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歪考之有朋自远方来

星期四 十二月 06, 2007 7:56 pm

俗语歪考 有朋自远方来

最近,我和《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 俗语卷》的编撰者之一,著名的汉学家马赛克•二道恩先生有过一番小小的争论。我坚持认为“有朋自远方来”应该是一个俗语,而他坚持认为这不算。其实,在争论之初,我确实怀着蒙混过关的心态,心想一个洋鬼子能懂啥,所以故意以云山雾罩的学问之美,试图令其晕晕乎乎,一头雾水。没想到马赛克先生不是等闲之辈,居然以令人惊讶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句出自孔夫子论语里的话,以其超凡脱俗的典雅风格,自己就可以证明自己绝不是可以任我歪考的俗语。

大家知道,出于真诚的爱国热情,我们堂堂天国的俗语歪考者是决不能输给洋鬼子的,尤其是在我们自己的汉语领地里。为了战胜洋鬼子,扬我国威,我在互联网上广发英雄帖,邀来四方好汉为我出谋划策,贡献点子。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要负也只会负那些没有贼心的人。我的努力嬴来的支援超过了我的预期,最后,我根据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群众的意见,断定“有朋自远方来”就该是一句俗语。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不可阻挡的,我在给马赛克先生的回信中别有用心地指出这一点也是为他好,我们有多年的交情,我不希望他成为阻挡群众的洪流的绊脚石,而被历史无情地搬走;或者成为阻挡历史前进车轮的螳螂,而被碾压得粉身碎骨。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公理战胜,马赛克先生举起了白旗,把“有朋自远方来”收入了他那宝贝的《俗语卷》。在这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公理战胜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新俗语的研究也有了深入的发现。进一步的研究也使我确信,它本来就该是一个俗语,而且绝对是彻头彻尾的俗语,而且和其他俗语相比,它包含着俗人世界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我们就单说其中的那个“朋”字吧!在根据孔老二的小玄孙孔老大的研究,那时的朋友,指的是能够切磋学问,交流信息的人。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也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可通电话发短信,所以信息极其阻塞,严重显现其不对称的状况。难得有个人来说点事,孔老夫子自然是喜出望外,拿出剩余的束修大肆招待,预期像榨汁机一样榨干来人肚子里的信息水分也不足为怪。大家想想,“朋”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两个月嘛!两月才来一次,比其女子的潮信,好要长上一倍呢!孔子听闻了学问,增长了见识,每月可以多向学生索要点束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加点工资,提高了知识分子待遇。以招待朋友的那些牛肉干计算,其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可观的,难怪他要“不亦乐乎”呢!

到了《朋党论》的年代,这个“朋”字就有点狼狈且用存的意思了。两个斜着的月,就有点不正的意思了。朋比,从字型结构来看,都是由两个同形的部分构成。两个人凑到一块,交流信息,主要是为了能干点啥坏事。斜着的身子在秘密商议,一旁则有大块的牛肉伺候着,“肉食者鄙”这句古语也终于落到了实处,显示出勃勃的生机。近处的朋友,那只能做个串联;远方的朋友来了,那就可以做个并联。串联加上并联,仕途光明一片,也可联袂搂钱。从此再无“捞过界”这一说:和易子而食同理,经过并联,你可以上我这里捞,我则上你那捞。还落了个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某些官人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争着要进那些可以搞并联的学校,可谓是深谙此道!大家五湖四海聚在一起,实事求是地讲点经验教训,联络联络感情,互相探探底子,同学就自然成了朋友;他日走动,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了”,自然就有了感情基础,可以狼狈狼狈,朋比朋比了。

如今这个年代,则文明多了,可以说真的已经达到了圣人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之中尽朋友”的大同境地了。不要说达官贵人,就是普通的平头百姓,朋友之多,已经决不是两月一次所能招待得了的了。正是适应了这个变化,我中华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神州大地无处不是筷子和刀叉并举,山珍共海味齐煮。在一大片腾腾的热气之中,就是生人,也一定能被煮熟蒸熟,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英雄不问出处,管它是猫是鼠,团团围成一圈,共同对付食物。酒肉穿肠而过,朋友长留心头。到如今只要一说朋友这两个字,酒肉的香味就会自然而然地飘将出来。朋友不分远近,但是远来的朋友招待起来自然就应该更加热情,更加周到。经济发展了嘛,亏什么也不能亏了礼数,讲究一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平时不吃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吃点;朋友自远方来了嘛!大家何不一起乐乎乐乎?!吃不了的,自然也还可以兜着走;现在提倡勤俭持国,浪费是可耻的,也是不能被允许的。

所以如今只要一举起酒杯,往往就能听见“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经过了不算漫长的历史阶段,这句话本身所包含的典雅色彩褪下,世俗色彩彰显,自然就成了我们宝贵的俗语文化中的一员新兵。可怜的马赛克先生不了解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墨守成规,不懂得与时俱进;历史前进的火车拉响的汽笛,也不能使其惊醒。真是化外之人,我笑其孤陋,怜其顽冥。[b]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5663
1页/共1
作者 留言
晓鸣
Site Admin

注册时间: 2004-05-05
帖子: 9474
来自: 加拿大多伦多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十二月 10, 2007 7:57 p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有趣的歪考。 以下转帖本论坛歪考大师何兆龙的一篇文章。他的《论语开侃》系列可见: http://www.coviews.com/search.php?isAuth=1&search_author=何兆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几年以前,老何每年都要一遍又一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是用中文,是用英文。原因是我们那儿的省长在接见外宾的时候,总爱说这句话。 每次他一说“中国有句古话”,我就发毛,不知他老人家又会扔出一句什么古话来。我的古文,可能就是他给逼出来的。

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志趣相投才叫“友”。这两个字的写法很有意思,“友”在甲骨文里就是两只手,上下相握,以表心心相映;而“朋”则是两个“月”,这“月”可不是天上挂的那个,而是一条长方形肉的象形,中间两横是两根骨头。你看我们跟肉有关的词都带“月”旁,如“腰”、“肝”、“肺”、“肠”、“肥”、“肿”、“胖”等等。 “月”在古代也读“肉”音,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一个国家叫“大月氏”。“大月氏”三个字的正确发音应该是“大肉支”,可能是“玫瑰国”(Rose)的意思。这两天正在看《汉武大帝》,听到剧中人一口一个“大Yue氏”,实在是刺耳得很。

“朋”既然是同门师兄弟,所以容易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这个字还容易让人将它与古代的学费联系起来。孔夫子办的是私校,私校是要收学费的。古人的学费,叫“束修”,束修就是干肉脯。孔子说过:“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不诲也。”只要你交学费,我没有不收的。这一束共有十条"修",开学那天提着到学生处报到,不过不给开发票哦!偷税漏税,孔子是始作俑者。

有“朋”(同学)提着肉脯大老远的来了,孔子能不“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就一乐呵嘛,干嘛一会儿“说(悦)乎”一会儿“乐乎”的?绕腾人啊!

其实悦和乐还是有区别的,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发送电子邮件
李拜六
二品总督总管
(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二品总督总管<BR>(回首人生,前途在望)

注册时间: 2007-08-13
帖子: 3217

帖子发表于: 星期二 十二月 18, 2007 3:48 am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谢谢关注。何先生是正考,我是纯粹拿来说事。呵呵。
返回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Profile) 发送私人留言 (PM)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