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比得到的更好

星期五 十一月 10, 2006 6:20 am

“一件事情,想象的时候很好,很美,真正得到的时候,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意思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现在也已经比较少了。至少他比较有空、年青,喜欢想想问题,对世界较有热情,还有点追求完美。

当他或她发出这样的感慨之时,应当不是吃到了一样美味或穿上了一件新衣服,而是人生的一个大愿望实现之后,比如上大学,得到了盼望的爱情等等,而尤以后一种状况更容易引发这种哲学情绪。

只有人才有想象。至少从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成果看,动物是没有想象的,虽然高级动物也有失望,但只是针对眼前事物的得与失,如没有追上一只猎物等。想象是依据已有的经验,对未知事物作出的局部或全部的描绘。这种描绘大多数时候只在思维中,甚至只在潜意识里,自已浑然不觉,少数情况下可能用文字、语言或图像具体呈现出来。

想象有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前,经验越丰富,想象越丰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经验越丰富,想象越减弱。这个临界点,一般在18—25岁之间,主要与生命力,即弗洛伊德所讲的“性力”有关。我把它理解为遗传基因中的生命节奏的呈现。即使在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每个人的想象力也不同。这与先天的气质、接受信息的内容以及方式有关。比如以看文字为主的(文字是抽象符号),养成了将抽象变为具体并加以思考的习惯,想象力就丰富一些,以读图(如看电视)为主的,由于少了这个转化和思考的过程,想象力就弱一些。

想象,是文明和文化的产物,是最精彩的精神活动之一,是艺术的源头之一。(艺术不是直接起源于劳动,它起源于产品有余的社会、想象、表达欲等。)

大自然让人类有了想象,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就是想象与亲身经历(得到)之间的不一致。一种情况是想象的比事实好,另一种情况是想象的比事实差。前一种引起的情绪是失望,后一种是喜出望外。

喜出望外是好事,我们就不谈了。如果由于事实(得到)比想象的差,而产生对人生失望的情绪,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实在是人类思维的一个误区。

本来得到是造化,是快乐。我们得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得到健康的身体、正常的思维和智慧,圆满完成应有的教育,有一份起码是过得去的工作(还可以不断继续努力,开发潜能,自我完善,取得更多的成功),有人爱,有正常的感情生活和性生活,呼吸着一个繁荣社会的有尊严的自由空气,没有战乱和动荡的政局,都应该怀着幸运和感恩的心情。中国为了让每个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在一批批伟大人物的带领下,用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

现在的中国,有一部分人在受教育和工作机会方面离基本指标尚有较大的距离,所以我们更应该有幸运感。随着社会繁荣局面的持续,这个问题应有较好的解决。200多年前的所谓“康乾盛世”,只是在复制古代的传统繁荣,即使它在军事成就上超过汉、唐,在经济文化成就上超过唐、宋(实际上未必),还是离现代文明要求的指标距离甚远,没有为人类文明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没有建立起社会自我繁荣的巨大机制——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结合的现代文明。(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没有破坏和割断华夏传统文明,还使之充实饱满,是智慧的和令人敬佩的。)所以,我们现在绝对不是要回到“康乾盛世”或“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甚至尧舜禹时代。中国人一百五十年的努力,是为了建立一个非专制的现代文明下的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国力强大的和平的国家,同时积极保持传统文明中优秀的部分,让它在现代文明的架构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到刚才说的,得到是造化,是快乐,是我们生命过程中应有的体验;想象也是造化,是快乐,是我们生命过程中应有的体验,而且是人类才有的独特体验,是艺术的源头之一。可是因为想象是一种精神心理活动,它不可避免地与事实不一致,如果我们因此而失望、不快乐,岂不是把原本两个快乐变成了一个失望,还不如动物的只有“得到”的一个快乐吗?

所以,如果我们明白过来,充分享受两个快乐,承认现实是不完美的,面对现实,感恩现实,在快乐和可能的情况下,改变现实,使之更合理、更完善、更美好,这才是智慧之道、快乐之道。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2040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