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茶居
2007-11-17 周六 十月初八 阴天
星期六 十一月 17, 2007 2:31 am
[ 心情: Amused ][ 状态: Listening to ]
2007-11-17 周六 十月初八 阴天
【收藏】
原帖由 吉祥女巫 于 2007-11-16 18:54 发表
回赠山城子
书山诗海花争妍
文城内外皆结缘
城子赠诗倍感念
美好祝愿存久远
山城子谢谢巫友!欣然收藏了!
博弈在“北美枫”的原帖:
山城子(拼贴)
黄河远上白云间
斗子滩头夜已阑
梦驰铁马城南战
一鹤飞来点翠山
游戏一下,见谅。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斗子滩头夜已深,月华偏照此时心。春江风水连天阔,归梦悠扬何处寻。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烟月荒凉野色寒,松梢滴露夜将阑。人家旷绝无鸡犬,一鹤飞来点翠山。
_________________
白水留帖:
祖师爷留下一个"和"字, 作几多解. 解了"和"字, 多少事成.
此帖令人感动. 临屏再和. 草了些, 老师莫打板子
笔名拆字和诗句, 古韵新音传友情.
未惊芳名留千古, 却叹环球有知音.
山城子老师, 未经你许可, 把题目改了点(加了"周末欣赏"). 三天后定帮你改回去. 盼海涵.
山城子复帖:
——谢谢白水支持!“释名”传情归功于你呀——你的“求和诗”。
——巴不得你不改回来呢!
——大顶针回你这首吧:
却叹环球有知音,感谢白水滚热心。
再起高潮乐周末,词鲜句亮感情深。
2007-11-17临屏
【诗品】
亲亲的乡土气息——读白琳的《母亲》
——《山城子赏诗笔记》[1]
文/ 山城子
不久前读过白琳写的关于父亲的诗(见网帖《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74]),今又喜读诗人写的《母亲》(见“07澳洲彩虹缨晋级赛”11月中旬帖子)。小诗精悍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弥漫着亲亲的乡土气息,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久远的童年。
那是辽西的隆冬,早晨懒被窝的我赖在炕头不想起床,妈妈就端来火盆,盆沿上烧好的一只红薯干香诱人。妈妈说三成儿你快穿衣服,赶热吃了就暖和了……那是糠菜半年粮的年代呀,妈妈舍不得吃。妈妈!我的妈妈早已归土而去了……荒草坟头,我只带回一粒淡白的石英石到黔中,放在妈妈的遗像前——说不清的滋味就都在里边了。
——因了白琳诗中的“红薯”,引得我酸楚了鼻头,潮湿了眼睛呀!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母亲
我是你亲手
精心栽植的那株红薯秧
飘摇在异地他乡
母亲
我对你的思念
是一颗颗硕大而甘甜的红薯
深埋在地下
母亲
想我的时候
你就挖出来
尝尝
仅三节12行,构架以“母亲”反复排比,读来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感。
“红薯秧”的比喻很贴切,从这一垄可以爬到那一垄去。我是从大东北爬到了大西南。妈妈从窗玻璃镜子向外看,盼着我回去探亲呀!
“红薯秧”的比喻很深切,为哪样要爬出去呢?不就是为了生存么?
“红薯秧”的比喻很亲切,毕竟是农家养命的东西——粮食统销的年代,国家曾从中原调拨大量红薯干到贵州,尽管吃得嗓子冒烟,但有比活命更亲的东西吗?
一句“飘摇在异地他乡”,就是断肠呀!我来黔已近40个春秋了,其“飘摇”的苦辣酸甜尽尝了。尽管数度回辽探访,嘶声相见,洒泪而别,亦尽尝了呀!
沿秧而下,再比“红薯”,甘甜厚实的思念都是人之常情、人之亲情的形象写照。人走远了,心留在了故乡,谁不是这样啊?即便能“挖出来”,“尝尝”的滋味也难言不是?人类呀,回到母系氏族去吗?那倒是可以厮守终生的,不必外出打工,不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然生产力的极低状态,也维艰得惨淡凄凉。抵达人类梦中的明天,还很遥远……
那就只能寄情于诗,“游子身上衣,慈母首中线”了!“临行密密缝”又怎样——也还得谋生去呀!
2007-11-17于文化村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5525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 2007-11-17 周六 十月初八 阴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