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歪考之二侯门深似海上
星期二 十二月 18, 2007 10:48 pm
在《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 俗语卷》的众多词条中,这个俗语引起我的注意纯属偶然。因为根据《全书》编撰者的说法,严格意义上这不能说是一个纯粹的俗语,而且流传的范围也不是很广,缺乏普遍的代表性。因为它太书面化了,很像是某个穷酸失意的文人的创作。《全书》编撰者甚至懒得给出它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它引起我的注意仅仅是因为它恰好排在“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后面,我在研究上一个词条的时候眼睛不止一次地瞄到了它。相对于其他词条,《全书》编撰者对之的解释也更加文绉绉些:极言有权势者所在的地方戒备森严,使想要接近的人难以接近。这一次《全书》显示了罕见的文学智慧,在应该举例说明的地方指出:这是一种比喻,因为侯门和海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有很多穷人甚至经常可以深入到冰冷的海底去,比如中国渤海湾的捞海参者和日本海边的采珠女,但是他们却很难有机会深入侯门。要知道,《全书》编撰者毕竟只是语言学家,不是文章家。他们偶然显露的文学天赋还是可以被挑出很多毛病的。指出这是一个比喻是了不起的,但是对于这个比喻的了不起之处他们全无知晓。这也不能全怪他们。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生活的阅历决定了他们的见闻。山里的穷人可能以为京城里皇帝的福气不过是想吃大饼就吃大饼,想吃窝头就吃窝头,也没什么希奇。应该指出这是一个传神的比喻,要知道,蓄势正如蓄水,深宅大院所蓄之势也正如高峡大坝所蓄之水。但是为什么不说“侯门深如水库”呢?我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正好有一通电话进来,打断了我的思路。电话当然不是找我的,我这样的俗语研究者既没有领导来督战,以检查进展,也没有下属可差遣,来请示汇报,更没有粉丝相缠绕,所以一向是门清户净的。电话对我来说很像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打电话的人是我太太的同学。因为有权有钱有势的丈夫包了二奶,这位同学有很多的委屈要向我太太倾诉。“不是党员干部不得包养二奶么?他怎么就敢?!”其情也切,其词也忿,即使是被电话机处理成了悄悄话,也照样振聋发聩,如鼓点般直撞入我的耳膜。这令我有些惭愧,好像我是一个偷听者似的。同学的哭诉甚至还赚下了我太太的眼泪。电话粥以太太厨房里正熬的小米粥烧焦,引来我女儿的惊呼而结束。厨房里的“锅”,由于长时间的加温,居然改了一个偏旁,成了“祸”:我太太烫伤了手指。在给太太烫伤的手指哈气的时候,想到中午洗碗这样的事情将责无旁贷地要落到我头上,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上,史无前例地埋怨我太太道:你那同学怎么不是男的呢!他要是男的,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太太反击:什么意思?他要是男的难道他太太就不能包养情夫?我知道这其实是我心头有无名之火,自知理亏,就想转移话题,说:那要是他们没权没势就好了。没想到太太不依不饶:那他就不会被包呀!我无言以对,连连称是,其状一如鸡啄米粒。
被太太赶出厨房,我回到我的”三平方”(有几本书的地方,总共三平方,对外雅称称书房)。为什么不叫侯门深如水库呢?难道深宅大院所蓄的不能是湖水和河水,只能是海水么?我对着《全书》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侯们又不是赶海人,为什么要说到海呢?有海什么事非要扯上呢?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凉开水。这凉开水入口,犹如醍醐灌顶,令我豁然开朗:对呀,怎么没想到呢!水和水怎么会一样呢!水库里的水构成简单,就是水,其味也淡,故称淡水;深宅大院的水成分复杂,其味也浓,正如放了茶叶的水味道就不一样。我赶紧在我的书堆里去翻找那本叫《水的研究》的小册子,是我贪便宜在特价书店买来的,想不到现在正可派上用处。真是闲时置忙时用啊!古人诚不吾欺也。读者诸君以后买书时不必太过吝惜金钱,切记!《水的研究》真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同样是水,还有很多名目:比如眼睛里出来的叫泪水,嘴巴里出来的叫口水,皮肤上渗出的叫汗水,皮肤破了流出的叫血水,伤口化脓后流出的叫脓水,当然还有什么叫第三种水等等的名目,不一而足。你瞧,光是身体发肤,水就千姿百态,名目繁多。侯门之中人口众多,成分复杂,故事丰富,其水的成分当然是各种兼备,无一缺少。如果按一定比例把泪水汗水血水口水脓水混合,其味道和海水一定极其相近也。想到这里,我才领会这个俗语内在的精妙之处,恨不得立即浮一大白也!
