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茶居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星期三 十月 24, 2007 8:26 am
[ 心情: Amused ]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诗话】
研讨会:星子——山城子
星子:
其实我也觉得寻思和寻言是互相渗透的...
老师举的例子很好.很说明了这些过程.
因为马上该闭幕了...就以我早期写的一首FENCE 为例 (这首我没翻译)
过程也是偶然...一天拜访朋友.她的房子地下室是可以走出去的,到后院...后院竖着围栏...之后是空旷的野地...蒲公英开成一片,很漂亮. 我就说,好美,干吗围围栏. 她说怕蒲公英开到院子里,就成野地了,,,拔都拔不完...
我听了很触动,回来路上又想了自己喜欢的勿忘我....我们总怀念过去,总是想勿忘过去...但总这样不一定对未来和现在有积极作用...所以我写了以下来勉励自己,,,该忘的忘.象杂草一样...不要让风留下难以清除的后患...心里要有自己的围栏
Fence
In my back yard,
there is no tree planted.
I have grown grass and rose,
nothing blocks the horizon but a fence
It stands there for years,
faded in colors;
once I planned to pull it up,
but feared the wind.
Fence, the barrier outside;
reminiscence, the inside cyclone,
blows into a locked corner,
blooms the Forget-Me-Not.
When wild seeds spread,
No fence can prevent it.
So now and then,
I trim both sides.
山城子:
问好星子!你用自己的诗例简洁地说明了“灵感-寻思-寻言”三段式。说明这理论已经在你的实践当中了。如果说当初写的时候,还没有想这个,仅仅是暗合,而后至少是应当明合了。明合是主动的,写作的效果会更好。你这首诗没有翻译成汉文,于我的受益可就打了折扣了。
我们已经说了三周有余了。你面对我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请教,和把握不住分寸的提问,一直都很耐心,这使我很感动。我想就此打住。留几天我还得整理个“结束语”吧?
【诗话】
绿风茶座:爱斯基摩——山城子
爱斯基摩:
山城兄你好:
谈诗还是有些奢侈的事,至少我在单位是这样,甚至比谈谈银河系之外的事情还糟糕。应该说我身边这些人文凭和我相仿,比普通民众还要高一个层次。处身于“水深火热”的现实中,我不能来一点浪漫,除非我离开这个环境。当然我也没受到嘲笑,我很清楚我接触的人的兴趣范围,也知道诗歌的范围;我也知道我不能鼓励他们学诗看诗,除非我脑子里认为诗歌是生活必需品(像刊物广告那样)而去“布道”。这是一种相安无事的状态,也可能是现实条件下最好的状态。
“雅可成潮”这样的事情,在我是不能想的。有诗意的人退出诗歌阅读圈的情况足以让我心寒,我身边20个诗友,有11个不再写诗读诗,有7个不定诗歌刊物,只是写诗,这样的状况我想不是我这里独有的,像一块田里的西瓜,都是风气下的蛋。我们谈话时候观点一致的是,不是现在诗歌受冷落问题才不定刊物,其实越是这样情况越有归属感,而是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诗歌爱好者的流失,作为风向标与风口的诗歌刊物,责任最大。往往就是问题多多的刊物,在埋怨大家不爱诗,不读他们编的那些我相信他们也不会认真去看的诗歌。我只能从我身边的事实出发,来看待这些事情。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个理论问题。
社会怎么俗气都是社会,唯诗歌刊物一俗就烂。诗歌刊物能把我这样钟爱诗歌的读者从心情上流失掉,也不能不说是“奇迹”,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诗歌“回归”读者应该定位的读者群是哪些?
山城子:
爱斯基摩:你好!
