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魁的博客 blog

向西北移民2亿和大西北引水问题 值得高度重视『转载』

星期四 二月 08, 2007 8:19 am



向西北移民2亿和大西北引水问题 值得高度重视『转载』



作者 凤之声


前一段,看了朱新魁“向西北移民2亿”的观点,觉得朱新魁“向西北移民2亿”及其“向大西北引水”问题, 值得高度重视,因为,如果国力允许,将是一个具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大项目......


朱新魁“向西北移民2亿” 的重点在于:政府投资项目应追求的最大综合社会效益——环保、就业和区域经济平衡。


关于向西北移民2亿和大西北引水问题

我国人口分布相当不均匀和经济发展地域的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尤其是综合发挥。当前来说,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大西南比大西北在地理条件上有优势,大西北地广人少的关键是土地贫瘠、地理条件存在相当的劣势。如果要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得到改观,要想 “向西北移民2亿”,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也只有解决了水资源的问题,我们才能让大西北披上绿装,才能改变我们的祖先对包括黄土高原的水土破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1、从经济学上的“挖沟”理论谈起

经济学上的“挖沟”理论现在往往不正常地被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运用着。例如:远远没有达到使用期限的设施被拆迁拆除掉,而且没有人追究其责任。可是并没有促进消费,当然更不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挖沟”理论的运用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促进消费,能够产生乘积效应;否则,更多的就会带来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反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大西北缺水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跳出“挖沟”理论的陷阱,要把重点放在追求最大综合社会效益 ——环保、就业和区域经济平衡上面,即放在引起有益乘积效应上。

2、解决大西北缺水问题的原则

我们可以先简单粗略地确定以下几条大原则:

首先是水资源可以引向大西北;其次是可以持续改变大西北自然环境;第三是工程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切实可行;第四,综合效益良好,并能兼顾短期和中长期,最终促进大西北开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3、“大西线”调水必须考虑内外系统要求[b]

[b](1)上层系统的要求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他所处的具体系统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我在这里定义的上层系统。也就是该事物及其相关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这个系统。我把这个事务本身内部所有东西归结为本层系统,内部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一级子系统等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扩展和发展,我们终于认识到系统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规律——“新陈代谢”,系统元素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物质、能量、乃至信息的交换。任何一个低层次的系统都处于另一个大的系统中,是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都会对这个大系统造成影响;这也是“天人合一”和“以小见大”、“类比”认识规律得以运用的根本原因。正由于如此,分析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必须同步考虑可能给上层系统带来的影响,尽量促进有益影响发挥作用,尽量降低不利影响。也就是说,必须站在更高系统层次上,考虑上层系统的动态平衡状态将会如何发展。

具体到“西线”各种调水方案来说,我们需要考虑:1)调水是否能够改变整个大西北、黄河流域、华北等地的不利生态环境;2)调水是否不会给整个大西北、黄河流域、华北等地,乃至全国带来不利的、无法或者难以控制的、不可接受的生态影响;3)调水是否会超过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直接和间接投入的经济成本是否在国力许可范围内;4)调水是否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如国家产业布局、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经济增长等)和社会效益(如就业),而且时间不能太长,并且应该是持续性效益。

(2)本层系统的要求

这里说的本层系统,就是一个事物的内部系统。也就是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否则该系统自身将会难以运作、甚至无法运作。也就是是同内部本身“设计”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形成自身这个系统。例如,如果大西线调水,高原水库本身技术安全性低或者结冰期长,无法可靠形成和保障运营期的完整,那么系统自身存在运转的巨大风险,当然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目标了。

4、各种方案具体比较

我国现在水资源奇缺,大西北尤甚。不少人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甚至把其认可的方法提高到兼顾整个中原和华北、乃至再造一个中国的高度。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些方法考虑的系统更广泛(如整个黄河流域),而且某些方面考虑的也较为细致(如京津塘地区引水成本)。本文该部分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出新的方法,而是重点在于现有各方法优劣分析以及必须在更高系统上重视的问题。这里我具体考虑的方案有:郭开的“大西线调水”方案(“朔天运河”方案)、霍有光“东水西调”方案、水利部的南水北调方案、王红旗的“空中调水”方案。

(1) 郭开的“大西线调水”方案(“朔天运河”方案)

