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余杰:一直向前走!

星期四 四月 07, 2016 11:38 am



摘要
——读陆幸生的报告文学集《向前走·别回头》
  2015年春节前,我在博客的链接上看到北京知青子蕴大姐的博客里发布了一个消息,台湾秀威公司出版了陆幸生的报告文学集《向前走·别回头》。子蕴大姐为这本书写了序,我很想尽快看到这本书。
  两天后,我就接到陆幸生老师的电话。我与陆老师的家相距很近,驱车五分钟就来到他那里,终于看到了陆老师赠送的报告文学选《向前走·别回头》。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喝玩耍用了不少时间。剩下的时间我就一个躲了起来细细阅读《向前走·别回头》,享受这份精神大餐。
  据子蕴大姐的介绍,陆幸生与她都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2团的知青。陆幸生老师回城以后一直在《文汇报》工作。三十余年的工作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精彩文章。我在回城以后一直订阅《文汇报》,感觉这份报纸面向知识界,学术气氛较浓,一些深度的报道也很精彩。早就知道陆幸生这位记者,没有想到他也是知青。如今有点相见恨晚之感了。陆老师是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创作奖、编辑奖和上海长江韬奋奖的大陆资深名记者。在子蕴大姐的“纵容”下,陆老师精心挑选了31篇报告文学集结出版。当我再次拜读这些曾经阅读过的不少精彩文章,感受与以前纯粹是普通读者角度大不一样了。我是带着曾经知青的眼光再次拜读,带着同龄人曾经相似的经历来欣赏,带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悟来享受。
  1、牢记,但绝不歌颂!
  陆老师的这本书分为三辑。因为曾经是知青,在开篇第一辑讲的基本都是知青往事、知青人物。从难忘的恢复高考开始讲起,“第一次高考后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无数大事,是当时的我根本想象不到的。”是啊,我们都是从那里再次起步的,由此开始了我们第二次人生的起步。这个往事还历历在目啊!
  我特别看重那篇《走出光环》。如同当年我们看《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一般。陆老师把当年知青的“榜样”,那几个“典型”人物一一写来。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张韧,都是我们那个年代响当当的人物。在知青上山下乡大潮退去以后,这些人物也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陆老师认为:“走出荒诞‘运动’的光环,是他们的第二次历史幸运”。在这篇报告文学作品里,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曾经站在顶峰的标志性人物走下神坛以后的真实一面。真实来源于“‘知识青年’的身份,自始至终是我完成这次采访的通行证。”
  陆老师告诉我们——
  邢燕子——“当她用稚弱的翅膀,全力载起解决家乡饥馑的任务时候,她没为自己保留一丝力气。这就是代价,共和国起步时刻的代价。”
  侯隽——“(知青大返城)侯隽把人接来,再把人送走,虽然还有被人留下,而侯隽的感觉是‘历史转了一圈,就剩下我自己’”
  董加耕——“对在北京的经历,董加耕比喻说,好比饭桌上‘闹酒’,有人醉有人没醉也就是一杯之差;‘就看你有没有自控能力’”
  张韧——“人不能在过去的光环中生活,我要在新的岗位重新树立自己。”
  知青的故事一个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曾经是我们那个年代榜样的人在劫后余生又是怎样活着?在这篇《走出光环》一文里你能够得到许多启示。我感到标题“光环”两个字用在这里是恰到好处的。可惜的是,至今还是有不少人生活在昨日的光环里不能自拔,在曾经的知青队伍里真的不少。就像我的好友邵国良在我的一篇文章里留言指出的那些“浑浑噩噩、投机取巧一辈子、或仍沉浸在虚幻的‘光环’中的人”,应该好好读读陆老师的这篇文章。
