。我们也认为,这样充满生态理念和人文关怀的建设思路,可以给北大的公共空间更增添活力和魅力,
附录清单:
附录1:重点保护地区分布图及说明
附录2:重点地区物种清单
附录3:北大近年典型的动物种群波动案例
附录4:北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照片和景观照片
附1:重点保护地区分布图及说明
1. 鸣鹤园地区:
鸣鹤园北面的湖泊是北大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最大的湖泊。该地区最大的特点是湖泊和堤岸之间有淤泥堆积的漫滩,漫滩之上生长大量芦苇、菖蒲等湿地植被,同时水深较浅,挺水植物众多,形成湿地景观。
该地区植被组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生活着绿头鸭、鸳鸯、池鹭、夜鹭、苇莺、大斑啄木鸟、朱雀等鸟类,是北京大学在每年春秋鸟类迁徙期中,迁徙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同时该地区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线蛙、黑斑铃蟾在北大已知的唯一分布区。
2. 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湖岸
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有较大的人工湖,在人工湖以东存在狭长的小湖和水道,小湖水道与镜春园水系连通,形成北大最为重要的山丘-湖泊自然体系。考古文博学院以东湖岸是这一体系的最西端,是这一体系的天然屏障。
这一区域生存着6种鱼类和大量两栖爬行动物,是灰椋鸟、绿头鸭、红嘴蓝鹊等鸟类的栖息地。
3. 镜春园地区
镜春园地区是北大自然生态系统组成之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镜春园地区植被组成丰富,动物种类多。自由的堤岸和自由生长的乔灌植被是镜春园地区最大的特点。该区域多个水域互相连通,水生生物能够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自由洄游。自由的堤岸没有被固化,图示南北向的狭长土岸是北大翠鸟已知的唯一繁殖地,东西向的狭长图案是校园鸳鸯的繁殖地,东西向连贯的山丘生活着黄鼬、松树、岩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和大量鸟类。
镜春园地区新修建了建筑中心,但因为规划较好,并未对该地区的自然生态产生较大影响。
4. 朗润园地区
朗润园地区以季羡林先生栽种的“季荷”闻名。在新修建的经济中心和朗润园主湖之间有狭长的堤岸,自由生长着杂灌。这一堤岸是黑水鸡、鸳鸯、绿头鸭的夜宿地,对于校园雁鸭类鸟类的繁殖具有重要作用。
5. 未名湖北岸狭长林带
这一林带是校园已知红角鸮的唯一繁殖地,也是啄木鸟和喜鹊的繁殖地。
附2:重点地区物种清单
鸟类(135种):
雉鸡
赤麻鸭
鸳鸯
绿头鸭
黄脚三趾鹑
蚁䴕
星头啄木鸟
棕腹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
灰头绿啄木
戴胜
三宝鸟
普通翠鸟
蓝翡翠
鹰鹃
四声杜鹃
大杜鹃
小杜鹃
普通楼燕
东方角鸮
纵纹腹小鸮
鹰鸮
长耳鸮
珠颈斑鸠
灰斑鸠
普通秧鸡
白胸苦恶鸟
黑水鸡
金眶鸻
鹗
凤头蜂鹰
黑耳鸢
白尾鹞
日本松雀鹰
雀鹰
苍鹰
灰脸鵟鹰
普通鵟
大鵟
金雕
黄爪隼
红隼
阿穆尔隼
灰背隼
燕隼
小䴙䴘
白鹭
大白鹭
中白鹭
牛背鹭
池鹭
夜鹭
黄苇鳽
紫背苇鳽
松鸦
红嘴蓝鹊
灰喜鹊
喜鹊
达乌里寒鸦
小嘴乌鸦
大嘴乌鸦
黑枕黄鹂
灰山椒鸟
长尾山椒鸟
黑卷尾
发冠卷尾
虎斑地鸫
乌鸫
白眉鸫
赤颈鸫
斑鸫
宝兴歌鸫
灰纹鹟
乌鹟
北灰鹟
白眉[姬]鹟
黄眉[姬]鹟
红喉[姬]鹟
红点颏,红喉歌鸲
红胁蓝尾鸲
北红尾鸲
丝光椋鸟
北椋鸟
灰椋鸟
八哥
鹪鹩
沼泽山雀
黄腹山雀
大山雀
银喉山雀
家燕
金腰燕
白头鹎
红胁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
斑胸短翅莺
细纹苇莺
黑眉苇莺
东方大苇莺
厚嘴苇莺
褐柳莺
巨嘴柳莺
黄腰柳莺
黄眉柳莺
极北柳莺
灰脚柳莺
冕柳莺
冠纹柳莺
[树]麻雀
白鹡鸰
黄头鹡鸰
黄鹡鸰
灰鹡鸰
树鹨
北鹨
棕眉山岩鹨
金翅[雀]
黄雀
白腰朱顶雀
普通朱雀
北朱雀
锡嘴雀
黑尾蜡嘴雀
白眉鹀
小鹀
黄喉鹀
栗鹀
灰头鹀
双斑绿柳莺
蓝歌鸲
红尾伯劳
红胸田鸡
黑喉石鵖
棕头鸦雀
哺乳动物(11种):
岩松鼠
金花鼠
达乌尔黄鼠
刺猬
黄鼬
褐家鼠
小家鼠
普通伏翼蝙
黑线姬鼠
家蝠
北松鼠
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7种):
金线蛙
东方大蟾蜍
东方铃蟾
虎斑颈槽蛇
山地麻蜥
黑斑蛙
中国壁虎
鱼类(20种):
鲤
鲫
草鱼
鲢
高体鳑鲏
大鳍鱊
兴凯鱊
麦穗鱼
白鲦
翘嘴鲌
棒花鱼
某鳠
黄颡鱼
鲶
中华沙塘鳢
子陵栉虾虎鱼
黄蚴
黄鳝
泥鳅
附录3:北大近年典型的动物种群波动案例
1. 达乌尔黄鼠及刺猬
