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茶居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6][22-25]

星期六 三月 24, 2007 7:07 pm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6]《别忽略功夫》
文/ 山城子

我在第10节《技艺与技巧》里谈及“技巧是处理语言的功夫”。我觉得这“工夫”是万万不可忽略的。除非你不承认诗是语言的艺术。

大凡艺术都要有功夫,也就是有技巧。戏剧的功夫就多了,文功武功唱功身段功造型功齐备,一个演员才算有造诣,才可能被称为艺术家。而作为文字艺术,必须有语言的功夫。对传统戏来说这就是脚本中的唱词与道白要好,要好就得有技巧处理语言;对话剧来讲,就是对话要上乘,上乘就得有处理语言的技巧。相声、小品就更不要说了,不从语言上弄出点包袱来抖,就没有市场了。

诗歌既是一种文学体裁,又是一种语言艺术,这是没有疑义的。因此就不能不重视运用语言、结构语言、裁剪语言的技巧,至少也应该别忽略语言的功夫。

诚然,诗人们诗情突至不能自已的时候,一串串的文字如出山的泉水一泻而下。这是常事。就有人认为这感情的流淌是天然浑成的,那阵势谁还来得及想技巧不技巧的问题呢?其实不然,事实上越是天然浑成的东西,越是看不出斧凿痕迹的艺术品,越是功夫高的表现。这就像有了擒拿术的武警人员擒拿拒捕的嫌疑犯一样,情势危急千钧一发时刻,谁能来得及想一想应当用哪套动作呀!但却娴熟行云流水般就解决问题了。

谁没有情绪激越如潮涌的时候,但山里农民吼出的是心里早有的山歌,老北京不免就喊几嗓子哼熟了的京剧。且山民甲可能就比山民乙吼的耐听,老北京们喊的京剧韵味也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平时积累的吼与喊的技巧习惯有分野罢了。诗也如此,所以一气呵成,是因他平时已经积累了广泛深厚的处理语言的技巧了。借用鲁迅的话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语言处理能力在“水”的水平上,他就是个水管,在“血”的水平上,他就是个血管。血管明明流出的是血,你能说那与他生长并积累的红血球无关吗?

至于有“斧凿”之痕,则是初学者常见的现象。那不该归咎于他的使用技巧,而是他的技巧还不到家。我是深深觉得,我并不缺乏个人的或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和正义,我所以还是个老初学者,关键就是组织语言的技巧还欠火候,还需要长期下功夫。不知别人都如何体会,不妨也说说,一起痛快痛快。

2007-3-11夜于家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2]《艾青的诗艺》
文/ 山城子

觉得眼睛突然润润的热
鼻头有被什么触动的酸
大堰河的乳汁
哗哗流出田垅一样的诗行
诗人泣血的长吟

——摘自山城子《诗的日记》2007-3-19

艾青无疑是中国现代诗史中令人瞩目的大诗人。尽管当下有些诗家的眼中没给老一代诗人留位置,但老诗人诗艺的光芒是时间无法淹没的。

《大堰河——我的褓姆》是艾青重要的代表作品,写于1933年1月14日。初读时我还年轻,几十年前的事了,记忆里只留下一个淡淡的轮廓。今天得闲重读,印象重被刷新,且被诗人饱蘸情感的笔触给感染了,以至鼻头发酸,眼睛发热,有泪欲下了。

有人说读诗是不会掉眼泪的。这可能与当下的“冷”风格有关,而先前的如《大堰河——我的褓姆》的热抒情就不一样了,除非你是个铁石心肠,否则怎么可能呢?不落泪?反正我是落了。

何以读下泪来?得找找原因。找到原因,泪才没有白流嘛。

我想关键在于诗人表达的感情太浓烈了。真正的“诗言志”、“诗言情”,以情透志呀!但那情,是如何浓烈起来的呢?当然得凭借诗艺,亦即写诗的技艺和技巧。如果说诗的情,是诗的生命,那么诗的艺,就是诗的形体。生命是无法脱离形体而存在的。同样,情感也是无法脱离一定的艺术表达形态而游离的。

从技艺上说,“大堰河”的象征意义,是本诗的隐匿手法。从行文中看,如真实的纪录,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大堰河。她是诗中“我”的乳母。她劳作的苦难的琐碎的一生,还没看到梦想(尽管那梦想是一种人性之爱的延长)的出现,就提前走了。做为旧中国的劳苦大众的一个具体形象,她具有典型性。因而,她的名字“大堰河”,就有了象征中国劳动人民的象征意义。我想,诗人艾青正是通过这样的象征,来表达他对中国劳动人民深挚的热爱之情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文本中的“我”是“地主的儿子”,但他却懂得了劳动人民才是养育了所有剥削阶级的“母亲”,因此叛逆本阶级,站到劳动人民一边来改造社会,在黑暗的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青年,有着特别的意义。