此方案计划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等水系调水到黄河上游,设计年调水量2000亿吨,需修建数千公里渠道,建多座水库大坝,投资2250亿元,号称此举可 “再造一个中国”。整个朔天运河由三大部分组成:由雅鲁藏布江朔玛滩到黄河、青海湖,由青海湖向东到岱海下天津出海,由兰州向西出新疆接国际运河。总长 6600多公里。应相继在一、二年内同时开工,需要工程人员以及各种服务人员1000万。一期工程5年,完成后即可开始见效,后期工程完成后扩大效果。该方案已经酝酿多年,据说得到政界、军界和社会不少人的支持。支持方的主要理由:

1)引水多,每年 1000-2006亿立方米,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全是一类轻水,能满足国家战略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

2)自流,地形好,有利于引水,保证自流,大体上是两山夹一水,两山隔一山,山有横切沟溪,水多v型峡谷,可以巧妙地以库代渠,以堑代隧,工少益多。造价低而效益大。

3)工程简单,仅水库——隧洞两项。

4)来水高, 3588米,能涵盖全国,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而且可以发电,每立方米水发8度电,年总量可达1万亿度。

5)串联主要江河雅、怒、澜、珠、长、黄、海、辽、松、黑,使之成网,全国水统一调度,截洪济旱,建成风调雨顺的神州良性水环境。

6)造价低, 2250亿元(2004年价)到用户每立方米售价 0.3元。

7)工期短, 5-10年;

Cool淹没损失小:一座县城都不淹;移民少,仅 25000人;

9)交通方便,与川藏公路平行,汽车可以开到每一个工程施工现场;

10)能改善生态环境,绿化沙漠10亿亩,灌溉荒地20亿亩;而且对水源地西藏有大益:增水、增温、增氧、真正的双赢:水源区,受水区都受益。

11)效益高,每引1立方米水入黄河,增创 GDP148元,年引水 2006亿立方米即29万亿元,全国都富了。13亿人均 2.2万元!

12)几十年千余人考察研究的科学发现,依据权威部门的文件,总参五万分之一地图以及亲自踏勘测量数字证实设计科学。

支持者尤其强调“引水量有保证”——实地考察6条主要河流的结果,印证了这些江河年总水量有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计划取水2006亿立方米,引水量仅占出境水的三分之一,不会影响境外水源。“施工条件具备”——地区多数为“V”型峡谷,采用筑坝引水,原料充足,很适合定向爆破筑坝,造价低廉;且西藏东、西、南海拔最高为3600米以下,波密、林芝段海拔仅在2800米以下,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很适合施工;绝大多数内地工人来此建设无高原反应(4000米以上才有高原反应);技术上建上下游落差400m的坝没有困难。“资金来源和回收”——1999年全国税收超过1万亿,每年拿出百分之一(即 10亿元),就够使用了,而且可在以后建成大量发电站利润中逐年归还。“综合效益大”——根本上解决西北缺水、华北缺水、黄河流域缺水问题,而且能够有效解决黄河淤积抬高河床和就业问题。

但也有人提出了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

1)工程浩大,多在高山峡谷施工,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必然融资难,仅一期工程就高达2250亿元,有专家估算,成本至少上万亿元;

2)19座大型水库,就意味着19道大坝,有些高达300米,怒江大坝竟高达389米,目前,技术上根本不可行;

3) 利用青海湖咸水湖储淡水不可行:青海湖现有水域4000平方公里,水深28米,蓄水800亿立方米,矿化度为14g/L。矿化度在1g/L以下时,人才能饮用。如何将矿化度从14g/L降低到1g/L以下?注入淡水稀释,需要淡水11200亿立方米,接近20条黄河!如果改用旁边的耳海储水,耳海又是弹丸之地,如何能装得下2006亿立方米、4条黄河的水量?即使模拟黑海水流可能也不妥。黑海左进淡水、右出咸水,青海湖则必须左进淡水、右出淡水才行,二者差异很大。

4)青海湖向新疆调水不可行:向黄土高原调水,也值得商榷。青海湖位于青海湖盆地的盆底,海拔3194米,四面环山,最低的山为3600米。查证了很多资料也未能查到作者所说的阿尔金河。假定湖水走最好走的2600-3000米高的柴达木盆地,但柴达木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水无法流出柴达木盆地;直接走柴达木盆地东侧的山区,必须翻越至少两道分水岭;还有,青海湖距新疆有800公里之遥。所以,绝不会像作者所言:“青海湖水面升高30米后……只需扒开一个口子,湖水就会……进入新疆”。

5)岱海作为第二大蓄水库,不可行:“万家寨筑坝,截黄河水……岱海、大同入桑干河……入渤海”,这也是一项关键工程。万家寨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977米,最高980米,而岱海高1222米,相差240米,无法流淌,全部抽水吗?2006亿m³哪怕减半需要多少能源?

