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楊魯軍﹕上海﹐還有多少漏網之魚﹖
星期日 一月 06, 2008 1:54 am
陳良宇一案發生後﹐很多人心頭一直有個疑問﹕“上海﹐還有多少漏網之魚﹖”最近﹐這種疑問作為一篇網文的題目﹐出現在上海東方網﹑上海熱線及MOP等熱門網站上﹐很快成為網上熱貼﹐網民反響非常強烈。署名“上海幾名共產黨員”的短文﹐指名道姓現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馬新生﹐說他是陳良宇紅人﹐貪污腐敗﹐劣跡斑斑﹐與他共事的王成明﹑凌寶亨等都相繼涉入“社保基金案”﹐被判重刑﹐而他卻安然無恙﹐豈非咄咄怪事。文章要求中央對他立案審查﹐網上的無數跟貼更是紛紛呼吁對于此類陳良宇余黨要嚴加查辦﹐決不能姑息養奸。
據消息人士說﹐其實馬新生已經受到中紀委的審查﹐他的“雙規”甚至法辦只是時間問題。陳良宇一案﹐最初被中央定位于“社保基金案”﹐先打祝均一﹐再查秦裕﹐最後捕獲陳良宇﹐每一步不離“社保基金案”﹐而陸續“雙規”的五十多名上海的市局級官員﹐以及最後判刑分子也大都與“社保基金案”有關。但是﹐中央並未將上海反腐敗僅僅只局限于“社保基金案”﹐在該案基本結案之後﹐中紀委調查組並未打道回府﹐反而從各地調派更多人手﹐擴大戰線﹐向更縱深的方向推進上海的反腐敗﹐據稱目前被中紀委立案審查的上海處級以上干部已高達一千多人﹐而且數目還在不斷上升之中。
對中紀委的做法﹐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太過分了﹐上海干部大多數是好的﹐陳良宇﹑祝均一式的貪腐分子畢竟是極少數﹐不能藉陳良宇一案打擊一大片。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中紀委的做法還遠遠不夠﹐陳良宇在上海經營多年﹐盤根錯節﹐早已形成一個類似黑社會的貪腐利益集團﹐對他們的打擊力度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大大加強。我是贊成後一種看法的﹐我認為﹐中央對于陳良宇及其死黨的處理必須除惡務盡﹐絕不能心慈手軟草率了事﹐否則就會犯歷史性錯誤。
對陳良宇其人﹐我略有所知。他從心底深處﹐是看不起胡錦濤的﹐是不把胡錦濤這位“總書記”放在眼裡的。記得2002年中共十六大結束後﹐陳良宇一回到上海﹐就提出一個“新論”﹕黨內應互稱同志﹐不要提職務。對此﹐上海官場和媒體一片叫好之聲。當時陳的一位秘書來問我的意見﹐我回答了六個字﹕“你以為你是誰﹖”。十六大之前﹐中央文件一直沿用鄧小平的“江核心”的提法。江離開總書記之位後﹐如果沿襲鄧的思路﹐應該接著提“胡核心”﹐但是十六大公報提的卻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個提法本來就有些不倫不類﹐而陳良宇更對胡錦濤連“總書記”三個字都想省略﹐只想稱“同志”。我說﹐現在放棄“核心”的提法﹐轉而只提“職務”。再進而連“職務”都不讓提﹐一律稱“同志”﹐那還要不要胡錦濤這個領袖呢﹖陳的秘書反駁我說﹐黨內稱同志是毛主席早就提倡的﹐陳良宇有什麼錯﹖我說﹐為什麼早不提也晚不提﹐偏偏要在胡錦濤剛任總書記的時候提呢﹖
近十幾年﹐我主要居住在上海﹐官商兩界有許多朋友。我感覺﹐陳良宇時代提升的那一批上海干部﹐對胡錦濤這一屆中央普遍缺乏政治感情和內在認同﹐表面口號是堅決擁護﹐實際上很不以為然。陳良宇案發之後﹐更是大都抱著消極觀望或抵觸抗拒心理。其實也並不奇怪﹐這些人在陳良宇的支持縱容之下﹐為所欲為﹐結成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生命共同體”。隨著陳良宇的倒臺﹐他們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是﹐從他們內心來說﹐他們是不服氣的﹐他們必然會用各種方式維護他們那個“生命共同體”的集團利益。他們的存在﹐肯定成為新時期上海發展的一個婺}石。只有搬掉他們﹐上海才有可能輕裝前進﹐重振雄風。
回想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時﹐中央對作為“四人幫”老巢的上海干部的清洗至少花了三至五年時間。雖然﹐今天上海形勢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此次上海之變﹐非同小可。習近平在上海主政七個月零四天﹐穩定大局﹔俞正聲繼任﹐世人矚目﹐正所謂任重而道遠。如果不對陳良宇時期的上海干部體系做抽筋動骨的大手術﹐上海就難以真正步入全新階段的發展道路。所以﹐正需要我們大喝一聲﹕“上海﹕還有多少漏網之魚﹖”
