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肖洛霍夫:顿河下的不平静

星期四 一月 12, 2017 9:14 am



(图片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

米·肖洛霍夫(1905-1984),俄罗斯/苏联作家。出生于维约申斯克区顿河流域,曾连任苏共中央委员,苏联作家协会书记。1965年以《静静的顿河》一书获得若贝尔文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2005年定位“肖洛霍夫年”。


一.成长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在一个哥萨克小村庄。父亲做很多和农业有关的生意,母亲是乌克兰农家女。他并不是地道的哥萨克,父亲和母亲并没有结婚,直到1912年,肖洛霍夫的出生合法化,而他的哥萨克身份---是从母亲的前夫那里获得的----却从此废除了。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在哥萨克环境中成长,接触的是哥萨克的传统和文化熏陶。他把这些都在书中传递给读者们。

小时候肖洛霍夫并没有受到什么正规教育,母亲不识字,后来为了和儿子交流才自学读写。肖洛霍夫9岁时候去莫斯科,进入了一个八年制的体操学校(这属于大学预科中学)。1918年德国入侵俄国,也中断了他的教育,但他从小热爱读写,一直没有间断。

肖洛霍夫生活的年代,是俄国政治和军事都处于动荡的时代。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7),二战(1939-1945),俄国革命(1917),和俄国内战(1918-1920).他看到也经历了这些历史关键时刻,也成为他小说的根基素材。

1918年,13岁的肖洛霍夫就应征入伍。在俄国内战期间他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打压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武装,这些武装是顿河的哥萨克组织。几乎后来所有肖洛霍夫的作品都是和这段经历分不开的。

但是他的家乡在白军统治之下,让他看到了很多暴力,自己也陷入其中,还有两次几乎被杀。这些经历都反映在《静静顿河》小说故事中,主人公格利高里对红军和白军双方的不公正都有过困惑的思考。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肖洛霍夫参加了青年近卫军,被派到莫斯科工作,做石匠兼会计。这是1922-1924年间。偶尔他会参加那里作家们的讲座,也给青年人写一些戏剧。1922年,肖洛霍夫和玛利亚结婚,玛利亚来自一个殷实的老牌哥萨克家庭。他们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养育了四个子女。

1924年,16岁时他的处女作《胎记》出版。同年他决定此生要以写作为职业,一年后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这本书反应了顿河村民们在内战中痛苦转变和生活。虽然当时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不是都很高,但本本都成了畅销书。他的语言生动,对话有特点,文字逐渐走向成熟。1924年之后,他回到自己出生的故乡,一直住在这里到去世。他在那里打猎、钓鱼,后来又去欧美和日本旅行,成名后享受富有和世界名作家的荣誉。


二、创作

1925年,肖洛霍夫开始准备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的创作,先后历时14年完成四卷巨制。其中面临了很多次审查困境。多亏当时“Oktyabr”杂志编辑及作家塞拉老莫维奇(AlekSandr Serafimovich)的力挺,才让小说第一部分得以发表,但仍然遭到很多攻击,还有人说他剽窃。(关于这个问题有过很多研究论文,甚至有用电脑技术,最后结论是没有剽窃证据。)之后,高尔基出面干预,最后斯大林允许才得以完稿出版。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但也因有反对内战的情节受到抨击。

二战期间,肖洛霍夫身心受到很多打击,包括丢了很多手稿。他被指派为战地记者,虽然他做记者并不是很出色,但战后他投身记者行业,并写了《处女地的崛起》和《为国而战》,后者以战争为背景,可惜没有完成。他还写了一个很成功的中篇《人的命运》。

