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浦
《日瓦戈医生》新译本面世
星期四 九月 24, 2015 12:12 pm
《日瓦戈医生》新译本面世《日瓦戈醫生》,[俄]帕斯捷爾納克著,藍英年、谷羽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5年5月第一版,49.80元
日瓦戈就是作者的影子,也是革命大潮中知识分子从希望到失望至绝望的起落沉浮的代表。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全篇没有站在哪个方面,没有对革命、对红军、对布尔什维克有任何指责,只有真实的反映、娓娓的叙述,用诚挚的语言倾诉对俄罗斯的爱。
《日瓦戈医生》新译本面世
俄罗斯伟大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鸿篇巨制《日瓦戈医生》已由翻译家蓝英年先生重译并与读者见面。
《日瓦戈医生》叙述的是俄罗斯在1905年革命前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真实场景,反映沙俄晚期和1905年革命初期罢工、暴动,红军白军混战,以致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俄罗斯及其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社会大变革初期,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对革命充满希冀、热望和兴奋。他们热情追随革命,怀着“忠于革命、赞赏革命……1905年革命时期崇拜勃勒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俄国青年知识界崇拜的偶像,俄国象征主义最伟大的诗人——笔者)的青年学子所理解的革命。”然而他们追捧的革命太理想化了;接下来的经济瘫痪、生活困顿、战乱频现、民不聊生的现实使他们对社会的变革、动荡产生迷茫、失望。作者笔下虽然是祖国母亲的累累创伤,是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但日瓦戈们没有怨恨,没有沮丧,他们与命运抗争。俄罗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才是这部巨著的中心思想。读者追随作者的心路探索着他笔下主人公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动人心弦的亲情与爱情交织与矛盾,读来不免落泪。
历经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笔者只以一名俄罗斯文学爱好者的目光,抛开赫鲁晓夫的评论,抛开一些“文人墨客”对它的溢美抑或诋毁,用不带成见的心态阅读、品味这部巨著的真正内涵——帕斯捷尔纳克所要表达的是用文人的风骨、诗人的情感编织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爱国史诗,一段真正的苏俄变革时期的历史。“生命、人性、爱情”才是这部巨著的精髓。
理想与现实的撞击
在1905年革命时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俄罗斯人民期盼着和平与幸福,那些温顺善良的老百姓,渴望的只是温饱与安宁,而对当年新一代知识分子来说,革命则是他们内心激动、表现活跃的支点。沙皇被推翻了,革命胜利了,眼见着理想世界就会凸现在眼前——已经成为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日瓦戈情不自禁地说:“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啊!一下子就巧妙地割掉了发臭多年的溃疡!”。推翻一个旧制度,建立一个新政权,这让沙俄晚期知识分子的完美理想主义得以实现,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然而,随着革命大潮的来临,必将是“泥沙俱下”。暴动、战乱、贫穷、饥饿、寒冷、迁徙……,知识分子理想化的前景,在动荡不安的现实面前模糊了、消失了。这样一个完美理想和残酷现实的落差,使日瓦戈医生心境落入谷底。日瓦戈医生一家的命运就是当时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缩影。自幼成为孤儿的他,在其曾任神职的舅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的影响下,怀有博爱、仁善之心,孤独、自立的心态使他养成了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善于沉思的性格。少年日瓦戈寄居在舅父的挚友、远亲、农学家亚历山大·格罗梅科家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与其女冬妮娅结为夫妻。此刻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严酷的现实左右。在战乱中日瓦戈离家三年,“三年时间的变化杳无音信,战地转移、战争、革命、动荡射击、阵亡的场面、死亡的情景,炸毁的桥梁,毁灭、火灾——所有这一切都变成虚幻,真实的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列车接近家了……”。然而莫斯科混乱不堪、缺衣少食,迫使他们又不得不迁徙到冬妮娅外祖父的领地乌拉尔。一路上历尽艰辛,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正人君子、骗子无赖、市井小民各色人等的世间百态和混乱不堪。在乌拉尔他们过着农民一般的日子。但命运捉弄着他,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他被红军游击队掳走。由于他的医术被派做游击队的医生。他怀念他的妻子冬妮娅和孩子,他也想念他在受伤时结识的女友拉拉,他想趁机逃回莫斯科。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那么遥远,孤身一人,眼前不是茫茫雪原、就是涛涛林海,拖着羸弱的身躯,形单影只徒步跨越渺无人烟的浩瀚莽原……但他心中还燃烧着为他照亮黑暗之路的火苗——那火种就是俄罗斯、莫斯科,拉拉、冬妮娅、儿子,还有他钟爱的写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死亡与生存的博弈,理想与现实的撞击,无时无刻不在他心中萦绕——坚持走下去,走下去,光明在前面。作者笔下的日瓦戈医生,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永恒的生命与爱情
在《日瓦戈医生》的后半部,作者以浓墨重彩描写生命与爱的主旋律。日瓦戈母亲的死亡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烙印。生命的宝贵、人性中的善良、博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在亚历山大·格罗梅科家,又受到良好教育和熏陶,在他心中培养着理想主义。他与冬妮娅两小无猜,在冬妮娅母亲的赞许下结为夫妻。在前往乌拉尔途中、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他们的亲与爱战胜了一路的艰辛。冬妮娅是好妻子好母亲,她爱尤拉(日瓦戈名字的爱称),爱他所做的一切,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与拉拉相交甚好时,她只是痛苦地隐忍着,她只愿他过得好。她一家最终被驱逐出境,冬妮娅跟随老父、带着一双儿女远去法国,行前给丈夫留下一封信:“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责备你。绝不怪你。照你自己的心意安排生活吧。”而日瓦戈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这种亲情之爱、和与拉拉的男女之爱在他的心中时刻拼搏着。
