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关于赵维夷的小说《老插春秋》的讨论

星期五 十月 02, 2015 1:39 pm



华夏论坛上,有些人在讨论赵维夷的小说《老插春秋》(链接1,链接2),我很感兴趣。因为我很多年前也买了一本《老插春秋》,并认真看过,还有些印象。兹征得网友Paulo1965的同意,将他的发言转贴于下。

(一)

(《老插春秋》)前言开头二段:
我离开那片大山,告别插队生活已经好久了。那时的我,一头黑发,双颊红润,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我。
我从来不认为那段历史是美好的,但我却常在梦中看见它。 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小山村,在四壁漆黑,有着一扇木窗的小窑洞里,同当年插队的伙伴们,从一口大锅里盛小米饭吃。我们一边吃,一边说笑,就着一盘炒咸菜。忽然,他们都无影无踪了,昏暗的窑洞里,只剩下我一个人。
…… (2015-08-28 15:08)


(二)

我也在看,重看。第一次读,是20年前,留下好印象。这次抽出书来读前,有些担心我20年前的眼光。但当我打开书,看到作者写的前言(“我离开那片大山,告别插队生活已经好久了。那时的我,一头黑发,双颊红润,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我。……”),疑虑顿消。
作者的这段文字,让我立刻想起《蝴蝶梦》和《情人》。也许作者受到这两部作品的影响,也许没有,赵维夷就是有这等文笔!
当读完第三章时,我笑起来,确信手里拿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第三章里,作者详细地写了山西太行山区农村的丧葬风俗,同时写了知青小组的头儿,冯士琳(她认为这是四旧),跟着丧葬队伍,高声朗诵,“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人总是要死的……”。
那死者,就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农,病死的,和成千成万的先烈,人民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像这样的黑色幽默, 我相信,即使王小波也写不出来,而赵维夷写来,极其轻松自然,完全不露声色。
在第五章里,冯士琳为了和农民打成一片,主动离开知青小组,住到一个老寡妇家,弄了一身的虱子。她感到孤独,情绪低落中,“仰望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令人心痛,不忍卒读。因为20年前读过,知道冯士琳最后的命运,是和农民结婚,扎根在那儿,从北京城里的红卫兵司令,变成一介农妇,而别的知青都走了(其中一个自杀)。
如果冯士琳看到《岁月甘泉》,绝对不会赞成,因为插队是她延续一生的灾难。能把那个岁月看作甘泉的,必是《岁月甘泉》作者那种成功人士。这种人士认为,那个岁月给了他们生活的力量,才有后来的成功,就像赵维夷在前言写的。赵维夷能写出这样的话,也因为她是成功人士。网上可以查到,她还写过一本关于网络技术的英文专著。她可能也嫁了个美国人,如同小说末尾描写那样。赵维夷现在的年龄应该在65岁左右。她要是能看到,我们在这里讨论她的小说,一定很欣慰,因为从来还没有人讨论过。豆瓣读书上,只有一则短评,说高中时读的,说小说里的人物脸谱化。(2015-08-28 15:11)

(三)

上帖说“而别的知青都走了(其中一个自杀)”,是不够详尽的,因为其中还有一个从山上掉下来,摔折了脊椎,半身瘫痪,病退回北京的。这人叫于欣国。作者赵维夷给于欣国安排的结局是,到北京一家“街道办的专门生产避孕用具的小塑料厂。每天,他滚动着轮椅去上班,和街道里的大妈大婶一起用剪刀剪一种冲压好的不同型号的塑料小圈圈。”(第十一章)
于欣国的原型,不知赵维夷是否取自史铁生。让一个半身瘫痪的青年男子,到生产避孕用具的小塑料厂,每天剪不同型号的塑料小圈圈,这个命运,应该不是作者随意按排的。(2015-08-28 15:32)

(四)

在第十三章里,作者详细地描写了生产队长的儿子的婚礼。新娘的哥哥是队长的女儿的丈夫,刚刚结的婚。这是一场换婚。
作者详细地描写那场婚礼,我相信,是想留下史料——她已经能从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哪些风俗值得描写。
队长的女儿并不爱她要嫁的那个人,是为了她哥哥能娶到媳妇。出嫁前,她与知青莫平平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显出作者构造对话的深厚功底。
读完这章,感觉奇怪。作者在《老插春秋》显露的水平,不像是写处女作的那种初学者,倒像是写过很多小说的人。而《老插春秋》之后20年里,未见作者再出版小说。 她怎么忍得住的?难道她也信奉一本书主义?(2015-08-28 16:01)

