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两会十问总理

星期五 二月 29, 2008 9:07 pm

一 农民何时能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不仅仅是受限的土地使用权,进而来对抗官商结合的“划地圈钱”运动。农民身份性的依附如何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摆脱出来,从而变成现代国家的公民。土地授权于民,以民智之伟大,农民自有其安身立命之智慧,小岗村的星星之火,市场经济的发端,小产权房的初露端倪都证明了农民财产所有权下的合理规划。

二 上访何时成为公民除法治救济外的正常救济渠道而不受打压,围剿公民上访的政府暴力何时才能终结,对这样的严重反人权行为总理有什么应对思路。北京两会时的街头,党代会时的四围,在庄重的氛围中隐藏了太多的肃杀和秋气,而被追逐者,被遣返者的凄苦,怨恨,都在围访,截访的形象维护中销声匿迹了。

三 在政府财政收入高歌猛进时,何时还利于民,让民众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而不是使民众携仇富心态在物质丰富的海洋里孤立于孤岛而兴叹。1000元的红包是理性思维下的简单外现,这种心态以一种看似极端的言论表达出来,而背后的诉求则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追求唐朝式的国力鼎盛,富藏于民的宋朝则是遥遥的回应之声。

四 80%的医疗投入花在权贵之身何时才能打破80/20的数字怪圈,使民众不再因病而亡,因病而难,因病而苦,以病躯和贫困之弱徘徊在拯救生命之门。肖志军的痛失妻子,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她们母子死于制度之手,是不合理的医疗制度扼杀了一个无助民众的可贵生命。

五 老有所养何时不是神话,民有所保何时不为虚美之词,在民生的问题上,个体的脆弱而没有归属感,个体的权利束缚而没有保障感,个人的承担义务而没有权利感,何时成为静躺在发黄史册中的一枚书签。农村中老人被饿死已经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奇闻了,孝道的沉沦表现在道德的沦丧上,保障的缺失彰显于制度的阙如上,生存的困境启示于人性的纵恶上。

六 人生而平等,人在社会上的基本权利不会因为多数的决定而被剥夺,不会因为稍嫌复杂的国情而冷然漠视之,在选举人大代表的一人一票之基本人权何时得以实现,一比五的丑陋何时消解,即使誉为橡皮图章的选举中形式公平也不能接受吗。以看似堂皇的理由,甚是缜密的系统阐述,名为系统论证的逻辑,在常识面前真的很强大吗,还是不堪一击的皇帝新衣。

七 政府何时学会道歉和自我问责,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政府何时学会政治的荣耀和耻辱感,一个体面而有尊严的辞职,一个自我批评并接受批评的姿态,一个学会道歉而不是自我溢美的心态,一个不说感动民众而是感恩于民众的温情何时才能实现。

八 因言获罪,在思想的国度里何时不再遭受暴力和权力的打压和摧残,我们能不能在阳光普照的国度里找寻自由的祖国,而不是得到惩戒,流放,劳改,刑律等身体处罚,这种本该用思想和文明来教化而回应的方式何时不是梦想。

九 总理的承诺和应答何时成为我们考量和问责你的法律协议,而不仅仅是表现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和优雅,总理的官员何时成为我们能够予以决定升迁的服务者,而不仅仅是只对上负责的政客。

十 一个人治而广被赞扬的总理,一个感动而鞠躬尽瘁的总理,一个人格魅力十足的总理,何时在我们的国度里成为消失的神话。一国之总理何时得以清闲,而不是屡屡为民请命,在大雪纷飞的春节跋涉南国,在归心似箭的年关为民讨债,在矿难屡发的时节奔赴现场,以一人之力而治神州毕竟是个人的荣耀和向上,当我们事事不再叨扰总理时,而是借助一个良性的制度运转时,你可否松开绷紧的神经而与民同乐呢。李鸿章以一人而敌一国,总理以一人而治一国,事虽不同,但是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我们始终逃不过黄宗羲的视野和樊篱。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656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