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的世界总是阴晴圆缺

来自陇东南乡村的追梦人

星期五 六月 15, 2007 8:38 am



来自陇东南乡村的追梦人
——对作家秦岭生活爱好的扫描
秦岭,原名何彦杰,38岁,甘肃天水人,研究生文化,天津市文学院签约作家,某区文联副主席。

1985年学生时期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至1999年九年间,因多年承担党政机关调研课题研究并从事文秘工作,一度中断文学创作。2000年以来重新开始小说创作,累计在《钟山》《长城》《红岩》《北京文学》《天津文学》《长江文艺》《山东文学》《鸭绿江》《作品》等全国几十种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70多万字,其中中篇小说20多部,短篇小说60余篇。小说入选《2001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2003年下半年中国排行小说集》《2003年中国最佳校园小说精选》《中国乡村小说选》《中国当代官场小说精品集》等,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转载。中篇小说《绣花鞋垫》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老舍基金会、《北京文学》杂志社评为2003年下半年中国最新小说排行榜作品,曾获梁斌文学奖,期刊优秀文学作品奖,2次获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文学新星。
另有40多万字的社科类论文发表,其中《环渤海地区人才现状与研究》《当前整体性人才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多篇论文获得部、市级一、二等奖。

感言:在写作中,一直向往那种破土穿行的感觉,新鲜的黄土变成波浪在两边翻飞,人和驴子结合成舵手和驱动的关系,鞭子成为桅杆,而真正享受穿行的是犁铧。我在农村呆过,只有种过地的农民才知道,犁铧的穿行是一种开掘、寻找和探视,只有它知道土地的意味和意义。(《欣赏犁铧的姿态》《天津作家》杂志2006年4期“签约作家”栏目 “谈创作经历”)




秦岭是天津市为数不多在全国范围有着影响的作家之一,认识秦岭是从他的作品开始。作品背后的秦岭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秦岭进行了地毯式的扫描:

文学使人高尚

知道秦岭这个名字应该有好些年,最初是一道真实的岭,后来是通过作品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人。在天津市2005年文化杯的颁奖大会上聆听了秦岭的获奖感言,对于他又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在若干的朋友聚会中,我们成为了酒友,秦岭也经常在案头被我们拉出来喝酒。无论多忙,时间多紧,他总是能够恰当的安排好时间和处理好一些必要或者不必要的应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需要真正的朋友!

秦岭君行事稳重,热情。每逢举杯时都先把杯子送到对方面前。我无意说某些人已经蜕化或者变异。在一些经历过或沾染过乡土的人身上,总是无时无刻不体现自己的高雅和绅士风度。对低于自己或者正在经历低谷的人投来蔑视的眼神。一次黑龙江讷河文联的诗人白帆来天津看我,席间讲了一个小故事,因为互相沟通的气氛比较热烈。秦岭当时没有听到。后来被图雅写进了天涯网刊的后记。"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打着灯笼?盲人回答:为了照路,给别人照路,也是为自己,不至于被别人撞倒。"秦岭在阅读后回复“很好的文字,那天吃饭我也在,竟忽略了白帆的语言,真是精品啊!”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格。

镜头一:让自己亲手绘制的连环画被全世界读者拥有,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勇气?这个西部山村少年十五岁之前的最高理想。每天躲在麦场的草垛后面,如醉如痴地钻研人物构图。十岁那年,经过数月的打拼,我的第一本连环画《我在一九七八》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很伟大地诞生了。这本取材于我和老师、同学之间一系列故事的连环画处女作共计50多幅,均用小楷毛笔一次性绘制,脚本也是蝇头小楷,封面、封底、扉页、内容提要均仿照正规连环画的样子制作,只不过每幅都是用小麦面粉熬制的糨子所粘,然后用针线装订……记得十五岁那年绘制的多达八十幅的连环画《抬大鼓》,由于画面生动,比例准确,人物栩栩如生,当为代表之作,被一亲戚推荐到市群艺馆进行了展览,参展已毕,竟不翼而飞,至今成为我心头之痛。



有幸在若干年后亲眼目睹了秦岭的连环画作品照片,当时我被生动流畅的画面和连贯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记得少年时为了买一本连环画册,我曾经身怀3角钱,搭生产队的马车去公社赶大集。目的只有一个 ,这3角钱可以买两本连环画,还可以吃美味的一碗打卤面条。

秦岭绘制《皇帝的新装》是仅存的连环画之一。场面宏大,人物细腻,特征鲜明。是让人过目不忘的好作品。如今这些连同我们记忆中的连环画都成为了历史的财富,旧货市场上一本本被岁月打磨的呲牙咧嘴的连环画已经成为藏品。我们或许更应该感谢那段历史,给了我们不多的喜好。让我们在仅有的空间中牧放我们的理想,让这些火花,在陈旧的记忆墙壁上划下深刻的一笔

镜头二:,——席间,你的保留节目又一次被隆重推出——清唱西北民歌。提议一出,掌声四起,且一阵高于一阵。你略约推辞,然后起身出场:感冒了,在吃中药。本来不该喝白酒,喝了;本来不该用嗓过度,看来还得用。你屏心待发,朋友寂静,期待。