〔楊魯軍是著名經濟學家﹐活躍于一九八零年代中國思想界。他在趙紫陽時期曾任改革派重要智庫“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國際研究所”港澳研究部主任﹐“六四”時因卷入“五一七宣言”簽名案被投入監獄﹐一九九零年獲釋後﹐棄政從商﹐移居香港。〕
李拜六评曰:庆父虽死,沪难未已;江头风波,百姓叹息。
據消息人士說﹐其實馬新生已經受到中紀委的審查﹐他的“雙規”甚至法辦只是時間問題。陳良宇一案﹐最初被中央定位于“社保基金案”﹐先打祝均一﹐再查秦裕﹐最後捕獲陳良宇﹐每一步不離“社保基金案”﹐而陸續“雙規”的五十多名上海的市局級官員﹐以及最後判刑分子也大都與“社保基金案”有關。但是﹐中央並未將上海反腐敗僅僅只局限于“社保基金案”﹐在該案基本結案之後﹐中紀委調查組並未打道回府﹐反而從各地調派更多人手﹐擴大戰線﹐向更縱深的方向推進上海的反腐敗﹐據稱目前被中紀委立案審查的上海處級以上干部已高達一千多人﹐而且數目還在不斷上升之中。
對中紀委的做法﹐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太過分了﹐上海干部大多數是好的﹐陳良宇﹑祝均一式的貪腐分子畢竟是極少數﹐不能藉陳良宇一案打擊一大片。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中紀委的做法還遠遠不夠﹐陳良宇在上海經營多年﹐盤根錯節﹐早已形成一個類似黑社會的貪腐利益集團﹐對他們的打擊力度不僅不能削弱﹐而且要大大加強。我是贊成後一種看法的﹐我認為﹐中央對于陳良宇及其死黨的處理必須除惡務盡﹐絕不能心慈手軟草率了事﹐否則就會犯歷史性錯誤。
對陳良宇其人﹐我略有所知。他從心底深處﹐是看不起胡錦濤的﹐是不把胡錦濤這位“總書記”放在眼裡的。記得2002年中共十六大結束後﹐陳良宇一回到上海﹐就提出一個“新論”﹕黨內應互稱同志﹐不要提職務。對此﹐上海官場和媒體一片叫好之聲。當時陳的一位秘書來問我的意見﹐我回答了六個字﹕“你以為你是誰﹖”。十六大之前﹐中央文件一直沿用鄧小平的“江核心”的提法。江離開總書記之位後﹐如果沿襲鄧的思路﹐應該接著提“胡核心”﹐但是十六大公報提的卻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個提法本來就有些不倫不類﹐而陳良宇更對胡錦濤連“總書記”三個字都想省略﹐只想稱“同志”。我說﹐現在放棄“核心”的提法﹐轉而只提“職務”。再進而連“職務”都不讓提﹐一律稱“同志”﹐那還要不要胡錦濤這個領袖呢﹖陳的秘書反駁我說﹐黨內稱同志是毛主席早就提倡的﹐陳良宇有什麼錯﹖我說﹐為什麼早不提也晚不提﹐偏偏要在胡錦濤剛任總書記的時候提呢﹖
近十幾年﹐我主要居住在上海﹐官商兩界有許多朋友。我感覺﹐陳良宇時代提升的那一批上海干部﹐對胡錦濤這一屆中央普遍缺乏政治感情和內在認同﹐表面口號是堅決擁護﹐實際上很不以為然。陳良宇案發之後﹐更是大都抱著消極觀望或抵觸抗拒心理。其實也並不奇怪﹐這些人在陳良宇的支持縱容之下﹐為所欲為﹐結成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生命共同體”。隨著陳良宇的倒臺﹐他們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是﹐從他們內心來說﹐他們是不服氣的﹐他們必然會用各種方式維護他們那個“生命共同體”的集團利益。他們的存在﹐肯定成為新時期上海發展的一個婺}石。只有搬掉他們﹐上海才有可能輕裝前進﹐重振雄風。
回想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時﹐中央對作為“四人幫”老巢的上海干部的清洗至少花了三至五年時間。雖然﹐今天上海形勢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但此次上海之變﹐非同小可。習近平在上海主政七個月零四天﹐穩定大局﹔俞正聲繼任﹐世人矚目﹐正所謂任重而道遠。如果不對陳良宇時期的上海干部體系做抽筋動骨的大手術﹐上海就難以真正步入全新階段的發展道路。所以﹐正需要我們大喝一聲﹕“上海﹕還有多少漏網之魚﹖”
〔楊魯軍是著名經濟學家﹐活躍于一九八零年代中國思想界。他在趙紫陽時期曾任改革派重要智庫“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國際研究所”港澳研究部主任﹐“六四”時因卷入“五一七宣言”簽名案被投入監獄﹐一九九零年獲釋後﹐棄政從商﹐移居香港。〕
李拜六评曰:庆父虽死,沪难未已;江头风波,百姓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