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域外闲读》:一场灵魂的找寻

星期四 九月 07, 2017 9:08 am



导语: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在哈佛大学任职15年的美籍华裔作家朱小棣是知名的双语作家,1998年,其英文处女作《红屋三十年》出版后,立刻引起热议,还入选了全美“杰出学术图书奖”。之后,他陆续推出了《新狄公案》、《闲书闲话》、《地老天荒读书闲》等作品。近日,他携新作《域外闲读》出现在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侨报记者颜语北京报道】近日,知名华裔作家朱小棣携新书《域外闲读》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海淀分店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读书,怎样写作——谈谈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分享会。知名作家周国平作为嘉宾讲述了自己对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体悟。他建言年轻读者直接读经典,避免走弯路。
带着放松的心态阅读收获更大
《域外闲读》是朱小棣在中国出版的第五部散文集,内分三辑:谁懂中国、宝岛探幽和文字百味。在这本书中,作者大胆地对鲁迅、张爱玲、毕淑敏、史铁生、苏童、余华、陈丹青等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并涉及诸多现当代历史人物。
分享会上,朱小棣多次谈到了鲁迅,他对鲁迅有一种植入于血液里的喜爱。他坦言,八九岁时赶上了“文革”,父母不在家时,他就独自在书柜前翻书,以当时的身高,他能顺手够到的书就是鲁迅的书,因此,读了不少鲁迅的书。那时,没人告诉他鲁迅的书应该怎么去读,他 “看懂一句算一句”,看不懂的部分直接跳过,不会刻意去理解,带着简单放松的心态阅读反而读得出美妙,收获也越大。在他看来,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功利地读书,一种是不计功利地读书,纯粹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灵魂去寻找另一个灵魂”。
他认为,平时分分秒秒没被安排的“闲暇”时间,你必须把它用了,否则它就不属于你。这种时间用来“闲读”和写作,最适合不过。他强调“闲读”不仅是一种心情,还需要有眼光,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心的人。
或许受了鲁迅的影响,朱小棣的性格也颇为直率敢言,文字较为率真。他坦言不少文学作品研讨会是用学术化的语言来为作者捧场,并无实质意义,他不注重形式化的东西,更看重的是实质内容、真实的感情。
而最近让朱小棣义愤填膺甚至“睡不着觉”的事是,因《我是范雨素》一文迅速走红网络的家政人员范雨素被质疑所写的内容不真实、有硬伤,文学水平不够高。对此,朱小棣表示,范雨素的文字质朴、感情真实,反映了底层生活状态以及农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动了万千网民,这就足矣,而捕捉文章“硬伤”则是“鸡蛋里挑骨头”。
谈及首部作品《红屋三十年》的创作过程,朱小棣表示,1987年,他刚到美国,一位华人女士所写的文革回忆录出版引发关注,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说这本书好极了,只是不明白为何这位资本家太太1949年之后能养尊处优长达17年之久,直到1966年才被抄家?朱小棣一下子明白了,美国读者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过程,也不知道中国革命都有哪些磨难,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灾难的。“如果我把我们家族的故事写出来,会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于是,便有了朱小棣的英文处女作:《红屋三十年》。
写作者要有自己的“仓库”
嘉宾周国平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与写作感悟。他坦言,阅读时,他坚持“三不主义”:第一个“不”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不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什么书都看。他读北大哲学系,但他看得最多的是文学书。第二个“不”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他认为一个人一辈子用来读书的时间很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较平庸的书上了,就应该直接读大师的经典之作。第三个“不”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读书不用死抠涵义,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是在受熏陶,人文素养在提高。阅读就是一种发现自己的过程。有时,自己有与书中类似的想法,但自己的想法还在沉睡,读到了别人的文字,自己的想法就苏醒了,像一粒种子一样生根发芽。
谈及写作,周国平认为要有真实的感受、独立的思考与诚实的表达。他坦言,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财富,没有一种经历是负面的。写作者要有自己的“仓库”,堆积其中的是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点滴感受与思考。他习惯将生活中一闪而过的想法都记录下来,哪怕只有几个字。只有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时才能调动出大量素材。周国平还直言,写作时不要把自己当作家,自己纯粹是出于喜欢而读书和写作,“创造的快乐在于创造本身”。 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应该去读书、写作。
(文/颜语)

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7/0526/1107518.shtml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550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域外闲读》:一场灵魂的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