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网友论诗
星期五 十月 27, 2006 3:49 am
答网友论诗
唐夫
关于我的拙作《三油腔》,你提出三个问题:学名,体裁(格律),以及“有什么要求”。我无法回答。前些时我的新诗,网友提出过看法,我想大家来谈论,但见无人对应,不了了之,也许不登大雅。其实,我那些句子,追溯而言,李商隐就用得多。我写句不照章法。这里我简单说点自己的作诗谬识:以通俗,自然,流畅,隽美,细腻,粗狂,浪漫,激昂波折,赏心悦目,值得咀嚼并饱含意境的长短句,还得配备适当的形态声韵,大概才叫诗。
记得三十年前,我曾读到首新诗,描写的“船长”,开头:一生横渡,五大海洋。见过地球,是圆是方……, 这诗简明扼要,展开画面,单刀直入,船长形态耀然纸上。恐怕白居易的“杨家有女初长成”不能比拟。以长对长的新诗体,比较而言,这首“船长”和“长恨歌”数据怕差不多。
我曾不作新诗,看有些写诗的拿文字儿戏,得比散文还散,比小说还长,比王婆的瓜还卖得欢,比武大郎的担子还挑得高,宽的窄的,摆在纸上自淫,纯粹口水话。自从出了朦胧,意识流等诗后,特别是海子顾城等出现(我不太欣赏那样的手笔),改变了我对新诗的看法,感觉潜力在于运用文字扩充意境,由浅入深,因凡入神,新诗有新诗的奇妙。为此,我现在偏重新诗,感觉容量比旧诗弹性大,收缩自如。我也在试寻门径,怎么让新诗“入体”而又自由,考虑中也尝试过,如果足下留意,也许看到我用了不同体格。写七言五言,那是我偶尔抒怀马虎了事,不伦不类的打油。就您提问,我自己都不知道叫什么,实在惭愧。
说来,旧诗形短易记,韵脚不难,而平仄之禁锢,实在是初唐人走火之为。中文本没有语音联系,偏要加“安全套”,问上海人默念律诗是不是上海话?四川人说绝句必然是四川腔。中国地大面宽。各地口音不同,此地持平,彼地来仄。要我不讲理的话,四川话在老毛开国议政定语仅一票之差输给京片子,不然,唐夫今天的平仄怕比那位都强。呵呵,是蛮不讲理了。为这削足适履,我曾试作几首律诗绝句,本来几分钟就成了的诗,得花上小时矫正平仄,再看诗意并无起异军突起。想这镣铐一戴终身,值得吗(当然,不考虑平仄就能入体的,毕竟凤毛麟角吧)?
其实,诗经乐府就没有套路,李杜辛游作诗也未必合律。比如陈子昂登幽州态歌,脍炙人口,历来受誉,那是不“上纲”的。一般的说,诗配曲调,那是另外的乐谱,而非自演入神为病。照说,单是背记一点排律格式并不难,但对每个字的平仄四声(古时候五声)要死记,而古体的声韵和现在又有别。是否牵强?老实说,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元曲受人喜爱,归根结底,还是意境意气。以排比句论,这几乎是人类的共同语法,无论语言语气都能升华激昂,这是绝对同字同音,当然同平仄。
请容我诡录(源于王力《诗词格律》篇)几首试问,这下面的诗叫什么体?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此诗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别的,如我查阅李清照《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也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不合律。
所以,我斗胆的想,这些古人古诗都叫诗的话,唐夫还怕什幺呢?
不多说了,见谅。
2006-10-27(略自审,大概这是上半年之作,忘记时期)
唐夫
关于我的拙作《三油腔》,你提出三个问题:学名,体裁(格律),以及“有什么要求”。我无法回答。前些时我的新诗,网友提出过看法,我想大家来谈论,但见无人对应,不了了之,也许不登大雅。其实,我那些句子,追溯而言,李商隐就用得多。我写句不照章法。这里我简单说点自己的作诗谬识:以通俗,自然,流畅,隽美,细腻,粗狂,浪漫,激昂波折,赏心悦目,值得咀嚼并饱含意境的长短句,还得配备适当的形态声韵,大概才叫诗。
记得三十年前,我曾读到首新诗,描写的“船长”,开头:一生横渡,五大海洋。见过地球,是圆是方……, 这诗简明扼要,展开画面,单刀直入,船长形态耀然纸上。恐怕白居易的“杨家有女初长成”不能比拟。以长对长的新诗体,比较而言,这首“船长”和“长恨歌”数据怕差不多。
我曾不作新诗,看有些写诗的拿文字儿戏,得比散文还散,比小说还长,比王婆的瓜还卖得欢,比武大郎的担子还挑得高,宽的窄的,摆在纸上自淫,纯粹口水话。自从出了朦胧,意识流等诗后,特别是海子顾城等出现(我不太欣赏那样的手笔),改变了我对新诗的看法,感觉潜力在于运用文字扩充意境,由浅入深,因凡入神,新诗有新诗的奇妙。为此,我现在偏重新诗,感觉容量比旧诗弹性大,收缩自如。我也在试寻门径,怎么让新诗“入体”而又自由,考虑中也尝试过,如果足下留意,也许看到我用了不同体格。写七言五言,那是我偶尔抒怀马虎了事,不伦不类的打油。就您提问,我自己都不知道叫什么,实在惭愧。
说来,旧诗形短易记,韵脚不难,而平仄之禁锢,实在是初唐人走火之为。中文本没有语音联系,偏要加“安全套”,问上海人默念律诗是不是上海话?四川人说绝句必然是四川腔。中国地大面宽。各地口音不同,此地持平,彼地来仄。要我不讲理的话,四川话在老毛开国议政定语仅一票之差输给京片子,不然,唐夫今天的平仄怕比那位都强。呵呵,是蛮不讲理了。为这削足适履,我曾试作几首律诗绝句,本来几分钟就成了的诗,得花上小时矫正平仄,再看诗意并无起异军突起。想这镣铐一戴终身,值得吗(当然,不考虑平仄就能入体的,毕竟凤毛麟角吧)?
其实,诗经乐府就没有套路,李杜辛游作诗也未必合律。比如陈子昂登幽州态歌,脍炙人口,历来受誉,那是不“上纲”的。一般的说,诗配曲调,那是另外的乐谱,而非自演入神为病。照说,单是背记一点排律格式并不难,但对每个字的平仄四声(古时候五声)要死记,而古体的声韵和现在又有别。是否牵强?老实说,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以及元曲受人喜爱,归根结底,还是意境意气。以排比句论,这几乎是人类的共同语法,无论语言语气都能升华激昂,这是绝对同字同音,当然同平仄。
请容我诡录(源于王力《诗词格律》篇)几首试问,这下面的诗叫什么体?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此诗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别的,如我查阅李清照《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也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不合律。
所以,我斗胆的想,这些古人古诗都叫诗的话,唐夫还怕什幺呢?
不多说了,见谅。
2006-10-27(略自审,大概这是上半年之作,忘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