肖洛霍夫最有创作成果的时间也是1925-1930年期间。1930年后,他停下《顿河》的创作,又写了《处女地的崛起》。这是描述在苏维埃政府下农业集体主义化的故事。1960年获得列宁奖。1932年,他被苏共吸收,34年被选为苏维埃作家主席团成员,代表苏联作家,访问了瑞典、丹麦、英国和法国。他保持着对腐败直言无畏的本质,他一直给斯大林写信,反映他看到的1933年农业集体化中工人被虐待等事件,这些直言不讳差点让他被以叛国罪起诉,1938年还差点儿就落入大清洗,但凭借他和斯大林的私交侥幸逃脱。官方用宽容的方式把他树立成一个苏维埃文学的特殊符号。他对斯大林一直以朋友相待,即使斯大林死后也没有改变忠诚。1959年与赫鲁晓夫一起访问欧美,1961年当选中央政协委员。

战后他享受了苏维埃带来的成功,得了很多奖,包括列宁奖,斯大林奖,1965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了党政策的坚决保护者,开始攻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格医生》作者)、索尔仁尼琴(另一位俄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尼尔(Yuli Daniel)和西尼亚赋斯基(Andrei Sinyavsky)。这些作家当时的成就都在他之上。对西方的攻击表现在谩骂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等。

很多作家批评肖洛霍夫的作品无耻地替政党教条服务,还有人质疑《顿河》原著权。尽管如此,肖洛霍夫是苏联政府下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他1984年去世时,其作品已经翻译成84种文字,七千九百万册的销量。


三.《静静的顿河》下的不平静

1. 创作背景

这部巨著从1924年构思,28年执笔,30年完成前三部,直到40年才全部完成。历经14年。共分八卷,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内战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顿河和俄国主要河流之一。全长1950公里。从莫斯科东南流入亚速海,罗斯托夫(Rostov)是顿河边最大的城市。

哥萨克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一直和俄罗斯保持的若即若离的距离,世代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唯一和俄国联系的就是他们是沙皇的护卫军,为沙皇服役。战争后哥萨克也被卷入,陷入内战和无政府状态。这部书是顿河流域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描绘了哥萨克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冲突,还有大环境下“白军”和”红军”的较量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2. 主题线索

本书用了两条线发展,故事主线是哥萨克家庭格利高里一家命运,映射出哥萨克和俄罗斯人民生活在战争来临时的变化。据说主人公这个人物是有历史原型的,一个叫俄马可夫(Kharlampii Ermakov)的人,1919年他是第一个反抗共产党政权的哥萨克,1929年被捕后被枪决。

另外一条就是格利高里命运多舛的爱情,格利高里和邻居之妻阿克西尼亚的爱情从轻浪到深沉,这是一个悲剧爱情。肖洛霍夫用美丽的语言,颜色、性格化语言等描述了爱情的细节,让人读了感动不已。被称为“俄国文学里最美的爱情故事”。

小说很好地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和变化。格利高里从一个吊儿郎当只想当个好农民的青年,被卷入战争漩涡,他的精神彻底被摧毁,在战争中他左右摇摆,不知道命运将把他带向何处,也不知如何左右自己的前途,他个人的命运也是哥萨克民族传统走下坡路的命运。


3.和其他作品比较

肖洛霍夫这部作品被拿来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和《阿伽门农》相比。因为他们的命运都似乎是已经预定了的,只是主人公自己不知。格利高里开始支持哥萨克,然后又去支持苏维埃,他先参加白军,又参加了红军,最后又成了反红军的游击队。回到家乡他被一个老友,也是自己的弟妹—一个坚定的苏共所不容,只好又弃家出走,过着颠沛生活,最后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流弹打死,他心灰意冷地回到家,发现双胞胎之一的女儿也死了。

格利高里的悲剧在于他无法认清命运之手,这个缺点也是哥萨克整个民族的缺点。也是人类的缺点。他在战争中左右摇摆,一会儿支持白军,一会儿支持红军。在爱情上也是如此,在自己的妻子娜塔莉亚和情人阿克西尼亚之间徘徊。

这个结尾似乎也可以和中国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类似,都是战争结束后,回到家里,看到死亡和败落的家庭状况,结尾就定格在那里,让读者的眼泪也定格在那里。


