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青评点梅花——粤剧《刑场上的婚礼》
星期六 四月 09, 2016 2:11 pm
青评由三个体制内的评论者,三个体制外的评论者组成,大家观点各异,体制内的评论者可以直接给编剧舞台提供直接意见,所以他们的戏评更加理性宽容,因为他们看得到创作者“一改再改”的努力,而体制外的评论者更加注重感官,他们的一切论据都来自于舞台,这样的组合,窃以为是良性组合。看戏评戏,和而不同,是气度,也是素质。
接下来推送的是5.15日的二度梅竞选作品——粤剧《刑场上的婚礼》
第一位评论者:王琴,专业人士。
对《刑场上的婚礼》是慕名而去,关于这段刑场上的爱情佳话是怎样的凄美哀怨百转千回。观剧后,个人认为以话剧的形式或者歌剧的形式来表现此剧或许还会好些。用戏曲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现代戏,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革命样板戏,除去他的内容,无疑其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是革命现代戏可咨学习的,它的高度凝炼化程式化的舞台动作,成套的旋律唱段等,如果戏曲丢掉了它最本真最精髓的东西,加上它写实的舞台布景、日常生活化的舞台动作和表演,很容易流于话剧加唱的流弊。《刑》剧中大量的是生活化的表演,没有戏曲中的做工和舞台动作的虚拟和假定性,舞台布景的写实也失去了戏曲写意空间的空灵,虽然它是用粤语演唱,用一些粤剧的唱腔,但无疑没有粤剧的韵味。
另,《刑》剧场景变化太过频繁,一个场景的故事还未讲完,又匆匆撤场开始下一段,给人的感觉是整场剧就是赶场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讲完剧就结束,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讲一段历史的爱情故事,只是因为它在刑场上的婚礼的独特和传奇性因此具备了它的戏剧性及与广州大起义的历史关联而具有了它的历史纪念性而搬上了舞台,剧的内涵性在哪里?深度性在哪里?只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关于周文雍、陈铁军的生平事件而未见其他,太过表浅性。诚然,剧中讲述了周、陈的相遇、相知相恋,为革命共同赴死,为爱情刑场婚礼,对爱情忠贞,对革命忠烈,在平铺直叙中未见动人的情节和感染的场景,连情感的高潮点刑场上的婚礼也未有情感的爆发点。其实有的场景只是过渡性的,完全可以一两句话交代就行了,让主要的场景展开叙述,这样才能在情节中表现人物凸显性格,避开此剧只见事件不见人物,人物的平面化。
但无疑两个主演是好演员才将此戏托出了。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好演员还是需要好戏的。
第二位评论者:@夜夜清辉 戏迷评论者
《刑场上的婚礼》这个题材,很多剧种都拿来改编过,据我所知就有越剧、京剧等,但鉴于两位主角都是广东人,故事地点又发生在广州,改编成粤剧显然比其他剧种有天然优势。
但是昨天看下来,发现这个戏恐怕定位成“粤语歌舞剧”更恰当些,台上与戏曲无关的元素太多:一个是布景太过写实,连门板都直接搬上舞台,起义失败那场大炮声机关枪声齐鸣,一群演员齐刷刷倒在台上扮演“牺牲”……这本身是话剧歌剧的做法,与戏曲写意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二是群众演员或者说龙套演员过多,代表“帝国主义黑暗势力”的黑衣人时不时出来“群魔乱舞”,对剧情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还让人挺出戏的;三是前半场唱段太少,虽然几个演员的念白都还不错,但是让我恍惚有种看粤语电视剧或话剧的感觉。
排除这一点“定性”问题,单纯从故事来看,该剧还不失为一部好的戏剧作品。起码故事情节通顺,合情合理,几个戏剧冲突都设置得不错,大革命的开展-成功-迅速失败,与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依-相恋,互相交织辉映,革命工作的紧张刺激与爱情的浪漫都能迅速吸引观众入戏。刑场上婚礼的那一场更将全剧推向了高潮,我看戏时发现有趣的一点:刑场上的这个婚礼,与粤剧传统戏《帝女花》中香夭一场其实颇有共通之处,主人公都是处在一种明知即将赴死的心态下,在人生最后阶段完成了结为夫妻的心愿,情境、心态都很相似,当然革命烈士要激昂一些。不知主创人员是否出于这样的考虑而采用了香夭中脍炙人口的“妆台秋思”一曲?作为一名看多了粤剧老戏的观众,那个曲调一响,女主人公回忆着幼时对结婚的向往,我当场就泪奔了。
既然谈到这一场,顺便说说昨天我和朋友对剧情的探讨。个人认为刑场上婚礼这一场已是全剧高潮,后面再加入狱、拷打、探监、枪决等戏(时长大约半小时)有点不合适。是否可以将后两场提前:入狱、拷打,然后女主角的“前未婚夫”来探监,男女主人公诉说相爱的理由和革命理想,打动了“前未婚夫”和在一旁监视偷听的狱警。最后一场枪决前,狱警由于有那么一丝丝同情他们,让他们合影留念,并引出男女主人公想象中的“婚礼”,然后直接收尾。——因为按照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也是行刑前主人公照了结婚照,周文雍才说了那句”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如果把这场最为收尾,从戏剧节奏上讲可能会更好。以上,是我个人看完戏后的胡言乱语,仅供参考。
最后谈谈参赛的欧凯明的演绎。我对欧的表演很叹服,这个戏用不上太多戏曲程式,也没有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欧的表演重在塑造人物感,以细节取胜。第一场,欧扮演的周文雍是本色的革命工作者;第二场,他演一个“革命工作者扮演的南洋富商”;第三场,演“革命工作者扮演的工人”,仅这三场来说,他表演的人物场场不同,富商那种轻松、慵懒、随意,对警察客气又高傲的样子,与工友那种粗犷、直率、对警察赔着小心、对老婆大声呵斥的样子,对比鲜明,绝不雷同,都演出了人物感,可见是下了很多功夫的。预祝他夺二度梅成功。
听说这个戏前后演出400多场,8年来数易其稿,越改越好,很佩服这样的打磨精神,希望能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观众!
