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认知叙事学:莫言作品的另类解读 —— 评 楚君著《莫言作品叙事�

星期二 十月 31, 2017 11:30 am



认知叙事学:莫言作品的另类解读 —— 评 楚君著《莫言作品叙事研究》
by 王辉
文艺理论研究的读者转向是对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极大拓展,研究视角的转变也带来了重新阐释和发掘文学作品更多内涵的契机。认知叙事学正是起到这种作用的一门前沿学科。楚军教授指出,认知叙事学是语境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注意力从文本转向了读者,重视读者的阅读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化了文学研究内涵,拓展了文学研究范围[i]。他的专著《莫言作品叙事研究》就主要是从读者接受角度来领略莫言作品的“叙事之美”。

任何研究都必须立足于前人对此问题阐述的基础之上,否则便有凭空臆断、坐井观天的危险。所以楚军教授在进行研究之前对莫言作品整体的研究阶段和现状进行了简短的述评,总结了前人所提出的莫言小说吸引海内外读者和研究者眼球的文化魅力和叙事特色。进而在第二章提出了自己基于双语或多语比较语料库的认知叙事学视域下的莫言作品的不同语言版本叙事的界面性比较研究范式,为具体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认知叙事学视域下的基于语料库的莫言作品不同语言版本叙事的界面性比较研究范式是楚军教授进行莫言作品叙事研究的核心方法论。而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叙事学的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进行叙事文本叙事策略和叙事技巧研究、莫言作品汉英版本叙事异同比较研究以及“认知叙事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和分析框架的建构则是莫言作品叙事研究的三个主要目标。作为一部以数据和语料库定量分析为论据的叙事作品文本研究著作,这部专著拥有传统的文本细读所不具备的新颖和严谨,同时将分析重心转移到了作为文本接受群体的广大读者,说理自然更加掷地有声。下面从楚军教授的三个主要目标分别来欣赏这部专著的过人之处。

一、 在叙事剖析中洞彻小说内蕴

认知叙事学,顾名思义,是以关注读者对文本接受为重点方向的叙事学科,即关注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如何对读者产生意义。而作为文本接受者的普通读者在具体的阅读中又会根据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征和自身语境而对小说产生不同的理解。弗卢徳尼克认为读者的认知过程是叙事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三个层次的叙事交流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基本层次的认知理解框架;五种不同的“视角(perspectival)框架”,即“行动”、“讲述”、“体验”(experiencing)、“目击”和“思考评价”等框架,这些框架对叙事材料予以界定;文类和历史框架[ii]。楚军教授对莫言作品的叙事研究赞同他所提出的“自然叙事”的观点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又不拘囿于此,而是广泛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理论研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剖析,如在《四十一炮》的分析中运用了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重新建构了读者阅读小说文本时的认知建构过程。理论运用并非终极目的,概念的新颖化和复杂化也并非仅为了独树一帜,探究读者阅读的认知模式,分析并总结文本的文学性特征才是文学作品叙事研究的圭臬。这也是叙事学着眼于读者认知的最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专著的十一章中,楚军教授总结了这样几个莫言作品中较为耀眼的叙事内蕴。在这些莫言的代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了他在别出心裁的叙事变换中向读者呈现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而楚军教授也从读者认知的视域出发,凝练地总结了“王国”里紧密相关的各大“板块”:一是《红高粱家族》的“野性叙事”。第一人称为主、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为辅并且互相融合的复调式叙事视角,以及不同类型的叙述声音的存在不仅让阅读莫言小说本身的读者体会到莫言创作的匠心独运,也为研究者理清了作者纷繁复杂的叙述背后突出原始野性和张扬个性解放精神的叙述意图;二是《丰乳肥臀》中的女性叙事。与《红高粱家族》相区别,作为叙述主题的人物成为了核心的研究对象,饥饿驱动下的人物叙事与传统形象大相径庭的女性叙事成为小说带给读者的最大特色,叙述视角所带来的便是小说女性主义和母性精神的高扬;三是《生死疲劳》的“幻觉现实主义叙事”。这部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莫言小说光怪陆离、多彩绚丽而又立足人情世态的叙述风格,楚军教授将其概括为,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叙事架构与佛教六道轮回的有机结合、动物与人的叙述视角及“我-你对话性互补叙事策略及作者自嘲式叙事风格”[iii],即多重叙述视角随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而不停变化,章回体的结构下打破了人与动物的种族界限,并以动物的视角审视人间五十年的沧海桑田和离合悲欢;四是《檀香刑》的“民间叙事”。民间性的叙事语言不是小说的唯一特征,但却是其最为鲜明的文化标签。猫腔、酷刑文化与多维度的不同人称叙述和声音叙事相结合,衍生的是人性的闪光孙眉娘为代表的追求个性自由的女性精神的张扬;五是《四十一炮》中的欲望主题,楚军教授以“视角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剖析方法,按照概念整合过程中所需要的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选取了小说中的几个重点意象,分析了“绿衣女子”和“红衣女子”的双域网络模型、“肉神”和“马通神”的镜像网络模型、“肉”的单域网络模型以及“四十一炮”的双域网络模型,整合之后读者的新创结构均指向了“性欲”和“肉欲”及其所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和扭曲。这样的剖析方法是对认知语言学在文学理论研究的借鉴,也是认知叙事学着眼于读者认知阅读过程的关注;最后是《蛙》的“生命主题”以及中短篇小说的奇幻化叙事和孩童叙事特征,是其小说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与变幻莫测的叙述手段的集中体现。