非常高兴地看到你的实话实说。说的都是“雅难成潮”的论据。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由难变易,易而变可,不是压根没有希望。问题是“雅”的标准不一样。你说“几乎很难在一本诗歌刊物里看到让自己兴奋的诗,看到的都是些老套子诗和新的平庸货,失望恼怒之情甚浓。”是因为你心目中的诗之标准太高。我的层次可能比你要低的多,因而像下面这样的一首诗,我就认为是一般文化人都喜闻乐见的诗。录如下:
骑着二八单车在胡同里自由穿梭
我们转过街角想起了第一次约会
就在这家小店你被辣得满头大汗
还要装着小菜一碗为我忙得团团转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我要永远把你放在我的油锅里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的帅你的乖 哦年年有鱼
我爱你我们去吃水煮鱼
热辣辣的感觉让我每天想你
我爱你就像爱吃水煮鱼
爱你得好你的坏我不能没有你 这一切其实不简单
爱不能抽签 更不能有谎言 这一切 其实很自然
爱情像水煮鱼般要麻辣得很真切……
这是王蓉的作品,刊于2007-5-29的《贵州都市报》“美食”专版,题为《水煮鱼》。这首诗所以上了“美食”专版,在于大众化的笔调和大众化的题材。题材自然不是美食,而是爱情。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恋诗。但有读者一定看成美食诗也不无不可。那就变成了反过来的比喻,说都来吃水煮鱼吧,吃水煮鱼就像人约黄昏后,可以体验恋情的火热与刺激——这不也挺好吗?
我想,同样是歌,《阳春白雪》自是高雅,但《下里巴人》听众更多(有市场呀)。诚然,诗人的整体气质从不媚俗,但如何不能换个角度亲俗呢?亲俗就是走进下层,亲近下层,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束之高阁,藏进象牙塔,也没理由摒弃大众化的一脉清流。其实好的诗歌是有透视般的层次美的。眼神浅而粗的,自可美其表;眼神锐而细的,亦可美其里。这样雅俗共赏,俗者听出下里巴人调,雅者品出阳春白雪韵,两全其美呀!有这样的诗吗?没有就不提了。有的,举个例子看:
◆ 致江南
如果执意要写下去
别总看树和云层
别过问雨 停或是不停
如果要撑雨巷的伞
请记得走熟悉的青石路
比如江南 流水小桥的那幅画
柳是散文雨是诗
这首小诗,是女诗人席芷赠诗友的。浅浅地看,树呀云呀雨呀雨巷的伞呀青石路小桥流水,古朴而美丽;细细体会,原来诗人是与诗友探讨从诗的观点和写诗的手法呢。
因之,我主张的大众化,并非以降低诗质为前提,而是设法提高诗质,使诗达到具有多层次美的那种表达。
至于情诗大众化成了美食诗,这是别一种途径,我也是推崇的。我曾写过一组花卉的诗,贴在网上不久,就被新疆花卉网转贴了过去,那是一个网上购花的网站,这情形与美食诗的功能是一致的,也有些大众化的意思吧?不妨移帖过来:
《夏季里的三种木本花》
1、蔷 薇
四月到五月
你如期地让我心动
缀满校门右边的墙
天天相视而过
紫与粉溶染的妩媚
团团墨绿的衬托
多想在你面前徘徊留连
排一版浪漫主义的墨香
我的世界走不开工作
但已无法忘记眼神
那是一种怎样的含蓄
足以让心搁浅
2、槐 花
一嘟噜一嘟噜儿的玉白
摇曳一树一树鲜嫩的
对生叶。空气与阳光
都被染香了,我也被染香了
五月的路上
故意走得很慢
让思绪展开一些惆怅
淡淡的浸入从前
没人知道咱们的故事
刚展开就嘎然而止
题目还残留在家乡
老槐树下的月影里
3、冬 青
你开始小心地打扮
在枝头酝酿乳白的情感
那是一穗一穗小巧如米的
花蕾。在一片浓郁里
默默想念
期待已先期到达夏天
预约了每一个黄昏与夜晚
是要放逐两颗心
溶解在风中
让馨香弥漫,避开每一个
雨点。然后,经冬而常青
所列前后5首诗,都是大众化趋势的作品,不知在爱斯基摩眼里是“老套子”还是“新的平庸”呢?真怕你一首也不喜欢,那你不是逃之夭夭,就是钻进象牙塔了。——山城子还找谁去说“回归”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525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 2007-10-24 周三 九月十四 阴小阵雨,多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