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歪考之三 《侯门深似海》中
星期二 十二月 18, 2007 10:49 pm
本文的上篇发表之后,《粉刺露和脚气灵》编辑部转来了几封读者来信,其中有一封对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这位读者肯定了我的研究成果,也指出我的文风太过拖沓,在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之中,家长里短的事情居然占了大半,虽然可读性比较强,像小说似的,但是毕竟有骗取稿费之嫌。这位读者的一针见血令我脸红。当然他说对了大半,但有一个隐秘的原因他没有发现。像我这样严肃的俗语研究者,是很少有机会让太太露脸的,所以这次扯上太太实在是想讨好一下太太呢。执行主编大人,我的大学同学孔庆西,特别地在附言中说:读者来信不代表本刊观点,仅供参考。我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下次见面时送他一条中南海是逃不掉的了。
说到中南海,大家可能不知道,是一种香烟牌子。最便宜的那种四块钱一包,深得我们学术研究者之心。写到这里,为了避免哪位读者再写来信指责我收了卷烟厂的广告好处费,我要特别着重地指出:抽烟有害健康!我提到这个牌子是因为今天研究工作开始之前我点了一枝烟,平时一直不注意的这个牌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中南海也有个海字。这使我想到了我忽略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海和海还有很大分别,黄海南海渤海东海固然是海,但后海前海不一样是海么?区别在于前者是天然之海,赖造化之力以成,而后者则是人工之海,赖人力以成。那么,侯门深似海的海,指的是人工海呢,还是天然海呢?
胡适博士曾经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之法,我在这里做一番实践:先假设是天然之海。以下是求证过程:假如是天然之海,那么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创造这句俗语的那个穷酸又不甘穷酸最终很可能还是不可避免地穷酸的文人一定见过真正的海。要知道,中国的朝廷大多处于内陆,与真正的海相隔甚远。所以不能假定那个穷酸之士一定见过真正的大海,倒更有理由说他可能连真正的海的影子也没见过。那么第二个可能,就是人工海了。要知道,正如俗语所说,缺什么补什么,正因为朝廷大多深处内陆,所以很多皇帝都热衷于挖土堆山,蓄水成池。而且就那么点个儿,也要冠以海的名称,以显气派。北京圆明园里有一个水池叫福海,就是证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老子喜欢这样,作为奴才的侯们当然也必群起而效之,一如猴们喜欢模仿人的行为一样。所以,当那个穷酸之士第一次破天荒地发出感叹“侯门深似海”的时候,他脑子里一刹那浮现的,更可能是人工之海的模样。
这个发现的重要价值使我对此俗语发明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觉得需要对此做进一步的考证。要知道,人工之海,其实都不会太深,俗语发明者用人工之海来比喻侯门,其实还有其险恶的用意。这个穷措大其实在暗示我们,很深的侯门其实可能很浅,只是看起来深而已!正如侯和猴同音,成语里有“沐猴而冠”的说法一样,中国古代的文字工作者看来都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这是很不健康的一种社会妒忌心理。要知道,在古代,学而优(当然是优秀的优,决不是优伶的优)则仕,那些文字工作者都是学而不优者自不待言。但他们学的目的又何尝不是去优去仕成宰成侯呢!自己成不了侯,没有侯门,却在真正的侯门之外逡巡,一边流口水一边埋汰人家,你说,这种心理何其促狭!进不得门的时候说深呀深,或者还可能是真有感叹,但是转过身去,摆出清高的面目,用一种怪异的表情,配以心照不宣的眼神,拿腔拿调意味深长地说深呀深的时候,那些在他周围同他一样想成侯又成不了侯的穷酸文人们是免不了要发出一阵会心的自以为得意的哄堂大笑的。
研究进行到这里,我对《全书》编撰者对该词条的解释也产生了怀疑。我以为这不是某个穷酸文人的个人创作,而是一群穷酸文人的集体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难想像单个个体会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如此阴暗刻薄的妒忌心理。在再三玩味这个俗语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那群失意文人自以为得计的窃窃私笑呢。
说到中南海,大家可能不知道,是一种香烟牌子。最便宜的那种四块钱一包,深得我们学术研究者之心。写到这里,为了避免哪位读者再写来信指责我收了卷烟厂的广告好处费,我要特别着重地指出:抽烟有害健康!我提到这个牌子是因为今天研究工作开始之前我点了一枝烟,平时一直不注意的这个牌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中南海也有个海字。这使我想到了我忽略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海和海还有很大分别,黄海南海渤海东海固然是海,但后海前海不一样是海么?区别在于前者是天然之海,赖造化之力以成,而后者则是人工之海,赖人力以成。那么,侯门深似海的海,指的是人工海呢,还是天然海呢?
胡适博士曾经提出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之法,我在这里做一番实践:先假设是天然之海。以下是求证过程:假如是天然之海,那么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创造这句俗语的那个穷酸又不甘穷酸最终很可能还是不可避免地穷酸的文人一定见过真正的海。要知道,中国的朝廷大多处于内陆,与真正的海相隔甚远。所以不能假定那个穷酸之士一定见过真正的大海,倒更有理由说他可能连真正的海的影子也没见过。那么第二个可能,就是人工海了。要知道,正如俗语所说,缺什么补什么,正因为朝廷大多深处内陆,所以很多皇帝都热衷于挖土堆山,蓄水成池。而且就那么点个儿,也要冠以海的名称,以显气派。北京圆明园里有一个水池叫福海,就是证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老子喜欢这样,作为奴才的侯们当然也必群起而效之,一如猴们喜欢模仿人的行为一样。所以,当那个穷酸之士第一次破天荒地发出感叹“侯门深似海”的时候,他脑子里一刹那浮现的,更可能是人工之海的模样。
这个发现的重要价值使我对此俗语发明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觉得需要对此做进一步的考证。要知道,人工之海,其实都不会太深,俗语发明者用人工之海来比喻侯门,其实还有其险恶的用意。这个穷措大其实在暗示我们,很深的侯门其实可能很浅,只是看起来深而已!正如侯和猴同音,成语里有“沐猴而冠”的说法一样,中国古代的文字工作者看来都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这是很不健康的一种社会妒忌心理。要知道,在古代,学而优(当然是优秀的优,决不是优伶的优)则仕,那些文字工作者都是学而不优者自不待言。但他们学的目的又何尝不是去优去仕成宰成侯呢!自己成不了侯,没有侯门,却在真正的侯门之外逡巡,一边流口水一边埋汰人家,你说,这种心理何其促狭!进不得门的时候说深呀深,或者还可能是真有感叹,但是转过身去,摆出清高的面目,用一种怪异的表情,配以心照不宣的眼神,拿腔拿调意味深长地说深呀深的时候,那些在他周围同他一样想成侯又成不了侯的穷酸文人们是免不了要发出一阵会心的自以为得意的哄堂大笑的。
研究进行到这里,我对《全书》编撰者对该词条的解释也产生了怀疑。我以为这不是某个穷酸文人的个人创作,而是一群穷酸文人的集体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难想像单个个体会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如此阴暗刻薄的妒忌心理。在再三玩味这个俗语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那群失意文人自以为得计的窃窃私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