以上的七方面并非相互隔绝,而是相互重叠,并从整体上印证了莫言小说丰富多彩的叙事特征。例如女性精神也体现在《红高粱家族》的我奶奶身上,生命主题也同样体现在《丰乳肥臀》之中;并且,莫言小说幻觉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也体现在各个作品之中,通过他富于变化的叙事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外,莫言在叙述不重要的叙事情节上采用选择性全知外视角、第一人称回顾性外视角和戏剧式视角,概括和构建整体性的叙事框架。而叙述发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情节时,莫言使用了第一人称体验性内视角和第三人称固定人物内视角,用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叙述世界[iv]。这样的表现技巧也并非仅限于《蛙》中,而是莫言作品一贯的表达习惯,当然也会根据具体的叙事需求而进行调整。

总而言之,认知叙事学的视域下莫言作品的审美特征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掘。认知图式化理论、概念图式化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使用充分反映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能够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模式的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的意义在此得到了强化,审美体验也不再千篇一律。视角的转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学术眼光的更新,更是为进一步挖掘文学文本阐释和读者接受等多方面的审美体验开启了新的征程。这既是认知叙事学视域下的文本研究的价值,也是楚军教授这部专著为莫言作品叙事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之一。

二、在语言对比中感悟小说叙事特征

拉姆哈特认为,文本只是语言符号,其意义需要读者使用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建构。但对于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其他语系读者而言,外文译本便成为了文本接受和认知建构的唯一途径。由于译者的介入,文本在转化为其他语言之时便不可避免地与原文本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既有译者在考虑译入语读者接受的前提下做出的调整,也有不同语言之间表达习惯的差异,当然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具体来讲,认知叙事学在分析译本的叙事框架之时,认为存在原作者认知叙事模式、译者认知叙事模式和译入语读者阅读认知心理模式三种认知模式,而译本的任务便是力求在翻译中达到三者的最大关联。莫言作品翻译大家葛浩文便是这样的翻译界翘楚。楚军教授以其英译本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酒国》等作品为研究对象而进行了英译本的叙事研究,在语言对比中看到了英译本的差异和不足,但更多地看到了译本独具特色的叙事特征和葛译本叙事策略的转换和逐渐演变的过程。

就英译本的叙事策略而言,读者阅读的优先原则与翻译的易化原则鲜明地体现在葛浩文的莫言作品翻译之中。如《红高粱家族》的翻译便调整了原著灵活多变的叙述时空和叙事视角,并且删减了一些与基本情节无关的所谓小说的“细枝末节”,使得故事更加紧凑,也便于译入语读者接受和理解。但是也带了叙事情节脱节甚至不合逻辑等缺陷。除了例中所说的删减不起主要叙事功能的“卫星事件”之外,还有这样几种叙事策略的使用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红高粱家族》中出现的薄叙事、误叙事与纠错,叙事顺序的调整,叙事方法的调整;
二是《丰乳肥臀》中出现的词汇层面的英译,句式篇章层面的翻译叙事;
三是《生死疲劳》中出现的薄叙事,厚叙事,分叙事与合叙事;
四是《檀香刑》中葛译本力图再现原作的不同的叙述声音,以及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等,同时也起到了再现原作文化内涵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家庭成员等呼语的翻译,习俗、谚语、俗语等的翻译,四字成语的翻译以及中国传统节日、清朝年号的翻译等,并且薄叙事现象大量减少;
五是《酒国》汉英版本叙事具有相似性,叙事结构和排版具有差异性。

从以上几方面不难看出,葛浩文的莫言作品翻译也有一个从早期到不断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但总体来看,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始终是作品翻译的最重要出发点。《莫言作品叙述研究》中所关注的汉英版本差异,也仍旧是立足于读者认知的。无论是早期《红高粱家族》简化,还是《檀香刑》中俗语和词汇翻译的再现,都是建立在便于译入语读者认知建构和最大程度还原原著叙事特征和审美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的。《檀香刑》中的特色民间文化和“公爹”、“状元”“、炕”等特色地域词汇的英文翻译再现便是力证。除此之外,从认知图式理论着手分析源文本认知图式、译者认知图式、目标语认知图式三者的关系,以三者理想化的一致状态看葛译本《生死疲劳》对原著叙事意图和目标语读者认知图式重构之间关系的把握。分析其翻译原著时的叙事策略的调整也体现出了楚军教授从语言比较的角度来分析莫言作品叙事特色在非汉语语境下如何体现以及如何被读者接受和建构认知模式的努力。

三、认知叙事文体学的构想

楚军教授在莫言作品文学叙事文本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叙事文体学的理论视角,以及与之相应视域之下的叙事文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充分体现了认知叙事文体学跨学科、交叉性的界面性研究属性。这一理论的高屋建瓴是立足于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叙事学、神经生理学等众多认知科学领域的广泛涉猎和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之上的。虽然只是构想,但极强的兼容性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已经显示出了这门学科强大的学术生命力,语料库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单语文本细读、汉外双语或多语文本比照阅读及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于一体的文本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侧面上也看出了这门新兴的学科博采众长的学术优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它领域的研究方法的有效借鉴就像另一面镜子,照见了经典叙事学照不出来的美景。学术研究创新的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此。这部高度理论性与操作实用性有机结合的大著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研究者孜孜不倦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也值得学习,例如人文科学的研究引入语料库分析和图式化说理等分析方法,便是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宝贵尝试。

[i] 楚君,《莫言作品叙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二章,第12页。
[ii] 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文艺理论》,2005年02期。
[iii] 楚君,《莫言作品叙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五章,第87页。
[iv] 楚君,《莫言作品叙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九章,第168页。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610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认知叙事学:莫言作品的另类解读 —— 评 楚君著《莫言作品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