少年时代他在莫斯科的一次圣诞晚会上,偶然见到拉拉少女时代的娇艳,让他怦然心动,一种朦胧的情感让他感到了爱情的萌生。而再次相遇,是在日瓦戈因受伤住进野战医院,拉拉是那里的一名护士。此刻他们都各自有了家庭,都爱着各自的丈夫和妻子。而他们身上的活力、内在的气质却相互吸引着,但他们压抑着、隐藏着,特别是拉拉,她竭力想着不在身边的丈夫。
偶然也许是必然的结果,在冬妮娅外祖父领地瓦雷金诺市的一个图书馆里他们再次相遇。日瓦戈似乎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对冬妮娅不忠,是因为他更爱别人吗?不是,他没选择过任何人,没比较过。‘自由恋爱’的想法,‘感情的权利与要求’这类话对他格格不入。……”实际上他与拉拉的爱才是他的“初恋”。他与拉拉的感情发生了碰撞,激发出爱情的火花。在两个人都见不到丈夫和妻子这段时间,只有他们的爱支撑渡过了一个个难关。还应该看到的是,在作者抒发日瓦戈爱恋、思念、矛盾、挣扎的情感交织中,那细腻的笔触、逼真的拟人手法,把周围的景致、风光,花草、溪流描写得令人震撼、心动,诗人的情愫跃然纸上。
拉拉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帕沙·安季波夫,而安季波夫由于自己的革命热情和对妻子的误解而参军,最后虽然官居高位,但因为革命大潮的混乱、过度的自信,还因为“知道的事太多”被布尔什维克政权穷追不舍。当他最后与日瓦戈相遇并得知拉拉是那样挚爱他时,他悔恨交加,但难以逃脱红军的追捕和无法再见拉拉而开枪自杀。
生命、爱情永远是人类文明的话题。在《日瓦戈医生》这部书中,我们看到生命和爱情是人类历史长卷中的制高点。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困惑、灾难、病痛、流离失所,都在生命和爱情的面前溃败了。日瓦戈和拉拉的纯洁真挚的爱恋支撑着他们、激励着他们突破一个个革命大潮中的巨浪险滩。然而这却是一场悲剧:感情战胜不了现实,拉拉力主日瓦戈去寻找已被驱除出境的冬妮娅。日瓦戈心力交瘁,猝死街头。
当拉拉得知日瓦戈医生的死讯,出殡前她赶到了,“她走到安放在桌子上的棺材前,踏上凳子,慢慢向尸体画了三个大十字,吻死者冰冷的额头和双手,……她好一会不说话,什么也不想、不哭泣,用整个身体、用头、胸、灵魂和像灵魂一样巨大的双手…..匍匐在鲜花和尸体上。”拉拉对日瓦戈之爱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与结合,是情爱的最高境界。这种爱能战胜世间各种物质力量,但遗憾的是它最终没有躲过命运的打击。
作者的影子日瓦戈
《日瓦戈医生》虽然不是作者的“自传”,但其中能看清作者一生的大概脉络。作者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莫斯科美术,雕塑、建筑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曾为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画过插图。母亲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学生。父母的挚友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对他影像颇深,是他崇拜的诗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的帕斯捷尔纳克聪慧、善于思考,青年时代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并结识了勒布洛夫和马雅可夫斯基等大家。1914年,他的第一部诗集《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问世,从此活跃在诗坛。此后他的文学生涯大起大落,对于一个受到文化家庭熏陶的知识分子来说,他对革命的看法就可以从《日瓦戈医生》中看到——1905年罢工风潮、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内战、新经济政策……帕斯捷尔纳克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他虽然曾一度被布哈林树为诗人的榜样,但他的个性使他与那些工农兵作家格格不入,工农兵作家同样敌视他。他对现实的一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生命、人性,对暴力、血腥的看法与当时的大环境很不协调。此刻在他心中酝酿着一种写作的冲动。
他和伊文斯卡娅的相识把这种冲动变成了现实,拉拉的原型就是伊文斯卡娅。在《日瓦戈医生》译后记中提到“……这里只重点介绍一位与《日瓦戈医生》有关的女友伊文斯卡娅。”“……伊文斯卡娅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崇拜者,读过他所有的作品,帕斯捷尔纳克欣赏伊文斯卡娅的文学鉴赏力和她的容貌……两人相爱了。”此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切写作、出版事务都由伊文斯卡娅出面协助甚至主持。在帕斯捷尔纳克最困难的时期,伊文斯卡娅始终站在他一边,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日瓦戈医生》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在意大利出版,伊文斯卡娅功不可没。他们的爱情结晶——伊文斯卡娅的胎儿,也因受帕斯捷尔纳克的牵连而流产。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遭到前苏联宣传舆论界及御用文人大肆攻击,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他进行诋毁、谩骂,特别是对伊文斯卡娅进行迫害,这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软肋。最终他放弃领奖,违心地作出检讨,两年后病死在莫斯科郊区。
日瓦戈就是作者的影子,也是革命大潮中知识分子从希望到失望至绝望的起落沉浮的代表。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全篇没有站在哪个方面,没有对革命、对红军、对布尔什维克有任何指责,只有真实的反映、娓娓的叙述,用诚挚的语言倾诉对俄罗斯的爱;似乎在他怀中是一个贫病交加的爱子,抑或是拥抱着一个羸弱多病的母亲,向世间寻求医治和援助。不难看出,《日瓦戈医生》是作者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呼救和呐喊,也是为自己的生命和爱情的倾诉和纪念。
曾昭华,《中华读书报》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5917
酷我-北美枫 首页
-> Blogs(博客)
-> 飞云浦
-> 《日瓦戈医生》新译本面世
|
|
|