达乌尔黄鼠和刺猬均是近年来在北大数量大幅下降的物种。其中达乌尔黄鼠原本分布在未名湖小湖以南湖岸,2002年草坪铺设之后,未有目击记录。而刺猬虽然每年均有目击记录,但根据我们的观察,种群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种群下降。
这两个物种种群数量的下降,我们认为直接原因是人工草坪的大面积铺设。人工草坪的铺设过程中,铲除了原有灌木和地表植被。单一的人工草坪生产力低,提供的生态位少。在人工草坪存活的昆虫等生物数量低下,种类稀少。大量的灌溉用水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结构和酸碱性。这些变化导致食虫的刺猬和杂食性的达乌尔黄鼠种群大幅下降。
2. 虎斑地鸫和其他鸫类、鹀类
虎斑地鸫和赤胸鸫、斑鸫等鸫类以及部分鹀类在地面觅食。以昆虫、植物籽粒、小浆果为食。鸫类和鹀类在北大均是长年被记录的迁徙鸟类。迁徙鸟类对于栖息地选择较为灵活,可以被视作非常好的环境变化指示物种。鸫类、鹀类在北大的减少,直接和草坪的铺设有关。
以静园大草坪为例,仅有喜鹊、灰喜鹊、灰椋鸟、戴胜等极少的鸟类选择在静园草坪觅食,而与静园草坪毗邻的李大钊塑像附近,因为有未名湖山系的自由乔木和灌木,植被群落组成复杂,所以可以观察到超过40种鸟类觅食、繁殖。静园草坪和李大钊塑像区域如此区别的原因,就是单一的人工草坪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下。
3. 金线蛙及鱼类、龟鳖类
金线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2004年之前在北大尚有目击记录。2004年西门鸣鹤园一线湖底干涸之后,没有再见到目击记录。与此同时,北大水系之中的鱼类群落组成和龟鳖种群数量近几年也出现了几次波动。
造成金线蛙及鱼类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湖底的干涸——近年来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经历了几次干涸,部分物种在干涸时可以钻入湖底的淤泥之中延长生命,但是长时间的干涸导致了金线蛙等物种的消失;第二个原因是水质的改变——近年来北大的校园水系补给在万泉河和地下水之间变化,万泉河水存在污染的问题,而地下水养分含量地下,流经之处水生植物群落出现衰退,在2005年曾经出现西门鱼池内锦鲤和鲫鱼的大规模死亡,就和水质有关,类似的小规模死亡还多次被观察到;第三个原因是水系和水系之间连通廊道被堵侧——北大各个水道出于防污染的考虑,设置了多个闸门和滤网,但是设置此类设置的同时,阻挡了龟鳖和部分鱼类的洄游以及季节性迁移。
附录4:北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照片和景观照片
鹰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今年繁殖于未名湖北岸,北大的鹰鸮繁殖地是北京地区唯一已知的鹰鸮繁殖地,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名气,王放摄于未名湖北岸
红角鸮和出生二十天的幼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年在未名湖北岸繁殖,王放摄于未名湖北岸
刺猬,北大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哺乳动物,夏秋夜晚偶见,王放拍摄于未名湖
黄鼬,省级保护动物,校内繁殖地未知,城市化之中消失最快的哺乳兽之一,韩冬拍摄
红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年繁殖于东门一带,北大最有名的鸟种,红隼等猛禽在北大的出现,是北大生态系统生产力高、结构相对完整的证明。王放摄于未名湖
鸳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于镜春园及勺海。王放摄于镜春园
虎斑颈槽蛇,繁殖于西门一带。王放摄于鸣鹤园
小豆长喙天鹅,最容易被认成蜂鸟的昆虫,王放摄于北大南门
达乌尔黄鼠,北大因为人工草坪铺设而消失的物种,王彦晶摄于未名湖小湖
绿头鸭,北大最常见的雁鸭类动物。图中的绿头鸭家庭,八只刚刚孵出的幼鸭被困在堤岸完全固化的校景亭红湖中长达四个小时,之后被人搭建浮梯解救。王放摄于红湖
红胁兰尾鸲,北大迁徙鸟类之中的典型代表,在每年的迁徙期,它们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北大作为迁徙中转站。王放摄于鸣鹤园
松鼠,王彦晶摄于李大钊像附近。
西门的鸣鹤园大湖,湖水、芦苇、菖蒲、林木和林下植被形成了典型的湿地景观,是北大最为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王放摄于鸣鹤园
蔡元培塑像附近林地,可以看到林地形成连贯的系统,林冠相互交接重叠,给人们散步、休憩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也提供优质的生态系统服务。图片来自图片北大。
工人在铲除路边野花和灌木。这样的建设项目汇集到一起,已经部分改变了北大生态系统的面貌。
干涸的朗润园湖底,以及因为干涸而死亡的大量鱼类和软体动物。王放摄于朗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