然后是一声发自心底的旋律: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声似裂帛婉转高亢悲怆,有如西北土地,有如西北的一切天簌。



作为曾经接受过8年声乐训练的我,对你原生态的演唱,真是由衷的佩服。特别是你那优美的滑腔,那些带有穿透力的,优美的,质感的声音荡漾在我们的心理的时候,让我对秦腔和花儿,增添了更多的兴趣和共鸣。本来我曾经有过谈谈秦腔和花儿的提议和想法,因为一个忙字,让我无法近距离的和那些原汁原味的艺术奇葩。甚至让我对天水和甘肃有了更多的向往。一方水土一方人,秦岭这个陇东南乡村的汉子,在异地他乡用无数个回眸去窥探故园山水人情,成就了他一系列乡土题材的小说在全国刊物上开花结果,并且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秦岭甘肃版本的雪莹的诗的北调南腔的诵读.......”这段是最让我着迷的地方,你那具体是甘肃口音还是湖南口音的朗诵,简直让我喜欢的不得了,不得了哦!原作者笑傻了,竟然不知道你朗诵的是他的作品。那一句和那一句自己都分不清楚。而我对方言朗诵简直是着迷。语言,首先应该是适合交流,特别是口语化对目前高效率的垃圾阅读时代,更应该让读者迅速抵达作的核心。而你的声音本身无疑就是一首生动的诗歌



镜头三:爱马之切,使我对关于表现马的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和鉴赏有些苛刻。。。。。。我更多的是对现实中马的理解和感受,现实中的马,本身就是生命的诗,流动的画,奋进的歌。一匹马就是一件艺术珍品,一群马就是一道壮丽风景。有了这种感受,所有的关于马的艺术都黯然失色了。

马是龙种,不会飞了。但依然可以跑,而且依然可以日行千里。我喜欢骑马的感觉,尽管在马背上的颠簸,对于我来说是苦难。牧马的日子,是我在东北平原记忆的最大快乐。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家里的马是用来耕地的,每次到了午休的时间都要把马牧放到附近的草地上,让马好好休息,恢复体力。而我经常把它骑到很远的地方,为的只是等他吃饱了好撒欢一样的跑回来。因为我超喜欢飞的感觉。秦岭是个追梦的人,他对马的理解源于他对自身的理解。从遥远的陇东南乡村到次首都的津门,秦岭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和辛勤。作为发力的骏马,他开始奔腾,跳跃,把最美的英姿留给了这边盐碱地。

亲情给人力量

镜头四:我在天津的日子很惬意,去年我在我的跃层靓宅的楼上布置了一个漂亮的书房和画室,我的宝贝蛋蛋骏笛小同学说:“爸爸,你如果写不出好作文,我就要用我的台式电脑换你的手提电脑;还写不好,就用我的儿童房换你的书房。”

我认真地对我的娃说:“你说得爸爸都不好意思啦!”(中篇小说集《绣花鞋垫》后记)

我去过秦岭的家,当时北京段华来天津,陪同他。因为酒后已经是午夜,进屋以后,先是寒暄,后来秦岭带领大家参观书房。循梯而上,秦岭的书房是楼中楼。布局雅致,井井有条。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匾额,具体内容因为醉眼朦胧,没有看清。不过从中看到了秦岭的粗旷之中的细腻。 这里不能不提秦岭的孩子小骏马,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时不时唤醒秦岭的童年的记忆。

镜头五: 我用鼻子抵着娃的鼻子,认真地说:“小骏马,谢谢你给了我童年。”我娃乐了,拖着纯正的津腔,说:“客气嘛啊你,谁让你是我哥哥呢。”(在第二个童年里浪漫)

镜头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我早就给娃讲过了。我小心翼翼地问娃:“白骨精该不该打死。”娃义无返顾地、咬牙切齿地蹦出一个字儿:“该!”

我的心颤了一下。其实是该啊,但我的心为什么还要颤呢!难道真的童心未泯吗?难道我的两个童年在30多年的时空中在对接、在交流、在呼应、在默契吗?

从上面的文字,不难看出秦岭内心的纯真。也充分体现了秦岭的父爱。特别是打蚊子的故事,更让一个憨厚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亲情是最伟大的情,秦岭就生活在亲情的空间中。每一天为了爱书写人生的点滴,为了爱去呈现着感悟和觉醒。面对孩子的一幅电脑画,面对孩子瞬间爆发的智慧,除了欣喜和快慰,也是鞭策。让生命更加充满亮色,让生活充满动力。





采访手记:写一个作家,很难!特别是当你对他的作品或者人了解的不是很多,或者太多的时候,都是无从下笔。因为秦岭,让我对陇东南乡村有了新的认知,也对这个追梦人有了一知半解。好在我们都是路人,都一直行走在属于自我的道路上。像牛一样,像犁铧一样开垦自己的责任田,路还很遥远,遥远的未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4026

1页/共7页   前往页面 1, 2, 3, 4, 5, 6, 7  下一个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黎阳的世界总是阴晴圆缺 -> 来自陇东南乡村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