4.语言特点

普林斯顿大学俄罗斯文学专家俄墨拉夫(Herman Ermolaev)教授给予这部书很高的评价。说肖洛霍夫的文学艺术已经包含了史诗、悲剧、喜剧和诗歌语言。

俄墨拉夫教授还比较了希腊悲剧作家艾斯莫罗斯的《波斯人》,两者都是从征服者的角度出发而写。但《顿河》的史诗性更强,因为篇幅和覆盖的时间(1912-1922),而这段时间也是西方历史上最动荡关键的一段。

也有人把《顿河》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拿来相比,但肖洛霍夫没有托尔斯泰的深邃和对人性的剖析,心理描写也不及。但是《顿河》展开的历史画卷一样波澜壮阔,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抨击人心。

肖洛霍夫语言能力是非常强的。他巧妙地避开说教和政治诱导,把自己放在人物背后,体现真正的艺术魅力。

他在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性格及命运发展都巧妙的结合起来,毫无斧凿之感,又亲切自然,锦上添花。有一种对自然的喜悦和爱。

比如写阿克西尼亚时,会经常有盛开的鲜花在她周围出现,体现了她的性格中豪放、热爱生活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写娜塔莉亚时复活节、春天和下雨天经常出现。娜塔莉亚纯洁美丽,恪守妇道,深沉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为他和他的家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为他自杀。但生活培养了她的坚强,她的倔犟可以说比阿克西尼亚更令人动容。最后她得知丈夫又与情人和好后,断然拒绝再为丈夫生孩子,而这一决定却要了她的命。在临死前,她却在幼小儿子的耳边低语。后来格利高里得知,妻子死前最后的一句话是:“爱你们的爸爸,让他能更爱你们。。。”这句死亡之爱,有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肖洛霍夫写作特点是他从不在文字中用哲学反思等沉重语言,而是用人物自身的行动和对话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他笔下的顿河是人类希望和悲伤的反射。

肖洛霍夫在写小说之前写过戏剧,所以对人物对话的重要性非常在行。《顿河》中人物对话非常有特点,体现了哥萨克民族内心的狂野、单纯,和自然的亲密关系。有时候他会用一些粗野的语言,甚至不符合俄语语法的句子,很好地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幽默感。


5.瑕不掩瑜

当然,书中有些部分显得语言有些不平衡,比如在第二部中有些处死战犯的事件和军队高层之间的命令书信,都显得很像报告,有的时候就是直接文件原文,毫无文学色彩可言。这也许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真实性,或者也是因为书毕竟太长,有些时候会构思欠缺或“体力不支”。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虽然是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但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并不像大陆一些为讴歌而写的小说,比如《金光大道》、《暴风骤雨》等完全为政治服务。他在描述中也真实地反映了苏维埃政府的弱点和残酷,并没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和为了讨好而违心胡言。

总之,《顿河》是二十世纪一部宏伟著作,艺术性和文学价值都非常高,值得研究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花时间去读,定会获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参考文献:

Colebrook, Martyn. “Quiet Flows the Don. ”in Sollars, Michael D., ed. The Facts on File. Companion to the World Novel, 19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8. 22 Dec. 2016.

Colebrook, Martyn. “Sholokhov,Mikhal. ”in Sollars, Michael D., ed. The Facts on File. Companion to the World Novel, 19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8. 22 Dec. 2016.

Diamond, Marie Josephine, ed. “Sholokhov, Mikhail.” Encyclopedia of World Writers, 18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Infbase Publishing, 2011. Bloom’s Literature. 22 Dec. 2016.

Kashuba, I. M. (2010). Mikhail Sholokhov. Critical Survey of Long Fiction, Fourth Edition, 1-5.

Mihailovich, V. D. (2010). And Quiet Flows the Don. Masterplots, Fourth Edition, 1-3.

文/枫雨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248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肖洛霍夫:顿河下的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