  这也使我想起了去年曾经与一位网友的争执。那位曾经在黑龙江的上海知青,以一篇《数据未必反映真实》为题,无知地把弘不弘扬董加耕、邢燕子、侯隽、张韧等“时代青年的榜样”的精神与一旦钓鱼岛打起来,谁还会主动报名上前线联系起来了?真的是可笑之极!可见,还原这些曾经的榜样真实的一面,陆老师的这个“功课”做的好极了。从这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自身的醒悟与反思里给了我们一个警醒。
  令我惊讶的是这个世界很小。在《我们是很优秀的——纪念我们4 0岁和返沪1 0周年》这篇长文中,陆老师满怀激情介绍了几位知青朋友的奋斗史。其中“装上消音器的轻机枪的自我剖析”一段介绍的知青杨德林,竟然是我的同事。2010年的时候,杨德林被浦东新区国资委派到我工作的港城集团,担任监事会主席一职。同龄人嘛,我们都在2012年退休的。因为是知青,老杨一来就与我“接上头”了。知青,两个字就打开了我们话匣子,知青话题有点“喋喋不休”。我与老杨是一南一北的知青,历经磨难,苦尽甘来啊!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陆老师讲述的知青故事,虽然是1989年前的事情。以后这些知青朋友的路也许会有更多的故事,但是陆老师用了“优秀”两个字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真好啊!知青,对于我们来讲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这代人活的不易,能够在共和国的大风大浪里活到今天,用“优秀”两个字是当之无愧的。陆老师是知青,写知青的故事有着一种感同身受。所以,在这些奋斗故事里我们能够看见这代人的艰辛与艰难。
  不愧为是一位资深的记者。知青的故事远远没有完。陆老师写的《异国血未冷──休斯敦知青的故事》、《“世贸”遭袭时,我在白宫前》、《七天七夜,从纽约回到中国》三篇文章,告诉我们他去美国的神气经历。为什么去,为了一个知青的故事!在休斯敦的知青出版了一本《三色土——旅美知青的故事》。知青的故事在延续,延伸到了国外。大返城以后的知青们继续在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我非常赞叹文章中的这段话——
  “数百万、上千万知青的故事,一般到返城就基本结束。而《三色土》的作者用行动回答了一声:不。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个人问题’或没有‘解决’的,他们又跋涉来到异国。狭隘的地域性术语,已不能说明决议离开故土的举动。他们是知青群落里记忆力最强的一部分人,无法忘却历史对真诚做过的嘲讽和嘻弄。……”
  是啊,他们的故事很精彩。“土插队”到“洋插队”,是在追寻着人生自我的目标。作为研究中国知青问题,怎么能够忽略这些“勇士”呢。陆老师认为他们很急,很透彻。更多了从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才会知道中国知青一代人的真实想法!于是,陆老师是这样告诉我们——
  “知青的很多回忆录里,常有这样的表述:青春无悔。其实这话不确。身陷‘潮流’身不由己,可以选择颓唐,也可以选择进取,知青无悔的,惟有‘永远的进取’这五个字。”
  

  陆幸生
  在陆老师的笔下,知青人物是“活”的,知青故事是精彩纷呈的,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判断是犀利和准确的。确实,我很少看见一位作家或者是记者在其写作的生涯里有如此深刻地讲述知青的故事。讲的不多,但是每一篇都留下了许多思考。
  陆老师在《星光,今夜依然》里写道——
  “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想念,不是想念暴风雪,而是想念在暴风雪中我们曾经共同享有过的青春,和记录了这些青春的人。”
  我想起了陆老师在《站在同一块基石上的感念》里写道——
  “对于那场知青‘运动’,我将牢记,但绝不歌颂。”
  是的,绝不歌颂,绝不歌唱,绝不赞美!