由于午饭,也由于午饭后的洗碗,加上因为洗碗时不小心打碎的饭碗而招来的太太的耐心细致的批评教育,帮助挽救,我下午的研究计划比预定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这也令我生出只争朝夕的决心来。我决定把我的最新发现写成论文,交给著名的国际学术刊物〈粉刺露与脚气灵〉发表。该杂志发表过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论一张床上两个枕头的均衡性问题〉,引起过极大的反响。当然,我决定投稿给该杂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执行主编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叫孔庆西。这样发表起来自然方便一些,稿费也可以从优嘛。那些说知识分子没有经济意识的人其实只看到了我们的表面。都一样是人,经济动物嘛,难道真不会打个小九九?主要是我们打小九九比较隐蔽,不像商人那么直截了当,所以给人带来了蒙蔽性的误解。因为这样的误解可以使我们在暗处,让我们的敌人在明处,我们自然也就乐意接受“清高,不算经济帐”之类的评价。扮猪是为了吃大象,何乐而不为呢!一想到卖文钱到之日,便是“想什么,就什么”之时,我的心里开出了无数朵鲜艳的小花。
但是学者的严格要求又让我在动笔前陷入了更深的深思。秋水的深处依然是秋水,却可以焕发动人心扉的美;再往下呢,当然还是秋水;再再往下呢?------再往下就是淤泥了。学者的深思也是如此。而且深思的结果也往往是一头扎进淤泥里。我这一次也不例外。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在淤泥里也越扎越深。问题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渐渐发现,这个神妙的比喻式的俗语里面所包含的精妙之处恐怕穷我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参透!
被太太赶出厨房,我回到我的”三平方”(有几本书的地方,总共三平方,对外雅称称书房)。为什么不叫侯门深如水库呢?难道深宅大院所蓄的不能是湖水和河水,只能是海水么?我对着《全书》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侯们又不是赶海人,为什么要说到海呢?有海什么事非要扯上呢?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凉开水。这凉开水入口,犹如醍醐灌顶,令我豁然开朗:对呀,怎么没想到呢!水和水怎么会一样呢!水库里的水构成简单,就是水,其味也淡,故称淡水;深宅大院的水成分复杂,其味也浓,正如放了茶叶的水味道就不一样。我赶紧在我的书堆里去翻找那本叫《水的研究》的小册子,是我贪便宜在特价书店买来的,想不到现在正可派上用处。真是闲时置忙时用啊!古人诚不吾欺也。读者诸君以后买书时不必太过吝惜金钱,切记!《水的研究》真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同样是水,还有很多名目:比如眼睛里出来的叫泪水,嘴巴里出来的叫口水,皮肤上渗出的叫汗水,皮肤破了流出的叫血水,伤口化脓后流出的叫脓水,当然还有什么叫第三种水等等的名目,不一而足。你瞧,光是身体发肤,水就千姿百态,名目繁多。侯门之中人口众多,成分复杂,故事丰富,其水的成分当然是各种兼备,无一缺少。如果按一定比例把泪水汗水血水口水脓水混合,其味道和海水一定极其相近也。想到这里,我才领会这个俗语内在的精妙之处,恨不得立即浮一大白也!
由于午饭,也由于午饭后的洗碗,加上因为洗碗时不小心打碎的饭碗而招来的太太的耐心细致的批评教育,帮助挽救,我下午的研究计划比预定的时间推迟了一个小时。这也令我生出只争朝夕的决心来。我决定把我的最新发现写成论文,交给著名的国际学术刊物〈粉刺露与脚气灵〉发表。该杂志发表过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论一张床上两个枕头的均衡性问题〉,引起过极大的反响。当然,我决定投稿给该杂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执行主编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叫孔庆西。这样发表起来自然方便一些,稿费也可以从优嘛。那些说知识分子没有经济意识的人其实只看到了我们的表面。都一样是人,经济动物嘛,难道真不会打个小九九?主要是我们打小九九比较隐蔽,不像商人那么直截了当,所以给人带来了蒙蔽性的误解。因为这样的误解可以使我们在暗处,让我们的敌人在明处,我们自然也就乐意接受“清高,不算经济帐”之类的评价。扮猪是为了吃大象,何乐而不为呢!一想到卖文钱到之日,便是“想什么,就什么”之时,我的心里开出了无数朵鲜艳的小花。
但是学者的严格要求又让我在动笔前陷入了更深的深思。秋水的深处依然是秋水,却可以焕发动人心扉的美;再往下呢,当然还是秋水;再再往下呢?------再往下就是淤泥了。学者的深思也是如此。而且深思的结果也往往是一头扎进淤泥里。我这一次也不例外。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在淤泥里也越扎越深。问题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渐渐发现,这个神妙的比喻式的俗语里面所包含的精妙之处恐怕穷我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