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上帝死了

星期二 九月 11, 2007 11:10 am

尼采说,上帝死了。最起码可以说明一点,曾经上帝在他心里活过,因为尼采生长在牧师家庭,而且他也曾立志要像父亲一样当一个受人尊敬的牧师。但随着他知识的丰富,大脑里生出许多对上帝很不利的思想,他觉得上帝并不是万能的,他的虔诚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他没有健康的体魄,他两次服兵役都没有得到功勋,他唯一一次恋爱也是早早夭折,所以这位年轻的大学教授,还是觉得上帝不能苟活于他心里,最后不容置疑地宣判上帝死了。

佛说,心中有就有,心中无便无。听说有人也套用了尼采的句式,宣布道“文学死了”。这是多么聪明的鹦鹉学舌。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运用到这种方式,在老师看来这是举一反三,是成功的教学结果。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是要表扬这一点,我希望弄清楚的是,上帝和文学之间到底可不可以一视同仁,或者说得简单些,他们的死是否同一法,是否同一审判。

写这文章之前我从没准备过这个题材,确实是在夕阳下一刹那之间冒出来的主意。西方的上帝是跟我们的观世音一样,都是因信仰而生。尼采既然怀疑了这种信仰,他当然也可以说上帝死了。死,是存在与不存在的门槛。作为死的对象,总是先存在,然后不存在。死,也可以是事实上死和在心里死。

谁也没见过上帝,上帝只是一个抽象的人物,在事实上他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实际他是把上帝从心里面清除掉了。这只能说是尼采个人深思熟虑后的行为,要代表的也就是与他思想一致的人群——无神论者。在西方浓烈的神学世界里,在绝大多数上帝的拥戴者人群中,尼采说出这样大胆的话,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反应,该是什么样的,谁也不敢肯定。虽然一百多年过去,尼采的话清晰可闻,但真的把上帝从心门赶走的,也未必见得有几人。

我相信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他是有自己确凿证据的。我也相信当某人说文学死了的时候,他必也经过一番苦心研究。但文学与上帝相比,文学要实际得多,上帝主宰人的思想,而文学是受人的思想所主宰。代表文化的文学,作为载体的文学,它自身毫无生命可言,凡有人的地方都有文学,哪怕不识字的古代人,他们也有他们的文学形式。只要人类不灭,文学不可能消失。我这样说,并不是要与持有这样观点的一方对峙,而只想表明对于一个涉及面广大的观点,利用极端的个人化的句式来阐述,可能会引起一时的躁热与跟踪,甚至怀念,但意义肯定小于初衷。

也许说文学死了,是想插旗呐喊,立杆见影,唤醒人们困顿的文学梦,他的忧虑情结,大家都能理解。但也起了负面作用,类似于哗众取宠之嫌。如果说文学真死了,那么我们的作家,拿笔杆子的文化工作者,他们在吃白饭了吗?他们难道一直在制造伪文学作品吗?那天文数一样的版税与文学毫无关系吗?……文学显然不是真的死了,而是病了,病得不轻是可能的。但你说文学死了,是很不负责的。如果说话人不是文学门内的徒孙,那又另当别论,局外人有知情和不知情,我们对他又是有所不知,所以互不相怪。

所谓哲学也未必都是真理,无信仰者很容易支持尼采说的上帝死了,但上帝的子民们是不可能同意的。假如你的恋人抛弃了你,那么你就说他(她)死了。母亲在仇心切骨时,会狠狠地说,你死了。说文学死了,这又是哪样的心情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4882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