  2、记住历史的嘱托
  在这本书的第二辑里,陆老师写的都是热点事件。有些是属于“敏感”话题。陆老师没有回避,是以一位职业记者的敏锐记下了这些事和人。只要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知道这些人和事的重要性——
  人生的舞台
  化剑为犁,草原作证——中国退役原子城采访记
  采访天安门
  历史不再是“孤证 ”
  走近巴金
  1976年·保健医生·中南海游泳池
  重访海南岛汽车事件——雷宇采访记
  探访深圳二奶村
  暗访庐山别墅
  在尊严和酸楚之间——宗福先采访记
  落日之墓
  袁庚:往前走 别回头
  重走胡志明小道
  马思聪去国返乡路
  瞬间芳华今犹在——访言慧珠之子言清卿
  只要看看这些标题,就可以得知这些文章里面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看了《人生舞台》里讲述的那位胡伟民一生,我理解了陆老师在文章最后讲的——“我非常想念这些思想智力,艺术表现非常高妙,市侩之气绝少的极其优秀的人,我会永远想念的”。
  神秘的核武器试验基地,人人都知道的天安门广场,再到有着普通百姓生存的深圳二奶村与记载着历史风云的庐山别墅,还有那个留在我们这代人记忆中的胡志明小道等等。陆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这些靠不停顿地“走”出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往事的记忆,还有沉重的思考。
  《1976年•保健医生•中南海游泳池》,是陆老师作为“医生家属”偶然的一次去医院办私事,偶然的在某领导桌子上看到了一本《庆贺徐德隆教授从医执教五十二周年》的小册子发现的重大“线索”的。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80年的时候,一本《毛泽东私人医生》的书曾经通过香港流入内地,引起了轰动。当局除了下令禁止以外,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本书的流传。那么,是真是假呢?这使我想起了在《共识网》上看见的著名律师陈有西在《依法治国的信心、共识和前景》一文里指出的:“在思想理论界,我们用了一些庸才。”。文学艺术界呢?陈有西指出——
  “如果有人发表了错误言论,我们还有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来反驳,只要掌握真理,这样的舆论工具在手,还怕讲不过人家?我们国家现在有这么强大的舆论机器,如果还讲不过人家,说明我们的理论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已经是非常苍白和错误了。否则不可能讲不过人家。比如像令计划在《求是》上写的那种文章,空洞无物,根本没有说服力,表面上很尊重总书记,言必称总书记,实际上都同总书记要求的务实精神背道而驰,表演作秀,包藏私欲,以售其奸。”
  此话扯远了,回过头看看陆幸生老师呢?面对着这样敏感又千万人关注的话题,他毫不犹豫选择了采访!独家采访文章,涉及到了毛泽东的。让事实证明了那本《毛泽东私人医生》的书中的不实之词。这要比大批判式的攻击谩骂,阻击上访式的禁书等做法不知要高妙多少。可惜啊,我们现在面对诸如反右、大饥荒、延安整风等等话题,眼睁睁看着那些“出口转内销”的书刊到处流传。坐在高位的一些“庸才”无聊地写些类似令计划这样的文章应对,毫无还手之力。这些人应该好好向陆幸生老师学学了,靠着这样来源于真实的作品,展现历史真实的一面!
  记得2000年的时候我看见这篇文章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时代需要这样讲述历史的文章。陆老师则说“我求证鉴实了一段历史,我很少有这样高兴”。这是我佩服和敬重陆老师的地方!
  


  一些重要的话题在陆老师这里得到了佐证!《历史不再是“孤证”》围绕着毛泽东在1957年讲过的那句话:“(鲁迅活到今天)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写,要么他大体不做声。”,此话是否是真的?在这篇文章里用详实的史料证明了这句话的真伪。我感到,毛泽东沉思了片刻讲出这句话,对于我们研究这个人在反右、文革这一系类的作为上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这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介,而是一个领袖人物内心真实的一面。在对于这句话是否是在真实的争论中,陆老师的这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这些争议。用事实讲话,站得住!
  《走近巴金》,使我们对于这位历史老人真实一面的深入了解。而《重访海南岛汽车事件——雷宇采访记》、《袁庚:往前走别回头》则使我们知道了改革进程中的人物是是非非的,很有代表性。《在尊严和酸楚之间——宗福先采访记》使我们对于这位撰写《于无声处》话剧的作者人生的轨迹。在《马思聪去国返乡路》和《瞬间芳华今犹在——访言慧珠之子言清卿》里,我为1949年以后尤其是十年浩劫里艺术家们的悲惨人生哀叹。从中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要反思这段历史,“文革”还会发生吗?等等!
  《袁庚:往前走 别回头》一文的结尾处,陆老师写道——
  “猛然间,再度听得袁庚以放大了声量说道:小陆,望前走,别回头!