诗人要用诗的形式,传达他的情感,和情感背后的某种人文意向,就必须让自己的作品感动人。可以叫作“动之以情”,以达其“晓之以理”的社会功能。
用作品感动人,就得创造一种感动人的氛围、气势和韵味。具体说这首诗就必须创造出催人泪下的氛围、气势和韵味。这就要有技巧了。

艾青的技巧在于语言修辞学知识的娴熟运用。其中最突出的两项运用就是大量的长排比和多反复。全诗108行,分为12节。其中用了9次排比,有句子排比,也有复杂成分的排比。例如第4节的“在……之后” 状语成分排比竟长列为8行。正是这些长排比的恰当使用,使诗的气势沉实而起,持续扩张,以至于给读者造成了一种长歌当哭的感觉。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则有11次。其中的10次是整句的反复。例如“大堰河,是我的褓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而贯穿全诗的主体词语意象“大堰河”的单词反复高达25次。于是,长歌当哭的感觉便在这种往复咏叹的氛围中,催人泪下了。

诗人还在需要的位置上,还适当运用了复沓、回环、移彩、扩配的修辞格。请看:“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这里前句是“养育”的复沓,后句则是承前的复沓而回环。
“紫色的灵魂”——是移彩,就是给抽象的意识现象描摹颜色的修辞方法;
“生活的凌辱”——是扩配,属于异配的一种。就是为显张力,将个别的限制词语换作具有覆盖性的限制词语的修辞方法。

想一想,艾青如没有这样厚实的诗艺功底和功力,如何能创作出这样精美的作品来呢?

2007-3-19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3] 《流口水!流口水?》
文/ 山城子

文学题材是没有禁区的,凡社会生活都可反映。诗是文学样式,题材自然也一样没什么羁绊。

诚然,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由于口味不同,喜欢不喜欢的题材就不同。但有一点应当提个醒儿,就是对你不喜欢的题材不读也罢,桌面上的菜很多,挑你喜欢的下箸嘛!别动辄就说人家“流口水”云云。

比如说家庭生活的题材,所用素材大多是琐碎的、片断的、平庸的,因此有人不喜欢。但不等于人人都不喜欢。我就很喜欢,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试笔。最近我实验的《诗的日记》中,就占了很大比例。有朋友看了就复制出一篇来回复,批评我“流口水”。我致了谢说“让我反省一下吧”。

我在网上时间太窘迫,于是回到家就打开笔记本看,就是这一篇,复制如下:

元宵节//

外面鞭炮
复制初一的境况氛围响动
我在餐厅通电笔记本
撰写感觉
中午老伴煎鱼蒸肉不吃元宵
女儿赶来
自行车70分钟
一块块菜花田飘浮穿越
快乐的描述
还有低矮的大片桃花林
霞落山谷
彩锦铺地
饱了眼福耳福晴明春光
元宵节美度

反思一下,觉得作为诗作来看,直白不够含蓄,意境表面化。批评“流口水”,也不过分。但作为日记来看,该篇还是我愿意保留的。因为那天元宵节,实在快乐。老伴弄了几个菜,我们俩口加上在我家读书的外孙子,正要就餐,大女儿翩然而致,兴高采烈的。一进门就说今天真爽——骑自行车来的。正值天暖油菜花提前开放,一路满坡满坝,大片大片金黄之中,突然落霞般地出现了一块桃花林,惹眼的美。女儿兴奋地说一路的感观,很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往年花开时节我也曾骑车去过女儿家,路上心情同游览风景区无异的。有了这样的感触,就想记录下来。大约四点过,女儿骑车走了,我打开电脑,就以诗的格式记下这篇日记。贴出来,至少有能引起别人也回想起元宵节那天自己及自家的情状的效果。我想,互动于家庭生活的比照,也是一种诗歌的互动。如是这样,口水还是没有白流的。
写这篇的意思是,对初学者尽可能一分为二。特别是年轻人,兜头一棒,我们诗的队伍如何扩大?幸而我是个老初学者,能够正确对待,一分为二地反省。诚然,提出批评的朋友很直爽,我是喜欢直爽的人的,但也同时喜欢婉约的修养。流不流口水比喻倒是很形象,但批评的目的是想让人家接受,而委婉些的言辞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为什么要加上糖衣呢?
2007-3-21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4] 《诗流与诗源》
文/ 山城子

中国现代诗,担负着中国诗流的新汛期,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诗,可谓是“流长源广”。

