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与平衡

星期五 十一月 10, 2006 6:41 am

余秋雨先生最近在《凤凰卫视》开了一个栏目,叫《秋雨时分》,我经常看。这是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难得的思考文化和文明的大问题的大学者,他有着敏锐的思考力、洞察力和责任感,是令我敬佩的,我也受到了很多启发。

他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几千年延续不断,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远征。这一点,我既有同意的部分,也有不太同意的部分。

同意的部分是:中华文明至少从周朝开始,成为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植,筑城,组织强大的国家,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游牧民族。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平衡性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强调道德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本质特征的思想家们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对无限制地扩张和征服是反对的。汉以后的历代重臣几乎都是儒家,他们本能上总是将人民幸福、国家安宁、国家繁荣作为根本追求,而不是征服遥远的地区,统治全球。

不同意的部分是:对远征没有明显的界定,也没有说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统治和管理能够达到的限度。秦的征百越,汉的征匈奴和西域,隋和唐的征朝鲜和唐的征西域,都不能说是不远征。汉的征匈奴和西域可以说是自卫反击式的,但征云贵的西南夷,就不能说是被迫的了。当时汉武帝问那地方有多远,大臣说比天上最南边的那朵云还要远,汉武帝于是将其取名为云南。那么远的地方还要去征服,怎么能说是不远征呢?那差不多是从意大利到丹麦了。

实际上,中国人的聪明在于三点:一、建立了强大的君主集权的国家。在古代技术条件下,如果强调民主,统治的区域必然只能是希腊那么大,或者像战国时代那样战乱不已(分封制也不是民主,只是授权而已)。二、建立了强调平衡和谐的道德观,以忠孝信义等为核心价值,不是让人民追求极限,而是追求和谐。三、了解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能统治的限度,适可而止。这实际上也是平衡的思维方式。所谓技术条件,主要指交通和通讯。在当时,修驿道和建驿站,是管理全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技术条件能达到的方式。唐朝诗人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几天时间,最多不超过10天,驿马可以从边疆到京城。这应该是无意中探索出来的一个管理的限度吧!而这已经跟今天的欧洲一般大了。

马其顿的远征导致自身文明覆灭,是因为太性急,不懂得慢慢消化和巩固的原理。成吉思汗虽然也死在远征的路上,但他的国家并没有崩溃,这是因为他的扩张是几十年慢慢积累起来的,已经稳定了。至于后来他的三个后代分开统治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也是家族权力斗争和技术条件决定的。而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基本上就是后来的大清帝国的规模了。忽必烈的远征军曾到达印度尼西亚的瓜哇岛和日本,够远的了吧?虽然他的十万精锐在日本全军覆没于飓风,但他的国家安然无羔。元朝后来退出中原,被明朝取代,是因为蒙古这个游牧民族在文明上没有积累,根基不深,又不愿汉化。满族人后来主动汉化,多统治了一百多年,但自己的民族却消失于无形了。

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界应该是有启发的。企业可以有某个时期机遇很好,爆发一下,但不能头脑发热,搞大跃进,总体上还是要讲究平衡,稳步发展的。

因此,我认为中华文明能延续几千年,不是因为不远征,而是因为建立了一个平衡式的文明。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204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