第三位评论者:@白痴儿童最快乐。戏迷评论者。
「刑」这个戏,已经成了精,无论说什么,其实都不影响〜〜〜得奖无数,不缺乏赞美,也没少受批评,演的次数足够显摆,你说它好或者不好,影响都微乎其微。让我作比,其他戏其他人是未婚的男女,你可以怂恿、指点下,但这戏这人已是一段事实的婚姻,过多的指点评论,都无意义。你说你喜欢,就像说你跟你老公、男朋友很幸福、很甜蜜,我只能笑笑,祝你继续幸福甜蜜,而不能证明他是渣渣。
第四位评论者:@天涯何日君回来。戏迷评论者
这出“革命戏”比我期望值高出了很多很多,甚至,我以为在这个“主旋律”框架内,它已经做得很好,无论文本还是演员。
有评论说这出戏不感人不深刻,可是——作为这样一个题材,它本身就缺少“感人”“深刻”的语境。
这次竞选二度梅的《挑山女人》与《刑场上的婚礼》,看似很多共同性,其实很大差异,华雯如果演得不感人,那是华的失败,而欧凯明如果没让你掉眼泪,那不是欧的失败,为什么?题材问题,《挑山女人》讲的是”母爱“,是”谋生存“,它能引导每个观众的内心情感,每个人都理解”母爱“与”生存“的心理感受,而《刑场上的婚礼》,它除了主旋律,还跟观众保持着很远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年轻一些的观众,直白些说,如果《刑》不让你反感,而且能坐着看完全戏,这文本已经算合格了。
若说”深刻“也不合适,可以跟同类剧作对比,几乎没一个红色革命戏做到了”深刻“,包括江青把关,汪曾祺等名家参与制作的样板戏,同样不深刻,用“感人,深刻”来要求这个题材,有点强人所难。
以我的观看感受来看,《刑》的故事讲完整了,枝枝蔓蔓处理清爽了,人物性格也出来了,爱情戏的心里轨迹也合理了,双条线叙事也没有出现明显失误,那么这个题材,这个文本,OK了,甚至要表扬编剧的是——他把“革命”戏处理得家常,自然,生活化,还带点幽默,同时还涵盖着广东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食物”“出嫁风俗”等很多地方。
更让人一提的是编剧的小细节到位,充满了对粤剧的感情,让我非常感动。一处是照相时候红线女老师的伴唱,老师暮年的唱腔有些苍凉,又带着刚烈,放在此处非常好,一处是两人分别拉着红绸唱《妆台秋思》,同样是”洞房赴死“,比照粤剧经典名作《帝女花》之”香夭“,一慷慨,一凄艳,小细节,大大加分,扣题,而且扣住了粤剧的情怀,对名家名剧的致敬。
《刑》的文本,我看到了编剧的心意和巧思,点赞。
欧凯明在本戏中的表演,出色,举重若轻的出色,用个不恰当的比方,像港片黄金期的周润发,张弛有度,轻轻松松的hold住了整个剧场的节奏,亦庄亦谐,铁骨铮铮男人气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说华雯在《挑山女人》里把”隐忍与爆发力“做到了完美平衡,那么欧凯明在《刑》里把”诙谐与正气“自由转换,随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
最后想探讨的是——这部戏是不是冲散了粤味?我以为这个戏的舞台风格的确离我们心中的”戏“差了太远,但是比起纯粹传统戏打追光,霹雷闪电,要看上去舒服得多,因为它抛弃”传统“抛弃得够彻底,不至于一会儿出现古朴气质,一会儿出现先锋气质,明显气质分裂,《刑》的舞台基本完全话剧化了,也因此,保持了从头到尾的风格统一。
其实竞争二度梅的沪剧《挑山女人》同样没有古典“戏”味,整个布景也是现代化的,身段乏善可陈,反而《刑场》欧凯明展示身段的地方多一些,比如拉黄包车一场的身段展示。我个人对舞台处理的态度是“能接受”“坐得住”。
当然,有人说八大样板戏的身段多么丰富啊,同样是革命戏,《刑》为什么不用戏曲程式化身段呢?这个问题提得好,也可以给主创人员做参考。
最后,有评论认为,此戏不具备流传下去的可能性,除了欧凯明,还有别人能来吗?同样的疑问也可以抛给《挑山女人》,除了华雯,还有别人能来吗?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在这四篇评论中,我很高兴发现——并不是专业人士为了打人情分给予高评价,戏迷也有很高评价,我以为这是戏评的一个关键点——评论不是自我放逐,收钱站队,青评会也许评论并不特别权威,但是态度非常中肯。(自夸一下)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023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青评点梅花——粤剧《刑场上的婚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