说流长,则起自远古歌谣,汇成现实主义的诗经,继而流成浪漫主义的楚辞、叙事的汉乐府、五言为主的古诗十九首、三曹等的魏晋风骨、陶令的田园,接下来汹涌澎湃出唐诗、宋词、元曲,清的诗、词、曲的多元发展,直抵白话诗的兴起。
浩浩荡荡,洋洋大观。

中国现代诗(或称新诗、今诗),则起于白话。先后经历了欧化性的白话起步,大众化的书面语革命实践,文革前十七年的赞歌,文革中的天安门诗歌现象,新时期朦胧诗的兴起,继而中间代诗群的开拓创新,直至70后、80后们的先锋、前卫、实验、后现代,流派纷呈。可谓发展势头正好。

远脉沉实厚重,近脉流光溢彩。因此不必担心断流。那是不可能的。单是诗人数量的激增,作品的激增,就不可遏制。尽管泥沙俱下,泡沫漩涡,但也不乏清流扬波,碧水涟漪。又有大量民刊的涌现,诗歌网站论坛的层出不穷。这一切,哪里有断流的一点迹象呢?我看当下的诗走向,美丽的桃花汛已经瞩目可待。因此,悲观的论点,绝望的情绪,尽可一扫而空;作危言耸听的宣判,或莫名其妙的诅咒,也无济于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没人阻得了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说源广,源在生活,广泛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毕竟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多元、多层次、多领域、多文化背景的社会生活,已经空前地丰富多彩、交织缠绕、纵横碰撞起来。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峙,从来没有这般地强烈、严峻和震撼。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诗歌是空前的肥沃了土壤,空前地延展了水源,空前地风调雨顺起来,只待诗人们的执着、痴迷、精心、创新了。

流正长,源正广。诗人用武之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迅捷便当,几乎可以达到边创作边发表的理想境地了。我说的是在网上发表。比如临屏诗赛,比如直接在发表框上敲打汉字和写博客。这岂是屈子、陶令、太白、工部、乐天们可比?

2007-3-22夜于毛栗坡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5] 《发展的途径》
文/ 山城子

发展的含义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其途径就只能是创新。这是世上万事万物发展的通理,一切概莫能外。诗如何不是呢?中国现代诗(新诗、今诗)如何不是呢?

既然已经有了中国现代诗、新诗、今诗的名分,事实上就已经经过了创新。问题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国新诗既然已经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应当说在中国诗坛已经成为了主流,取得了统治的地位,这是应当肯定下来的。有些年轻人口出狂言,说中国没有文学,没有诗,不过是囿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的虚无主义梦呓罢了。如果说尽管如此,我们还不满意、不满足目前这个状况,那应当是共识。所以我们渴望新诗的发展。这如同共和国的诞生代替了旧中国,改革开放代替了文革和前17年一样,我们依然不满意、不满足,所以要继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很赞成这句话。

既然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创新也是硬道理。当然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都一个意思,什么事不创新就没有理想的未来。中国新诗不创新,就不可能发展,不发展就等于没有未来。

如何创新呢?这只能靠诗人和诗爱者的创作实践了。在实践中怎样突破呢?这不仅要突破自己的先前,更要突破现存的各类新诗。自然说起来不费劲,做起来的确实难。我就先挑不费劲的说说。当然不外乎语言创新、意境创新、手法创新、风格创新、排列创新。因此在灵感来时,你尽可以恣意泼洒语言和情感,但激情过后,还是要冷静地回头看看,语言新不新?是自己仅有而他人皆无的吗?意境新不新?是否相似于曾所见?手法新不新?新酒还是新瓶来装才有卖点呀!风格新不新?有无属于自己的个性?排列可有适合于诗意的新鲜排列吗?

诗到境界也如梦。昨夜笔者梦见流星雨,我奇怪梦为什么会那样创新呢?记忆里是和一位同事在野外,忽然爆发了满天的流星雨。像无数银色烟花般散落下来,
目不暇接,竟又像许多旋转的亮晶晶的逗号闪呀闪呀,后续又间插如鱼丁群箭游般明灭。好美好美呀!

我相信人的脑子里潜藏着无数的大量的创新细胞,只是我们往往被现实的积习给禁锢了,封闭了,淹没了。还是让我们的头脑混沌一下吧,也许有利于解放那些本应该主宰我们创作的灵魂。
2007-3-24夜于文化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3204

1页/共1页   

作者 留言

引用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7:48 am    发表主题: virgin porn    

naked celebrities
返回页首

引用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8:17 am    发表主题: mature pics    

naked celebrities
返回页首

引用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8:51 am    发表主题: beasteality    

mature porn
返回页首

引用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9:22 am    发表主题: planet katie pussy    

free lesbian porn
返回页首

引用






帖子发表于: 星期一 十一月 26, 2007 10:23 am    发表主题: dog dick in pussy    

gay porn
返回页首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山城茶居 ->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