  台阶已经在后,中国南方温暖的住宅社区里绿草成荫,有红色的花朵在开放。
  望前走,别回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更是经历了惊涛骇浪的一位智慧老人的历史嘱托!”
  我理解了陆老师为何用这六个字作为这本书的书名了。
  3、我们要记住啊!
  读完陆幸生老师的报告文学集《向前走·别回头》,感叹之余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陆老师是不是有先见之明?为何?
  前一段日子,关于张灵甫是不是抗日的英雄争议不断。个别的专家们断言,张灵甫不是!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时至今日还对曾经为抗击日寇做出过牺牲的人如此评价是很不人道的。至少是对于历史的无知。现在这样的“专家学者”不多也不少,没事就发些奇谈怪论。
  争论什么呢?我在陆幸生老师这本书里看见了一位正直的记者所记录的这段历史和这个历史人物。
  写于2006年的这篇《半个世纪后的归来》,第一段就是“第一个归来的是张灵甫的灵葬”。
  文章发表至今有9年之久了。如今在这些问题上依旧胡说八道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好好再读读陆老师的这篇文章。
  这就是我佩服的陆老师的“先见之明”之处。
  我们小的时候是在吴强写的小说《红日》里知道了这位国民党74师的师长。留下的记忆是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一个内战战犯。当历史揭去里一些封尘的尘土以后,我看见的张灵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浦东玫瑰园里一个个归来的历史人物仿佛在细说着那段逝去的往事。张灵甫的灵葬是第一个归来的。陆老师写道——
  “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张灵甫成为悲剧性人物。一位当年的老军人写下这样的文字:同为炎黄子孙,就张灵甫抗日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是记得的;‘我写这篇小文,希望台湾方面无论哪派当权,都不要忘记两岸人民风雨同舟、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早日推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写的何等好啊!记住曾经共同抗击外敌的人,他们是祖国的英雄!
  在《向前走·别回头》一书的第三辑里,陆老师用了这样的标题:故国周遭:三百年间同晓梦。一个梦,一个“归”字啊。这里记载了历史上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啊。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时间在打磨著历史尖利的棱角。逝者长已矣。尽管是曾经‘大风起兮云飞扬’。然半个世纪前的烽烟毕竟已经散尽,尘埃已经落定。”
  于是,有了《大陆第一站》里沈家门的故事;有了南京紫金山上纪念碑的故事《义薄云天·着眼未来》;有了一直被誉为“解放台湾”前哨阵地那些事情的《金门厦门门对门·何时过来串串门——厦门湾扫雷纪实》。看完《寻找父亲》、《陈洁如魂归故土》这两篇后,我已经是热泪盈眶了。这是半个世纪后的归来啊!虽然是我们的前辈们曾经的故事,到了我们这代人以至于我们的后代们如何捐弃前嫌,共筑祖国的千秋大业,往事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在这一辑里,我体会到陆老师以一名记者的视角不仅仅是在记录这些事件,而是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陆老师这本书写序的是北京知青子蕴(刘湘)大姐。她曾是陆老师在黑龙江兵团的同事。在介绍此书时,子蕴大姐是这样说的——
  “陆幸生因为‘回头’,回首人生而出了《向前走·别回头》的专集。相信他的‘别回头’一语双关:过去的已然过去,那就在历史的积淀中大步向前走吧!向前走,别回头,与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一起向前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讲的多好啊!
  同为曾经的知青,我们在历经苦难以后都在努力的向上。作为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虽然我们都老了,已经都是“退休”老人了。但是隐约感觉似乎还有许多话没有讲完。还想留些真话留给后代,留给未来的历史学家们。都是曾经的知青,子蕴大姐留下了《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陆幸生老师留下了《向前走·别回头》。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子蕴大姐为陆幸生老师的书写序讲:“但愿我没有辜负陆幸生的信任,没有辜负他的书。”
  我享受了这份精神大餐,写下这些读书笔记,断断续续,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也是一样的心情,但愿没有辜负陆老师的书。
来源:共识网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6007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余杰:一直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