(五)

今天看到第十五章,注意到作者的语言特色。第170页的第一、二自然段是这样的:
夏晨叹了口气“我们不过是个朋友,她以什么理由调来呢?梦里想想罢了。” ……(夏晨)自言自语道:“夏晨一生粗茶淡饭,布衣草履,无怨无悔,得一知己足矣!”
莫平平听了,心里砰然一动,也发起痴来。
夏晨就是那个后来自杀的知青。莫平平应该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这两段文字,有《红楼梦》的影子。作者使用这样的语言,并非偶然,而是刻意贴近人物的文化水平。夏晨是老高三,莫平平喜欢看外国小说。(2015-08-29 09:22)

(六)

我曾说到作者描写山村婚礼,是有意留下史料。这样有意留下史料的例子,还见于第七章,对于分粮的详细描述:第73页上,知青”按国家规定每人528斤”,“社员每人只有380斤口粮”。在第10页上,也有个数据,“奎儿从公社领回六个知青的720元安家费。” (奎儿就是生产队长)也就是说,1968年1月,每个知青有120元安家费。这个数据,我以前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是李庆霖的那封信之后,国家才给知青安家费的。
在《21世纪资本论》里,法国经济学家汤玛斯·皮克提经常引用简·奧斯汀的小说里的数据(土地收益,房产价值),来论证他的观点。赵维夷的《老插春秋》 ,将来或许也能起相同的作用。(2015-08-29 09:32)

(七)

赵维夷看不看或听不听得到我的吆喝,并不重要。我是想随手记录下我重看这本书的心得。关于书中人物,我倒觉得,李富根这个人写得最不好,太拔高了,我反正从未见过,听过这样高大上的知青。我最看好的,是小说里的史料,还有冯士琳,因为她是一个用心下放的知青,又是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来写的。(2015-08-30 04:26)


(八)

看完第十七章。冯士琳被当作现行反革命抓起来,因为黑板报上写错了一个字:紧跟毛主席的反革命路线。组里一个"red 2nd generation"知青,鲁建华,告发了她,为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
第187页上,鲁建华搞了莫平平,是迄今为止,本书里出现的唯一一段erotic描写,兹录于下,供研究:
……她只来得及轻轻叫了一声“啊”。
下面发生的事 对于建华来说即是情欲的满足,也是烦躁愤恨心绪(队长刚拒绝推荐他上大学)的发泄。而对于莫平平来说,则是对爱的毫无保留的奉献和融化。她经历了怎样一场急风暴雨的洗礼!在痛苦和幸福中沉浮着,被一种从未领略过的灼热的激流卷起,瞬间将自我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又被一个巨大的漩涡高高托起在峰顶,万物之上峰顶。当她终于浮上岸来喘息时,她成了一个女人。建华慢慢地从她身上爬起来,为自己整理好衣服,他甚至有些懊丧,莫平平同其他女人也没什么两样嘛。

这段描写,“瞬间将自我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又被一个巨大的漩涡高高托起在峰顶,万物之上峰顶。当她终于浮上岸来喘息时,她成了一个女人”,看着眼熟,却又查不到哪里看到过,以为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查了一下,没看到。如此奥妙的文字难道竟是赵维夷首创?(2015-08-30 04:37)

(九)

赵维夷很注意留下史料,却没交代上庄村1968年-1972年,一个工(10分)值多少钱。从知青”按国家规定每人528斤”,第75页上所写年底分红,“除了富根能分下五块一毛八分钱外,其余的人都欠了队里十几块钱不等”,可以大致推算出上庄村1968年-1969年会计年度一个工值多少钱。
假设富根每天6分工(书中交待过,知青工分和妇女一样),假设出满勤,330天(总有下雨天不出工),则一年总工分198,算200,好算。
富根分粮528斤,单价按公粮价格,0.1元/斤,则他购粮 需要52.8元。加上分红所得5.18元 ,他一年劳动所得为57.98元,算58元。
这样,58元/200工,得0.29元/工。
也就是说,上庄村,1968-1969年一个工(10分)值在三毛钱上下,算是还不错的地方。难怪会计和知青于欣国打赌吃鸡蛋,一下就能从家中提来四斤鸡蛋(第62页),让于欣国一口气吃下。于欣国真的吃下了,会计输了,只好按打赌的条件,又从家里提来四斤鸡蛋。(2015-08-31 14:00)