6) 黄河经晋北东流入海,不可行:2002年10月18日,万家寨引黄工程一期工程向太原成功试通水时,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是这样写的:“万家寨引黄一期工程,经5次提升,升高到636米处,穿过285公里的引水管道……”根据取水口高程948米,可以推算出引黄工程穿越管涔山的高度为1584米。所以,《藏水》方案这又一项关键性工程是不可行的。假定隧洞能够穿越管涔山,书中说长度为100公里,假定只有1/4的水量500亿m³相当于黄河的水量通过,那么,口径需要多大?100米?300米?500米?如果改为双隧洞,那就需要200公里。深度呢?离书中规划的偏关河隧洞30公里处的黑驼山高 2147米,平均约1800米,减去取水口高度950米,可以得到隧洞的深度为850米,也就是说,庞大的隧洞须在850米深的山体里挖掘,100公里甚至200公里,工程量之大、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如果改为开掘管涔山峡谷,需要炸开100公里长、850米深的山体。假定峡谷底宽50米、与底边倾角 120º,那么峡谷开口宽1032米,土石方量为460亿m³,是三峡工程混凝土工程总量2800万m³的1643倍!并且,这460亿米³的碎石必须从两端才能运出。如果从晋北东流入海,将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用水带来厄运,必遭极力反对,二者不可兼得。

7)能耗大:假设只需要抽水4次,如果按照《藏水》方案设想的每年调水4条黄河2006亿m³的水量,因为水几乎全部来自西藏,所以恐怕要抽水 16条黄河了。虽然该方案可能发电会更多,但如果按照能耗0.1KWh/m³计算,每年仍然需要消耗能源802.4亿KWh,仅比三峡工程年发电量847 亿KWh略少;

Cool仅靠冲刷是无法解决黄河下游悬河和泥沙问题:黄河新泥沙在旧淤积层上“摊铺”压实,形成避水顺流的、具有最小迎水阻力的、抗冲击的泥沙淤积平面,不断增厚、胶结,天长日久,形成的淤积层非常顽固。根据爱里定律,流速提高一倍,流水的搬运能力将提高64倍,但是,黄河几次调水冲沙试验的冲沙量只能达到调水量的1.38%,远低于黄河平均输沙量35%。另外,如果水的流速增大,必定从黄土高原裹挟来更多的新泥沙,又如何保证水从仅几百米宽的河道突然到达下游10-20公里宽阔的河道时,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流速而不让泥沙沉淀?

9)引发国际争端: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1689亿m³,《藏水》方案要取水1188亿m³,占70%,可能会引起本有边界之争的中、印两国之间的用水矛盾。

10)地震多发区:最致命的弱点在于,西部的高山峡谷多为地震多发区、强震多发区。19座两、三百米高的大坝可能会藏有3、5颗定时炸弹……

11)其他:藏南水系的水量看起来很多,实际上真正能够调出来的却非常有限,而且一旦修建水库大坝,势必阻挡印度洋水汽北上进藏,将导致藏南水资源萎缩甚至枯竭;数千公里渠道修建在雪域高原,每年大多数月份将结冰不能输水;

我对郭开的“大西线调水”方案(“朔天运河”方案)的看法:

一是,国家应该就支持和反对方的有关非常明确对立的观点进行客观具体的论证,最好组织2组不相关人员进行互补接触的论证,例如:投资需要2250 万亿还是5800万亿?甚至更多?!上下游400m落差大坝技术上需要多少年才有可能建设?设想中的水库、大坝地带的地质情况是否会导致未来地震多发?还有能耗的问题等。

二是,我比较赞成反方的某些观点,如:利用青海湖蓄水和向新疆疏水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引发中印争端的问题;水库是否会结冰及其影响的问题。

三是,某些地方我赞成郭开的观点,例如:在黄河上现有设施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增大黄河流量和流速,肯定能够增大河水输沙能力。不过,我真正的重点是:

①应该考虑上层系统的许可!!!——调水量占了6条河流1/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配套系统的预计——绿化黄土高原和改造沙漠额外的引水投资。所以,我对该方案的看法是:需要进一步地进行论证!

