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金陵十三钗》的硬伤
星期六 八月 20, 2016 11:03 am
在国内好评如潮的被誉为战争史诗片的《金陵十三钗》,影片好的地方已经
被唾液和眼泪淹没了,就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一下影片不合逻辑的硬伤。
整体上看,该片很难被称为战争史诗片,它没有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只是
在一个近乎虚拟的教堂里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展现战争的残酷。该片的剧情主题
突出两点,一是洋人救赎中国人,二是妓女救赎学生。这样的剧情在影片中就有
两个魔术似的高贵华丽的转身,一是美国混混殡葬师约翰披上神父的袍子从一个
玩世不恭的二流子迅速转身为一个拯救人类肉体和灵魂的圣人,二是妓女脱下充
满胭脂和香水味的旗袍穿上学生服迅速转身为清纯的女学生。这种戏剧设置看似
高尚,其实毫无令人信服的现实基础。中国有句老话,打造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
间。人性的这种转变需要人物前置的教育背景、经历和长时间的人文熏陶,不可
能瞬间升华完成。董存瑞炸碉堡也不是瞬间完成的,他是有苦大仇深的经历和政
治教育的背景的,杨子荣智取威虎山也是有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的背景的。这
一戏剧设置上的硬伤导致整个故事肤浅的虚构感,彰显的道德观就像是个站不住
脚的骗局。
影片不合逻辑的地方很多。影片开始,整个街上逃难的好象就是这群女学生
而没有其他的难民,一群国军将士好象就是为了掩护这群女学生在和日军浴血奋
战。影片的中心人物,美国人殡葬师约翰出场的时间也很不符合逻辑,在这种兵
荒马乱随时丧命的时刻去教堂做安葬。
十三钗的逃难更假,连农妇逃难都知道在脸上抹把锅底灰,可十三钗却打扮
得花枝招展满身胭脂香水飘香去逃难。两个妓女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死前能
听一首琵琶曲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教堂返回妓院取琴弦就假得不可思议了。十三钗
顶替学生义无反顾去赴日军的庆功会就假得很崇高了。影片中的床戏更是把南京
大屠杀这一沉重的话题用性来解读,这一点也不美丽,便是亵渎无辜的逝者,令
人愤怒了。
在网上看了一组长眠在珠峰登山者的照片,这组照片最能说明人性在面临生
死抉折时的本能反应,登山者在登珠峰途中撞见那些在濒死边缘的另外一些登山
者,往往只能眼睁睁地袖手旁观而不能出手相救。人性在这种地方,往往只能自
救,别无选择。不可否认在战争中,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会有人性崇高的行为,
但这种行为一般不会随意在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互换。《金陵十三钗》想展现的是
在战争中人性的问题,但人性偏偏天性很自私,不好谈,也谈不好,如果少年不
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犹如画虎不成反类犬。虚假地展示崇高不如真实地展
现自私。看完影片感觉好像自己被阉割,老是在想一个问题,千年来,中国男人
都没有管理好这个国家,使国家无数次遭到外敌入侵,自己的女人孩子受到外敌
的蹂躏,很多时候都是靠女人的血来同化外敌,如果中国男人都像影片中的李教
官那样,何需今日目睹十三钗流动的胭脂。
·周方舟·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176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金陵十三钗》的硬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