(十)

在这样一部严肃知青小说里, 作者不可能把第一次写成《少女的心》或《肉蒲团》里那种,而若写成《饥饿的女儿》里女中学生与男老师偷情那种,毫无神圣感,也不行。在这样一部写年轻人的小说里,性是躲不开的,而怎样写性,则是个问题。赵维夷对此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2015-09-01 05:53)

(十一)

白描也是很不容易描好的。《老插春秋》封底页上的介绍文字里,有“小说曲折感人,语言细腻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 我相信,这不是作者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编辑的真心话。
我在阅读中,曾多次打量封面上的“赵维夷”三个字,反复看封底的介绍,尤其“语言细腻生动”。我无法理解,赵维夷的白描手法,怎么会这么好。
昨晚,当我读完富根打架(第211-215页)的描写后, 又翻到封面,端详一分钟“赵维夷”三个字,然后到封底,琢磨“语言细腻生动”。我甚至开始怀疑,赵维夷是个男的。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把男人之间的打架描写得那么细腻生动?
赵维夷在此的描写特点是,不直接写富根武术如何高明,而是从被打的人的眼里看富根如何可怕。写到富根时,主要写他的眼睛如何因愤怒而变形。
赵维夷显然不是直截了当地白描她可能看过的某次知青打架,而是经过仔细构思的。(2015-09-01 06:16)

(十二)

富根不大可能是作者的原型。我认为,富根是作者受三突出影响构思出来的一个所谓典型,可能是作者最花心思写的一个,却是最失败的一个。作者甚至让富根与最坏的那个知青同父——共军一个军区司令员,这太可笑了,也反映出作者思想深处有一些文革遗毒。也许她本人就有一些红二代情结。(2015-09-01 13:56)

(十三)

读完第19章。写的是冯士琳坐牢,写得非常好。开头一段如下:


拘留所坐落在一条小山沟里,戒备森严的院落像城堡一样,四周耸立着高高的围墙,墙上修有两米宽的甬道,甬道上日夜都有战士持枪巡逻,唯一的进出口是一座黑色的大铁门,铁门的外面有岗哨和几间不大的接待室。

这段景物描写,很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山沟,院落像城堡,高高的围墙,墙上的甬道,甬道上有战士,铁门,铁门外面的岗哨,几间不大的接待室。由此可看出作者的景物描写的功夫,那真不是一般二般的!

冯士琳在牢里与女流氓、女扒手、打架斗殴的、无业流窜的关在一间15平米的“号”里。大家挤在一盘占了大半房间的大炕上,在屋里睡,屋里吃,屋里拉、撒。一个斗大的瓦制毛锅就摆在炕头上,24小时倒一次,门窗全关得严严的还上着锁,因此,这间女“号”便充满着强烈而浓厚的屎尿臭、汗臭、体臭、口臭、狐臭、屁臭以及衣被发霉的臭味。

赵维夷不知从哪里得来这些知识,写出这些个臭来。她不大可能真地坐过类似的监狱吧?(2015-09-01 15:05)

(十四)

昨天看完第23-26章。冯士琳遭受村里无赖四毛猴强奸,寻死时被富根救下,回到窑洞里,跪下向富根忏悔,要他拿她的皮带抽她(可不是SM哈!),开始对她过去的极左悔过。第25章,知青夏晨触电自杀。富根和冯士琳送夏晨的尸体去火葬场。
这三章表现了所谓的贫下中农都是些什么货色,从而批判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如用思羽分析小说的套路,我们可以说,《老插春秋》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描述了红卫兵司令冯士琳,插队七年(从第1章到第25章),18岁到25岁,在她的黄金时代里,历经磨难,终于从极左迷途回归人性的过程。( 2015-09-04 11:13)
江岩声博客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93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关于赵维夷的小说《老插春秋》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