(2)水利部的“南水北调”方案

包括“东线”、“中线”、“西线”三个系统方案。“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逐级提高调长江下游江水,解决京津地区用水;可调水195亿立米,需投资1300亿元,工期10年。“中线方案”是加高汉江丹江口水库大坝,调水200亿立米,挖一条120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到北京,经过360多条大小河流,总投资要1700亿元以上,工期15年。“西线方案”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河筑高坝,调水入黄河,能调水195亿立米;开凿隧洞 175公里,其中开凿的一条隧洞长90公里,主体工程即需1500亿元,工期15年。也就是总投资4500亿元,工期分别10—15年,调水总量 590亿立米。

对该方案反对者的意见是:“东线方案”中淮河治污越治越污,污水引到天津成本每立方米需要8元钱,还需要二次处理,而天津海水淡化水质接近纯净水,成本才不到5元钱,即成本太高;“中线方案”汉江的水正在逐年减少,几乎无水可调,如果向将来的长江三峡水库调水,由于输水干渠路经湖北、河南、河北人口稿密地区,无论是移民工作,还是水的管理和运营的成本,都是很大的,且水到京津地区实际只剩八亿立米;“西线方案”再次从长江调水,而目前长江的含沙量已超过黄河,水调多了,势必减少冲沙能力,长江有可能成为一条“黄河”,不能做这种危及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而且各方安市是完毕前后需要50年。

我的看法:该方案,国家应尽早考虑其经济性和社会及环境效益。如果不行——有更好的方案,就得果断舍弃。
-
(3)霍有光“东水西调”

第二个新调水方案是霍有光的东水西调方案,计划将渤海之水提升1200米,通过管道送往内蒙古低洼地,形成沼泽、湿地、湖泊,尽管是海水,但是比内陆盐湖的含盐量低,耐盐植物可以生长,而且水分蒸发后可以形成降雨,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该方案属于创新的调水方案,问题是除了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提水之外,还存在输水管道容易被海水腐蚀需要经常检修和更换等一系列问题。

我的看法:该方案需要具体深化,同时要考虑“水分蒸发后可以形成降雨”的量目前技术水准能否确定,或者说确定的误差范围有多大。这个方案无法解决西北、黄河、华北淡水资源奇缺的问题,当然一时也根本难以解决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所以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4)王红旗“空中调水”

该方案主张通过“空中调水汽”实现水资源的空中跨流域输送。王红旗的主要观点为:我国虽然是严重缺水国家,但是空中水汽资源总量却相当丰富,多达 18万亿吨,而且每8天空中水汽就会自动更新一次,等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适当的改变人造地形地貌等新技术手段,完全有可能把更多的水汽输送到我们需要的地方并转化成为可利用的降水资源,例如把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我国内陆地区。

王红旗的主要设想(其所谓的新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1)增加空中水汽输送动力:利用空中调水量与水汽流动速度和力度关系,通过工程技术手段,设法提高内陆地区与赤道海洋之间的温差,来提高海洋水汽向内陆地区输送的动力,从而增加水汽流动的速度。

2) 减少空中水汽输送阻力:利用空中调水量与水汽通道输送的关系,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增加海洋水汽向内陆地区流动的低层水汽通道宽度,即在适当的地点开辟新的水汽通道;与此同时,应尽可能减少人造地形对海洋水汽向内陆地区流动的阻力,如少建大坝特别是少建高坝,降低沿海城市带的热岛、热墙效应等。

3)提高空中水汽含量:利用空中调水量与水汽含量关系,在山脉(包括水库大坝)迎风面采取抬升水汽的措施,例如利用太阳能加热迎风面的湿重水汽,可以在不增加水汽通道的情况下,增加水汽输送量,而且可以补救由于水库大坝风阻效应减少的水汽输送量。

4) 提高空中水汽转化为可利用水资源的比率:空中水汽资源转化为降水的途径,一是自然转化为降水,二是通过人工技术转化为降水。具体方法,除了目前常见的人工增雨技术(在降雨云层投放碘化银等,这种方法对降雨云层的条件要求非常苛刻)之外,还需要积极发展新技术,例如笔者(指王红旗本人)发明的 “人造龙王”系列空中水资源开发项目,其技术目标是1元投资可获得1吨水,而且能够遍地开花,投资一笔受益一地,不像其它调水工程需全线贯通后才能发挥功能。

