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吕铭康:疾笔写戏 硕果累累

星期二 十月 16, 2018 10:25 am



吕铭康:疾笔写戏 硕果累累


这些年,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剧作家赵燮雨先生,一鼓作气创作了好几十个剧本,其中包含着许多剧种,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现在,他拟将之汇集付梓出版。邀我为之作序。我深感意外且受宠若惊。原因是我本与赵燮雨素不相识,至今也从未谋面,而他的创作精力又如此充沛,两相对比,我是自惭形秽。因而推脱再三,而他则是一再坚持,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我与赵燮雨以文会友,完全是通过互联网。我们都在某门户网站开着博客,我的一些文稿常被他的博客转载。一来二往,得知他生于1945年12月,长期生活在上海,现又经常客居美国。而我长他两岁,恰也出生于上海,7岁后就一直定居青岛。在我的爱好中,除文学外,就有京剧、曲艺、影视等。可见,我们既有相似的经历,也有共同的爱好。由于他不愿“煲电话粥”,我们只通过两次电话,其他都是借助于电子邮件交流。

在我认真拜读了他的这些剧作后,确实感到受益匪浅,而且也感触良深。我不揣孤陋,谈谈我的三个体会。

一是,跨界写戏,疾笔高产。
我这里所说的“跨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赵燮雨告诉我:他曾因是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出于无奈,只好对文史远而避之,决意“投笔从戎”而学理工。而在他从高教和金融等行业退休之后,而心有不甘,萌发了写戏的创作冲动,于是就一发而不可收。而今他“改行”涉足剧作,已经有8年的时间,此乃典型的“跨界”。再就是,因他的爱好过于广泛,他的剧作品种则是非同一般的繁多,有京剧、越剧、黄梅戏、沪剧、秦腔、歌剧、话剧、舞剧、评剧,甚至还有电影、电视剧、评弹等等。他的这种“跨界”非常典型。而今,“跨界”已经是一种时尚。就艺术而言,这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因为当代艺术与其他学科如何结合的问题,正在给艺术家梦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现在的许多艺术实践,已经展现出“跨界”的价值——让原本似乎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的火花和奇妙的创意。

再者,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高科技的信息社会,特别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其特点就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甚至多才多艺。而赵燮雨虽已花甲,但他依然是雄心不已,这也与他年轻时的多才多艺,及其祖辈就有几位文艺界名人有关。我对他的这种“跨界”拍案叫绝!
赵燮雨文笔出手极快,是典型的“疾笔”。他是从2005年开始,迄今已经写出36部戏,其速度确实惊人。难怪他极少用电话或电脑聊天。估计,他除了极少的睡眠时间和打理自己的博客,其他的都在他的剧本创作上了。他的这种近乎忘我的痴迷,着实令人敬佩!

再是,坚持“人学”,雅俗共赏。
我历来主张: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人学”。“人学”,总是应当写人,写人的命运、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内心世界,写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艺术就是感情。一定要深刻叙写主要人物的七情六欲,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只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才能深刻地影响人的灵魂。赵燮雨有过极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实践,因而在他的剧作中,都非常注重突出和坚持“人学”。

我尤为欣赏他创作的十场京剧剧本《张君秋与吴励箴》。熟悉戏曲艺术的人们都知道,作为京剧“四小名旦”的张君秋,是闻名遐迩的京剧大师。他与吴励箴的纯真爱情相当可歌可泣。我就采写过《张君秋青岛遇良缘》一文,也很熟悉他们的这段美好姻缘。那是1941年夏天,21岁的张君秋在青岛演出下榻的旅馆,与“绝顶的漂亮,绝顶的聪明”的女大学生吴励箴邂逅相遇,点燃了着这二位青年男女的爱情火花。1944年,吴励箴排除了家庭的重重阻力,终于与张君秋结为终身伴侣。在第二场“巧遇”中,写到他俩在青岛的旅馆相遇时,当吴励箴听到了张君秋的“吊嗓”后唱道:“今日听他歌一曲,明月为我海上升。天涯巧遇有缘分,相识定然在前生。”在第四场“斥女”中,吴励箴之父坚决拒绝他们的婚事,吴励箴慷慨淋漓地唱道:“我经受高等教育文明开化,要冲破封建思想礼教锁枷。教会中强调众生原来都平等,张君秋才艺出众我自然爱他!”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在赵燮雨的笔下,吴励箴这个艺术形象已经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就是坚持了“人学”。为此,赵燮雨得知我同张君秋与吴励箴的幼子张学浩熟悉,便问我要来电话号码,与正在烟台的张学浩取得了联系,该剧的剧本得到了认可和赞许。

记得相声大师侯宝林1984年对我说过:相声必须做到:“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其实作为我们其他的各类戏曲艺术也应该如此。在赵燮雨的剧作中,他特别注重“雅俗共赏”,无论是剧本的选材,或是人物的设置,尤其是故事情节的构思与结局,都是令人“喜闻乐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广泛的受众和长远的艺术生命。他写作的文字要尽力摒弃堆砌华丽辞藻,做到语言朴实无华,因为返璞归真才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我在读着他的剧作时就想,如果能够有剧团及时将赵燮雨的剧作搬上舞台演出,那该是多好啊!

三是,继承传统,弘扬戏曲。
戏曲,即中国传统的戏剧,是我们的国粹。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做念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其特点是必须具有: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赵燮雨的剧作,就非常强调“民族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他正是经常在美国逗留,对此必定格外重视。众所周知,剧本剧本,就是一剧之本。我们的剧本创作,就是创新之作。因此,千万不可吃别人嚼过的馍。最好能够做到独具慧眼,别出心裁。“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宋•姜燮《白石诗说》)而从赵燮雨的剧作中,我们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而“比、兴”二法恰恰就是比喻、比拟或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而激发人们的想象与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我发现,在赵燮雨的剧作中,如《妙玉和宝玉》、《奔长安》、《红丝恨》、《刘姥姥三返芥豆村》、《日边红杏依云栽》、《女儿国传奇》等,都颇有想象与联想的特色,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正如高尔基所强调的:“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因为一切创作都如同围棋,须善于留活眼,也就是说要能够给受众留下想象与联想的余地,使之能够产生互动,而从中获得审美的乐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感受到艺术魅力。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言:“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花香自苦寒来”。赵燮雨的剧本创作,获得了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小戏剧本二等奖;“我与越剧”全国征文大赛银奖等诸多奖项。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快节奏的时代,“快餐文化”有着极为广泛的观众群。故而毋庸讳言的是,当今的戏曲市场并不景气,但我们的文学戏剧艺术要发展,就必须注重继往开来,继承传统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优势。切切牢记,现在世界上的三大戏剧表演体系,除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还有我们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其实这实际上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体系。既然全球的文艺界至今还一直公认,我们就应该极力弘扬与继承。经常客居异国他乡的赵燮雨正是这样不遗余力,这确实是深深感动了我,以及许多人。

为此,我希望有识之士们,都来看看赵燮雨剧作,我们的剧团也来选择排演其中的剧作。当然,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必定光明。祝愿赵燮雨写出更多更好的剧作。

是为序。


青岛“夹缝斋”



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著有:《青岛与京剧》《缘分》《求乐》;主编:全国性散文集《新世纪艺术散文选粹》和《2000青岛儿童文学选》《青岛新童谣选》等书。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709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吕铭康:疾笔写戏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