而且,王红旗认为:随着全球变暖,空中水汽资源会愈来愈丰富;因为,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与此同时,内陆地区降水量却会愈来愈少,这是因为,内陆与海洋温差越小,形成降水的机会也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空中调水技术及其人造龙王工程,也就越有用武之地。例如,在燕山山脉实施人造龙王工程,可化解北京市、天津市的水资源短缺困境;在泰山和胶东丘陵实施人造龙王工程,可化解山东省水资源短缺困境;在祈连山山脉实施人造龙王工程,可以为西北地区增加可观的水资源。

我的看法:我对该方案感到有不少疑惑,甚至有“王红旗有点像骗子”的感觉,当然,也许王红旗自己的独有技术,不想泄漏,所以其介绍的太过简单(如果真是这样,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王红旗成为亿万富翁)。其方法就是利用工程措施提高内陆地区与赤道海洋之间的温差、在适当的地点开辟新的水汽通道、升温提高空气中水汽含量、人工降雨等。其前提是空气中水汽资源在干旱区都极其丰富,人类具有有效的增温和降温措施,而且开辟水汽通道与其它增温和降温措施的成本经济或者较为经济。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干旱地区水汽资源丰富,为何不能形成降雨?如果不丰富,人工工程措施形成丰富的成本多少?!能源成本多少?工程成本多少?更不要提及大气水循环被破坏后的环境后果,现在还根本没有提及;此外如果降雨过多,对各地造成山洪、城市防洪的后果呢?!所以,我认为此方案太过于简单,简单的感到根本没有进行过什么较为深入的研究,显得“肤浅”。不过,结合以前一些人提出的“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引印度洋暖湿空气解决西北缺水”的观点,该方案有些许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我认为可以进一步考虑的“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的方案。


[b]5、我的结论[b]

① 从系统功效看,大气降水方案,可以大幅度降低总体投资,尤其是降水面比较均匀,对于改造沙漠、绿化高原具有极高的功效,而且,降水分布的相对比较均匀,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的建设。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城市的硬地化,如道路、人行道等,大幅度阻碍了雨水向地下渗漏的途径,大幅度降低了雨水向地下水补充的能力,同时也增大了城市洪水的级别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地面蒸发量将很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反过来影响大气水汽循环;城市硬地化同时导致大量植物落叶被清除,植物所处位置的土地局部会慢慢贫瘠化——沙化,也会导致水土一定程度的流失,所以不少城市都得不断更换绿化泥土,经常清理下水道。

② 从投入总成本看,我感觉“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引印度洋暖湿空气解决西北缺水”的方案不一定是最高的,关键是要具体测算国力能否承受。我认为,如果平均每年投入超过国家财政税收的0.5%的,都必须谨慎论证;平均每年投入达到国家财政税收的1%的,更得慎重。可能要适度考虑国家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能力。

③技术上的可行性:从工程技术上看,修筑过高大坝、尤其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水库和高坝,需要非常慎重;而仅仅爆破炸开一条一定宽度的水汽通道的方案,更容易实施。从大气降水规律看,目前我们对全球降水变化和水汽循环的资料奇缺,可以说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有一定精确度的大气降水和水汽循环的理论规律,采用大气降水方案,很可能造成降水过渡的“洪灾”,并很可能伴随全球水汽循环的不可预测的变化;如果采用分期试验合适“引汽通道宽度”的方法 ——例如:2公里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再拓展2公里的宽度,工期很可能拖的相当长。

④环保上的可行性:各方案都有待进一步论证。包括“喜马拉雅山开口”方案。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够防止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面积洪灾等问题,该方案应该优先考虑。

⑤社会评价:都需要进一步论证。

⑥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改善:我认为“喜马拉雅山开口”方案最有前景。

我的建议:尽快考虑“喜马拉雅山开口引印度洋湿热水汽”方案,如果降水过大,可以汲取“大西线降水的后期方案”的有些观点和方法、以及措施,如造出不少高原湖波,充分利用这些高原湖波等(目前全球变暖,不是已经导致喜马拉雅山南面冰雪融化引起形成一些高山水库了吗)。

只有解决水的问题,才可能再造一个中国!!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2783

1页/共26页   前往页面 1, 2, 3 ... 24, 25, 26  下一个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朱新魁的博客 blog -> 向西北移民2亿和大西北引水问题 值得高度重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